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自我否決

北伐是沒有疑問的,從上到下的輿論都在強調這一點。但最終的戰略卻還在商議,或者還處在爭論之中。

自從朱永興提出切斷關內外聯繫,將滿清分而擊破,一舉取得徹底勝利的計劃後,總參謀部便進行着研究和探討,以證明英明神武的萬歲所制定的計劃是切實可行的。

當然,如果計劃成功,就不僅僅是光復北地,收復京師那麼簡單,遼東問題也會一併解決,可謂是畢全功於一役。朱永興也希望通過一場能夠載入史冊的著名兩棲戰,而在戰史上寫下濃重一筆。

兩棲作戰的有利方面是能夠進行對敵人不利的戰略部署和迫其轉移軍力,有效突擊與打擊敵軍;而其不利方面則是實施條件非常嚴酷,無論在計劃準備、組織實施、指揮協同、後勤保障等各個方面,都會較其他進攻樣式更爲困難。

比如強渡海區、敵前****。登陸、背水攻堅帶來的高難度、高損耗和高風險也是其他進攻作戰所無法比擬的。作戰中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將會造成巨大損失,即便是登陸作戰取得勝利,也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說到底,兩棲作戰即便在現代戰爭中也是最爲複雜的軍事行動,需要機動力、海上運輸、後勤和戰略等方面的協調化、專業化、複雜化。比如專門用於運載登陸作戰部隊的人員、物資、裝備,並能在海灘登陸的兩棲艦艇,更是在二戰中才出現的。

當然,海上輸送兵力古已有之,也就是說並不是沒有兩棲艦艇便不能實施兩棲作戰,而是說難度可能會加大。其次,還有如何確保部隊的迅速到達以及支援更大規模後續部隊的困難。因爲兩棲作戰的進攻速度是關鍵因素。它可讓迅速部署的大規模後續部隊充分發揮戰略作戰的突然性效果。

缺乏專業的登陸艦艇,缺乏專業的、快速修建臨時港口設施的工兵和器材,當一個個困難被羅列出來之後,便是爭取一個個地加以解決。

在山東的登陸作戰,其實便是一次預演和檢驗。而朱永興所提出的一劍封喉計劃顯然規模更大,要求更高。

得益於膠東於七在內部的配合響應。明軍在山東的登陸作戰獲得了成功。但這只是一萬多人的行動,而且是於七所部成功截斷了清軍的消息通道,爲登陸部隊爭取了時間所形成的戰果。在穩固膠東後,參謀總部再次探討、商議了“一劍封喉”的作戰計劃。因爲膠東可以作爲前進基地,把兵力和物資提前運往膠東,跨越渤海灣在遼西走廊登陸,顯然更加容易,成功的可能更大。

早在西元前55年,凱撒就曾領軍穿越英吉利海峽。登陸不列顛羣島。但明軍不是侵略者,是解放者,便不能“以戰養戰”,從凋弊的佔領區就地搜刮給養。這也是相當不利的一個問題。

當一個宏偉的計劃因爲條件所限,以及安全性的考慮,而不得不放棄時,制定計劃者的鬱悶和失落是難以形容的。朱永興現在便是如此的心緒,總參謀部經過了反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即便以膠東爲前進基地,在遼西走廊實施登陸作戰的兵力最多也不超過五萬。

五萬。或許能成功阻隔關內外的聯繫,也或許會被擊敗而損失慘重。同時,後勤運輸的壓力將使其他方面的部隊難以展開戰略性的行動。

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朱永興知道這必須由自己來決定。無論他的決定是什麼,總參謀部和明軍都會全力以赴,可他會用幾萬人的生命爲代價。去贏取一場旨在標榜自己的可能的勝利嗎?

因爲他是皇帝,因爲是他提出的計劃,因爲他成功的事例,因爲他幾乎沒有差錯的英明,因爲臣子們對他的敬仰和崇拜。朱永興本可以頑固,本可以堅持,但他沒有那麼做。

“五萬並不足以有十足的取勝把握。”朱永興經過了一夜的思考,終於還是自己否決自己,他苦笑着連連搖頭,“這也是我軍武器裝備全部換裝後所帶來的不利吧,對後勤要求更高。一旦把這五萬兵投入遼西走廊,彈藥、糧草等物資的運輸補給的壓力太大。其他方面的部隊因此便無法有大的動作,可謂是顧此失彼。”

吳三桂等人靜靜地聽着,這畢竟是皇上制定的計劃,也爲之籌劃準備了相當長的時間,現在也不是說完全沒有希望,但皇上似乎要加以否定,重新考慮北伐的戰略了。從這一點上,不慕虛名、從諫如流的評價,皇上便當之無愧。

“所以,朕決定重新修改北伐的戰略計劃。”朱永興說完之後,長出了一口氣,是輕鬆,還是無奈,或是兼而有之,他也說不清楚,“但兩棲登陸還是要進行,在遼東,規模小一些,牽制還是需要的。你們看地圖,能借膠東之利的有好幾個地方。”

在地圖上一眼看上去,離膠東半島最近的遼東地區便是旅順。然後再將登萊、旅順、皮島、寬靉連爲一線,便可徹底完成對遼東的海上封鎖。而這個思路,又與歷史上東江鎮所起到的作用差不多。在朝鮮已經明確態度之後,實施這個戰略則更加有利。

也就是說,朱永興放棄了以險求勝的策略,而改爲以穩求勝。在各處牽制滿清的情況下,由南至北,用堂堂正正的戰法來取得北伐的勝利。至於遼東,讓滿清退回去也無不可。

以全國對遼東一隅,小冰河期又遠未結束,對北方的影響甚於南方,明軍的優勢則會更大。也就是說,求穩策略只不過是拖延了最終收復遼東的時間,但北伐成功後便又可轉到國力對抗的局面。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朱永興算是擺正了認識,不奢望畢其功於一役,不奢望一記重拳便打垮滿清,而是用其所長,不操切,不急躁,也不放鬆。。

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85章 情動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37章 李晉王第9章 決戰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33章 立威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112章 兵潰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82章 無題第25章 山東攻略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30章 無題第124章 授課第104章 報應第7章 歡歌暢飲第185章 情動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06章 不負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95章 無題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楔子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01章 夜談第4章 攻城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02章 總攻(二)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38章 廣國公第5章 寨子第66章 棄險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12章 兵潰第56章 拒詔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96章 死地難脫第80章 京師大亂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2章 無題第217章 困局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39章 兵臨大理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57章 接駕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32章 賜名白族第28章 雙層爆破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78章 破路第56章 拒詔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7章 元江宣慰第80章 教士保羅第54章 再退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43章 保寧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36章 領悟第67章 排除萬難
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185章 情動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37章 李晉王第9章 決戰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33章 立威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112章 兵潰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82章 無題第25章 山東攻略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30章 無題第124章 授課第104章 報應第7章 歡歌暢飲第185章 情動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06章 不負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95章 無題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楔子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01章 夜談第4章 攻城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02章 總攻(二)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38章 廣國公第5章 寨子第66章 棄險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12章 兵潰第56章 拒詔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96章 死地難脫第80章 京師大亂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2章 無題第217章 困局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39章 兵臨大理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57章 接駕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32章 賜名白族第28章 雙層爆破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78章 破路第56章 拒詔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7章 元江宣慰第80章 教士保羅第54章 再退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43章 保寧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36章 領悟第67章 排除萬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