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春闈考題

在江南,冬天不象冬天,春天來得也是悄無聲息。但昭武元年的第一件大事春闈卻牽動着天下讀書人的心,時時計算着日子。年節剛過,便有士子趕到南京,唯恐臨近考期時找不到房子住。隨着日期臨近,南京城裡的人是越來越多,客棧爆滿,官府又臨時找了房屋,纔算是解決了士子的居住問題。

自從滿清入關,大明已經沒有進行過如此正式的科舉考試了。無論是人數規模,還是考試的科目,都與以往不同,有的人說是彰顯新朝風貌,有的人卻說是新皇不喜流俗,要標新立異。

不管怎樣,科舉這塊香餌對於讀書人來說還是最具誘惑力的。些許的變化,也沒有影響到他們的熱情。由於北地光復得晚,人才又本就較南方少,來參加這新朝第一次科舉的便多是南方人士。

考試內容早已明發,乃是新皇親自擬定。雖有改革之心,但朱永興知道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也不是全部推倒。反覆思考後,他將考試內容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爲雜學,也就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佔總分值的兩成;第二部分爲時事策論,考較文筆和考生深入思考的能力,佔總分值的六成;第三部分爲專精,也就是考生的特長,分值佔兩成。

八股是沒有了,反對之聲曾一度很強烈,但朱永興不妥協,甚至明言:即使所有人都抵制,也絕不更改旨意。有書院培養官員,朱永興不怕,不是還有那麼一句話嘛,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是嘴上說得厲害而已。

“萬歲。萬歲,萬萬歲!”南京的舊皇城收拾一新,作爲考試的地點,考生們跪倒聽旨,然後山呼萬歲。聖旨不過是些官面上的慰勉之語,考生們心中更急切地是想知道考題是什麼。

主考官是兩位。禮部尚書陳紹愉,刑部尚書張煌言,他倆其實也不知道皇上出的考題是什麼。試卷的第一部分是在皇宮內印刷,一直密封存留,今天才由皇宮侍衛押送運來。第二部分的考題則是早朝上,朱永興親手頒下的黃凌包裹,現在纔算見到天日。

陳紹愉和張煌言互相謙讓了一下,打開包裹,取出裡面的紙張。赫然是四道時事策論題。第一題《國殤》,第二題《韃虜何以席捲天下》,第三題《如何民富國強》,第四題《法治之國》。

四道題由考官大聲向考生宣讀,並題寫在大紙上由考生抄錄,然後向考生分發第一、三部分試卷,再由小吏送考生一一進入小單間作答。

雖然規矩已經改了太多,但張煌言和陳紹愉卻凝眉在思索這四道時事策論題背後的深意。

朱永興曾經跟他們說過。此番科舉不一定非要以分數排列名次,如果考生有某項專業技能。或者在某個方面有獨到的見解,亦可選拔,參加殿試。也就是說,朱永興更重專長,更喜歡有創見的人才。

這麼一分析,這四個策論題也就並不太出乎意料了。但要做好這四個題目。並讓朱永興看得過眼,卻也不簡單。

《國殤》沒什麼好說的,取自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只要歌頌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也就算扣上題了。

第三題和第四題則有些門道,考驗考生對民政、經濟、法治的認識水平,循規蹈矩地答出來不難,要有新意,要有創見,就不簡單了。

關鍵是第三題,涉及面太廣,又有諸多忌諱,實在是很令人難辦。題目其實也是有意避開了一些敏感字眼,比如甲申、亡國等等。但實質還是通過題目表達出來了。所以,考生們應該能夠思考甲申之亂爲何能夠發生,滿清入關後爲何難以抵擋,殘明差一點就萬劫不復。這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明朝的各種失策和弊政,不可避免地要展開批評和揭露。

換句話說,這第三題便是要揭露弊病,要找到問題,要吸取教訓。

“甲申之亂——”張煌言遲疑了一下,謹慎地對陳紹愉說道:“有些敏感了。若是牽涉到某人或者某軍,會不會人心不安啊?”

甲申之亂,必然要說到李自成,必然要說到大順軍,如果言辭不當,便要顧及到那些大順軍餘部的王爺、將領、士兵的反應。張煌言如此擔心,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陳紹愉追隨朱永興的時間更長,比張煌言更瞭解朱永興的思維。他認真思索了片刻,猜測着說道:“甲申之亂是避不開的事情,總要載入史籍的。萬歲既然出了此題,又對鄭王等不歧視、不打壓,想必心中已有定論,藉此一舉蓋棺論定,倒也不是壞事。”

如果處理得當,自然長遠之計。張煌言琢磨着陳紹愉的話,微微點頭,依他對朱永興的瞭解,清算舊賬顯然是不可能的,那就肯定會對大順軍有個開脫。只是要這樣做的話,便要把過錯大多攬在朝廷身上,烈皇也是難辭其咎……

難道——張煌言搖了搖頭,真是越想越多。也確實是這樣,明亡不是單方面的原因,是合力的結果。而且,這也不是短期內造成的,如果追溯,連萬曆也有責任。

“這個題目太大了。”陳紹愉一直在思索,也發出了同樣的慨嘆,“看似簡單,一目瞭然,想要找準其中關鍵,難。而且,這還有個膽量問題。”

直陳積弊,犯顏直諫,無論哪樣兒,確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君心難測,誰知道哪句話說得不對,惹惱了皇上,這仕途就算完蛋了。

“萬歲仁厚,從未非刑殺人,那些考生應該都有耳聞吧!”張煌言對此倒是不太擔心,畢竟研究瞭解皇帝的喜歡稟性,也應該是考生必做的一項工作。

“呵呵,這倒是。”陳紹愉笑了笑,說道:“沽直以爲名呢,這就難以分別了吧?”

張煌言無奈地苦笑點頭,這個人的內心哪,誰能真猜得透。是沽直邀寵,還是真的強項忠直,誰又能從表面上分得出來呢?

……(未完待續。。)

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5章 破城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96章 鑑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9章 破城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02章 總攻(二)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95章 無題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96章 死地難脫第32章 魚龍白服第71章 慘烈楔子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19章 蠱神之誓第3章 絕死一擊第75章 恬然自樂第93章 棄城集軍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章 陌生之地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90章 俘虜處置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3章 絕死一擊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99章 軍歌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66章 無題第47章 大戰(一)第15章 被誤導了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71章 慘烈第24章 烽起石屏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2章 高平莫氏第39章 聖意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81章 書院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63章 攻掠遼東第51章 死地則戰第39章 聖意第141章 敗局已定
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5章 破城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275章 商稅,勸進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96章 鑑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29章 破城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02章 總攻(二)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95章 無題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96章 死地難脫第32章 魚龍白服第71章 慘烈楔子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19章 蠱神之誓第3章 絕死一擊第75章 恬然自樂第93章 棄城集軍第84章 失敗之源第1章 陌生之地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90章 俘虜處置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3章 絕死一擊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99章 軍歌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66章 無題第47章 大戰(一)第15章 被誤導了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71章 慘烈第24章 烽起石屏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93章 棄城集軍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2章 高平莫氏第39章 聖意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81章 書院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63章 攻掠遼東第51章 死地則戰第39章 聖意第141章 敗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