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田制

第六十四章田制

畢竟不要看胥吏都是賤民,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很有錢的。

吃官府這口飯的,錢是很容易到手的。只是沒有社會地位而已。

有相當一批胥吏其實很想擺脫自己的身體地位,只是沒有辦法而已,而今有了辦法,他們自然想要拼一拼,正途入仕。

除此之外,朱祁鎮還下令,允許這些胥吏直接報考京師的學校,或者地方官推薦,可以從胥吏轉爲吏員。

只是一定要調到外地任職才行。

還有,正因爲胥吏改革如此之重要,所以朱祁鎮纔將胥吏改革,與運河經濟帶處於一個近乎重合的趨勢。

這是朱祁鎮的戰略佈局。

大明經濟北輕南重。

縱然朱祁鎮這麼多年努力,也並沒有改變這個局面,不過是雙方稍稍平衡了一點。

北京經濟最好的地帶,就是沿運河經濟帶,當然了,而今沿海各港口也很有一些發展。但是仍舊不如南方。

朱祁鎮就想通過政策導向,讓大明南北經濟再次拉近一點。

畢竟,北京在北方。經濟是政治的基礎,經濟失衡,很可能影響到了北京的話語權。

朱祁鎮在正統三十二年的發佈的詔令,也就這三道。

並非說,朱祁鎮變法政策就這三道了。

而是這是朱祁鎮與內閣商議之後,能夠通過的。而更多事情是無法通過,最少而今也沒有商議出一個讓各方接受的辦法。

因爲朱祁鎮的關注點,就是土地問題。

如果說,大赦令是順着太祖太宗一直秉承的態度,往前狠狠推了一把而已,馳禁令就是用一個小刀在大明體制上,輕輕的開出一個小口子。廢胥吏改吏員令,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手術。

那麼關於土地,關於田制的問題,那就是一場關乎大明生死存亡的大手術。

畢竟大明就是一個農業國,最重要的就時候農業問題,農業之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

這是整個大明的根基。

一個清丈,就讓很多人人心惶惶了。

更不要說,朱祁鎮還想下大動作了。

只是放在朱祁鎮的角度來看,他也是沒有辦法的。

大明的體制,百姓連出自己的縣都很成問題,都被綁定在土地之上。無視縣界府界的,要麼是士大夫,要麼就是流民強盜。

工業化是需要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城市。

其實,江南手工業發達,也有這樣的模式了。

要不讓蘇州比北京還多的人口是怎麼來的?

但是這些從農村到城市之中人口,並不在大明朝廷控制之中。這種城市發展,也處於很無序的狀態。

解放前上海的情況,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蘇州雖然沒有青幫,但是有打行,同樣是幫人解決問題的夜壺。

這就是爲什麼朱祁鎮翻來覆去都回到一定要廢除胥吏的原因,工業化社會與農業化社會的管理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朱祁鎮對田制改革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讓百姓脫離人身束縛,可以進入城市打工,提供工業化的人口。二就是想辦法減輕百姓負擔。

畢竟大明百姓總體來說,實在是太苦了。

但是這兩個要求看上去很簡單,但其中有種種問題要解決。

首先支撐大明基層運作的是賦稅。

稅主要是夏糧秋糧,賦主要是各種勞役。

繳納夏糧秋糧的基本單位是丁,服勞役的基本單位也是丁。

丁稅本身來好說,並不是太重,但是勞役就太多了一點,各種各樣的事情。讓地方官必須將百姓留土地之上。

否則誰爲朝廷服役。

雖然總體上來說,北重於役,南重於糧。但是兩邊都不想讓百姓離開土地。

想要讓百姓能離開土地,在歷史上其實有辦法的。

那就是一條鞭法,也就是攤丁入畝。

將丁稅攤在田稅之中,從今之後,縣裡再要勞役拿錢僱傭百姓就行了,這一切從賦稅之中開支。

無地的百姓就不用承擔賦稅與勞役。

如此一來,縣裡對他們沒有要求,自然有了自由遷徙的可能。人口也沒有瞞報的必要了。

對底層百姓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有這麼多的好處,簡直是與工業化配套的田制。

如此一來,就能有很多剩餘百姓涌入城市之中。

只是,這裡面有頗多的難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朝廷的負擔總是有人來承擔的,最底層的無地百姓輕鬆多了,請想想那一方加重了負擔。

自然是有大量土地的人。

而有大量土地的人是什麼人?是在大明有權有勢的人,這些人與大明百官很多人是重合的。

所以,朱祁鎮而今想讓百官通過這個辦法,並讓他們積極執行,可能嗎?

其次,就是一條鞭法,也是有自己的弊端,並不是太適應全國。

一條鞭法最根本一個改革,從實物稅變成了貨幣稅。但是老百姓種糧食,他們是有糧食的,但是他們哪裡有銀子,必須賣了之後,纔能有銀子。

這其中就要被奸商剝削一層。

而放在朝廷層面,大明朝廷不需要糧食嗎?怎麼可能,大明朝廷對糧食的渴望一點也不少。

需求量也很大的。

縱然河北而今已經是一座糧倉。但是北方糧食產量還是比不過南方的。所以從南方向北方運輸糧食這一件事情,是不能斷的。而且大批量的運輸。

這樣或許會壓下河北糧價,打壓了河北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但是對國家的戰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糧食全部換成錢,需要的時候再用錢去賣。

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

糧商並不會做賠本買賣,他們絕對不會從很遠的地方將糧食給運過來,並且平價賣給官府,他們只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坐地起價。

所以無形之中,賦稅從糧食變成銀子,然後再從銀子變成糧食,打了兩個折扣,朝廷拿到手的東西,越來越少。

再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太窮的地方,不適應一條鞭法。

這個太窮的地方,其實就是指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

西北農業凋零,即便於謙致力於恢復,但是幾百年的留下爛攤子,豈是于謙十幾年能夠挽回的。

于謙畢竟是人,不是神。

一條鞭法的核心,其實以銀代役,有王安石免役法之遺意。

但是對於這些窮人來說,讓他們去給官府幹幾天活,其實沒有問題的,反正窮人的時間並不值錢。甚至如果縣令心軟,或許還能在官府那邊混幾口飯吃,給家裡節省一點口糧。

但是這個時候,你告訴他。讓他們交出一點錢來,就不用來服役了。

這對這些人來說,根本雪上加霜。

他們哪裡有錢啊?

北方糧食產量本來就比南方少,而西北這些地方有些地方一畝旱地才收入幾鬥糧食,比起江南一畝地平均數石,甚至有精耕細作的水田,能達到七石到十石之間。

是西北土地產量數倍。

所以西北苦,很多人餬口都用盡了他們所有力氣。已經承受不了一點點負擔了。

這也是爲什麼,明代後期,陝西先造反的原因。

固然是因爲大旱連連。但也有一條鞭法的原因。

一條鞭法在南方是善政,是良法,但是西北,是惡政,平日還勉強生活,一旦天災人禍,就只能造反了。

這些種種問題,是真實存在的。

朱祁鎮其實還沒有提具體的一條鞭法,僅僅是以丘濬的以丁配田的思想之上,做出一點點發揮,就好像捅了馬蜂窩一般,整個朝廷吵成一團。

朱祁鎮不得不多次召開會議提出各種解決方案,將這些問題一個個解決了。

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
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四十章 輿情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