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千古奇冤盡忠報國!

{宋代最快速的馬遞是金字牌,是神宗時期所設立的。}

{一尺長的朱漆木牌上寫八個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鋪。”用驛馬接力傳送,不得入遞鋪稍事停留。}

{凡皇帝發下急件,用金字牌傳遞,日行五百里。}

{臣僚發給朝廷急件,另用“急遞”,日行四百里。}

……

大唐。

“戰場上的形勢往往瞬息萬變。”

李世民捻着鬍鬚,側身跟李承乾道:

“所以皇帝對遠征將帥實行遙控是不適宜的。”

“但基於五代前事,趙宋又將遙控視爲防範武將、維護皇權的家法。”

“宋太宗親授的作戰陣圖就是基於此,前線每一項軍事行動都須稟命而行,將將帥們隨機應變的主動權剝奪乾淨。”

“十二道金字牌連發,只能說明這完顏九妹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真心北伐。”

……

大宋·神宗時期

手裡緊握着天星,趙頊恨得咬牙切齒。

“金字牌……是讓你這麼用的嗎?!”

……

{雖然紙面規定日行四百或五百里,但由於戰爭、道路條件、氣候等多種因素,速度往往是達不到的。}

{岳飛在七月初五,即郾城之戰前夕,上奏報告樑興、董榮等部的勝利。}

{發往臨安府的急遞奏狀,行程要十日以上。}

{七月八日,即與郾城之戰大致同時,宋高宗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大意爲孤軍不可留,深入有危,班師回朝。}

{岳飛既然在十九日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那就說明是宋高宗在收到岳飛七月初二克復西京河南府捷報之時,就急忙作出這個決定了。}

{踏馬的,他有病啊!這麼早就急令岳飛?}

{因爲一開始岳飛就是矯詔北伐。}

{順昌之戰時,宋高宗同意岳飛北伐,但規定光州和蔡州爲岳飛進軍的極限。}

{不但黃河以北,就是黃河以南的土地,包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都準備一概放棄。}

{六月下旬岳飛北上,宋廷命李若虛制止岳飛出師,李若虛主動替岳飛揹負矯詔之名。宋高宗就又命岳飛在攻佔蔡州和淮寧府後,於閏六月底終止軍事行動,“輕騎一來相見”。}

{岳飛卻繼續提兵北上,長驅中原。}

{黃河以北黃河以南……我地理不好,這是推到哪啊?}

{相當於從淮河推到上蔡汝河那片。}

……

大漢·昭帝時期

“他究竟想幹什麼啊……”

劉弗陵一腳踩着榻邊,一手撐着坐榻。

“朕看不透他。”

霍光跪坐於下首,闆闆正正的挺直腰板道:

“宋高宗對戰爭前途心存兩怕。”

“一怕全勝,二怕大敗。”

劉弗陵摸着下巴,剛剛長出的鬍鬚還有些扎手。

“怕大敗……這個朕理解。”

“他見過金軍兵鋒,心有不安。”

“怕全勝又從何說起?”

霍光沉默了一下,眼簾微垂。

“全勝……武將兵多、功高權重……威脅皇權。”

“這預防武將本就是宋朝立國之本。”

“岳飛的矯詔會加重皇帝的疑心。”

“哪怕是岳飛沒有此心,但疑心生暗鬼。”

“更別提收復故地的大功加上那宋欽宗會不會被迎回……宋高宗還絕了子嗣……”

“種種原因迭加,一動不如一靜啊。”

……

大明·永樂時期

“後人讀宋史,無不咬牙切齒於宋高宗對金國的妥協。”

朱棣大馬金刀的坐在石墩上,雙手扶膝望着天幕。

“站在國家的立場考慮,皇帝在岳飛連戰連捷有望收復中原失地時召回軍隊,實是錯失良機。”

“可是這不是皇帝的思路,皇帝考慮的事情要多得多。”

朱瞻基支着耳朵仔細聽着。

朱棣瞥了他一眼,推了推石桌上的白玉杯。

朱瞻基立刻起身,端起茶壺倒水。

“爺爺,您喝水!”

