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東逃,後路

雖然最新的消息是明軍剛剛進入山西境內,推進的速度比較緩慢,但已經集結主要兵力於直隸、京師的清廷,顯然是不準備保衛山西,不準備抵擋明軍的穩步推進了。; .

事實上,連範永鬥這樣的商人也看得出來,滿清的頹勢越來越明顯。先是不講信義地搜刮錢財以充軍費,連他們這些爲滿清立下大功勞的也不例外;現在則是兵力嚴重不足,只能通過放棄佔領區來保住京師。最後呢,京師也多半保不住,只好狼狽地逃回遼東。

介休是範家的祖地,世世代代經營,在當地根深蒂固,朝代的更替也沒有影響到範家,甚至還迎來了發展的機遇,成爲了八大皇商之一,且是最有勢力的一個。但現在,這祖宅,這基業,都要放棄了。

範永鬥重重地嘆了口氣,裹緊了貂裘,他的兒子範三拔悄然走了進來,帶進來一絲寒意。

“父親。”範三拔來到父親身後,猶豫了一下,低聲說道:“王家也走了,車馬不少,已經出了城。”

“嗯!”範永鬥哼了一聲,耷拉下眼皮,嘴角抿起,露出一絲不屑,半晌才幽幽地開口說道:“一羣蠢貨啊!把金銀細軟都帶上,最後又能保住多少?山窮水盡時,滿人自己都顧不上自己,還會照顧他們嗎?”

範三拔沒吭聲,之前他與父親也討論過這個問題,他也與王家、靳家等同樣的想法,帶着所有的金銀財寶,跟着滿人到關外。但範永鬥看得更遠,認爲清廷既然不顧信義,強迫他們捐資助餉,那以後的日子更是無法預料。此時。範永鬥或許纔想起自己是漢人,不可能被當作滿人看待。

“商人逐利,天經地義。”範三拔似乎有些委屈地說道:“當年走私販貨,又何止咱範家一個?陝西三邊,宣大三邊,薊鎮。遼東,各處邊堡重兵雲集,若無人相助,又如何將商貨運出?若說是有罪,大明誰人無罪?只是這,這名聲,馬兒挑壯的牽,咱範家也是受了此累。”

範三拔的意思很簡單,如果只是普通商人。當年是不是私通後金都沒有關係。但現在範家頂着個皇商的名頭,那卻是明廷所不能放過的。其他什麼王家、靳家等,也是出於同樣的顧慮,方纔忍痛攜財而逃的。

“倒也並非如此啊!”範永鬥嘆息着,思索着說道:“現在的明帝曾說過:商業無國界,商人有國籍。你知道這話是什麼意思嗎?”

“父親,您怎麼知道這些?”範三拔疑惑地問道。

範永鬥有些不悅地瞅了兒子一眼,語重心長地說道:“爲父早就在想後路。如果能用錢財買平安,哪怕是範家的大半積蓄也不算什麼。所以。爲父派人打聽過,蒐集過消息,發現這條路走不通啊!若是按照明帝的意思,即便是那些沒有名頭的小商人,或者是其他幫助過滿人的,都要窮追其罪。不予寬貸呀!”

“可明帝也說過投誠、舉義有優待的話呀!”範三拔並不死心地解釋道:“吳三桂不是無罪嗎,還貴爲親王。”

“這不一樣。”範永鬥搖了搖頭,說道:“雖然爲父也沒想得太透徹,但爲父知道,明帝是不會放過咱們的。而且。把錢財都攜之東逃,也不是最好的主意。”

範三拔想了想,試探着說道:“父親大人讓孩兒尋找隱秘之所藏匿錢財,就是以防萬一吧?”

範永鬥點了點頭,說道:“不把寶都押上,多留條後路,不僅僅是對爲父,對你,還是對後代子孫的好處啊!若是——”停頓了一下,他繼續道:“若是滿人徹底敗了,連遼東亦無立足之地,那王家、靳家能倖存嗎?所以,咱們得留個後人在這邊,隱姓埋名,躲藏民間。最後不管是明滅了清,還是清又能崛起,咱們範家也還有一線升發之機。”

“孩兒明白了。”範三拔這下全清楚了,爲父親的老謀深算而折服。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雖然範永鬥不知道這句話,但他所採取的辦法卻是一樣的性質。錢財呢,分成兩半,一半攜帶着東逃,一半藏匿在本地,留下後人暗自看管。若是東逃的遭了滅頂之災,範家不算絕後,也還留有發家之資;若是以後滿清重新反攻過來,自然是更好的事情。

“當初滿人重視咱們,是因爲咱們有通商走私之利,對他們有益有助。”範永鬥語重心長地說道:“後來賜予恩遇,一是感謝,讓咱們更加出力;二來也是收買人心。以後呢,咱們拋家舍業,到了遼東又有什麼用處?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是千載不易的道理。”

“父親想得長遠,想得周到,孩兒受教了。”範三拔真心實意地說道:“那咱們也加緊準備,就在近日便出發吧!”

“要走哪條路呢?”範永鬥象是考較一般地看着兒子,開口詢問道:“靳家走的是口外吧,那是走慣了的行商路線,可穩妥否?”

範三拔本來是要脫口而出的,但看着父親的神情,又謹慎地想了想,不由得搖頭道:“蒙古人不可靠,又時值滿人勢弱,看咱們舉家而逃,知道以後再無用處,恐起殺人奪財之心。孩兒覺得奔京師,走山海關更爲穩妥。”

“嗯!”範永鬥讚賞地點了點頭,爲兒子能夠深思熟慮而感到欣慰,“那便如此安排吧!”

兒子走了,範永鬥並未因爲事情敲定而感到輕鬆,他望着房樑,又看着屋內的擺設,一陣陣悲涼涌上心頭。

金銀財帛固然好帶一些,可搬家遷徙的損失也實在太大了。散佈於各地的房產鋪面,這介休修築了多少代的房屋豪宅……這可都是族人歷代的心血啊!範永鬥看着,想着,不覺老淚縱橫,完了,範家完了,多少代先祖的努力,雖然不敢說是盡數付之東流了,但要再度興起,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也不知道有沒有這個可能了。(未完待續。。)

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9章 決戰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38章 突破方向第42章 北伐新策第5章 琉球第77章 意外之功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83章 北望第122章 水利部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2章 響應配合第30章 無題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71章 慘烈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7章 歡歌暢飲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5章 定情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章 陌生之地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97章 唯一生路第230章 暗戰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章 陌生之地第137章 李晉王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63章 攻掠遼東第28章 離心之象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91章 川滇呼應第81章 書院第260章 追擊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85章 情動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26章 提點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0章 緊鑼密鼓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59章 無題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6章 提點第273章 潰敗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67章 排除萬難第93章 棄城集軍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66章 棄險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
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9章 決戰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38章 突破方向第42章 北伐新策第5章 琉球第77章 意外之功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83章 北望第122章 水利部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2章 響應配合第30章 無題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71章 慘烈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7章 歡歌暢飲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15章 定情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章 陌生之地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222章 戰雲壓福州,救與不救?第97章 唯一生路第230章 暗戰第160章 廣州戰役(六)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章 陌生之地第137章 李晉王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63章 攻掠遼東第28章 離心之象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91章 川滇呼應第81章 書院第260章 追擊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85章 情動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26章 提點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0章 緊鑼密鼓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59章 無題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6章 提點第273章 潰敗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67章 排除萬難第93章 棄城集軍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6章 初涉殺場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66章 棄險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