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

第六十章遼東局勢的漏洞

王翱說道:“臣年事已高,活不了幾年了。有些話不怕直說,老臣並不希望陛下重蹈太宗皇帝的覆轍。”

“然事到如今,已經是不得不發了。陛下的計劃,固然完善,但是老臣以爲有一個最重要的缺陷。海西戰略當文武並重,而今海西依舊是軍鎮,之前尚有徐有貞坐鎮,而此位乏人。施聚此人,固然不錯,但是安堵數十萬百姓,卻不是他所能做到的。”

朱祁鎮沉吟片刻,忽然發現王翱所言不錯。

王翱畢竟是在遼東巡撫任上,很多事情都是繞不開他的。所以王翱對朱祁鎮的戰略大體還是瞭解的。

正如王翱所言,很多大戰略佈局,到了很高層次,是不分文武的。

在海西安置幾十萬百姓,施聚雖然是善於屯田,但是這事情,讓他來做,真的可以嗎?

畢竟武將所謂善於屯田,善於理政,大多是在武將裡面自己比,但是與當世第一流之文臣相比,卻是欠太多了。

如果將這一件事情,讓施聚來做。

他心中其實有些沒底的。

但是這裡又有很複雜的權力平衡問題。

朱祁鎮一直以來都在平衡文武,但是現實卻是,文官在一點點的壓過武將,即便是他整頓勳貴,重建京營,不過是延緩這樣的事情發生而已。

如果安排一個文官主導海西屯田事情,那麼在戰事上誰領導誰?

于謙已經是三邊總督,掌管西北軍政大權,然後朱祁鎮還要在遼東方面設置一個總覽方面的大臣嗎?

今後怎麼辦?

很多事情,一開始就很難回去了。

其實這一件事情,內閣並非沒有提過,其中王驥最熱心不過,他一直提倡設置東北總督,掌管遼東,海西,朝鮮三地,總覽軍政,主持對瓦刺的戰事。

這是朱祁鎮不允許的。

畢竟東北距離北京太近了,這種近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朱祁鎮覺得他能夠在北京總覽全局,不用設置一個權力如此之大的大臣,二來,權力如此之大的東北總督,朱祁鎮擔心影響北京的戰略安全。

所以即便是臨時差遣,這個人也文武雙全,深得朱祁鎮信任才行。

而在孟瑛卻又打包票,認爲施聚可以完成這一切。如果朱祁鎮擔心,孟瑛可以擔任這個東北總督。

但又是兵部完全反對的。

王翱見朱祁鎮語塞,似乎也想到朱祁鎮的猶豫,說道:“老臣久鎮遼東,上下熟捻,文武之間,可以略作調和,如此陛下不召臣,臣在今年三月,就會在前往海西主持海西事務。”

朱祁鎮這才明白王翱爲什麼一定要留在遼東。

王翱在遼東足夠長。他對遼東情況足夠了解。而且資歷足夠壓得住這些將領,而且經驗足夠老道,在三十多年就組織過鬆潘之戰的後勤事宜。

朱祁鎮說道:“那就辛苦先生了。”

王翱說道:“臣能在此時上爲朝廷效力,是畢生之幸事,只是老臣年老,不知道何時就去了,臣推薦一人,乃是遼東布政使李秉,此人乃正統元年進士。久在東北,人地兩熟,臣一旦不在,此人可以代替臣,有他在,海西之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朱祁鎮說道:“先生真柱國之臣。”

朱祁鎮原本的解決方案,先從中央調到海西一位大臣主管屯田事務,但是而今看來,還不如王翱的解決方案。

在很多時候做事的時候,有時候大刀闊斧,將下面的權力結構,打亂重組是一種辦法,有時候儘量與下面權力結構想吻合,讓他們爲你所用,也是一種辦法。

從上面直接派人,看上卻能讓朱祁鎮放心,但是事實上情況真一定會好嗎?