朱棣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繼續道:

“咱們且不說宋高宗有沒有光復失地的雄心壯志,只從皇帝的角度來看看他在擔心什麼。”

“其一,他擔心打不贏金國,把金國給惹火了。”

朱瞻基點點頭,捧着話道:

“對,當初宋欽宗不也以爲能擋住金兵嗎?結果與徽宗一起當金國俘虜了。”

朱棣橫了他一眼,朱瞻基閉嘴不言。

“且不說徽欽二帝,就是高宗本人也差一點當了金人的俘虜。”

“當初金兀朮南下,把他從追進海道,要不是中國地大,他就去金國陪二帝了。”

“這就引起一個事實,戰爭是有風險。”

“既然有風險,那就只有議和了,這樣他在龍椅上才坐得舒服。”

朱瞻基雙臂一抱。

“這想法……好蠢啊。”

朱棣輕哼一聲,也不回答只是繼續說着:

“其二,打敗金國收復失地又怎樣?”

“二帝未死時,南宋上下唸叨着迎回二宮。”

“徽宗死了,上下不提這事了,連岳飛都上密函請立太子了。”

“但宋欽宗還活着呢,打敗了金國就勢必要迎回欽宗,兩個皇帝怎麼並存?”

“先立太子又怎麼樣?奪權了不還是被廢?”

“到時誰來當皇帝?”

“最後……”

朱棣想起洪武時期的往事,忍不住嘆氣道:

“只要北伐還在繼續,那些手握兵權鎮守一方的大將就是皇帝的心腹大患。”

“大宋傳統,就是嚴防軍人權柄過重以威脅到皇帝的統治。”

“祖宗家法不可變啊。”

“金國威脅雖大,但南宋也不是北宋那個熊樣了。”

“欽宗生還,也不是迫在眉睫的事。”

“但武將們是臥榻之側啊。”

“五代之事纔是宋朝皇帝最關心的事。”

“一切,都是爲了屁股下的位置。”

……

天幕上。

明月當空。

篝火熊熊,燒成黑色的木頭劈啪作響。

荒廢的寺廟內。

岳飛用木枝挑着木炭。

周圍環繞着部將,木柴燃燒的聲音在寂靜的夜中顯得格外清晰。

透過空曠的寺門,岳飛看着門外的將士們。

人靡旗亂。

“這天下之事怎麼到了這步田地?”

衆人不言語,唯有一名將軍看向岳飛,突然道:

“天下事,在相公處置!”

岳飛將手中燃起的木枝扔到篝火裡,嘆聲道:

“只怕是我被天下事處置吧。”

……

南宋·高宗時期

“官家!岳飛早有反心啊!”

一羣大臣在秦檜的眼色下立刻跳出。

趙構冷冷的瞥了一眼秦檜。

而此時的臨安府。

衆人看着天幕相互討論着。

“還真不如……唉!”

一名戴着着二勝環的老漢嘆了口氣。

一旁的老夫子揹負雙手嘆息一聲。

“大宋啊……你把那二勝環摘了吧。”

“二聖……還不了了。”

……

天幕上的畫面一轉。

一名名穿布衣踏草鞋的百姓攔在大軍面前。

一位老漢抓住戰馬的轡頭,對面前的岳飛痛哭流涕道:

“嶽相公!不能走啊!”

“我等頂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虜人人都知曉。”

“今日相公走了,我等不得活呀!”

岳飛握着老漢的手,勇武驕傲的將軍紅着雙眼。

剛要說話之時,一名帶着頭巾的文人從人羣中擠進來,直接跪地而拜!

“宣相!我等淪陷腥羶之輩已逾一紀也!”

“自伏聞宣相整軍北來志在恢復,某等跂望車馬之音,以日爲歲!”

“今宣相先聲所至之地,故土皆復!”

“醜虜獸奔,室家胥慶,謂脫左衽!”

“忽聞宣相班師,誠所未聞如此之事!!”

“宣相!宣相縱不以中原赤子爲心,難道亦忍棄垂成之功嗎?!”

岳飛閉上雙眼,眼淚順着臉頰滾滾而落。

仰天長嘆。

“請聖詔!”

