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

“這麼說,老夫就算是與明軍刀兵相見,我兒亦是無事嘍?”吳三桂不相信,話中帶着嘲諷。

“王爺——”方光琛猶豫了一下,淡淡地笑道:“岷殿下有言:便是衝那滿清公主能不遠千里來投誠,便沒有加害其親人的道理。總要讓她一家和美,團團圓圓,方顯皇明對異族之仁厚真誠。”

哼,吳三桂偏轉了頭。這話說得,人家根本沒把吳應熊當回事兒,人家看重的是滿清的公主。

“岷藩仁義素著,既是答應了,便不能反悔,我信得過,信得過。”張夫人連連點頭,很有些感激涕零的樣子。

“夫人見識明白,岷殿下確實是言出必行,諾則必承。”方光琛伸出取過隨從遞過來的令牌,遞給張夫人,說道:“此是岷殿下託在下送給夫人的令牌,夫人何時想去廣州看望世子、世孫,沿路絕無阻隔,更是來去自由,絕無扣押囚禁。”

“啊,我還能去探親?”張夫人吃了一驚,接過令牌又歡喜道:“好,好,岷殿下真是仁厚,想得如此周到。時不宜遲,我收拾收拾……”

“夫人——”吳三桂忍不住了,兒子、孫子都被人綁架了,這又要賠上老婆,這個岷藩實在太壞了。

“怎麼,我去不得?”張夫人不悅地看了看吳三桂,“兒子、孫子對你來說也沒什麼,何況我這個老黃臉婆?要活我和兒孫一起,要死也在一起。”

“來人,請夫人至後宅休息。”吳三桂霍然起身,怒衝衝地擺手。

哼,張夫人不待人來扶,便自己站起向外走,又回頭對方光琛說道:“先生何時離開,讓人通報一聲,便是我馬上去不了廣州。也有書信捎給我兒。”

“夫人放心,在下定派人通報。”方光琛躬身一禮,目送張夫人離開,才轉過頭來。坦然面對吳三桂。

“賣主求榮,方光琛你竟做出此等事,有何面目在此誇誇其談?”吳三桂變了臉色,摸着臉上的疤,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是他要殺人的動作。

“表面上確實如此,可在下卻是忠心所至,是爲王爺着想。”方光琛輕輕嘆了口氣,說道:“王爺可知這猶豫遲疑恰是自取禍端嗎?岷殿下對王爺有評:自以爲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爲厚。而反覺其薄。狡詞延宕反正歸明之期,便以爲得計否?”

“大膽。”吳三桂似乎被捅到了痛處,勃然大怒,“來人,將此人拖下去砍了。首級由隨從帶回廣州——”

“帶回廣州就不必了。”方光琛笑道:“岷殿下正在督師檢閱,現今應在桂林,然後會駕臨曲靖,隨從也不知送往哪裡?不如王爺就將在下的人頭掛在貴陽城頭,等着岷殿下來收拾厚葬。嗯,這樣更方便。”

“左右,還不將此人拖下去。”吳三桂咆哮如雷。心中卻是驚駭不已。

桂林、曲靖,那將是進攻貴州的兩把尖刀,岷藩巡視督軍,是要向貴州下手了啊!吳三桂又驚又怒,腦袋都有些暈眩。

“王爺暫請息怒。”夏國相見不是事兒,趕忙上前揮開侍衛。對方光琛說道:“王爺確有歸明反正之心,只是時機不好,可不是狡詞延宕。岷藩有心見疑,又以武力相逼,恐有違兩家當初之議吧?”

方光琛點了點頭。說道:“在下也是這般與岷殿下言說的。岷殿下有書信給王爺,還請王爺閱信定奪,切勿再遲疑猶豫。”

對於吳三桂,朱永興並不害怕,優柔寡斷,難成大事,便是他對吳三桂的評價。而且,對於歷史上描述吳三桂如何如何厲害,好象沒有他的豐功偉績,滿清就無法入主中原。朱永興認爲不過是滿清的篡改和誇大。

