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

第七十一章也先吐血

消息傳到也先營中。

也先面無表情,手輕輕一揮,讓所有人都退了出去。

卻見他自己獨自坐在帳篷之中,猛地一口逆血噴了出來。

這一口血,不僅僅是爲張宗周之死而噴的。

而是爲瓦刺而今的處境,憂慮而至。當然了,張宗周之死,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張宗周乃是也先得力的助手,也先知道,要重大都,要再次主宰中原,就必須大用漢人。只有漢人的智慧,才能讓他完成偉業。

張宗周就是他挑選出來的幕僚,也幫助他完成了很多大事。

只是此刻連他也不在了。

這種痛苦,讓也先如斷一臂。

但是更讓他傷心的事情,卻是他自問接受父親的位置以來,已經有近二十年,二十年來南征北戰,他自問的大部分決策都沒有錯誤。

但是爲什麼瓦刺越打越弱,凡是都是事與願違?

此刻的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他或許能有很多說法來給自己開解。

比如孛兒只斤的根深蒂固,比如大明朝還不到落日的時候。

但是這種種藉口,都是給庸人的。

也先從來不認爲自己是庸人,艱難困苦不過是庸人對自己無能爲力找到的藉口,而他也先生來就是做別人做不成的事情。

他就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只是此刻,似乎是四十年來水月鏡花,恍如一夢。

此刻卻是夢醒時分,而是最令人殘酷的清醒辦法。

也先再也承受不住。

精神上的壓力也轉到了肉體上面,纔有了這一口逆血。似乎一瞬間也先的精氣神都消散了不知道多少。

他忽然有一種感覺,他要將阿次帖木兒召回來。

再次之前,也先一直沒有將穩定西域的瓦刺兵馬召回,倒不是爲了後路,而是西域各部對瓦刺未必有多信服。

必須有人鎮守。

而此刻,也先忽然想起阿次。

只是也先並沒有記得,他繼位之前,一直也在西域征戰,脫歡召回他不久,就病死了。

這是一個不祥之兆。

也先好一陣子才抖擻精神,似乎與之前沒有變化,一副鬥志昂揚的樣子,下令撤軍。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已經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

面對瓦刺撤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

如果石亨是主將,定然會追擊。想辦法斬盡殺絕。

但是楊洪就沉穩多了。

楊洪僅僅是派了斥候尾隨,卻沒有找到破綻。

隨即楊洪大舉向東,去了肇州。

於是一時間明軍各部聚集在肇州,數量達到十萬以上。

隨即各部又退回各鎮,畢竟肇州補給線太長,屯駐大量軍隊,對大明的國力是一個極大的消耗。

不過,楊洪還是拍板,肇州城駐軍擴充到一萬,並擴建城池。肇州城今後很可能是明軍出征漠北的出發地。

自然要好好的經營一番。

當大軍還沒有退回關內,但是捷報已經傳到朱祁鎮的耳朵之中了。

一時間朱祁鎮又驚又喜。今年天時已經不常。

正統二十年是一個旱年。

西北大旱,以至於于謙推進茶法困難,因爲于謙必須先行賑災。如果光是旱災也就罷了。畢竟北方大旱的重災區,無非是西北與華北。

西北幾乎是年年旱,朱祁鎮都習慣了。而華北水利不錯,旱情得到了極大的遏制。也不用朱祁鎮的憂心。

最讓朱祁鎮擔心的是山東與河南。

但如果僅僅是這兩個地方,賑災並不算困難。雖然山東旱情之中,還夾雜着蝗災。但是大明國家的力量卻足夠賑災。

但問題是,除卻大旱之外,江南依舊不消停。

蘇州地震,蘇州,常州瘟疫。

江南可是大明的經濟中心。朝廷正在用錢的時候,不管是賑災,還是打仗,都是要錢的,江南不穩,朝廷徵收賦稅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更不要說江南一帶,承受大明糧稅的三分之一。