一名將領捧着詔書走到岳飛面前。

跪在地上的文人擡頭看着那面黃綢詔書,頓時面如死灰。

岳飛展開詔書,哽咽道:

“諸位……朝廷有詔!我……不得擅留……”

……

【撤軍令嚴重影響了岳家軍的軍心和士氣。】【同時,京西百姓也聞訊攔阻在岳飛馬前哭訴,岳飛含淚取詔書出示衆人。】

【大軍撤至蔡州時,又有成百上千的人擁到衙門內外哭訴,有百姓、有僧道、有書生。】

【岳飛又以班師詔出示衆人,大家都失聲痛哭。】

【最後,岳飛決定留軍五日,以掩護當地百姓遷移襄漢。】

【大軍從蔡州南下,回到鄂州。】

【公元1140年七月二十七日,岳飛率騎兵二千,取道順昌府,渡過淮河,前往臨安。】

【紹興十年的北伐,以宋高宗和秦檜的戰略指揮,幫助金軍重佔河南之地,使宋軍屢次大捷的輝煌戰果毀於一旦,金軍剿殺江北各處義軍,屠殺喜迎王師的百姓做爲收尾。】

【岳飛痛徹心扉。】

【“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

大漢。

“他恨吶……”

劉邦晃盪着翹起來的腳,一臉惆悵。

“也是,碰到這麼個拖後腿的誰不恨啊!”

呂雉冷着臉,冷哼一聲。

“關鍵之時,那趙構不得不棄。”

“若不肯棄,就是棄天下而奉一人!”

老流氓挑了挑眉。

“這話……不像是能從你嘴裡說出來的呀?”

呂雉一揚袍袖,一掌拍在案桌上!

“我有所感悟!不行嗎!”

“若是那劉禪次次阻攔諸葛孔明!一如趙構!”

“你還能有心在這笑看風雲?!”

劉邦撓了撓頭。

這話雖有點歪,但卻有幾分道理。

“話雖這麼說,但岳飛不能棄呀。”

“他一旦棄了趙構,出師無名,贏了地盤迴來有什麼用?”

“宋朝宗親都被擄走了,他想立個皇帝都找不着人選。”

“要說學黃袍加身……那宋朝一開始防的就是這個啊……”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掩面而泣。

“天下百姓何其無辜。”

“卻因皇帝的一己之私而沒了性命。”

劉啓明白了什麼叫怒髮衝冠。

“那四十萬義士……那諸郡百姓……”

“趙構!”

“你不得其死!”

……

【回到臨安述職的岳飛推辭一切封賞,毫不掩飾自己的失望:“區區之志,未效一二,臣復以身爲謀劃,惟貪爵祿,萬誅何贖。”要求請辭。】

【宋高宗不答應,詔書裡寫道:“卿勇略冠時,威名服衆”】

【“方資長算,助予遠圖,未有息戈之期”】

【讚美之餘,又動之以情:“雖卿有志,固嘗在於山林。而臣事君,可遽忘於王室?”】

……

大隋。

楊堅氣笑了。

“所以是,你太厲害了?我不能放你走?”

“那你打呀!”

“伱還不敢打!你……”

他從未見過一個這麼莫名其妙又彆扭的人!

“他究竟是想幹嘛呀!”

獨孤伽羅抱着嬰孩哄着,斜睨了一眼天幕。

翻眼道:

“他就想留個後手,萬一金軍再打過來還有人能制住他們。”

楊堅聽得牙疼。

“廢這勁兒……直推了開封不就行了!”

獨孤伽羅輕飄飄的插了一句。

“這種大功,他拿了就離死不遠了。你不懂嗎?”

楊堅被自家皇后噎了個半死。

但又無法反駁,只好轉移話題。

“如此看來,壯志難酬鬱鬱而終就是他的結局了。”

“一如宗澤。”

……

【宋軍一撤退,金兀朮立即捲土重來。】

【公元1141年正月,他率十萬大軍渡過淮河,直逼淮西,威脅江浙。】

【二月,宋金雙方在無爲軍境內的柘皋鎮激戰。】

【金軍望見劉錡軍旗:“此順昌旗幟也”,倉皇望風而逃。】

【金兀朮在短短十個月之內,接連在順昌、郾城、潁昌、柘皋吃了四次大敗仗。】

【他這才明白金軍在戰場上不能獲勝,表示願意同南宋議和。】

【議和的前提條件就一個。】

【“必殺飛,始可和”】

【公元1141年四月,宋高宗傳旨,擢升韓世忠、張俊爲樞密使,岳飛爲樞密副使。】

……

大宋。

正在爆錘趙二的趙大驚住了。

被爆錘蹲防的趙二也驚住了。

“他說什麼?”

