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

第七十七章有驚無險

怎麼辦?

趙新看着滿目渾濁的黃河水,蕩天擊地,將目光之中所有的景物都排斥出去了。

無數想法在趙新心中匯聚。最後趙新咬着牙,說道:“傳令下去,所有人都堅持河堤,何處決堤,我要何處人頭,我就在這裡。”

“不管北岸與南岸何處決堤,我就跳入這黃河之中,與爾等同死。”

“你們都想想,大堤後面是哪裡?是你們的父老鄉親。”

趙新解開蓑衣,一身大紅官袍在風雨之中,尤其明顯,就好像是剛剛在波濤之中閃過一絲生命的紅色。

趙新也知道,這樣做。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這個時候,做什麼選擇,是最好的選擇?

泄洪,抱歉,在這個時代的通訊環境,不過是怎麼做,都是一場赤裸裸的屠殺。無非是人多與人少。

黃河以北,山東百姓是人,黃河以南到淮河之間的百姓就不是人了嗎?

趙新無論如何,也做不出這樣的決斷。

而且河堤岌岌可危與決堤之間也是不好判斷的,有時候看河堤岌岌可危,但是或許就撐過去了。

有時候看河堤安安穩穩的,很可能就滲透管涌,以至於不可收拾。

趙新不知道那一個做最好,但是他卻知道,他此刻下令扒開一段堤壩,他下半輩子都會問自己,當初如何不決堤行不行?

而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答案的。

而今堅守,最壞結果,不過一死而已。

比起,這種殘酷的決斷,死本身並不是一件很壞的結果,葬身黃河之中,今後的種種慘劇,就不用管了。

趙新固然覺得自己有些不負責任,但是心中卻有一絲快意。

趙新如此,讓下面所有壯丁都是咬着牙拼命幹了下去。

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之中,幾乎所有男人,不分老少哪怕十幾歲的孩子都光着膀子,這或老邁,或稚嫩,扛着袋袋土,還有大大小小的木框,上面裝滿石頭。已經數十米寬,厚厚草蓆,一層層的鋪在堤壩內側。

堤壩內側上面加了一層厚厚的草蓆,就是爲了阻擋水的衝擊力,不至於讓水直接衝在堤壩之上,將堤壩沖垮。

而一框框石頭,一袋袋泥土,就將這堤壩一點一點的加高。

這一是一場賽跑。

與洪水比起來,誰漲的更快一點。

忽然,河水變得平靜下來了。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不過是洪峰來之前的平靜而已。

幾乎一瞬間,狂風大作,剛剛淅淅瀝瀝的大雨,一瞬間變成了瓢潑之態,天色更加昏暗了,能見度一下子變低。

就好像是黃昏或者是黎明的時候。

半是黑夜,半是白天。陰陽混沌未判。而波濤之聲,頓時大了,簡直如同滾滾的雷聲一般,又好像是什麼東西的號角。

“過蛟了。”不知道誰說了一聲,很多都被嚇得瑟瑟發抖。

古老相傳,蛟龍深藏在深潭之中,只要在風雨大作的時候,興風作浪,順流而下,直奔大海,才能成爲龍。

這種從來沒有聽過的波濤之聲,讓很多人都以爲真的是過蛟。

趙新順手將自己的佩劍拿了出來,說道:“吾奉天子之命守此河,無知畜生,敢犯天子之境,吾必斬之,天子劍在此,何不速去?”

