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

新晉魏王的馬寶位列異姓一字王,可謂是登上了一個人生的巔峰。叩頭接旨,三呼萬歲,可他心裡卻跟明鏡似的,知道這絕不會是永曆頒下的聖旨。但這已經無關緊要,爵位顯貴,功勳卓著,他在不斷獲得榮譽和名位的同時,也就被朱永興拉上了跳不下來的“賊船”,除非他捨得全部拋棄。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其中可不只有馬寶一人。朱永興對於功賞是極重視的,犒賞的財物尚在其次,又有一批將領加官晉爵,更隨着戰局的順利,前途愈加光明。

“我軍休整完畢便直搗耿逆老巢,這首功便讓小魏去拿,升到侯爵,看老魏的臉往哪擱?”這一日馬寶和衆將議完事,心情大好,拿魏君重和他老爹孟津侯魏勇開起了玩笑。

孟津侯魏勇卻也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傢伙,自己呆在安南不聲不響,把兒子推到講武堂,讓其全力投效朱永興。如今魏君重倒是不負所望,只是這加官晉爵的勢頭也便成了馬寶調侃其父的由頭。

“家父有言道:‘弟子不必不如師傅,兒子定要超過老子’,此方爲正理。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新人要比舊人強。”魏君重既晉伯爵,又升爲上校,已是講武堂出身中軍銜最高者,心中高興是不必說的,現在馬寶取笑,他也不以爲意。

“老魏精明啊,瞧這話說的。”吳三省象是感慨地輕輕搖頭,笑道:“他躲在安南享福,倒是有個出息兒子能撐門面。怎麼的,聽說他又納了一個妾侍?”

“這個——”魏君重此時方有些尷尬,撓着頭不知如何說纔好。

“在海外開疆拓土倒是容易得很,祁三升和高啓隆領着幾千兵便打得那個。對,真臘,不敢應戰。他們倆不也納了妾侍,還是海外蠻夷呢!”馬寶並不瞭解外面國家的情況,說出海外蠻夷這幾個字也是正常。

“王爺,海外便海外。可不要把蠻夷掛在嘴邊。”吳三省善意地提醒。

“對,對,是要慎言。”馬寶猛然一醒,趕忙點頭。

說到這裡,便要提一下前些日子朱永興搞出來的事情。安南都統使,猛山克族族長思威隨着夢珠一行內眷趕到了廣州,馬上便向朱永興請罪。什麼罪呢,欺瞞之罪,欺瞞了夢珠的身世。

在思威講述中。夢珠原是漢家女,其父姓陳,學識淵博,是他爲猛山克族請的教授。在一次與緬人的衝突中,夢珠的父母不幸亡故,他便收養了尚在襁褓中的夢珠爲女。久而久之,此事便不爲外人知曉,他視夢珠爲親生。族人也以族中公主看待。

這段明顯看出是編造的故事令朱永興“勃然大怒”,不僅除了思威安南都統使的頭銜以觀後效。還罰俸三年作爲處罰,更禁足了夢珠,令其思過。

其實,多數人都知道這不過是遮人耳目的花招,並沒有什麼高深之處。但朱永興的時機選得好,事情做得妙。讓人想反對也無法出聲。

你反對什麼,覺得處罰過輕,覺得這事有假,覺得這是爲以後作鋪墊……那好,我可以再處罰得重一些。反正只要不殺頭就行;你說有假,那你拿出證據來呀;至於以後,我還沒做什麼呢,你憑什麼反對!

可要不反對吧,那就等於默認了此事,默認了夢珠的身世,以後若是真被立爲正妃,再反對也就沒有理由了。

這也正是朱永興看準的關鍵,讓人明知有假,卻無從着手,無藉口去反對。夢珠和龍兒的身份,雖然是正式納娶,可沒有朝廷旨意,只能算是侍妾。旁人是恭敬,是逢迎,是討朱永興歡喜,才以世子妃、王妃相稱。在這樣的身份下,夢珠的身世問題還真不算什麼大事。

