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問題所在……}
{這就是清朝皇帝的問題所在。}
{如果說明朝皇帝是被祖宗光耀天際的武功遮住了雙眼,那清朝皇帝就是自欺欺人的閉上了雙眼。}
{乾隆難道不知道議罪銀的危害嗎?}
{他比誰都清楚!}
{乾隆五十五年的皇帝八十大壽,內閣學士尹壯圖上了一道摺子說明了議罪銀製度的弊端甚大。}
{尹壯圖的摺子裡說的很清楚,議罪銀實際上助長了官員們違法亂紀之風,縱容了貪污腐敗的蔓延。地方政府出現的鉅額財政虧空的財政赤字,也與議罪銀製度的實行有關。}
{因爲議罪銀的存在,素來貪污之人更可以膽大妄爲,盜用公款,反正日後查出來,罰點銀子賠上就完了。}
{而清廉之員因爲財政緊張,難保任內不出現虧空,因此不得不曲意結好屬下,以求身後出現虧空時得到他們的幫助。}
{乾隆提筆批道“不爲無見”。}
{乾隆很清楚議罪銀製度確實易生弊端。}
{但他認爲自己的英明一如既往,能夠把這個制度的弊端降到最低限度。}
{因此筆鋒一轉,言:“朕以督撫一時不能得人,棄瑕錄用,酌示薄懲”。}
{在自我辯解完之後,乾隆又提出一個問題。說凡言一事,要有據纔能有理。}
{你既然說各省督撫以罰銀爲名,派累屬員,使倉庫多有虧缺。那這是你尹氏的主觀臆測還是有實在證據?}
{大清正當全盛之日,怎麼會出現“倉庫多有虧缺”的敗政?}
{兩人就這事扯皮,乾隆還把文書公佈於衆。}
{不得不說,清朝皇帝真的很愛公佈與大臣的往來文書。}
……
大漢。
劉邦思之,真是令人失笑。
“你讓無職無權的京官去抓地方官們的犯罪實據?”
“乾隆啊……你真的老糊塗了。”
呂雉輕哼一聲,道:
“糊塗?他精明着呢。”
皇帝熟知官員們往往既圖敢言之名,又不肯得罪人。
所以其議論讀起來慷慨激昂義憤填膺,但細究起來,卻不牽連具體的人和事。
而且皇帝既然如此說,說明拒諫之心已顯露在字裡行間。
這時,聰明人的應對無過於及時轉舵。
及時回覆說自己並無證據,建議也確實荒唐,經聖上教育已經恍然大悟什麼等等的。
雖然丟了面子,卻可以安全保身。
“就是不知這位大臣最後結果如何。”
……
大漢·文帝時期
“和珅將議罪銀製度化,就是爲了給皇帝弄些零花錢。”
劉恆修補着手裡草帽,淡淡道:
“數量巨大的罰銀由此滾滾流入皇帝的小金庫,用於皇帝的額外開支,比如南巡路上花用,生日時的賞賜。”
“如果沒有這筆銀子,皇帝的手頭馬上會困窘起來。”
“一個是遠在天邊的財政虧空。”
“一個是近在遲尺的悅目賞玩。”
“老皇帝會選哪個,顯而易見。”
劉啓看着劉恆手裡的草帽,嘴裡叼着半根,盤腿托腮道:
“但要說老了如何如何……大父也不這樣啊?”
劉恆手中動作一頓。
阿父嗎……
“因爲高祖捱過毒打。”
劉啓:?
……
【前面說過,乾隆中期以後有大體四種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人口的激增、土地兼併加劇和高利貸盤剝、政治腐敗和財政的嚴重拮据。】
【還有大興文字獄和大規模禁燬圖書。】
……
天幕上。
皇帝坐在龍椅上。
陽光照射在他的腳前。
而在皇帝腳下,一張張白紙散落滿地。
……
【嚴格來說,文字獄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稀奇。】
【例如,司馬遷外孫楊惲因故被漢宣帝下獄,後被免爲庶人,其友人“安定”郡太守孫會宗勸其應當閉門思過,不應賓客滿堂,飲酒作樂,楊惲給孫會宗寫了回信,這就是《報孫會宗書》。】
【最終楊惲再度被告後下獄,而從其家中搜出的《報孫會宗書》中多有對皇帝的怨恨之詞,因而令“宣帝見而惡之”,最終被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而腰斬。】
……
大漢·宣帝時期
劉病已有幾分懵逼
“啊?”
“我嗎?”
許平君也有幾分驚奇,隨後掩嘴輕笑着。
劉病已覷着眼,瞧着她。
“笑什麼呢?”
