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無題

ps:看《逆流伐清》背後的獨家故事,聽你們對小說的更多建議,關注公衆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衆號-輸入dd即可),悄悄告訴我吧!

新書《血路救贖》已上傳,書號:3472638。∈♀敬請朋友們繼續支持鼓勵,並祝朋友們五一節快樂。

恢復重建的速度比預期要快很多,這使得財政緊張的情況大大緩解,但也只是有更多的錢可以投入到建設和發展領域,比如治河、興修水利、鋪路架橋等民生方面,比如加強軍隊的裝備、充實前線駐軍的物資倉庫等等。

所以,國庫遠稱不上充盈,更沒有多餘的錢來揮霍。但這只是表面上的數字,綜合國力則在不斷增長,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朱永興別的地方可以節省,對治河,以及在各地建造光復戰爭紀念碑、紀念館,卻在儘可能地拔款支付。

治河,這是百年大計,關係到沿河千里的百姓的生產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安全,這項只有在真正的盛世之時纔敢大筆投入的工程,就在朱永興的全力支持下,不斷地將籌措出的資金砸進去。

而戰爭紀念碑、烈士陵園,則是對整個民族的警醒,對流血犧牲的仁人志士的崇仰,給爲國捐軀的烈士一塊安息瞻仰之地。

早在朱永興還在南京的時候,便曾大張旗鼓地修建烈士陵園,建造紀念碑、館,並親往奠基致詞,通過邸報。民衆們對此舉動有所深思,但看過致詞後,很多人又都有所感悟。

“這裡記錄着爲國、爲民族而戰的義士和官兵們的名字,他們爲了反抗侵略獻出了生命,光榮屬於那些在戰鬥中犧牲以及遺體在烈火中消失的官兵們。”

“英魂不朽,萬古長存。”

“我們要牢記。這些出身不同,或出身平民或出身富貴的人們,用鮮血和生命所銓釋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我們的腳下浸透了烈士們的血,但願以後我們的後代在面對這段歷史時,他們的所作所爲不會讓這些先輩在地下流淚。”

“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永遠不能遺忘的犧牲和付出。誰遺忘,誰無恥;誰遺忘,誰犯罪。”

……

每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深刻影響力的民族是絕不會那麼容易屈服的。當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總會有那麼一羣人會勇敢的站出來。他們將挑起爲民族命運做不屈抗爭的重擔,並毫不吝嗇地潑灑自己的鮮血。在所有國家的史書中,這羣人有一個共同的稱謂:英雄。

英雄的意義就是會使一個堅韌的民族重燃鬥志並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他們勇氣和吶喊會象驚雷般喚醒國家民族的勇氣和血性。他們身上凝聚着整個民族最堅韌的品質,也無疑是國家最巍峨的精神豐碑。他們應當永遠地受到國人們崇尚、尊重以及緬懷。

中國民族並不是個健忘的民族,可是他們真的健忘了許多許多東西,這是朱永興在後世耳聞目睹的。所以,他要儘自己所能。讓那些爲國捐軀的先輩們能有一塊安息之地,這是英雄們應享受的榮譽和尊嚴。

精忠報國的英烈被推倒了。那精忠報國還有什麼意義?捨身取義的行爲被譏諷了,那捨身取義還有幾人會追求?抵禦外侮的壯舉被惡搞了,那抵禦外侮又剩下幾分價值?沒有什麼比一座座民族精神的豐碑被毀壞更可怕的事情了,伴隨着一個個英雄倒下,是全體國民信仰支柱的崩塌,繼而是整個國家的分崩離析。而這一次將再也沒有英雄站出來拯救國家。

戰爭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影響也在逐漸變小,但戰爭的創傷和教訓必須被牢記,血的教訓必須吸取。

“三年之內,每縣必須建有紀念碑、館等設施,並有專人維護;有重大意義的戰場必須建有紀念標誌;每年清明。當地政府必須舉行公祭儀式,以資紀今;從昭武元年十月起,有條件的地方,新婚夫婦必須在成親後十五日內前往紀念碑、館等場所瞻仰,獻花祭拜,感謝先烈們所帶來的幸福生活,此當定爲永世之風俗習慣……”