吳三桂本來在歷史上,也註定是個配角。最多不過如尚可喜、耿進忠、洪承疇一類罷了。他之所以成爲主角人物,是因爲他後來興兵造滿清王朝的反。滿清是異族入主中原,實在害怕吳三桂高舉民族大旗號召人們。於是就極力宣傳並誇大吳三桂爲滿清立下的功績,好象沒有他,滿清便不能入主中原。這樣一來,吳三桂就成了最大的漢奸,那他再高舉民族旗號,實在有些滑稽的厲害了,也無恥的厲害了。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對於這句話,朱永興深以爲然。如果,假設吳三桂造反成功了,那史書上他就成了太祖武皇帝,而且是復我大漢民族江山的太祖武皇帝。那他從前的所作所爲,自然只是忍辱負重了。自然是爲了民族、國家而不惜自毀人格了。如果有幸開創什麼這個盛世,那個盛世,那想不流芳百世,恐怕也難了。

便說現在,永曆還在緬甸好好地活着,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這一投機行爲,也並沒有招到如何嚴厲的批判和指責。相反,不光是滿清,連南明也曾給了他高度評價,還給他加官晉爵。

能招降便招降,不能招降便殲滅。大江以南的戰事到了關鍵時候,朱永興的耐心也到了盡頭。憑昆明、曲靖的靖朔軍,桂林的殄朔軍,湖南的徵朔軍,再加上黔省水西的內應,擊滅吳軍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這個障礙一除,便有大部明軍能騰出手腳,加入江南戰團,勝負的天平便將加速傾斜。

明軍兵入湖南,吳三桂便隱約意識到要對貴州對手。現在聽得方光琛言明,坐實了他的猜測,立時後背發涼。他強作鎮靜,展信觀瞧。

“……將軍本朝之勳臣,烈皇帝之於將軍可謂甚厚。詎意國遭不造,將軍獨居關外,矢盡兵窮,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借夷兵十萬,身爲前驅,斬將入關,欲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然狡虜逆天背盟,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將軍可有悔,可有恨,可有反戈北逐。掃蕩腥氣之心?”

“茲彼夷君無道,奸邪高張;道義之儒,悉處下僚,斗筲之輩,鹹居顯職。君昏臣暗,吏酷官貪,水慘山悲,婦號子泣,以至彗星流隕,天怨於上;山崩土震。地怨於下。

本藩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以留守之職,率文武臣工,抗清除暴。興復華夏。幸上天之佑,賴列祖之靈,依萬民之志,響應四方,兵力雄壯,屢戰屢勝。此可謂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憤。振我神武。剪彼氛,宏啓中興之略。

倘將軍能洞悉時宜,反正來歸,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厚恩。若仍存僥倖,背順從逆。抗我王師。本藩即督大軍,親征蹈巢覆穴。忠孝天性,人孰無之!從逆從順,吉凶判然。將軍豈無謀之人,宜細審度。毋致血染刀頭。本藩幸甚,天下幸甚!”

信寫得文采斐然,既有威脅,又有利誘,其中還給吳三桂留了下臺階,便是史傳的吳三桂與多爾袞借兵訂約的事情。

朱永興不是史學家,但他卻看過《吳三桂大傳》。在吳三桂起兵反清時,曾寫過檄文,大談他當年委曲求全借兵復仇的壯舉,反覆申明當時跟多爾袞訂有立明太子的協議,譴責滿清違背諾言,陰謀奪取了全國政權。

對於這一重大問題,康熙在討吳的諭旨上卻不曾道及一字,乾脆而直接地加以迴避。從這個態度來看,吳三桂所說的未必是假。

只要能招降吳三桂,對於這種歷史細節,朱永興覺得已不重要。但這件事情如果有,便是個忌諱,對於降清的吳三桂來說是絕口不敢提的。在信中提及,一是給他個下臺階,二來也是一種心理的震懾。

吳三桂臉色數變,忽而鐵青,忽而和緩,忽而憤怒,忽而無奈……他的思緒早就飛出了書信,正反覆思慮,權衡着利弊得失。

朱永興在滇省確實數次親征,可謂是戰無不勝。此次不管是虛聲恫嚇,還是真要親臨戰陣,都讓吳三桂心驚不已。論兵力,他在貴州也拼拼湊湊了數萬之衆,但從戰力到裝備,都無法與明軍抗衡。再算一下,曲靖有近三萬明軍,桂林有一萬多,再加上湖南的,明軍是佔着壓倒優勢的。

若戰事一開,清廷斷不會給予有力的支援,他們巴不得吳三桂與明軍大戰一場,來個兩敗俱傷,他們正好趁機解決這兩個麻煩。

還有兒子吳應熊和孫子吳世霖,岷藩真的就言出必諾,不會加害嗎?若他興兵抵抗,難保岷藩不惱羞成怒,將兒孫的首級送來,給他這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一個沉重的心理打擊。