趙匡胤不想相信也不敢相信。

“必殺飛……始議和……”

趙匡義也不想相信他會有這麼蠢的後代。

“升樞密使……就要罷兵權。”

“他要動手……他真要動手!他真敢動手!”

“畜生!畜生!”

“噗通!”

趙匡胤腿一軟,跪在地上。

捶打着地面,兩行清淚自臉頰滴落。

“朕恨啊!”

“我恨啊!!!”

……

【三個月後,岳飛遭到了諫官万俟卨的彈劾,被扣上了三大罪狀,三大罪狀濃縮成兩個字,就是“不忠”。】

【八月九日,宋高宗解除岳飛樞密副使的職務,保留了少保的階官,又“特授”他原來的武勝、定國軍兩鎮節度使,充萬壽觀使的閒職。】

【九月八日,張憲被收審。張憲手下的前軍副統制王俊,奸詐貪贓,多次遭到張憲懲罰,被秦檜派人收買。】

【他誣告張憲接到岳雲來信,密謀“誑稱金軍侵犯上流”,迫使朝廷讓岳飛重新掌握兵權,然後盤據襄陽叛變。】

【張憲被收審後,張俊嚴刑逼供,張憲體無完膚,仍不違心招供。】

【但張俊謊報,張憲招供岳飛謀反。】

【秦檜急忙奏請,將張憲和岳雲押送大理寺詔獄“根勘”,並召岳飛至大理寺,一併審訊,宋高宗立即予以批准。】

……

天幕上。

岳飛坐在涼亭內,面帶淒涼之色。

一名穿着戎裝的將領在亭內來回踱步,一臉焦急道:

“少保!我所言非虛啊!”

“那張憲連供狀都簽了!那還能有假嗎?”

“這小人!是投了秦賊了!”

岳飛嘆口氣道:

“我知你苦心,但詔令一至,不去不行。”

“此事一如胡紡告訐耿著,企圖牽連韓世忠。如今是王俊誣陷張憲,陰謀加害於我。”

“如出一轍。”

將領跺腳急道:

“少保!那你還去!此一去!吉凶難料啊!”

岳飛緩緩起身,揹負雙手。

看着遠處幾個捕蝶玩的幼兒,長舒一口氣道:

“我深悉秦檜之奸險,然而我畢竟是官家一手提拔的武將。”

“罷官制詞中,官家也明言要全我終始之宜,盡君臣之契。”

“韓世忠見到皇帝,不也是逢凶化吉了嗎?”

……

【從八品從義郎蔣世雄,乘着改授福州專管巡捉私鹽官的機會,自鄂州飛馬順道急奔江州。】

【他報告岳飛,說自己從進奏官王處仁處,得知王俊上告張憲“背叛”的消息。】

【當時岳飛接到宋廷的命令,召他回臨安府。】

【岳飛即刻上路,到達臨安府後,鄂州大軍的進奏官王處仁又冒着風險,再次向他報告了王俊誣告的事。】

【他懇切的勸岳飛上奏自辯,岳飛則感慨:】

【“使天有目,必不使忠臣陷不義!萬一不幸,亦何所逃!”】

……

大漢·武帝時期

“犟啊!”

劉徹甩着袍袖,在大殿來回急趨。

一邊指着天幕,一邊氣的破口大罵。

“彼其娘之的趙構!”

“陰險狠毒!”

“表面上寬慰,答應岳飛保功臣之始終!”

“讓他以爲就算解除兵權,罷官賦閒,尚留全性命!”

“實際上卻是緩兵之計!”

“還有你!岳飛!”

劉徹叉着腰恨鐵不成鋼。

“愚!愚不可及!”

