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
“亂,真亂。”
楊堅與獨孤伽羅俱都認識到一件事,光緒有想法可沒心計。
“他一朝改天換地。”
“怎麼可能……”
做爲真·一朝改天換地的著名歷史人物,楊堅自知爲了那一天做了多少準備。
現在你說你沒軍權只憑幾個讀書人就想一步到位?
“天方夜譚。”
……
【除了制度局與懋勤殿,康有爲又建議光緒帝實施另外兩項重大人事改革。】
【一項是廢八股設立“孔教會”】
【簡單說就是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與世俗政權完全平行的神權體系。】
【教首的產生流程及權力運作則獨立於皇權之外。】
【“以衍聖公爲會長,聽天下人入會,令天主、耶穌教各立會長,與議定教律。凡有教案,歸教會中,按議定之教律商辦,國家不與聞”。】
【不過,該主張未得光緒的同意,也未得到士林的認同。】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盯着天幕,摳了摳耳朵。
“他剛纔說什麼?”
“他想做什麼?”
霍去病看着眼前的酒爵一聲不吱。
衛子夫抱着小劉據,看着他的小手也恍然未聞。
小劉據都盯着自己的手,跟衛子夫一起認真看着。
三人對天上那說辭就一個認識。
神經病!
獨立於皇權之外?
你還平行!
慈禧還沒死呢,你這找死嗎。
……
季漢。
劉禪都聽出來這不對勁兒了。
“相父,他想幹什麼?”
提出這種新制,他想幹嘛?
與皇帝平起平坐?
諸葛亮對那些個人的狗屁倒竈想法不感興趣。
但他對這個新思路很感興趣。
衆所周知。
他,諸葛亮,是幹法家活噠!
自比管仲樂毅嗎。
諸葛亮直接一語中的道:
“陛下,所謂物久則廢,器久則壞,法久則弊。”
“康有爲其辭暫且不提,其理深有可爲。”
“孔孟之道自世宗獨尊至清光緒,以近兩千年矣。”
“如此之久豈不能廢壞弊?”
“以清觀之,變法勢在必行!”
劉禪認真聽着,隨後正色道:
“相父,若變法,朕必與相父共進退!”
“就像齊桓公與管子,秦孝公與商君一般!”
諸葛亮笑道:
“陛下,我們暫且用不到變法……”
此事可做一個備錄,待有需要的那一天再拿出來。
但不是現在,而且……
這兩對,一個臣死,一個君亡。
阿斗是會挑人做比喻的。
……
大清·康熙時期
康熙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咽了回去。
“還好還好……還好沒傻透頂……”
大清治國的根基是什麼呢?
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套綱領!
就是束縛天下人,告訴天下人。
你們可別造反啊!
現在你要把他獨立出去?
康熙想到太平軍,臉色一沉。
到時候是誰統治誰還不一定呢!
……
【而另一項的改革建議,則是與各國“合邦”。】
【而康有爲的“合邦”目標是英國與日本。】
……
{?是我看錯了還是你說錯了?和誰?}
{大…大東亞?共榮?}
{失心瘋啊你!}
{從現在的角度看覺得瘋狂,但在那個年代確實有其土壤。}
{無論是俄國的黃俄羅斯計劃,英國的帝國聯邦,奧匈的多瑙聯邦,都在試圖吸納更多少數民族進入其帝國統治中來。}
{而從康有爲的保國會的主張“保國家之政權、土地”,“保人民種類之自立”,“保聖教之不失”}
{康有爲看重的不是民族國家,而是種族生存。}
{他甚至考慮過鼓勵華人移居當時積極吸納移民的巴西,準備在南美再造中華,保留黃種人的血脈。}
{……確實……當時朝廷指責康有爲是“保中國不保大清”、“名爲保國,勢必亂國。”}
{而光緒也道:“會能保國,豈不大善?”}
{種種說辭也都表明了,在那時的朝廷人眼裡……大清≠中國……}
{……就算這麼說……這個改革也還是太尼瑪離譜了……}
……
【所謂的“兩國合邦”究竟何意,康有爲的《自編年譜》裡沒詳寫。須參考其他資料。】
【比如,刑部主事洪汝衝曾上書光緒,據考據,該奏摺當是康有爲所擬,其中提出遷都、借才、聯邦三條建議。】
【遷都指的是建議清廷將都城遷往荊襄。】
【借才,奏摺的主張是:“職以爲不仿行西法則已,苟仿行西法,則一切內政,尤當廣聘東西各國名士,畀以事權,俾資贊助,收效必宏。”】
【建議光緒聘請“東西各國名士”參與新政,這些“名士”不只是顧問,而要“畀以事權”,賦予他們具體的職務和權力。】
【奏摺還提出了具體的“名士”人選:“甲午之役,則伊藤、陸奧,名震寰區。近日伊藤罷相,將欲來遊,借覘國是。皇上如能縻以好爵,使近在耳目,博訪周諮,則新政立行。”】
【希望光緒聘請剛剛卸任日本首相職務的伊藤博文,使之成爲核心決策層的重要顧問。】
……
大秦。
嬴政看着一瞬間蜂擁而起的彈幕,平靜道:
“你說,爲什麼要建議定都荊襄呢。”
至於借才這事,他到不驚訝什麼。
畢竟聘請這事是春秋戰國的常例。
雖然是常例,但也不影響他認爲提出這建議的人有些失心瘋。
時代不同,非要硬容。
找死。
劉邦也不太在意借才這事。
但凡有腦子的都不可能同意。
“荊襄……這地兒一定是有說法。”
“不過,依臣觀之此人行徑。”
“莫不是想着將愛新覺羅氏遷到南邊,遠離其發源地,從而進行全面改革。”
嬴政回頭看着劉邦,眼裡就透露着四個字。
你認真的?
