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

第二百零二章咫尺天涯

瓦刺不會,任何大部落首領都不願意。

而也先也不可能像逼小部落送死那樣,直接派上督戰隊。

所以,這樣的戰事總就是打不起來的。

阿刺知院也明白這一點,恭維道:“王爺英明。”他心中忽然一動,暗道:“淮王跟我說這個

做什麼?”

也先說道:“只是,如果仗打到這個樣子了,還放明軍騎兵走了,我也是真沒有臉面了,我需要有一個去擋住楊洪等人,最少明天一天之內,不讓他們出陽和口一步。這一件事情,我信不過別人,只信得過你。”

阿刺知院聽了,立即說道:“遵命,請王爺放心,我這就出發,明天一天之內,我讓他們出不了陽和口二十里。”

阿刺知院說二十里也是有原因的。

如果他真堵住陽和口陣戰,且不說能不能成功。這本身就是一個辦法,騎兵乃是離合之兵,從來不是陣戰,特別是這種堵門的任務。

但是瓦刺那一支步軍,敢與明軍步陣陣戰。

所以阿刺知院只能將明軍放出來,有了迴旋餘地之後,就有辦法騷擾突襲等等辦法,讓明軍寸步難行,卻不是什麼難事。

也先說道:“這一戰,就看你了。”

夏天的夜裡,本來就很短,對於緊鑼密鼓的雙方來說,時間就更加短了。雙方很多將領,都感覺,似乎在恍惚之間,東方都魚肚白了。

一夜已經過去了。

此刻貓兒莊之中,所有明軍都列陣,只有兩三千士卒卻沒有戰馬,只能跟在軍中,徒步行軍。說起來,貓兒莊距離陽和口,也不過七八十里,步卒應該有能力走到陽和口的。

但只是有能力而已。

戰場之上,他們那一線希望近乎爲零。

但是他們不是最慘的。

最慘的是千餘受傷行動不變的士卒,大軍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將他們給帶走了。等待他們,只有死路一條。

甚至落在瓦刺人手中,很可能不得好死。

因爲明軍是缺醫少藥,但是瓦刺比明軍更缺少醫藥。所以瓦刺人即便要俘虜,也不會要傷兵的。

因爲,他們不想將寶貴的醫藥浪費在俘虜身上。同樣,即便用了藥,也未必就能救過來,不過是白白浪費他們的物資而已。

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瓦刺人的處理辦法,不過是一刀了事。

其實同樣的事情,也會出現明軍之中,甚至明軍比瓦刺還狠,因爲對於瓦刺來說,健壯俘虜,還是一筆財產,可以做奴隸用。而對於明軍來說,所謂瓦刺人最寶貴的財富,就是他們的項上人頭,因爲朝廷有賞格的。

拿瓦刺人當奴隸,遠遠比不上,瓦刺人頭領賞賺的多。

很多蒙古俘虜都被明軍給斬首了,這種屠殺其實也是雙方習以爲常的。除非你是帶着人成建制投降的,比如吳家兄弟,他們老爹就是帶着部落好幾千人投靠朝廷的。所以,明軍將士是決計不想落到瓦刺手中的。