“這種反覆無常的小人你還信他的話!”

“你是真愚啊!”

“你別叫岳飛了!”

“叫嶽忠吧!愚忠的忠!”

“你……”

身後的霍去病看着衛子夫,悄悄的指了指還在叉腰大罵的劉徹。

“陛下這是?忠心不是好事嗎?”

衛子夫看了看劉徹,搖頭道:

“因愛生恨?可能還有幾分嫉妒?”

“誰知道呢,他的想法可不好猜。”

“大概是…嗯……將岳飛代入了你和你舅舅吧?”

霍去病看着天幕,輕聲呢喃着:

“我……與舅舅……”

“……遇到陛下,是我等之幸哉。”

“只是可惜那岳飛了。”

霍去病看着天幕,嘆氣道:

“趨死如歸。”

……

大唐·玄宗時期

“今日方知皇帝之惡。”

李隆基悟了。

一個皇帝的功業不光在於臣子。

還在於皇帝能否持正而行。

“這狗皇帝……都在哪學的?”

明明也是半路出家,怎麼不要臉和借刀殺人用的這麼得心應手啊?

……

大宋·太宗時期

趙匡義一雙眼睛瞪得流出鮮血。

一旁的趙恆顫抖着手遞上白帛。

“爹……爹你眼睛……”

隨後一雙血目看上趙恆。

趙恆被嚇得瑟瑟發抖。

趙匡義睜血目,看着周圍低頭的侲子,沙啞着聲音道:

“繼續,我要讓天幕知道。”

“這個畜生……必須要受盡折磨而死!”

……

【十月十三日,宋高宗將岳飛下詔獄。】

【同時將岳飛下詔獄的事,公開榜示朝野】

【命御史中丞何鑄、大理卿週三畏爲正、副主審官,提岳飛於大理寺置司根勘。】

……

天幕上。

張憲與岳雲披戴枷鎖,露體赤腳,渾身血染。

他們被按跪於地,痛苦呻吟。

岳飛滿腔悲憤的看着堂正上的兩名官員。

左位官員拍上驚木,怒聲道:

“岳飛!國家有何虧負於你,你竟敢指使張憲、岳雲夥同造反?”

他欲向前辯駁,突然兩側獄卒齊頓手中棍棒,大喝道:

“叉手而立!”

岳飛身體一頓。

隨後壓抑着激憤之心,叉手站立,遏制怒氣沉靜道:

“所謂圖謀裹脅鄂州大軍前去襄陽府,以威逼朝廷,實乃王俊誣陷!”

“張憲既與王俊同軍而處,反目如仇。”

“卻在王俊反覆不從的情況下,將自己謀反叛逆的全部計劃吐露無隱。”

“此中破綻,實屬誣告無疑!”

右位官員劍指岳飛,大聲道:

“現有證據在此,你還敢狡辯嗎?”

隨即亮出幾份文書。

“這是王俊的告發文書,這是張憲的認罪文書,這是岳雲的認罪文書!”

“難道這些鐵證還不夠嗎?”

“我問你!你與張憲等人約定何時造反!”

左位官員眉頭一皺,卻未出言。

岳飛看了一圈,心下升起一陣悲涼。

“我以忠義立身,無負於國。”

“任憑爾等如何私心審訊,栽贓陷害。”

“我也只有一言,說與天下聽。”

說着,岳飛面色悲慼的脫下白色囚衣。

轉身而立。

殿內衆人看着那傷痕交錯的脊背,如遭雷擊。

四個墨字豎紋其上。

『盡忠報國』

……

大宋。

趙匡胤顫着腿,甩開趙匡義相扶的手,慢慢坐在石墩上。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岳飛是投效軍卒出身,本不必在身上刺字,但他卻偏偏刺了字,而且是刺在旁人不易看到的背上。”

“其激憤忠勇之心,不問可知矣!”

“趙構……趙構!”

“朕恨不得食你肉!寢你皮啊!”

“朕的百姓!”

“朕的疆土!”

“朕的大宋啊!”

“天下事竟何如此?!竟何如此!”

“你爲什麼不反啊!你……他不值得啊!不值啊!”