許平君又擡眼看了一下,低頭笑道:
“我笑着,他究竟是罵了多難聽。”
“讓你成了你最討厭的那位。”
劉病已微愣了一下。
我最討厭的那人……
反應過來就是臉色一黑,沒好氣道:
“那肯定是因爲他犯了大不敬之罪!朕要保持天子威嚴!”
許平君又看了一眼,笑出聲道:
“你這樣說,更像了!哈哈哈!”
劉病已黑着臉瞅着他。
一旁的小劉奭一抹鼻涕,扔掉手裡的木劍,屁顛屁顛跑來抱住阿母。
“誰啊?阿母,阿父討厭誰啊?”
劉病已目光不善的看着小兔崽子。
“哦?你很想知道嗎?”
“來!阿父告訴你!”
……
【又如宋朝典型的文字獄就是蘇軾所遭遇的“烏臺詩案”,受牽連的包括蘇軾親屬門生等共二十餘人。】
【宋徽宗崇寧年間,爲了全面禁燬包括詩歌在內的“元祐學術”,特建立“元祐黨人碑”,被列入碑中者最多達三百人。】
【到宋高宗,爲了全面禁絕私史,更是大肆製造文字獄,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遠遠超過北宋。】
【凡“一言語之過差,一文詞之可議,必起大獄,竄之嶺海”,如胡銓、李光、趙鼎、張元幹都受到或流放或拘押的處分。】
……
大宋·神宗時期
趙頊也是十分無奈了。
朋黨政治帶來的一個後果便是文字獄。
但文字獄只能查處形諸文字的不同政見者,卻不能禁絕同時代士人停止思想與發表議論。
所以,文禁升級爲語禁是必然的。
最後就是擴大爲因言獲罪。
“惶惶不安。”
……
【再如,洪武年間,杭州教授徐一夔給皇帝上賀表,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爲世作則”之語,本是臣下頌揚聖上之辭,卻被朱元璋鍛鍊成文字獄而被處以死刑。】
【朱元璋鑑表後所說:“生者,僧也,以我嘗爲僧也。光則薙髮也。則字音近賊也。”】
【因爲朱元璋幼在民間,曾經做過和尚剃過發,於是遂被認爲是影射之大不敬行爲,構成文字獄。】
【出現次數最多的敏感詞是“則”字。】
【因爲“則”在淮西方言中發音與“賊”同。】
【如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因所作《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句被殺。】
【桂林府學訓導蔣質因所作《正旦賀表》中有“建中作則”被殺。】
【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爲都司作《萬壽表》,因表內有“垂子孫而作則”句被處死。】
【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爲按察使作《賀冬表》,因表內有“以則天下”句而被處死。】
【其次,表箋中若有“生”(近“僧”)、“法坤”(近“發髡”)等字樣,也以爲這是諷刺他曾出家爲僧之事。】
【類似於此的洪武文字獄見於記載的還很多。】
……
大明。
朱元璋閉嘴了。
馬皇后張嘴了。
“重八啊……表箋中都是毫無營養的陳詞濫調,又何必以此來治罪呢?”
“你以一介布衣光圖華夏,這是多值得自豪的事情啊?”
“真要算起來,漢高祖的出身都要比你高一點點。”
“你纔是真正的龍蛇之變!”
“爲什麼要怕別人提起你的來時路呢?”
“這應該是最自豪的事情纔對啊!”
朱元璋依然閉嘴不言。
自己雖然時常以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畝、出身寒微自豪。
但是這些話只能他自己來說,別人萬不能說。
你們認爲這是我光耀的一部分。
但這些光耀恰恰也是自己最不堪回首的過往。
……
{?唐朝呢?唐朝沒有文字獄嗎?}
{想不到吧!沒有!}
{唐朝在政治上基本沒有搞過文字獄。}
{但韓愈寫《諫佛骨表》不是導致他被貶官了嗎?}
{怎麼說呢,嚴格來講這不是文字獄,因爲《諫佛骨表》中的“表”其實是公文,這只是政見不合帶來的問題。}
{雖然我們後來把《諫佛骨表》當作文學作品來看待,但是它最初是一個公文。}
{而且我們可以注意到一般來講搞文字獄的年代,文學往往會受到遏制。}
{而唐代是沒有的,或者說是極少的。}
{畢竟會有白居易這樣的人,膽大包天到可以把皇帝與貴妃的那點私事寫到自己的詩歌裡邊,還描繪得繪聲繪色。}
{這樣的事情在搞文字獄的年代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從來沒想過這個角度……但你這麼一說大約明白了。所以這大概也是唐朝文學興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扯淡……劉禹錫爲什麼被貶你是一字不提啊?}
{對!我就說哪裡怪怪的!劉禹錫不就是因爲寫詩暗諷被貶嗎!}
{劉禹錫這是黨爭被貶吧?也算文字獄嗎?}
{你要這麼說,那蘇軾也不能算!}
{得……又吵起來了……}
……
大唐。
李世民看着突然蜂涌而起的一大片後世彈幕,嘴角扯了扯。
“真是……這幫孩子打嘴仗是真厲害啊。”
“誰也不讓誰。”
“好!”