再有便是軍心的顧慮。如按地域分,吳三桂屬下家口數萬人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遼東人,他們是跟隨吳三桂降清的原班人馬,經二十年的轉戰流徙,病死、戰死、傷殘,或間有逃亡,已損耗甚衆;二是黃河以北的人,如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省,當年多是吳三桂收編的農民軍餘部,這些人對清廷沒有什麼感情,忠誠鏈的源頭尚在他這裡;三是四川、雲貴等省的人,他們或是張獻忠的餘部,或是南明統治下的土著人,這些人是最不穩定的,勢勝時如狼似虎,勢弱時又會心生異念。

說完兵,再說將領。他們跟隨吳三桂多年,早把自己的命運同吳三桂的利益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所謂一榮皆榮,一損皆損。這批人,或與吳三桂有着血緣的關係,或非血緣但彼此卻有着特殊的利害關係,構成了以吳三桂爲核心的政治軍事集團。

儘管將領們大多會聽從吳三桂的號令,但他們不願與明軍作戰的心理卻是吳三桂所知道的。共富貴還好,共覆滅,他張得開口嗎?所謂“安土重遷”,由滇省退至貴州這一年多時間裡,長期轉戰的將士的生活終於能安定下來,置房買地,家道正興。命令他們打一場沒有勝算,敗則家破人亡的戰爭,他們會心甘情願嗎?

連自己的女婿,如胡國柱,見明朝復興之勢越來越明顯時,也“時以恢復宗國相磨礪”,陰結張國柱、李本琛、夏國相、方光琛,互爲羽翼,以備有朝一日起兵反清。

想着,想着,吳三桂痛苦地做了決定。不由得撫信痛哭起來。

“殿下金玉良言,如當頭棒喝,吾已知拒虎進狼之非,抱薪救火之誤也。”吳三桂老淚縱橫。泣不成聲,“當年吾受皇明(指明)厚恩,待罪東陲。正值闖賊構亂,我計不能兩全,被迫乞師本朝,以復君父大仇。然奴酋背約,竊我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餘姑飲泣隱忍,未敢輕舉,以故避居窮壤。養晦待時,選將練兵,密圖恢復,磨礪競惕者,蓋二十年矣!”

吳三桂慟哭不止。大放悲聲,究竟悲從何來?與其說在哭昨日之非,倒不如說哭他自己更符合實際。在那數行熱淚中包含了他憤激、不平和悲嘆、後悔、無奈的情緒!他的王冠,他的一方土地,希圖永鎮,世享福貴。這些夢想在明軍的強大壓力下,被只能仰視的朱永興全部擊成了泡影。他只能俯首稱臣。保住妻兒,保住家財,保住軍隊,以免兵敗身死的悲慘。

其實,若論吳三桂那卑躬屈膝,反覆無常的軟骨頭。也必定成不了大氣。但有一點,相比於尚可喜,吳三桂畢竟還沒有尚可喜那樣爲滿清賣命賣得徹底,連棺材錢都不要。

“父王且收悲聲……”夏國相等人趕忙上前相勸,但吳三桂從他們的臉上看到了如釋重負的神情。不由得更加氣悶。

“王爺——”方光琛心中大喜,知道這大功是立下了,但還留有幾分清醒,記得朱永興的囑咐,上前勸道:“王爺之苦心隱忍,令人感佩。今尚有殿下諭令,請王爺恭領。”

“啊!”吳三桂趕緊抹了抹臉,急道:“快擺香案,待吾領旨。”

方光琛抿嘴一笑,說道:“倒不必如此麻煩。”說着,他向後一讓,伸手相請,“何大人,請宣諭令吧!”

那個隨從模樣的人點了點頭,從匣子取出數封諭令,當中一站,朗聲唸了起來。

吳三桂滿臉恭順,心中卻是叫苦,這岷藩果然是氣勢逼人,竟不給他容半點空隙可鑽。五日後在曲靖恭迎,說得漂亮,怕是去了就回不來了吧?嗯,聽聽,就是回不來了。什麼大都督府左都督,沒了實權的參謀贊畫罷了。倒還是封了個王,韓王,有什麼深意?