趙新豈能不知道,這裡面沒有什麼蛟龍,子不曰怪力神。但是趙新自己明白是沒有用的,百姓不明白。

給他們解釋,也是解釋不通。

只能順着他們的想法來說,而且在儒家學說之中,其實並不是太反感這些神神鬼鬼,所謂聖人設神道以教民。

所以一些因果報復之類的故事能幫助官員治理百姓,他們也是用的。

古今民間故事,似乎皇帝與大臣都有神奇的力量,其實並不是他們真有神奇的力量,而是這些神神鬼鬼的一部分,都被儒家改造過了。

趙新也是如此。

他要給百姓壯膽,卻沒有什麼時間給百姓解釋這不是蛟龍的吼叫。

趙新哪裡有什麼天子劍,巡撫出巡也不過是王命旗牌。而且不是每一個大臣都有的。而且趙新即便是有王命旗牌,也不敢帶在這裡來,一旦出了差錯,丟到黃河裡了,趙新也是吃不消的。

有趙新壯膽,百姓都裝着膽子繼續加固。

在風雨之中,黃河水幾乎滿溢一般,一層層的衝擊着堤壩,一波波的向上涌動,不住的刷新自己的記錄。

趙新堅持不穿斗笠蓑衣,就是讓人知道,他大明河南巡撫,還堤壩之上。

只是他畢竟老了,是六十歲一老翁了。

他已經在堤壩之上堅持了好些天了,早已疲憊不堪,不過咬着牙硬撐而已。下屬見狀,只能爲趙新搬了一把太師椅。

趙新就坐在太師椅之上。

他渾身溼透,黃河水也一層層的翻涌到了趙新的腳下。

“大人,這大堤守不住了。”一個官員幾乎是撲到了趙新的腳下。渾身溼透,就好像是一個落湯雞。他扯着喉嚨喊道:“大人,速走。”

趙新豈能不明白這一點。

趙新他所在的地方,並非堤壩最裡面,想想就知道,他一個六十歲的老翁,即便是去最前面,又能做些什麼啊?

他所在的位置,就是這一帶河堤最高處。

在這裡,他可以將十幾裡內的動靜,一覽無餘,也可以大部分百姓擡頭,就能看見他。

這也也被水撲上來,也就是說明了,只需這河水再加高一兩寸,恐怕就要滿堤了。

而滿堤其實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河堤南邊,其實已經有相當地方內澇了。

黃河所謂之地上懸河,絕非虛言。河堤所在之處,不僅僅是這附近最高處,甚至也是開封府北邊最高處。

甚至要比開封城牆還要高出不少。

所以就堤壩南邊,已經有一大片積水,最深處已經過一米了。

誰都知道,這裡的積水對堤壩是一個巨大的威脅,而如果漫堤了,也就是大堤內外都被水泡了。

如此一來,這大堤很容易被被泡軟了。

更不要說,加固的大堤其實並不是太堅固,被水一衝,最容易垮掉的。而且一垮就不是一處。趙新淡淡的說道:“你的位置在什麼地方,回去。否則不要怪我不見情面了。”

“大人,這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

趙新一揮手,身後立即有一個隨從出來,一劍刺在這個人心口,隨即一腳踹出去,將這個人踹進了黃河之中。

黃河水依舊洶涌,似乎沒有在意,他已經吞噬了一條人命。

趙新以如此果決的態度,堅守在河堤之上。

他不能動,任何人不能動,在這裡只有三條路,一條,就是掉入黃河之中淹死,其實已經有不少百姓掉落進去了。

一旦掉進去,或者被水浪捲進去,根本是十死無生。

第二條,就是等河堤決堤,倒是全部崩潰,一起去死。

第三條,也就是唯一能活下去的道理,就是守住堤壩,將黃河這一道蛟龍死死的束縛在兩道河堤之間。

但是這一條路的希望有多渺茫,誰也不知道。

趙新在河堤上堅守了三天三夜,終於熬過了最危險的時候,雖然其中有多次這樣那樣的問題,趙新擅自斬殺了三名官員。

即便是巡撫也沒有將地方官員斬殺的權力,只有上奏彈劾的權力。

趙新終於抓住了這一線生機。這一次汛期平安的渡過去了。

但是守住黃河,幾乎是用盡了黃河兩岸的民力,但是其他地方就沒有這麼強度的支持,也沒有那麼多的人力物力了。

所以,正統十年的夏天,並不好過。

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
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