“文德之盛就該如此嗎!”
長孫皇后輕笑道:
“二郎也被他們帶跑了。”
李世民呆了一下,隨後扶着腰帶大笑着。
“是啊是啊!”
“不是說乾隆文字獄嗎!”
“哈哈哈哈!”
……
大唐·玄宗時期
“很好笑嗎……”
李隆基斜睨着捂嘴偷笑的楊玉環。
楊玉環揉了揉嘴角。笑道:
“不是好不好笑。”
“而是……而是……哈哈哈!”
“怎麼什麼話題都能扯到三郎你啊?”
“哈哈哈哈哈!”
李隆基挎着個批臉。
是啊,朕也想知道。
怎麼哪都有我啊。
……
【如此看來,似乎文字獄不是了不起的事情,與國家動盪扯不上太大的關係。】
【那爲何偏偏乾隆一朝的文字獄牽扯到了國家穩定呢?】
【這就是乾隆朝文字獄的特點了。】
【因爲乾隆朝文字獄的打擊重心是在社會底層。】
【而中國曆代文字獄,都以士大夫階層爲打擊對象。】
【據《清朝文字獄》一書統計,康熙、雍正兩朝文字獄大約三十起,其中涉及官紳、名士者至少二十起,佔全部案件的三分之二。】
【但到了幹隆年間,則多數是下層文人及稍解文義的平民。】
【在約一百三十起文字獄中,低級文人,也就是童生、秀才、監生、武生等,佔近四十起。】
【平民五十多起,二者合計,佔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二。】
【而這些人的職業五花八門,其中有裱背老闆、酒店老闆、當鋪老闆三人,童生四人,教書先生四人,江湖郎中一人,菜農一人,幫工兩人,轎伕一人,算命先生三人,裁縫一人,無業遊民一人,和尚五人。】
【職業不清者二十二人,又各種職業的瘋漢十八人。】
【這一現象,是乾隆以前任何一個朝代的文字獄從未發生過的。】
【從某種角度上來看,乾隆打破了士大夫階層“壟斷”文字獄“專利”的局面。】
……
大唐·高宗時期
李治摸着鬍鬚,心裡明白了。
總歸一切原因,就是爲了統治地位的穩定。
乾隆的性格很清晰了。
乾綱獨斷。
朝廷上他做到了。
軍事上他也做到了。
唯一差的就只有士人與民間了。
但士人與民間不處於廟堂之高。
權力的變更規則使不到他們身上,那就只有使用粗糙但有效的方式了。
捂嘴。
……
【經過康熙、雍正兩代文字獄,清朝的思想專制在上層已經大大加強了。】
【但是,上層不代表全面。】
【全社會特別是社會中下層的反清意識並沒有徹底根除,“不法文字”私下也仍有大量存留。】
【民間社會許多人家藏有明代的野史,甚至還有吳三桂的反清檄文。】
【秀才們視如奇寶,爭相傳抄,還在上面批批點點,大表贊同。】
【這種情況代表着一些人特別是中下層士人心中仍然想着“華夷之辨”,不認同清朝的統治。】
【比如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馬朝柱反清案,都打着“反清復明”的旗幟。】
【乾隆清晰的認知到,漢民頭腦中的“反清意識”仍然是社會動亂的最佳火種,是清朝社會存在的最大隱患。】
【所以乾隆一直明白,清朝的列祖列宗成功馴服了百姓們的身,卻沒能徹底的馴服其心。】
【而只有達到馴心的統治深度,大清江山才能億萬斯年。】
【乾隆接過了馴心這活。】
懂歷史的人都知道這裡面的門道有多深。
……
姜文有句話我很喜歡,大意是:
觀衆現在不明白,但以後總會明白。
而明白的那天,觀衆能說一句,姜文這小子行,沒糊弄我。
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動力之一。
……
但這種書有一次就行了!
他媽寫得膽戰心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