趙匡胤抱頭痛哭。

他徹底崩潰了。

……

第399章 大宋國情就是崩賣撤溜!233.第227章 虎牢關之戰(下)第320章 唐懿宗李漼第595章 除倭寇張經之死第332章 唐明宗李嗣源232.第226章 虎牢關之戰(上)第578章 應州大捷第708章 賤民脫籍第634章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92.第90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176.第172章 高光與白袍239.第233章 唐奪天下,大局已定第51章 韜光養晦的劉秀第787章 葉赫那拉顧命八臣289.第280章 孤城十月人間煉獄230.第224章 玄甲軍,破敵萬勝!第516章 白溝河之戰(上)第25章 主打一個過渡作用?第531章 朱高熾:我登基了!我死了!155.第151章 李治限時返場。第394章 朱棣:永樂?!第745章 “儒家聖君”第397章 聯金滅遼磨刀霍霍向豬羊第472章 劉邦與朱元璋的區別第567章 朱佑樘:朕要以德服蒙古!298.第289章 再次淪陷的長安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第526章 鄭和下西洋第27章 帝國雙璧!第776章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第728章 乾隆盛世第573章 買定離手!第56章 天幕:嚇我一跳!第637章 朱元璋:一天干十六個小時還叫多嗎?第585章 大禮儀之爭!256.第248章 千古一帝李世民(上)第338章 光明之世成於周世宗141.第137章 三英戰天幕!第38章 南園遺愛164.第160章 齊武帝蕭賾第361章 泰山:從今日天起,沒人再能在我頭頂上封禪!290.第281章 忠義之薄奸邪之厚第637章 朱元璋:一天干十六個小時還叫多嗎?第533章 朱高煦的“烤乳豬”第483章 國號大明建元洪武!第495章 慈鳳墜臥紫山下再無柔音喚重八第734章 我們永遠缺失了一部分記憶199.第194章 延續千年的制度第506章 朱元璋的功績(下)第783章 條約!條約!還是他媽的條約!第21章 劉恆的功績第508章 大明皇帝:“完了!我廢了!”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第493章 胡惟庸之案洪武逃殺之始第45章 大漢補丁降臨!225.第219章 別人家的孩子。第494章 貧賤夫妻少時苦,富貴攜手共長情。第417章 紹興議和金軍南侵第488章 佃農有了身份,工匠有了自由第20章 漢文帝:一己之力拉高“文”字含金量110.第106章 魏武帝的功績第441章 李隆基:你們眼裡只有太宗!第321章 裘甫起義南詔退場第523章 朱棣:“江山如畫,不復再見。”第3章 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擴張之戰!第445章 岳飛:陛下我趙昚:準了!第397章 聯金滅遼磨刀霍霍向豬羊第796章 光緒繼位慈禧執政第603章 劉恆:天授即民授!126.第122章 曹叡:諸葛亮都死了!朕享受享第548章 于謙之死天下冤之!111.第107章 華佗亮斧:曹操,我來給你治頭267.第259章 新的資料片正在打開第381章 “王”不懂人心第771章 咸豐:只要正心誠意,即可平定天下!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178.第174章 皇帝菩薩佛心天子286.第277章 亡國之君李隆基102.關於三國情節統一回復一下。第526章 鄭和下西洋第583章 朱厚照:所有缺點都避開!剩下的都是優點!151.第147章 劉裕登場!294.第285章 李亨:如果可以,朕想選懲罰!253.第245章 天可汗!第553章 劉弗陵:幸福感是對比出來的!157.第153章 宋武帝劉裕第452章 南宋滅亡。第398章 宋徽宗反覆橫跳,金太宗得時出兵!第668章 崇禎遷怒清帝坐崩第26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157.第153章 宋武帝劉裕156.第152章 氣吞萬里如虎!第317章 最後的餘暉歸義軍!第800章 山川異域,不共戴天!209.第204章 運河與南巡的本質第328章 最後的餘德秦王破陣樂!第714章 雍正的功績(下)第792章 中國自主權致敬蒲安臣第62章 勒石燕然與聰慧的劉肇221.第215章 平陽昭公主
