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

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

江南各家族本來就是有傳承的。

從三國時期江南就有大家族,所謂江南四姓,顧朱陸張,然後兩晉之王謝等等。

在宋代靖康之變,又是一個對江南影響重大的事件,很多大家族祖上都是在靖康之變前後遷入江南的。

從此之後,江南就是中國文化的中心。

但是究其本質來說,江南望族在明清的興盛,其實是從明中葉開始。

從歷史上來看,江南各大家族是在將要勃發的前夜。

●тт κan ●¢o

開國之初,因爲張士誠的緣故,太祖皇帝不大待見江南人,甚至還定過江南人不能擔任戶部尚書的規則,寫入祖訓之中。

所以在明初真正興旺的是江西人,號稱滿朝本江西。

甚至在宣德年間,還有巡撫熊概在江南征收錢糧,可以下了狠手,江南百姓號稱哀鴻遍野。對熊概的彈劾,幾乎要將都察院給淹了。

熊概算是周忱的前任。

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江南士紳的弱勢。

真正讓江南士紳上位標誌,乃是嚴嵩的倒臺。

嚴嵩就是江西人。

而嚴嵩禍害天下,但是對家鄉人卻不錯,在家鄉名聲不差。徐階代替嚴嵩,也讓國初滿朝半江西的局面發生了改變。

當然了,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在成化,弘治年間,江南人在科舉上就逐漸變成強勢起來。到了後期更是有人說蘇州的土產是什麼?狀元。

而此刻,蘇州城之中,幾個老者相對而坐,卻是不僅僅是蘇州當地望族,還有附近其他地方大家族。

爲首的乃是陸永,他是宣德八年進士,曾經在刑部任職,可以說是與寇深當過同僚,而今這個資歷在朝廷上也算是老臣了。

只是他卻是知道,江南士紳的窘境。

就陸永而來,他固然對一些土地感到肉疼。但是讓他對清丈這一件事情做出讓步卻是不能的。

首先,他是不想的。

有很多人都覺得,這些從國家盤子裡面劃肉吃的人都很富有,其實不然的。

明清地方體制之中,有太多地方是要依靠士紳來辦的,特別是在太祖的法度一點點崩潰之後,這種情況更加明顯了。

甚至到了後期之後,當地幾個望族合夥,就能將縣令給趕走。不依賴當地大戶,官府都不能獨立行事。

而今雖然沒有到這個局面,但是很多上面交代下來的事情,官府也必須依賴當地大族幫忙才行。

但是這個幫忙很多時候是無償的。

對。

很多時候從官府手中光明正大的搞到錢是不大可能的。

有些事情,當地縣令知府是不知道嗎?

不是的,甚至是雙方的一種默契。

必須讓這些大族有利可圖,才能讓他們給你辦事。否則真以爲大家都是一心一意爲朝廷着想,連俸祿都不要了。

什麼東西最貴,就是不用給錢的東西。

所以,這些明裡暗裡的收益,在很多地方家族看來,未必不是正當的。

甚至當今要將這些土地隱瞞下來,也是花了錢走了門路的。

更重要的是,錢這東西大多數時候不是攢着不用的,即便是現代也是講究資金鍊的。之前這些田地的產出。都是有用處的。

而今一下子被清查入冊,要交一大筆賦稅。

這個錢從什麼地方來,怎麼平均下去?

如果說,有江南士紳這個整體,割肉的時候方而方便,就好像惲家老爺子,一拍板,惲家這肉,他割了。

但是各家有各家的難事,未必那麼容易將家族內部將事情擺平。甚至將這新增的賦稅轉嫁給不知情的人,有什麼很多麻煩事情。

各自家族內部不靖,在外面又彼此觀望。看別人怎麼做了?

總之一句話,善財難捨。

其次就是外部的支持。

北方與南方的經濟形態不同,前文已經說過來。

不管是畝產,還是極端天災,北方都比南方較多,再加上朱祁鎮大舉向東北移民。北方的人地矛盾比南方輕多了。

縱然有些問題,但是問題不大。

但是南方就不同了,除卻湖廣在明初得到了大開發,而今這種開發還在持續之中,直到將來湖廣熟天下足的地步。

所以湖廣的人地矛盾雖然比北方較重,但是總體上比江南,江西,福建,浙江,廣東較輕。

四川也是如此,宋元戰爭對四川的摧殘太過嚴重,幾乎成爲了無人區。中間又有開國戰爭,總體上看四川經濟,也是處於恢復期。

人地矛盾也不算太大。

所以南方這幾個省份的很多人都在看着江南這邊的舉動的。

有些大臣已經在活動了。

陸永接到過很多江西福建籍大臣的書信,當然了,他們的想法不會大鳴大放的寫在書信之中。

但是其中暗示之意,卻是再清楚不過了。

陸永一時間有騎虎難下之感。

陸永作爲蘇州本地士紳之首,也是科名前輩。很多人都看陸永怎麼作爲的?

陸永如果剛剛開始如惲家一般,將家中侵佔的土地交出去,編制上冊,今後納稅就行了。就不會到了而今進退兩難的地步了。

他現在進,不大好辦。

無他,他與寇深在一個衙門之中共過事,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深知寇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寇深是一個不會輕易妥協的人。

但是他退?

他感覺他身後也是萬丈深淵。

因爲他接到的這一封封書信的署名,後面都有一個個大家族,乃是有楊士奇吉安楊家,還有楊榮建安楊家,劉定之的永新劉家,陳循的吉安陳家,這都宰相門第。

雖然有些在任有些不在任的,但是很多人脈關係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散的。

而他就是陸家曾經官職最高的人。

但是最高官職不過是刑部郎中,福建參政而已。在朝廷上根本是抵不上話的。面對這些書信的壓力。

容不得陸永不辦。

或許這些家族對抗朝廷大政,力有不逮,但是捏死你一個小小郎中,卻是不成問題的。

從這裡也能看出來,而今江南士紳的弱勢。

真正能出頭的,也不過是一個從三品地方官而已。

陸永想來想去,他也只能硬着頭皮往下走了。在此之前,他先分了家,將他這一脈從太倉王家分了出來。

以備不測。

幾個老者問道:“陸公,而今該如何是好?”

陸永說道:“而今這位寇公,是一個狠角色。江南一場風雨卻是免不了的,但是有些事情總是要做的,如果讓北人爲所欲爲的話,將來我們江南人士,豈不是任由朝廷宰割。”

陸永如此一說,其他人都深有同感。

江南地方士紳從來是感受到朝廷深深的惡意。

江南重賦這個問題,一直是一個大問題。

江南賦稅佔據大明天下的三分之一。很多地方如果單單靠田畝上的收成,是不夠支撐賦稅的。也就是因爲江南手工業發達,從這上面賺到的錢,彌補了田畝上高昂的重賦。

甚至周忱在的時候,有時候專門從湖廣賣糧上交。

就可以看得出來,所謂之江南重賦,並不能簡簡單單看成農業賦稅了。甚至可以看成對江南地區其他產業特別稅,不過是通過田稅徵收上來了。

從政治制定者角度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畢竟江南富饒天下皆知,要從發達地區搞錢平衡不發達地區,這樣的事情,即便到了後世也在做。

但是放在每一個百姓士紳頭上,就大大不願意了。畢竟誰也不想讓自己多出錢。

而這種清丈看上去與賦稅無關,但是本質上也是對地方上的一次加稅。

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
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