劉邦認真的點點頭。
據他觀察,那康有爲搞得出這事。
嬴政扭回頭繼續看向天幕。
是個人物。
可惜,太狂了。
……
【關於“聯邦”,奏摺的具體建議是:】【“爲日本者,所親宜無過中國,以我幅員之廣、人民之衆、物產之饒,誠得與之聯合,借彼新法,資我賢才,交換智識,互相援系,不難約束俄人。
俾如君士但丁故事,則東西太平之局,可以長保,而祖宗締造之業,亦鞏如磐石矣。
此事若在歐西,即合爲一國,亦不爲怪,挪威以合於瑞典而得自存,匈牙利以合於奧地利而以不滅。
他如意、德以衆國合成而稱帝制,既無礙自主之權利,而有關兩國之存亡。
故坦然行之,並無猜忌。】
【隨後,康有爲建議光緒,“選集通國英才數十人,並延聘東西各國政治專家,共議制度,將一切應興應革之事,全盤籌算,定一詳細規則,然後施行”】
【也就是成立一個有伊藤博文、李提摩太這類外國專家參與的最高決策機構。】
【1898年9月20日,伊藤博文晉見光緒帝。】
【同日,康有爲正式向光緒提出了“合邦”的建議。】
……
{這事你們知道嗎?}
{我反正不知道……}
{哇……哇……臥槽!}
{我查了查,早在甲午年清廷戰敗之後,李提摩太便撰有《新政策》一文,刊登於《萬國公報》。其核心內容是:一、宜延聘二位可信之西人,籌一良法,速與天下大國立約聯交。}
{二、宜立新政部,以八人總管,半用華官,半用西人。}
{三、鐵路仍電請西國辦理鐵路第一有名之人,年約四十歲者與之商辦。}
{四、中國應暫請英人某某、美人某某,隨時入見皇上,以西國各事詳細奏陳。}
{五、國家日報,關係安危,應請英人某某、美人某某總管報事。}
{六、學部爲人才根本,應請德人某某、美人某某總之。}
{七、戰陣之事,應專精此事之人保薦人才,以備任使。}
{八,以上各事,應請明發諭旨。}
{這一連串建議,究其實質,是希望清廷在外交、鐵路、財政、報紙、教育等部門向各國“借才”,且這種“借才”非一般的顧問性質,而是要有“總管”權限。}
{戊戌年夏天,李提摩太與康有爲往來密切。很可能便是在這番往來中,康有爲接受了李提摩太“對外借才”的建議。}
……
大唐·玄宗時期
頂着鞋印的李隆基一臉正色。
借才這事在大唐倒是不奇怪。
大唐嗎,只有別人削尖頭腦來當人才的份兒……
但大概意思想通,畢竟當官的胡人也不少。
問題是……
“他這合邦是什麼個意思?”
李泌放下手中的物理教材,正色道:
“奏摺中的聯”一詞的語意頗爲含糊。”
“但臣可以肯定,絕不是一般的國與國之間的結盟。”
“若止於國與國之間的結盟,奏摺就不必拿什麼挪威合於瑞典,匈牙利合於奧地利來舉例。”
“更不必說什麼此事若在歐西,即合爲一國,亦不爲怪這種話。”
“但似乎也不是兼併……畢竟真要是兼併,清朝與日本說不好是誰兼併誰。”
李隆基摸着下巴,若有所思道:
“合邦……”
“長源,你說天可汗這稱呼,是不是可以統合萬國啊?”
李泌愣了一下,有些不確定道:
“可…可以吧?”
李隆基點了點頭,又道:
“那朕爲了讓萬國可以安心發展,派兵保護一下也很正常吧?”
李泌:……
“陛下英明!”
……
天幕上。
幹清宮內。
光緒看着手裡的奏摺,呼吸急促。
『昨聞英國教士李提摩太來京,往見工部主事康有爲,道其來意,並出示分割圖。』
『渠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爲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
『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以工部主事康有爲爲參贊,必能轉禍爲福,以保我宗社。』
……
【在見過伊藤博文以後,光緒並沒有在當天就借才、合邦二事做出決策。】
【於是,與康有爲關係親密的御史宋伯魯,就“合邦”一事再度上書。】
【宋的奏摺,將康有爲“合邦”主張的具體內容(不過宋折中說,這些主張是李提摩太建議的)明確表達了出來。】
【總結起來便是:一、“四國”合爲“一邦”。】
【二、自四國中選出百人,組成“合邦”後的新政府。】
【三、新政府擁有管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的權力。】
……
石破天驚!