就在大軍出發的同時,貓兒莊中,傳出一聲聲野獸一般的嘶吼,最後寂寥無聲了。

一部分傷員自殺了,另外一部分傷員帶着武器,準備進行最後一場廝殺。殺一個夠本,殺兩個就當賺了。

而此刻,大軍出貓兒莊,瓦刺各部就衝了過來。

這一場廝殺,並不像昨天一樣了。

昨天,瓦刺各部自己是追擊割肉,而今卻是一副拼命的樣子。

成國公反而有些興奮,因爲此刻的他最不怕拼命了。

現在對於成國公來說,活着反而是煎熬,死纔是解脫。成國公這一次起帶着親兵作爲開路先鋒,成國公在親兵的簇擁之下,義無反顧的衝進瓦刺軍中。

說實話,成國公這個年紀,他的武藝還能剩下幾分,已經不可考了。但是成國公的親兵,卻是大明騎兵精銳之中的精銳。

畢竟即便再小看成國公,進入正統之後,邊防上的大小戰事,即便不是成國公主持的,也是成國公的背後參與進去的。

而且成國公好幾次領兵作戰在,都將表現最好的士卒納入自己的家丁之中。人數雖然不多,但是真正比起戰鬥力,恐怕朱祁鎮一心打造的乾清宮侍衛們,也不是對手。

原因無他,朱祁鎮想培養的更多是將才,再選人的時候有很多政治因素要考慮,但是成國公並沒有想那麼多。

他只需選能打的人就行了。

這些百戰餘生的老卒,深受成國公大恩,出兵以來,一直在中軍,也沒有什麼發揮的餘地,就好像是一柄深藏的寶劍,此刻猛地出鞘,瓦刺與明軍都失色。

卻見成國公的帥旗,向東南方向挺進挺進再挺進,反覆殺盡殺出,瓦刺騎兵根本擋不住。

一時間明軍士氣大震,吶喊之聲震耳欲聾,奮發餘勇,不管後面的追殺,一路向東南殺了過去。

生動的爲瓦刺人展示了什麼叫做歸師勿遏,什麼叫窮寇勿追。

瓦刺人並非不拼命,只是,他們不能比明軍更拼命。

因爲明軍拼命,是不拼命必死,拼命還能有一線生機。

所以,即便也先反覆督促,一隊隊瓦刺騎兵被擊退,然後再次殺人,戰鬥一開始就陷入白熱話。

成國公一口氣殺了二十里,再次衝不動,只能轉向向東。

這裡已經不是平原地帶了。

平緩的地平線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有起伏了。

而且這個起伏越往南,就會越明顯。

這就是靠近邊牆的特徵,原因很簡單,大明長城的選址,最好能依靠天然地勢。所以興和口,就是也個天然的山中缺口。

就好像之前所說龍門所一樣。

也就是這樣的原因,在邊牆以北有很多河流,都向北流。

這幾戰的勝利,卻是成國公最精銳的親兵折損殆盡,不管多麼厲害的士卒,總就不可能萬人敵的。

再厲害的人,在千軍萬馬之中不過是消耗品而已。

成國公以他千餘親衛爲代價,衝開二十里,但是此刻,已經衝不動了,同樣衝不動的還有下面各部人馬。

瓦刺所部在也先的督促之下,拼命咬住明軍,明軍有好些掉隊,最開始步行跟隨的士卒,從一開始就淹沒在無數瓦刺騎兵之中。

他們昨天一夜的消耗,根本不足彌補昨天的消耗,此刻已經有很多人有體力不支的情況,而且有更多的戰馬支持不住了。

有不少將士都是墜馬而死的。

成國公很清楚打不下去了,這才搶佔一處高地,做最後的修整。

這是一片緩坡,雖然躍馬能飛奔上來的。但是從低處向高處衝,總是更加吃力。

而成國公忽然轉向,也讓瓦刺吃了一驚,來不及合圍,明軍就衝了上去。瓦刺騎兵十幾萬列陣,將這裡團團圍住了。

成國公上去之後,二話不說,讓所有人都下馬休息。也不安排什麼警戒了。

畢竟雙方相距不過百餘步,視力好的人,甚至能看見對面的眼睛。

成國公回頭一看,目光掃過,悲從中來,雙眼通紅。

作爲一員老將,他只用眼睛一瞄,就知道下面還有多少,雖然有誤差,但大差不差,他估計而今片高臺之上,只剩下不足四萬人了。

當初他帶着十五萬騎,浩浩蕩蕩的出關,而今只剩下這一點骨血。不知道多少跟隨他多年的老將紛紛戰死。

大明精銳毀於今日。

成國公或許有這樣的那樣的問題,但是他對大明軍隊,還是有感情的,畢竟這不僅僅是他安身立命所在,也是他父親,乃至他未來子孫安身立命所在。

此情此景,成國公又握緊了倚天劍。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章 大雪紛紛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五章 新內閣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章 大雪紛紛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四十章 輿情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五章 新內閣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十六章 海漕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