這着實讓朱祁鎮頭疼。

更讓朱祁鎮感到不安的是蘇州常州的瘟疫。

說實話,明代人自己都不是多看重瘟疫的。

倒不是說明人不知道瘟疫的危害,實在是瘟疫雖然死不少人,但是比旱災,水災,瘟疫死的人並不算多。

而且明人從小都經受大量的傷病,瘟疫不過是加劇了這一點。

但是朱祁鎮卻將這一場疫情與之前的寧波疫情聯繫在一起,他擔心,大明疫情從來沒有消散,只是在朝廷監察不到地方蔓延。

這種情況,讓朱祁鎮感動十分被動。

旱情,水災,朱祁鎮都用辦法用力,自然該怎麼賑災。

但是朱祁鎮必這個時代的人更瞭解疫情,卻越發明白,以這個時代醫療手段,很難有什麼辦法來控制疫情。

恐怕只能任他來去自如。

朱祁鎮也要習慣,從今天開始,若干年,在某地就爆發一場瘟疫,更要做好準備,在某年來一次天下大疫。

但是總體來說,大明今年賑災費用要比去年減了不少。

再加上曹鼐已經整頓了運河七關,每月都有十幾萬兩的關稅。估計一年下來,要比預估還要高一點。

朱祁鎮甚至準備整理天下鈔關。

大明內部的鈔關,除卻運河上有七處之外,就是在長江之上了。

估計一番整頓之後,大明內部鈔關的收入與海關的收入總量相差不大。

這也是這個時代經濟數據。

大明本身就是最大的市場,大明大多數產能都是內部消化的,外銷的產品並不在多數。之所以海關有這麼多賦稅。

並非,出口經濟佔據大明經濟分量多重,而是海關稅總體上好徵收。

如果朱祁鎮能在大明範圍之內,將商品稅推行了。朱祁鎮估計他所能徵收的賦稅,是而今的數倍。

當然了,這樣做的後果,估計是大明分崩離析。

這是要對大明行政體系一個徹底的改造。

絕對不是現在大明可以辦到的。

但是總之,拜老天爺所賜,這一次征戰,雖然對大明帶來不小的負擔,但是賞賜三軍的錢還是有的。

楊洪也能封公了。也達到了朱祁鎮的目的,也就是石亨與楊洪之間的平衡。

不過,這都是次要的問題。

實在是這個消息傳到京師之後,孟瑛正式上書朱祁鎮。名爲《瓦刺可伐疏》。

其中詳細的論明瞭,瓦刺數戰之後,兵力凋零到了極點,士氣衰微,已經是正統以來瓦刺實力的最低點。

其次就是大明經過陛下數年休養生息,軍力堪比太宗朝,肇州之戰,正式彼此實力此消彼長的標誌。證明,大明在距離邊關千里的地方,依舊能打贏一場大戰。

是時候,犁庭掃穴,大軍出關,橫掃漠北。

這一分奏疏,讓朱祁鎮看到熱血沸騰。

其中有些東西,朱祁鎮其實也能看得出來,只能沒有孟瑛看得如此分明而已。

朱祁鎮這麼多年來一直準備攻瓦刺,而今似乎真得到了進行雷霆一擊的時候,朱祁鎮反而猶豫了。

少年的時候,自然是想畢其功於一役。但是此刻的朱祁鎮卻要反覆思量,真要如此。

如此敗了會怎麼樣?

會不會被瓦刺扳回局面?

到時候內外之間,他又要承受多少壓力?

無數念頭涌上心頭。一時間朱祁鎮反而不敢輕易下定決心了。

因爲此刻的不是當初剛剛登基的朱祁鎮,他此刻的決心一下,明年或後年,就真得要十幾萬明軍大舉出關,數十萬大軍橫絕漠北。

不知道多少人要葬身在瀚海之間。

讓朱祁鎮如何不慎重?

最後朱祁鎮終於下定決心,說道:“召開御前會議。”

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章 太后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
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章 太后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七十章 諸子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