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

第一百二十七章託古改制

朱祁鎮心中暗道:“是不是楊先生覺得,朕有些離經叛道,想要大儒來洗滌身心了。”

只是朱祁鎮看到下面,卻不這樣想了。

因爲楊溥提到了一本,楊溥應該沒有看過的書,那就是朱祁鎮所作的僞書《端木子》。

楊溥遺折之中給朱祁鎮留了面子,沒有說什麼。只是一筆帶過,但是其中暗示,朱祁鎮豈能不明白。

楊溥的意思是說:“陛下,你便是要造假,也要找一個好一點的人。”

劉定之雖然是狀元出身,但是在儒學上的造詣,與薛瑄來比,還是相差太多了一點。

楊溥對這幾十年的文風與學風,進行了一個系統性的剖析,最後給出朱祁鎮一個建議,那就是託古改制。

以效仿漢唐要口號,從文風到學風,然後在觸及到政治領域。

還有一系列操作手法,比如說,請陛下駕臨國子監,與天下學者論道。效仿漢代鹽鐵會議。集衆議而獨斷之。

有了輿論的背書,做起事情來,就容易多了。

朱祁鎮覺得楊溥有限度改革的建議,並不是合朱祁鎮胃口。朱祁鎮並不想在大明這一條大船上修修補補,讓他繼續航行。

而是準備一個個換零件,將所有的零件換一個遍,讓這一條船,變成一條名叫大明的新船。

但是,楊溥指出的政治路線,卻是很不錯的。

朱祁鎮放下楊溥的遺折。打開漢書,後漢書,對於《鹽鐵論》《白虎通義》翻了出來,再細細揣摩。

這些書,朱祁鎮之前都讀過。

只是之前讀,不過是當做政論來看,而今看卻是另外角度來看,就是主政者如何控制一場會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畢竟,這樣會議,就不是幾十個人會議,而是代表最少上百人,圍觀數以萬計,並且要刊行天下的大會。

將大明儒學名家,全部召集起來,在一場會議之中確立朱祁鎮想要的儒家經義,這可比朱祁鎮造什麼《端木子》,可要高端的多了。

甚至只要能確定朱祁鎮現代化科學理論,成爲大明的官學。即便朱祁鎮這一輩子完不成的事業,也是後續有人了。

畢竟,一個學說的壽命,要遠遠比一個人長。

“但是,我想要的是什麼學說嗎?”朱祁鎮心中暗道:“或者說到底是什麼學說,才能與科學體系相輔相成?”

朱祁鎮暗暗懊惱。

很顯然,朱祁鎮當初上課的時候。偏向了史學,從史學之中感受帝王心術,對於儒家學術倒是理解的太少了。

在百官看來,朱祁鎮的儒學教養太淺薄了一些。否則楊溥臨終上表,也要請朱祁鎮開經筵。

朱祁鎮又翻出來很多儒學書籍,特別是《性理大全》。

《性理大全》其實朱祁鎮在日講的時候,也學習過,但是朱祁鎮那個時候沒有放心思在上面。

而今感受到了需要,再次翻出來細細推敲。

所謂《性理大全》,其實就是宋儒合集,所謂理學其實就是宋儒之學的集中體現。所以朱祁鎮想要找到支撐可學發展的理論,就必須從這其中尋找依據。

只是這是一個苦差事。

宮燈整整燃了一夜。

朱祁鎮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但是輟朝歸輟朝,但是政事還是要處理的。

朱祁鎮在文淵閣之中說道:“楊首輔不幸去世,乃是朝廷之大不幸。但是內閣乃朝廷重地,不可一日乏人,由次輔任首輔。”

曹鼐立即出列說道:“下官資歷淺薄,不敢當次重任。”

朱祁鎮微微一笑說道:“你在內閣之中也有四五年了,也又怎麼會資歷淺薄。天下大事,急如星火,勿失朕望。”

