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

猶豫廝殺是三天前的時候了。

這些屍體在這裡躺了三天,一股股味道已經散發開來,否則也不會引這麼多的食腐鳥類聚集在這裡。

好在草原風大,似乎能讓這些人風乾,味道還不是太讓人難以忍受。

不過,楊洪也看到,其中有不少明軍的屍體,微微皺眉,說道:“爲什麼不收屍?”

石彪眼睛之中流漏出一絲黯然,說道:“人手不夠。”

楊洪心中咯噔一下,心中暗道:“石亨所部到底還剩多少人?”

到底石亨所部缺額到了什麼地步,才讓戰友的屍體,躺在地面之上好幾日不去清理。

石彪連忙說道:“已經開始清理了。”

隨着石彪的指示,楊洪也看到有不少人,開始從屍體之中找出明軍的屍體,尋一個大坑就地掩埋,至於瓦刺的屍體,自然是一把火給燒掉。

楊洪立即下令,僅僅留下數千士卒,其餘的士卒都去幫忙。

楊洪終於問了石彪自己最想知道的事情,說道:“瓦刺大軍爲什麼退走了?”

石彪說道:“這個不清楚,我們也很奇怪,在下午時分,瓦刺方面似乎不耐煩,瓦刺精銳突擊大帥本陣,之後就忽然撤退。”

“我們都懷疑,瓦刺重要人物死了。”

楊洪說道:“重要人物,是誰?”

石彪說道:“有人猜是也先。”

楊洪一拉繮繩,吃驚非常,說道:“你說是也先?”

石彪說道:“現在猜的,具體情況還不清楚。”

也先太重要了。

沒有見到也先的屍首,石彪不敢妄言。但是言語之間,卻是透漏出一絲肯定的語氣。

楊洪心中暗暗推敲,暗道:“或許這就是答案。”

在他想來,瓦刺軍中什麼人死能造成全軍震動,連忙撤退,連正在進行的戰事都不管了

想來也只有也先了。

草原政權交替從來不是正常交接的。

故而每一代雄主死後,都會引起相當大的政治動盪。

如果也先真的不性,對瓦刺來說,這一戰就沒有打的必要了。

無他,即便是能打贏,他們也要面對內部重重矛盾,這個時候,也無暇反攻,甚至最好遠離漠北,否則讓明軍插手瓦刺內部,那纔是一場災難的開始。

但是縱橫天下幾十年,瓦刺一代雄主,大元盛田可汗,添元帝,就這樣死在戰陣之上了?

雖然楊洪也知道,戰陣之上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但是聽到這個消息,他依舊有一種夢幻的感覺。

似乎不是真的,是在做夢?

楊洪感覺石彪當時根本不在事發地,故而問石彪也沒有用,只能問石亨了,楊洪問石彪道:“忠國公在哪裡?”

石彪說道:“就在那裡。”

楊洪目光穿過了整個戰場,看到了明軍的營盤。

第一個感覺,就是這一戰之中石亨的損失很大。

因爲這個營盤有一種據險而守的感覺。

這個營盤就在戰場東南方向。一座山峰上。

營地居高臨下,一眼看上去就易守難攻。

想想就知道明明是明軍的勝利,爲什麼還要在這裡駐紮,他在防誰?

如此就看得出來膽大包天的石亨,此刻也有幾分心虛了。

當楊洪到了營地之下,石亨並沒有出來迎接,出來的是金凡登。

金凡察見了楊洪幾乎要哭出來說道:“國公,您終於來了。”

楊洪一見金凡登的臉色就知道不對。立即說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金凡察說道:“忠國公失血過多,已經昏迷三日了。這幾日一直是在下執掌軍令,國公到此,末將就放心了。”

楊洪又吃了一驚,說道:“石亨怎麼樣了?”

金凡察立即說道:“爲大帥卸甲之後,國公身上有大大小小七十處傷口。不過在軍醫的處置之下,已經平穩多了,只是太過勞累,這纔沒有醒過來。”

楊洪知道石亨沒有性命之憂後,心中也安定多了,但是他還是忍不住說道:“石亨也太莽撞了。”

石亨早就不是當初衝鋒陷陣之將。還是如此拼命。

如楊洪,楊洪一身武藝,被人稱爲天人,楊洪衝鋒陷陣的時候,也是所向披靡。但是當楊洪當上一方重將之後,楊洪從來不再上陣了。

倒不是楊洪膽怯了,只是身份地位不同。在戰場之上,他一人身死事小,大軍成敗事大。不是逞能的時候。

金凡察立即說道:“國公此言差矣,我軍這一戰,以五萬之衆,破瓦刺十五萬大軍,非全軍報必死之心不可,大帥引領全軍士氣,從一開始到最後,一直是全軍鋒矢所在,連斬瓦刺十數將,催敵鋒於正銳,無大帥,則無此勝。”

楊洪看了金凡察一眼,金凡察眼中有幾分膽怯,卻也堅定的與楊洪對視,不願意改口。

楊洪說道:“這一戰折損多少?斬獲多少?”

金凡察說道:“折算一萬七千上下。”他言語之中被苦澀滲透,說道:“戰場還沒有打掃完,這些人都是軍中缺額以及傷員病死數目之和,剩下還有五千傷員。”

楊洪萬萬沒有想到損失這麼大,幾乎是折損近半了。

在草原之上,缺醫少藥,這五千傷員,能活下來的能有一兩千就不錯了。

“斬首五萬七千上下,這還是沒有將戰場打掃完的情況下。”金凡察說道。

楊洪也明白,雖然斬首五萬七千多,但是瓦刺損失之多,必然在這個數目之上,甚至比這個數目大的多。

雖然戰場沒有打掃完,但是楊洪也看見,主戰場上的首級都已經收拾的差不多了。

無他,首級就是戰功,這可是有賞格的。

上上下下都不會不注意。

所以即便將戰場打掃完,能有三四千首級就不錯了。

但是瓦刺大軍撤退時候,定然有相當一部分傷員,大明的傷員在草原之上就活不了,難道瓦刺的醫療保障還能在大明之上。

所以瓦刺的傷員有一個算一個,帶回去的能活下來五分之一,就不錯了。

瓦刺這一次元氣大傷,根本不看有東窺之心了。

楊洪沉默了一會兒,說道:“你剛剛說的不錯。”

將軍最大的任務,是打勝仗。

不管是石亨有多少地方,讓楊洪看不慣,但是能打出這樣的戰績,楊洪就不該有所指責。他雖然不在戰場之上,但也可以想象到當時是多麼兵危戰急。

楊洪自問,如果他在石亨這個位置上,難道不該當全軍之鋒矢,那裡有危險,出現在什麼地方?

只是楊洪決計不會讓自己,還有自己的部下處於這樣的境地之中。

這卻是楊洪與石亨的風格不同了。

只是對一個士卒來說,這兩個主帥,追隨誰還真不好說。

追隨楊洪,他或許能將你帶回家,但是很多時候只有苦勞,沒有功勞,但是追隨石亨,卻很容易戰死沙場,但是也幾戰下來,或許就能改換門庭,升官發財。

當然前提是你能活下來。

“將軍,大帥醒了。”忽然一個軍醫過來說道。

金凡察爲了隱瞞消息,誰都瞞過了,甚至包括了石彪了。只有幾個軍醫在照顧石亨。

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十章 寇深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十五章 遺詔二
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十章 寇深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十五章 遺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