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

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

劉大夏聽了太子對於冕的安排,心中微微有一絲嫉妒。

如果於冕與太孫搞好關係。能保於家三代富貴。

只是很快,劉大夏就將這個心思就收回來了。畢竟這都是將來的事情,他如果能確保太子登基之後,一任首輔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天下好處,也不能讓給賺完了。

劉大夏繼續說道:“再有就是要有實力,殿下純孝之心,自然無暇,但是一旦天下有變,殿下也要有撥亂反正的力量。”

“這種力量,一曰兵,二曰財。”

“交趾一省,連同清化藩一十三萬大軍,爲太子所有,但與京營六十萬,卻是雲泥之別。”

“如果擅自擴軍,卻會引得朝野側目。”

“唯一的辦法,就是徵南。”

“如此引天下大兵於太子之手,縱然是陛下也不可換太子了。”

張懋淡淡的說道:“劉大人,此事休提了。陛下得軍中之心,想以軍中的力量反抗陛下是絕對不可能的,而今交趾一十三萬大軍,真是太子之兵?還是朝廷經制之兵,還是要說清楚的。”

他轉過頭來對太子說道:“殿下,陛下雖然令殿下出外,但是殿下專權一方,是任何外臣所沒有的。這正是陛下對殿下的看重。”

太子立即說道:“劉先生這樣的話,就不用說了。”

劉大夏立即說道:“臣失言,不過 ,殿下要做事,卻少不了錢袋子,這佛山鐵廠卻是上好的錢袋子,而冼景又送上門來,殿下可有意乎?”

太子沉吟片刻,說道:“此事乃是違法亂紀之事,我如果做了,如何向陛下交代?”

張懋一聽,就知道。太子是聽進去劉大夏的話了。

或者說,太子在外時間長了,他心中有些着急擔心了。

畢竟在歷史上,很多時候,太子長期在外,就是一個廢立的信號。

雖然朱祁鎮有自己的理由。甚至說給太子聽過,就是要鍛鍊太子的,但是有時候真話,反而沒有人相信,更多人的願意去相信真相下面的真相。

太子心中這種疑惑一生,自然是各種心思都有了。

這纔有了劉大夏這一番話可乘之機。

劉大夏微微一笑,說道:“這一點,可以讓英國公爲殿下解答?”

張懋說道:“劉大人的意思是?”

劉大夏說道:“國公,陛下是不是有經營南洋之心?”

張懋說道:“那是自然。”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當今陛下對南洋的心思,在他剛剛登基的時候就有了。

劉大夏說道:“陛下既然有意於南洋,而今之所以不動,不過是因爲內事紛雜,並沒有了結而已,殿下可以用陛下之這個心思,先在南洋布局。”

“大兵不可輕動,但是其他手段,未必不行,比如賣給誰武器,不賣給誰武器,這其中也是大有講究的。”

張懋雖然聽出來,劉大夏骨子裡還是剛剛的意見,掌控大軍,以自固。讓皇帝即便想廢除太子,都不能輕易下手。

張懋並不覺得這有什麼用處。

因爲文臣出身的人劉大夏,根本不能理解大明軍中還有勳貴對皇帝的效忠之心,太子即便是掌控了大軍,也未必能領着這些大軍來對抗自己的父親。

畢竟大明軍隊幾乎是朱祁鎮在貓兒莊之戰後重建的。

另外劉大夏想順便將佛山鐵廠納入太子的勢力範圍之內。

不得不說,很多時候,都是很費錢的。太子的俸祿不少,每年好幾萬石,但是真要說起,這些錢根本不夠。

張懋對後者並不是太反對的。

誰也不會嫌錢多,甚至這一件事情,皇帝即便是知道了,也不會有什麼想法,畢竟太子有一兩錢袋子,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張懋更是想起了一件事情,心中就更不反對了。

那就是占城國的問題。

占城國在對抗安南的時候,出了大力,雖然這個力量並不是他們想要出的,是不得不出的,但是不管怎麼說,總是要論功行賞的。

於是占城得了頭彩,很多安南的國土都劃入占城了。有了大明的支持,占城再次強盛起來了。

只是這樣的強盛,也給占城帶來不少的問題。

內部的問題就不用說了。

外部就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滿者伯夷國王向占城國王求救了。

前文說過,占城國乃是一個印度教國家,同樣滿者伯夷也是一個印度教國家,雖然而今滿者伯夷很快就不是了。

因爲回回教在爪哇的傳播,回回教徒在上層與下層迅速蔓延開來,並且開始反抗滿者伯夷。

而滿者伯夷這一代國王,與占城國有聯姻,滿者伯夷王后乃是占城國的公主。

之前占城被安南打的悽悽慘慘慼戚的。

滿者伯夷也無心求救,而今占城居然雄起了,滿者伯夷自然將佔城當成了救命稻草了。

只是而今占城國內部還在議論之中。

一方面,乃是占城國一些明白人,自然知道占城國的軍隊爛到了什麼地步。打敗安南的戰績,完全是明軍打出來的,占城不過是打下手而已。

另外一方面,卻是宗教方面的。

很多印度教的人對回回教的淡目王國,很是義憤填膺。一定要讓占城國出兵支援滿者伯夷,介入爪哇戰爭。

張懋爲什麼關注這一件事情。

因爲英國公家族對南洋一直是關注的,包括了英國公張輔,張忠,有父兄之遺志,張懋豈能不在意。

而且爪哇戰爭的結果,已經很明顯了,那就是如果滿者伯夷沒有外援的話,淡目王國就能霸佔爪哇,滅了滿者伯夷。

這對大明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舊港宣慰司,南洋衛,乃至南洋漢商,最大的對手是誰?就是回回教與回回商人,兩者之間,雖然還沒有撕破臉,但私下的交手,從來不少的。

張懋自然想要插手其間。

但是大明不是西洋國家,搶劫就行了,要講大義名分,要講出師有名,很多時候這個名聲都是要給大明內部的人聽的。

否則就占城而今的國力,只需出兵一兩萬,就能爲大明再多一省,但是交趾十三萬駐軍,卻不能動。

對於淡目國與滿者伯夷的戰爭,大明插手師出無名。

無他,滿者伯夷不敢向大明求援。在正統初年威脅大明在南洋統治的是滿者伯夷,只是風水輪流轉,而今滿者伯夷不行了,他們更擔心,大明來了之後,就不走了。

要知道滿者伯夷就是當初打敗蒙古軍隊的爪哇貴族建立,從基因之中,就有對大陸國家的警惕。

不過,他們既然向占城求援了。

大明就可以接着占城介入。未必希望誰贏,甚至可以說,打得越久越好。

直接出兵不大可能。

畢竟這需要北京樞密院的命令,買賣武器,有需要少府的招呼,這都是很不方便,如果佛山武器在南洋的買賣權力,可以掌握在手中。張懋就有了不少活動的自主權力。

張懋想到這一點,也就不在乎劉大夏是怎麼想的了。他說道:“殿下,而今的南洋局勢,大軍南下,有些不合適,但是複製朝廷在日本所做所爲卻是可以的,臣以爲劉大人所言是可行的。”

“臣願意上書陛下,請陛下恩准此事。”

太子說道:“好,就這樣辦了。”

張懋微微一頓,說道:“那冼駙馬?”

太子冷笑一聲,說道:“這個人有幾分才能,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讓他先在牢房之中,多待上幾天,好讓他,好好的冷靜一下。”

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
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十一章 孫氏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