曹鼐說道:“臣遵旨,定當爲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祁鎮對曹鼐還是滿意的,作爲內閣首輔,首先是背後是一個政治集團,曹鼐接楊士奇之衣鉢,又是北方士林領袖。背景足夠了。

曹鼐協助楊溥做事。沒有出過什麼大亂子。能力也相當不錯的,能力足夠了。

在河北水利之事上,曹鼐衝鋒陷陣,一直支持朱祁鎮,在朱祁鎮看來,這也算是一個自己人了,親近足夠了。

所以,曹鼐在次輔的位置上,不可動搖。

朱祁鎮說道:“如此來說,內閣就少了一人了,就要周忱入內閣吧。”

朱祁鎮這樣做,也是爲了賞功。

周忱這麼多年來做了好大的事業,特別是在財政收入之上,近乎翻倍,鹽稅每年一千萬兩上下的進項,成爲了大明稅收主力。甚至在曬鹽法改進之後,大明鹽稅甚至還能攀一個小高峰。、

無他,就是日本,朝鮮,越南,甚至南洋一些地方,也納入了大明食鹽的銷售區,也就是說這些地方百姓,已經變相的向朝廷納鹽稅而不自知。

還有其他什麼倉儲改革,錢法改革,還有馳道,等等。單單一件事情拿出來,就足夠升上一級了,更不要說這都是他所做的。

當然了,朱祁鎮也是單單酬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周忱動作越大,戶部尚書對他來說有些不夠了。

最典型的就是,馳道了。

馳道分到兵部,從朝廷體制中看,是理清上下了,但是朱祁鎮卻有一點不放心,那就是馳道這一件事情,在周忱這裡辦得很好,但是在兵部就一定能辦好了。

這就不一定了。

自古以來,摘桃子的人,將好桃子,摘成了爛桃子。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讓周忱進入內閣,雖然內閣大員都有分管,但問題是他們之間分管並不是太嚴苛,很多事情都會商量得辦。

每一個大學士對六部都有影響力。當然影響力最大的還是自己所管的部門。

朱祁鎮看向內閣六人。

張輔,胡濙自然是什麼也不說,王直卻出列了,說道:“陛下,臣以爲周忱爲尚書可矣,不當入內閣。”

朱祁鎮說道:“卻是爲何?”

王直說道:“周忱此人,固然是能臣,但是做事卻少有檢點,在江南巡撫任上,曾經賄賂王振,劣跡斑斑,陛下念其爲理財奇才,委任戶部,臣沒有異議,但內閣乃天下中樞,協理萬方,周忱品行不端,不足以服天下。”

“臣以爲陛下要賞功,加散官可矣,賜金銀可矣,只是委任內閣,卻是不可。”

朱祁鎮說道:“卿言周忱向王振行賄,可以證據?”

王直說道:“此刻尚無。”

朱祁鎮說道:“那當時王振案的時候,卿爲何不說?”

王直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王振案,很多人現在覆盤,還心有餘悸,特別是楊溥幾乎是用李時勉兌子王振,李時勉這一個能升入六部,甚至是進入內閣的人選,不得不因爲雙腿殘疾,終結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這樣的事情之中,誰敢節外生枝。

更不要說,當時大明朝廷面對財政危機,除卻周忱,無人能夠擺平這個爛攤子。楊溥都不想將周忱牽扯進去。

而今周忱該做的事情都做了,大明財政充裕,即便是瓦刺之戰也打的。但是周忱在改革之中,很多從權之舉,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看上去都是模棱兩可的。

再加上週忱之前的前科。

很多清正的大臣,對周忱都不是太滿意的。但是對周忱理財之功,還是捏着鼻子認的。這就是爲什麼大家接受周忱當戶部尚書,而不想讓周忱入內閣的原因。

朱祁鎮設計的政治框架中,六部尚書雖然名義上是文臣最高官員,但是卻是執行層的,真正的決策層就是內閣。

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
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十五章 香港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