第399章 大宋國情就是崩賣撤溜!233.第227章 虎牢關之戰(下)第320章 唐懿宗李漼第595章 除倭寇張經之死第332章 唐明宗李嗣源232.第226章 虎牢關之戰(上)第578章 應州大捷第708章 賤民脫籍第634章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92.第90章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176.第172章 高光與白袍239.第233章 唐奪天下,大局已定第51章 韜光養晦的劉秀第787章 葉赫那拉顧命八臣289.第280章 孤城十月人間煉獄230.第224章 玄甲軍,破敵萬勝!第516章 白溝河之戰(上)第25章 主打一個過渡作用?第531章 朱高熾:我登基了!我死了!155.第151章 李治限時返場。第394章 朱棣:永樂?!第745章 “儒家聖君”第397章 聯金滅遼磨刀霍霍向豬羊第472章 劉邦與朱元璋的區別第567章 朱佑樘:朕要以德服蒙古!298.第289章 再次淪陷的長安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第526章 鄭和下西洋第27章 帝國雙璧!第776章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第728章 乾隆盛世第573章 買定離手!第56章 天幕:嚇我一跳!第637章 朱元璋:一天干十六個小時還叫多嗎?第585章 大禮儀之爭!256.第248章 千古一帝李世民(上)第338章 光明之世成於周世宗141.第137章 三英戰天幕!第38章 南園遺愛164.第160章 齊武帝蕭賾第361章 泰山:從今日天起,沒人再能在我頭頂上封禪!290.第281章 忠義之薄奸邪之厚第637章 朱元璋:一天干十六個小時還叫多嗎?第533章 朱高煦的“烤乳豬”第483章 國號大明建元洪武!第495章 慈鳳墜臥紫山下再無柔音喚重八第734章 我們永遠缺失了一部分記憶199.第194章 延續千年的制度第506章 朱元璋的功績(下)第783章 條約!條約!還是他媽的條約!第21章 劉恆的功績第508章 大明皇帝:“完了!我廢了!”第711章 首開先例大臣特務制第493章 胡惟庸之案洪武逃殺之始第45章 大漢補丁降臨!225.第219章 別人家的孩子。第494章 貧賤夫妻少時苦,富貴攜手共長情。第417章 紹興議和金軍南侵第488章 佃農有了身份,工匠有了自由第20章 漢文帝:一己之力拉高“文”字含金量110.第106章 魏武帝的功績第441章 李隆基:你們眼裡只有太宗!第321章 裘甫起義南詔退場第523章 朱棣:“江山如畫,不復再見。”第3章 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擴張之戰!第445章 岳飛:陛下我趙昚:準了!第397章 聯金滅遼磨刀霍霍向豬羊第796章 光緒繼位慈禧執政第603章 劉恆:天授即民授!126.第122章 曹叡:諸葛亮都死了!朕享受享第548章 于謙之死天下冤之!111.第107章 華佗亮斧:曹操,我來給你治頭267.第259章 新的資料片正在打開第381章 “王”不懂人心第771章 咸豐:只要正心誠意,即可平定天下!第721章 犁庭掃閭,一統西域!178.第174章 皇帝菩薩佛心天子286.第277章 亡國之君李隆基102.關於三國情節統一回復一下。第526章 鄭和下西洋第583章 朱厚照:所有缺點都避開!剩下的都是優點!151.第147章 劉裕登場!294.第285章 李亨:如果可以,朕想選懲罰!253.第245章 天可汗!第553章 劉弗陵:幸福感是對比出來的!157.第153章 宋武帝劉裕第452章 南宋滅亡。第398章 宋徽宗反覆橫跳,金太宗得時出兵!第668章 崇禎遷怒清帝坐崩第26章 寇可往,我亦可往!157.第153章 宋武帝劉裕156.第152章 氣吞萬里如虎!第317章 最後的餘暉歸義軍!第800章 山川異域,不共戴天!209.第204章 運河與南巡的本質第328章 最後的餘德秦王破陣樂!第714章 雍正的功績(下)第792章 中國自主權致敬蒲安臣第62章 勒石燕然與聰慧的劉肇221.第215章 平陽昭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