聖旨下,不管是不是強迫,朱永興希望以後能變成人們自覺自願的行動,發自內心地崇敬和瞻仰。

要改變,便不只是形式上的,或者表面上的。只有觀念和思想進步了,先進了,才能保證朱永興憑着皇帝權威進行的改革穩固而不可動搖,不會因人廢政而持之久遠。

象李定國、郭之奇、張煌言等這一代人恐怕是不行了,儘管對於朱永興的改革,他們也構不成多大的阻力,但要他們真心認同,並且跟上朱永興的思路,便有些勉強了。下一代呢,象宗守義、李嗣興、魏君重等,畢竟接受的還是傳統教育,頭腦中還是傳統觀念爲主,恐怕也不能達到朱永興的滿意。

其實朱永興把真正的希望是放在與自己兒女同齡的這一代人身上,讓他們從小接受新式的,或者說是他認同的教育,灌輸給他們自己認可的觀念和思想,使他們成爲改革的堅決悍衛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愛者。

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朱永興認爲他是完全可以等到的。而且,他現在已經在引導和灌輸,就算是接受過傳統思想的人也未必沒有改變的可能。比如顧炎武、黃宗羲等,都有了民本和限制君權的思想,儘管他們提出的辦法未必最好、最先進,但這種啓蒙思想是相當可貴的。又因爲他們大儒的名聲,他們的學說更容易爲當時的人們所接受。

而君主立憲制雖然是最終目的,也非一蹴而就,逐步實施,逐步放權,或許更符合國情,更切合實際,也更能發揮朱永興超出時代的正確領導。

而作爲政治改革的第一大步終於在韃虜已是苟延殘喘、幾無翻覆之力時開始實施,準確地說,這種改革其實卻有着復古的意味。

“內閣設首相、副相各一名,各部尚書和軍事委員會爲內閣成員,共同參加政事。每日首相、副相與其他閣員一起在便殿與天子共同議政。奏章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盡,則兩相商議批之,再呈由天子用璽,下各部施行;若兩相意見不統,則由內閣成員共同商議,表決確定……”

自洪武年間廢除的宰相制似乎又被朱永興重新啓用,儘管有了不少變化,但性質沒變。而這正是朱永興所逐步推進的政治改革的過渡,先是限制君權過分膨脹,最後纔是虛君立憲。從中也可以看出,首相、副相和內閣並不是責任內閣制,皇帝仍然大權在握,仍然是名副其實的國家元首。(天上掉餡餅的好活動,炫酷手機等你拿!關注起~點/公衆號(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衆號-輸入dd即可),馬上參加!人人有獎,現在立刻關注dd微信公衆號!)(未完待續

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章 北愁南喜第122章 水利部第102章 轟擊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95章 難以逾越第6章 暹羅來使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22章 水利部第23章 伏擊之地第72章 廝殺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93章 戰馬論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39章 兵臨大理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3章 三馬來會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200章 佔優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55章 無題第5章 破城第66章 棄險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30章 輕取永昌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58章 新晉郡王第271章 阻擊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9章 破城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26章 提點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71章 流寇戰術第60章 會趙王第61章 縝密分析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9章 破城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88章 毒蘑第41章 自我否決第68章 正戰穩進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5章 定情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43章 保寧第118章 極度震駭
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1章 北愁南喜第122章 水利部第102章 轟擊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59章 援軍?援軍?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95章 難以逾越第6章 暹羅來使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22章 水利部第23章 伏擊之地第72章 廝殺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93章 戰馬論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39章 兵臨大理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93章 三馬來會第98章 我認得你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200章 佔優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52章 血戰廝殺第155章 無題第5章 破城第66章 棄險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30章 輕取永昌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58章 新晉郡王第271章 阻擊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9章 破城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26章 提點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71章 流寇戰術第60章 會趙王第61章 縝密分析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9章 破城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88章 毒蘑第41章 自我否決第68章 正戰穩進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5章 定情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43章 保寧第118章 極度震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