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

第一百三十一章私鹽產業鏈

明代對私鹽處罰極重,有多重,犯私鹽超過三斤論死。

你可以將對私鹽的打擊,換算成現代對毒品的打擊。

至於南京刑部尚書是什麼樣?幾乎而今公安部,紀委,檢察院,法院合成一個部門,就是這個部門的二把手。

也就是坐在前三排的某個人參與毒品買賣。

劉球如何不說荒唐,他來之前,知道鹽政有問題,也知道施禮大概也有問題,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施禮參與如此之深,簡直到了劉球不得不爲他遮掩的地步。

否則怎麼說?直接說出來,朝廷的威信都受到影響了。

而且總體來說,明代前期的風氣還是好的。

大臣之中,大多數都是清官,如楊溥,魏驥,劉球,即便做事圓滑如周忱,他其實也不貪財,只是更想做事而已。

一個文官,一個士大夫出身的官員,居然無恥到這種地步。讓劉球簡直無法接受。

只是劉球並不知道。

在一百年後,鹽商大家就可以登堂入室了,如張四維,王崇古這樣高官,都是鹽商出身,而且在張四維擔任內閣首輔的時候,張四維的弟弟張四教還在做生意。

你說,這張閣老家裡,有沒有犯私鹽?

這是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的話題。

劉球對勳貴的無恥還能容忍,畢竟在劉球看來,勳貴從來不是什麼好東西,無恥貪財,是他們的本色。

但是對施禮卻是萬萬不能容忍了。

於是,劉球二話不說,細細錄了謝啓的口供,再上一次彈劾施禮的奏摺。在劉球視察鹽場之後,又上了一個彈劾施禮的摺子。

幾乎在朱祁鎮還沒有批閱第一個奏摺的時候,劉球的奏摺就前後腳到了。

朱祁鎮對第一封奏摺,還是有心理準備的。

施家干涉有司。朱祁鎮剛剛批閱,讓內閣準備南京刑部的人選,並勒令施禮致仕。

但是很快,第二封奏摺就來了。

朱祁鎮一看,施禮縱然整個南直隸範圍之內私鹽買賣。甚至是總後臺,已經是憤怒之極了。

說實話,朱祁鎮登基以來,因爲貪污被處置最高官員,不過是一個兵部侍郎。是楊士奇處置的。

但本身貪污金額並不多。

楊士奇留下來的人,本質上還是比較清廉的。

但是爲什麼施禮卻能在南京如此肆無忌憚。朱祁鎮想來想去,最終歸爲一點,那就是在北京對南京的管轄有些無力。

不僅僅是路途太遠,鞭長莫及,還有南京本身就有與北京分庭抗禮的地緣,所以北京與南京之中的政令,總是差了不少。

不如對其他省份那邊暢通。

朱祁鎮心中暗暗籌劃,第一刀砍向南京六部。

大明只要有一個六部就夠了。

只是劉球的第三封奏疏就來了。

這一封奏疏,給朱祁鎮完完整整的揭露了一整條產業鏈,私鹽的產業鏈。

朱祁鎮之前以爲,朝廷官員僅僅是在餘鹽的價格上壓低,貪污朝廷撥下來的錢,卻不知道並非如此。

這僅僅是私鹽產業的冰山一角。

朝廷對正鹽管控很嚴苛,有多少數量,是不能短缺的。

上面有人覈查。

但是餘鹽就不一樣了,是有相當有靈活度的,所以收鹽的官員,在收餘鹽的時候,可以用虛報瞞報的手段。吃朝廷一筆錢糧。

但是這數量已經上帳了,如果這鹽是子虛烏有的,朝廷將來查起來,還是要出問題的。

接下來第二步來了。

有人會賣下這子虛烏有的鹽。

不是別人,就是鹽商。

但是鹽商也不是白出錢的。朝廷食鹽專賣制度,從來是引不離鹽,鹽不離引。沒有引不能從竈火買鹽。

壓低官收食鹽價格,讓竈火無路可走,甚至活不下去,然再讓鹽商進場交易,這些活不下去的竈戶,爲了活下去,只能冒着殺頭的風險,將餘鹽賣給鹽商。

於是大量的私鹽從鹽場產出了。

但是大明對私鹽查處的很嚴苛,各地縣衙,巡檢司,都有負責徵繳私鹽的責任,賞格還挺高的。