這一道摺子把歷代皇帝都砸懵了。
他們十分好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腦子竟然能想出這麼聳人聽聞的計劃?
保中國?
你是保中國還是化中國啊?
天下大同是這麼理解的嗎?
……
大清·乾隆時期
皇帝氣的直打擺子。
乾隆眼神空虛,嘴裡只是一個勁兒不停的唸叨着“荒謬”兩字。
底下羣臣倒是不在意愛新覺羅家。
可這不代表他們不在乎自己家!
這踏馬計劃一成,我們不徹底淪爲魚肉啦!
他媽的,老爺們怎麼對待百姓的,老爺們不清楚嗎!
這洋人,能放過老爺們?
……
{1898年初,梁啓超曾將日本人森本藤吉的《大東合邦論》一書,改編爲《大東合邦新義》}
{由康門弟子經營的“大同譯書局”刻印發行。}
{《大東合邦論》一書宣揚日韓應合併爲一個聯邦,成爲新的“大東國”,該書序文聲稱,唯有東方國家合邦爲一國,才能抵禦西方強國的侵略。}
{爲了影響更多的朝鮮人與中國人,該書以漢文書寫,上海、天津、漢口、重慶、福州等地的樂善堂,均有此書出售。}
{康有爲、梁啓超師徒對這本書刪改出版,顯然是認同書中的某些理念。}
{……前面只是覺得像……現在……這他媽就是後來的“大東亞共榮”的1.0版本?清廷沒聽,但有日本人聽進去了?}
{侵華戰爭難道最早要在這裡起源?}
{……說不好啊……當時日本實力強力,又資源缺乏,很有可能覺得可以領導東亞乃至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於是就這麼幹了……既然清廷沒有組織起來,那就自己通過武力實現……他媽的合法理由就這麼出現了?!}
……
大漢。
劉邦與呂雉沉下了臉。
這話直白的不能在直白了。
換句話說,出師之名清朝給日本找好了。
後面的實力依然不如日本。
日本又有實際上的切實需求。
所以……
“彼其娘之……”
合邦論及借才論之遠與道甚也!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道理難道不清楚嗎?
再退一步,彼時列強狼子野心,日本尤甚,合邦借才,亡國亡種之策!
呂雉出言冷笑道:
“盲目崇洋,以爲天下大同之世果存乎?”
“假借諸侯之邦交縱橫之術與今日?”
“上以少年振作之勢輕忽而少謀,下以書生意氣之機率進而誤國。”
“異想天開。”
對執政者而言,合邦論最大的風險,是合邦之後的新政權以誰爲主導。
日韓合邦,顯然便是以力量強盛的日本去“合”掉力量衰弱的朝鮮。
清廷英、美、日四國合邦,自然也只能是國力強盛的英、美、日三國“合”掉國力衰微的清廷。
“保中國不保大清……”
“就怕不但保不住大清,也保不住中國。”
……
【就在宋伯魯呈遞“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爲合邦”奏摺的同日,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軟禁了光緒帝。】
【證據不足,不能確定,只是說大約在宋伯魯呈遞奏摺期間,康有爲與譚嗣同等還在籌劃“圍園殺後”,欲以武力除掉慈禧太后,光緒帝對此事不知情。】
【而政變成功後的慈禧,尚未知曉康有爲的“圍園殺後”計劃。】
【數日後,她纔會從榮祿的口中知悉此事,榮祿的信息則來自袁世凱。】
【但這裡又有許多不同的版本,不一一列舉了。】
……
{主流說法,康有爲對袁世凱有推薦之恩。康有爲讓譚嗣同夜訪法華寺,想利用袁世凱手中的新兵約爲外應。}
{袁世凱假意答應,然後他感覺註定失敗。}
{因爲他需要趕回天津再帶兵突襲北京,中間還要打穿武毅軍和甘軍的防區。所以他跑回天津給榮祿高密把維新派賣了,換取自己富貴。}
{說實話,我對這種細節矛盾不太在意,我只想知道慈禧是咋想的?}
{一開始對變法不能說支持,但也不反對。}
{後面突然就政變了!}
{猜一波,慈禧一開始應該是不擔心變法的,就光緒那操作你看不到一點成功的可能性。}
{而且軍機處和總理衙門的中樞大臣,還有地方督撫,這些人與她之間的政治聯結,遠比與光緒皇帝的政治聯結緊密。}
{但合邦一出,事情就壞了,伊藤博文與李提摩太若是成爲光緒的貼身顧問,那他們的背後站的就是日本政府和英國政府。}
{慈禧也許是不能容忍光緒借外國勢力與自己爭權。}
{外國的顧問介入,會導致慈禧太后對變法的控制,會讓她真正退休。}
{……所以借義和團不惜與萬國開戰?}
{……邏輯上說得過去……性格上也說得過去……利益上同樣說的過去……}
{他媽的……這都叫什麼事啊!}
也不知道能不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