隨即朱祁鎮也將李秉這個名字,記在心中。他抽空在查了一下李秉的履歷,正統元年進士,擔任過延平推官,戶部主事,宣大巡按,等等,因爲在正統十四年大戰之中,守宣府有功,雖然不是什麼大功,但也足夠他高升遼東了。

在遼東被王翱看中。

是否參加過正統十四年大戰,似乎已經成爲一個履歷標準。

凡是在正統十四年戰事之中,粘一點邊,有一點功勞,都能高升。

這不是朱祁鎮本意。但是朱祁鎮的看重地方,下面的官僚就會自然向這邊聚集。

朱祁鎮留王翱在京師數日,這一段時間,朱祁鎮頻頻帶着王翱接見大臣。又是賜給王翱很多御用物品。

顯示恩寵之極。

又給王翱加了散階官,這雖然類似於一個虛銜榮譽,但也是代表了朱祁鎮對王翱的看重。

在古代聖眷這東西,本身就是能超過官職本身的東西。

隨即送王翱回遼東,因爲遼東冰雪已經開始融化了,從朝鮮遷徙的百姓,已經準備出發了,從朝鮮通過海路轉到海西,與此同時,山東第一個衛所,已經準備從山東遷徙到漢城,作爲第一個長期駐守朝鮮的衛所。

這一切都要大量的文官工作量,這些事情,就交給王翱以及王翱所推薦的留守遼東的李秉。

而這個時候,于謙關於松潘的奏疏也到了。

他在奏疏上說明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那就就走私路線而言,松潘雖然是最大的,但並不是僅僅是唯一。

所以他準備先封堵其他各地的走私通道,並設立巡檢司嚴查。

其次對於處理松潘的問題,他鞭長莫及,蓋因於謙無暇管理松潘,于謙三邊總督所管理的地盤,就是現在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一部。

可謂廣闊之極。

但是松潘卻歸屬四川。

這屬於撈過界了。

所以于謙請朝廷下旨,讓川陝聯合處理此事。

最後,于謙認爲松潘百姓困苦,雖然屢平屢亂,與漢人結怨已深,要平定松潘打通商道,不能單單用兵,以臨之以威,示之以恩。

只要朝廷下旨,期年之內,解決這個問題。

朱祁鎮對於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心中是有一些懷疑的。只是他想起了王翱的話,如果信而不用,不如不信,用而不信,不如不用。

所以,他直接照準了。

只是有些擔心今年茶稅整頓,能不能完成。

雖然而今東南方面茶水整頓,已經開始了,從南直隸,浙江一帶開始,一個個縣的清點茶樹,確定茶樹的數量。

而且何文淵的奏疏之中,對茶樹數量期望很好。

畢竟在開國之後,四川茶樹都有兩百多萬株。要知道宋元之間戰爭在四川打的最慘烈,即便如此四川已經有兩百多萬株。

再加上近幾十年太平日子,有很大的發展。

估計一年清點下來,最少要數千萬株之多,但是茶葉這東西在國內並不是多值錢,即便是十分之一的稅額,也不會要多少錢的。

唯獨在西番,或者在北邊才能賣出高價來。

所以,支撐百萬兩茶稅,大部分都來從西寧的互市徵收。

不過,曹鼐已經到任了,開始整頓運河鈔關,想來也會有一筆格外的稅收。再加上從前後收刮出來千萬兩之多。

大明財政危機暫時是沒有問題的。

茶稅的事情可以緩上一緩。

只是朱祁鎮也明白,不管他如何美化,從民間徵收越多,民間的壓力也就越大。更不要說稅收成本也要算上去。

爲什麼朱祁鎮不管想什麼辦法,也不敢從田賦上想辦法?無非是因爲田賦影響最廣,而且田賦徵收賦稅成本最高。

明末的三餉就是一個殘酷的證明。

只是朱祁鎮也明白,這是透支朝廷幾十年積攢下的元氣。

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
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四十章 輿情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