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

第九十五章任禮出鎮甘肅

任禮來的很快。

他身上披着春雨打溼的痕跡,闖進武英殿之中。

見朱祁鎮與張輔過來,立即行禮道 :“臣任禮拜見陛下。”

朱祁鎮說道:“任將軍請起,坐。”

任禮當即坐下來。

朱祁鎮說道:“將軍之前作爲定西伯的副將,久在甘肅,關西七衛的清理,你瞭解嗎?”

在平定阿岱汗之戰,任禮是與蔣貴一起出兵的,但是很遺憾,蔣貴得了頭籌,封了伯爵,而任禮卻兩手空空。

當然,也不能說兩手空空。

當時的情況,朝廷自然是賞賜過的。但是問題是,蔣貴封爵了,任禮沒有封爵,即便是再多的賞賜,也會覺得是兩手空空。

所以他投奔了成國公,參與了征討兀良哈一戰,也有戰功,但是比起幾個大將,卻是少了不少。

他本來也沒有指望封爵,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朝廷這一次出手大方,但問題是即便再大方,也沒有落到他身上。

如果朱祁鎮多封一個伯爵,那麼這個伯爵一定是任禮的。

任禮立即說道:“臣對關西七衛情況,很是瞭解,臣知道這兩年,瓦刺對關西七衛剝削甚酷,好幾個衛所,都有了內遷之心。”

朱祁鎮一聽,大喜說道:“哦,那麼朕派你帶兵出兵關西七衛,能不能收復關西七衛?”

任禮說道:“陛下,哈密衛情況特殊,臣聽說,瓦刺擔心哈密衛反覆,已經近遷哈密王一族到了漠北。”

“又派精騎駐紮哈密,再加上哈密城池堅固,有西北援兵,以甘肅鎮的人馬,估計是攻不下來的。”

朱祁鎮被任禮提醒,才隱隱約約有這個印象。

畢竟朱祁鎮也沒有過目不望的本領,他每天過目的文件太多了。只覺得有這一件事情。知道是瓦刺加強哈密防務的一種行爲。

關西七位,最重要的就是哈密。

哈密控制了朝廷與西域的咽喉之地。卡住這裡,西域與朝廷的貿易都要從瓦刺手中過一遍。

朱祁鎮說道:“除卻關西七衛如何?”

如果朱祁鎮對西域有想法,那麼哈密是最爲重要不過的地方了,但是朱祁鎮現在瓦刺都沒有幹掉,自然沒有心思放在西域。

因爲北京的原因,也確定了,大明與草原的戰爭,更注重在東方,而不是如漢唐一般放在西方。

所以在對瓦刺的戰爭之中,哈密是可有可無的,除非朝廷能將瓦刺逼得退回西域,這哈密的重要性才能凸顯出來。

朱祁鎮被張輔勸說,而今與瓦刺作戰之心甚堅,但是是心思卻放平和多了。

所以,出擊關西七衛,在朱祁鎮看來,最大的利益乃是政治與戰略上的利益,對瓦刺還以顏色,並牽扯瓦刺大軍在東方的精力。

所以,一場勝仗就足夠了。

至於能不能打下哈密就重要了。

任禮說道:“臣敢立軍令狀,關西七衛除卻哈密之外,臣能盡破之。”

朱祁鎮說道:“將軍準備怎麼做?”

任禮說道:“臣自然向六衛宣佈朝廷恩澤,允其內遷,願意內遷的自然是大明的忠臣,不願意內遷的,自然是大明的敵人。”

朱祁鎮說道:“對大明的敵人準備怎麼辦?”

任禮說道:“殺其壯丁,焚其草場,讓哈密到嘉峪關,盡爲流沙,再無人煙。”

朱祁鎮心中有不忍之意,但是這不忍之意,在心中也不過是一閃而過。

他一來不忍如此殘忍的舉動,二來也是不忍甘肅已經非常惡化的自然環境。

只是這些對朱祁鎮都是婦人之仁,草原各部騷擾邊境的時候,從來沒有顧惜過大明百姓的性命。至於甘肅的生態環境雖然脆弱,但是人命卻是更重要的。

讓哈密到嘉峪關之間沒有了草場,對甘肅防禦壓力就減輕了不少。

朱祁鎮說道:“好,只要將軍能夠做到,朕許你一個伯爵。”