當然,依着朱永興對夢珠的寵愛,身世問題被坐實,以後便不排除被擡舉的可能。但那畢竟是可能,以莫須有的推測去跟朱永興叫板,不僅師出無名,而且是徹底觸了朱永興的黴頭。可現在保持沉默,無疑在日後也喪失了話語權。這便是朱永興的“指鹿爲馬”,讓別人無奈且無法的無解之招。

馬寶和吳三省等人也只是聽說,但也都約略猜出了朱永興的意圖。假的出身到底是假的,這蠻夷老掛在嘴邊,自然不是很妥當。朱永興且不說,日後可能貴爲王妃的夢珠,也是不好得罪的。

衆人說了些閒話,正要紛紛告辭而去,有參謀來報,岷王朱永興送來了密信,是八百里加急。

馬寶情知有變,立刻止住了衆將的離開,令機要人員馬上譯信。時候不大,譯好的密信便擺在了馬寶的案頭,他仔細閱看之後,不禁皺起了眉頭,示意吳三省接信觀瞧。

吳三信看過信件,以眼神示意,馬寶點頭認可,吳三省才朗聲讀了起來。

按照明軍原來的佈署,馬寶所率的這一路明軍主要是迎戰滿蒙八旗,如能取勝則在閩省攻城掠地,由西面向福州逼進,與在沿海作戰的明鄭聯軍合擊耿逆老巢,消滅閩省,甚至是江南還算是強敵的耿逆兵馬。

但鄭家內訌後,鄭經已經下令集結主力於金廈,準備迎接來自臺灣的狂風暴雨,這便使得在沿海地帶作戰的明軍顯得有些勢孤。朱永興在信中詳細講述了目前的形勢變化,要求西路軍抽調出部分兵力,加強南路軍的力量,以便繼續實施閩省攻略。

“至少要一個師吧?”馬寶揣摸着朱永興信中所講的情況,等吳三省唸完,也不太敢確定地問道。

“海軍陸戰隊有一萬多,加上水師相助,再有一個師足矣!”吳三省計算了一下兩路明軍的攻擊路線和特點,很篤定地回答。

馬寶點了點頭,南路軍確實有近海的便利,攻擊路線上又有不少可以藉助水師而攻取的城鎮,有兩萬多陸軍應該足夠了。而自己這邊,經過補充之後依然能有近三萬之衆,繼續實施原定的戰略計劃,也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未完待續。。

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17章 困局第1章 陌生之地第57章 接駕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9章 蠱神之誓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93章 戰馬論第85章 急行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93章 戰馬論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31章 故國風情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30章 無題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84章 搶灘登陸第54章 再退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52章 血戰廝殺第38章 三師相會第66章 棄險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24章 隨想第59章 無題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88章 毒蘑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9章 緬甸,山東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1章 杭州,西湖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52章 縴夫,規矩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11章 結果第133章 立威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92章 僞造,詭道第3章 絕死一擊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5章 正妃虛懸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89章 勝利第47章 齊集元江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203章 總攻(三)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5章 寨子第26章 兵臨城下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06章 法陣第69章 軟實力第272章 血戰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72章 無題第93章 棄城集軍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93章 戰馬論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章 高平莫氏第201章 總攻(一)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88章 毒蘑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17章 斷臂?第128章 拉英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30章 無題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
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30章 宗室入滇第217章 困局第1章 陌生之地第57章 接駕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43章 鞏昌王的選擇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9章 蠱神之誓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93章 戰馬論第85章 急行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93章 戰馬論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31章 故國風情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30章 無題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84章 搶灘登陸第54章 再退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52章 血戰廝殺第38章 三師相會第66章 棄險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24章 隨想第59章 無題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88章 毒蘑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9章 緬甸,山東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8章 元江城防第11章 杭州,西湖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52章 縴夫,規矩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11章 結果第133章 立威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92章 僞造,詭道第3章 絕死一擊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5章 正妃虛懸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89章 勝利第47章 齊集元江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203章 總攻(三)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5章 寨子第26章 兵臨城下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06章 法陣第69章 軟實力第272章 血戰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72章 無題第93章 棄城集軍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93章 戰馬論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2章 高平莫氏第201章 總攻(一)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88章 毒蘑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17章 斷臂?第128章 拉英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30章 無題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