“……吳部整編更名爲蕩朔軍。夏國相,擅長謀劃,有大將之才,晉封平北侯,爲蕩朔軍總指揮;胡國柱,不忘故國有大志,英勇善戰,晉封靖北侯,爲蕩朔軍副指揮;衛樸,文武兼備,晉封掃北侯,統領第一師……”

一連串的人事任命,晉封官爵。吳三桂聽得心中暗歎:岷藩將自己心腹部屬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四個女婿,連帶從弟都有安排,既是想得周到,又何嘗不是分化其心?領受明封官職,再整編軍隊,這以後的榮華富貴只能依賴朝廷,自己又能如何?

“吳三桂優柔寡斷,其心善變,頒佈諭令後便可離開。孤已仁至義盡,若他要狡言相欺,便是自取滅亡。”朱永興的話猶在耳,方光琛不禁偷偷看了一眼正一臉恭順的吳三桂,無聲地嘆了口氣。

若真是“覺今是而昨非”,那便不要自以爲智,耍小聰明瞭。岷殿下可不是易欺之主,督師親征也不是虛聲恫嚇。王爺,你可要自重呀!

…….

曲靖。

朱永興真的輕車簡從秘密來到了這裡,之前更是在桂林與敘國公馬惟興會面,交代了相關事宜。

“五日後,殄朔軍由曲靖出發,沿盤縣、普安、晴隆、安順,向貴陽挺進。”朱永興指點着地圖說道:“關嶺土官已領敕封,並有情報人員安插,可提供部分糧草。這樣,我軍行進的速度便能更快。”

“殿下只給五日期限,對吳三桂是不是緊促了?”趙王白文選委婉地說道。

“由貴陽至曲靖,五日足夠了。”朱永興冷笑道:“若不緊促,恐其又要重演當初勤王之遲延。這個人啊,不能給他一點空子。而且,五日後衡陽應該已攻下,他就是想搗亂,也沒機會了。”

“八旗若往攻衡陽呢?”白文選伸手在地圖上比劃了一下,說道:“吳三桂會不會出鎮遠,佔邵陽,與八旗夾擊衡陽?”

“鎮遠、邵陽非吳軍所據。”朱永興輕輕搖了搖頭,說道:“他想出黔省,清廷豈會答應?若以強攻佔,八旗豈會與其共同作戰?嗯,情報局會放出風聲,能令清軍更加防範吳軍。再說,在時間上他也來不及。”

“那便是勝券在握嘍?”白文選鬆了口氣,笑道:“吳三桂不想斷子絕孫,不想戰敗身死的話,也只剩乖乖反正一途了。”

“這個人就不能給他選擇的餘地。”朱永興鄙夷地一笑,說道:“更不能由其統軍。不過,若他洗心革面,依他在遼東鎮守多年的見識和經驗,孤倒是會有倚重。”

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72章 退第47章 齊集元江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3章 宗室留守第54章 再退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24章 海外助力第55章 滇緬戰事第90章 光復京師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3章 小朝會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40章 兩奸計議第47章 齊集元江第99章 軍歌第10章 大勝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65章 佈署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0章 慷慨陳詞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92章 僞造,詭道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86章 輕視,放鬆第154章 赴廣東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72章 攻守結合第59章 無題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48章 大戰(二)第112章 女考生第71章 流寇戰術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74章 貪心不足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章 陌生之地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72章 廝殺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91章 川滇呼應第83章 北望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67章 梆子腔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3章 召見羣將第273章 潰敗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9章 緬甸,山東第40章 兩隻重拳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45章 大包圍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49章 烽火燎原第70章 開路迂迴第77章 突破,崩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230章 暗戰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30章 無題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95章 難以逾越第27章 詐取緬關第69章 雨季之威
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72章 退第47章 齊集元江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3章 宗室留守第54章 再退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24章 海外助力第55章 滇緬戰事第90章 光復京師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71章 局部——大局第73章 小朝會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40章 兩奸計議第47章 齊集元江第99章 軍歌第10章 大勝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65章 佈署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0章 慷慨陳詞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92章 僞造,詭道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86章 輕視,放鬆第154章 赴廣東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72章 攻守結合第59章 無題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48章 大戰(二)第112章 女考生第71章 流寇戰術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74章 貪心不足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1章 陌生之地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72章 廝殺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91章 川滇呼應第83章 北望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67章 梆子腔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3章 召見羣將第273章 潰敗第92章 僞造,詭道第19章 緬甸,山東第40章 兩隻重拳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45章 大包圍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49章 烽火燎原第70章 開路迂迴第77章 突破,崩潰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230章 暗戰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30章 無題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95章 難以逾越第27章 詐取緬關第69章 雨季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