任禮大喜過望,說道:“臣謝陛下。”

這一件事情敲定之後,朱祁鎮看外面的春雨,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停了,陽光已經投射下來了,地面微微溼潤,空氣正好。

朱祁鎮說道:“今日諸位都在,正好與朕去一處地方。”

朱祁鎮出了皇宮,不多時就來到了軍械廠。

其實這原本是火器廠的地方,不過被劉定之大刀闊斧的改建了。已經變成了一個冷兵器火器都生產的軍械廠了。

“臣劉定之拜見陛下。”劉定之聽說朱祁鎮來了,立即出來迎接。

朱祁鎮說道:“免禮,你忙活了一個多月了,朕今日來看看情況如何。”

劉定之說道:“陛下的裡面的環境-----”

朱祁鎮一擺手說道:“有什麼不好的,朕也不是嬌生慣養的。”

朱祁鎮很快就被打臉了。

在工坊之中,朱祁鎮感到了一陣燥熱之意,似乎一下子變成了夏天,剛剛那一點愜意之感,頓時煙消雲散了。

片刻之間,朱祁鎮大汗淋漓,連衣服都溼透了。

卻見作坊之中,一個個火爐密集的立在一起,大大小小的工匠,都在這裡叮叮噹噹敲擊着通紅的鐵塊。

劉定之一邊走一邊說道:“其實陛下不來,臣也要給陛下說了。臣想將這作坊都搬到城外去。這裡施展不開。”

朱祁鎮說道:“卻是爲何?”

他們兩人的談話,夾雜在無數叮叮噹噹敲擊之聲中,必須聲音大一點才能傳出去。

劉定之說道:“這裡工匠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以錘擊鐵,尋常刀劍,最少要敲擊千下,而造火銃管,更是要數千下。”

“臣即便再分工,這事情也免不了的。於是臣想借用水利,只是城中沒有河道,只能搬到城外去了,臣看重城南水利學院那一片就不錯。”

朱祁鎮順着劉定之所指,大致掃了一眼。劉定之已經將刀劍鑄造的流程給細分下來了,每一個部門負責一個流程,從頭到尾出來,就是帶着刀鞘的長刀了。

前半段火爐太多,熱氣蒸騰,朱祁鎮不敢久待,但是到了後面卻是打造刀柄,刀鞘的地方,朱祁鎮就可以多看兩眼了。

朱祁鎮看到這些木製刀鞘,還是工匠們手工打造,就給劉定之描寫了一下車牀的樣式,劉定之說道:“陛下英明,臣怎麼沒有想到啊。”

朱祁鎮還洋洋得意,忽然看見一個被草蓆蓋住的東西,卻見這東西與木工車牀差不多,只能沒有那麼多機械化,還停留在最簡單的應用上。

劉定之見狀有些訕訕說道:“這是端木瑞所發明的,只是還沒有來得及用,臣準備搬到城南再啓用的。”

“端木瑞?”朱祁鎮反問道。

劉定之說道:“就是端木家當代家主,被陛下賜五經博士。”

朱祁鎮忽然想起來了,他當今造的僞書《端木子》,已經被劉定之數次刪定,終於定稿了。

裡面就是朱祁鎮在經濟學之上的淺薄的認知,比如財富是如何產生,分工合作,大工廠生產的總則,還有發行貨幣的一些原則等等。

朱祁鎮僅僅出了一些概念,劉定之在這些概念之下,延伸發展,並在試圖在儒家的話語權之中,對這些概念自圓其說。

朱祁鎮看來,都很有新鮮感。

這本書雖然還沒有大白於天下,但是已經是端木家所獻之書,藏於大內,文淵閣裡面就有一本。

而如果有人查檔案的話,就會發現這一本書在永樂年間就已經藏在宮中了。

決計能僞造一系列傳承。

爲了讓端木家配合,自然給端木家一點好處了。這五經博士官雖然不大,但都是朝廷對聖人子弟認可,一般來說都是世襲罔顧的,就如孟子之後,世世代代都有這個頭銜。

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章 少府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
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九十七章 風起西域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十七章 王恕的猶豫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九十章 少府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章 都掌蠻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