這個時候,施禮就要發揮出自己的影響力。

別的不說,南京刑部尚書,在江南幾個省還是說話算話的。如此就將大明還算完善的緝私體制,撕成碎片。

這個產業鏈,什麼都好,就是不給朝廷交稅。

這樣的情況之下,朝廷還能收一兩百萬兩鹽稅,朱祁鎮只能說朝廷的家底厚實,一時半會敗不完。

朱祁鎮並不知道,這樣交易在土木堡之變,甚至都擺上檯面之上了,朝廷因爲財政困難,允許了鹽商收鹽。

私鹽合法化。雖然只能有鹽引的鹽商收鹽,但其實也是整個鹽法崩潰的象徵。

朱祁鎮忽然想到周忱就是從江南過來的,對這些東西,是真不知道假不知道。不過他怎麼想已經不重要了。

朱祁鎮二話不說,駕臨文淵閣。將劉球的奏疏,硬生生砸在地面之上,說道:“這是大明的鹽政,這是大明的大臣。”

楊溥翻開一看,也陡然色變,跪地說道:“臣等死罪。”

下面的內閣大臣傳閱之後,立即跪倒在地。口中說道:“臣等死罪。”

朱祁鎮說道:“死罪不死罪的,之後再說,這一件事情該如何處理?”

楊溥說道:“臣請派大學士坐鎮南京。命魏國公立即捉拿施禮。”

朱祁鎮深吸說道:“好,派誰去?”

楊溥說道:“馬愉主管刑部,這一件事情派馬愉去最合適。”

朱祁鎮說道:“好。馬愉即可出京,立即去南京。揚州的案子,朕交給劉球了,但是南京方面,就交給卿了。”

馬愉說道:“臣明白。”

朱祁鎮將事情安排下去之後,將張輔叫到偏殿之中,問道:“這一件事情,勳貴之中到底有多少人蔘與進去了?”

張輔說道:“臣不知道,不過臣知道,各家公侯與國同休,自然知道輕重緩急,不會害朝廷大計的。”

朱祁鎮看着張輔,淡淡說道:“如此最好。”

朱祁鎮即便是傻子,也明白很多事情,並不是一個南京刑部尚書能做到的。畢竟衛所也是查私鹽的主力之一。

刑部尚書未必能將手伸過去,即便伸過去也未必不讓下面的人知道。

朱祁鎮估計,這就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了。

欺上不瞞下而已。

只是朱祁鎮之前還有意擴大此案的範圍,清理鹽政上面的官員,而今看來,他要拼命收縮了,不能讓這個案子無限制擴大下去。

真是一個令人諷刺的結果。

不管勳貴有沒有參與,朱祁鎮都不能,也不想問了。

朱祁鎮說道:“朕準備派郭登巡視中都衛所,英國公覺得如何?”

張輔說道:“陛下所選的人,再合適不過了。”

郭登雖然是武定侯郭英之後,但與郭家並不親近,又是在他登基之後,才脫穎而出的猛將。

在勳貴之中也是有人脈的。

朱祁鎮選他,就是讓他去給各家勳貴擦屁股的。

張輔也明白其中的含義,自然不會不答應。

朱祁鎮隨即將郭登召來,他只是簡簡單單的說了兩句,就讓張輔交代郭登任務。至於張輔與郭登說過什麼。朱祁鎮不想知道,但是也知道,不過是一些爛事。

朱祁鎮眼中,張輔身上的光環,也在一圈圈的退散,這位英國公或許是名將,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名將都如同岳飛一般。看在張輔在軍事上出色表現,朱祁鎮也就忍了。

只是如此一來,朱祁鎮對勳貴階層越發感到失望,這些人能幫助他打敗瓦刺嗎?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他。

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
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七十章 諸子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