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幾句

迴應一個問題,解釋一個問題。

許多人評論區留言,問爲什麼主角穿越了,歷史軌跡沒有改變。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合衆國一方素來以壯大自己爲戰略核心,可見,從崇禎、弘光、隆武、永曆,歷明朝四代君王,合衆國都是隻打能勝之戰,不戰必損之役,簡而言之,打不過的不打,賠本的仗不打,其打的仗,無論是清算士紳還是移民百姓,要麼得錢,要麼得物,這也是穿越十年便有如此實力的原因。

一定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人的單穿,不是羣穿,主角一方相對對手的更多是制度、理念和效率的優勢,沒有技術和戰力上的絕對優勢,只有羣穿才能是一面用各類先進武器消滅清軍,一面實力大規模的提升。單穿不具備這種實力。

也就是說,合衆國一方從未在西南主戰場投入主要資源,自然難以改變西南的大體脈絡,相反合衆國一方不斷挖南明的牆角,把忠貞營、惠藩等一些能打的部隊拉入到粵西,雖說是以長遠考慮,但也變相的削弱的明軍的力量。

而在合衆國願意投入資源的地方,山東、朝鮮,已經完全和歷史不同了。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沒有意願改變一些東西,在作者君的心裡,歷史人物的魅力在於其歷史功績,比如李定國,如果不能兩厥名王,李定國還是李定國嗎?

實際上,作者君以爲,甲申國難之後,真正能稱得上豪傑的,也就只有李定國和鄭成功,注意,我說的是豪傑,而非英雄,英雄是完美的,豪傑卻不一定,如果不是梟雄一詞暗含貶義,作者君更願意稱之爲梟雄。

合衆國以臺灣爲大本營,也就是說,鄭成功最大的歷史功績已然是沒有了,他不再具備成爲民族英雄的基礎,而反過來說,中國人素來對歷史功臣有包容性,一美遮百醜,表現最多的就是鄭成功,縱觀他的一生,除了收復臺灣,還真沒有什麼亮點可言。所以,作者君已經毀掉了一個歷史功臣,不想毀掉第二個。

解釋一個問題,那就是發生在1649和1650兩年的西南戰事,在本書中,滿清表現的比原歷史更爲強勢,按照大家的一般理解,既然多了一個和滿清作對的合衆國,滿清應該更弱纔對。

首先,作者君要說明的是,在本書中的這兩年,滿清是用了全力了,吃奶的力氣都用了,而在原歷史中,滿清並未如此,至少未動用全部兵力。

在1649年,濟爾哈朗最後一次出征,沿途打擊了一下山東本地的‘土寇’就南下湖廣擊敗了何騰蛟和,譚泰擊敗了金聲桓,滿洲兵便是返回北方了,一來避暑,二來對付北方發生在陝西、山西的叛亂去了,西南戰局幾乎就是交給了三漢藩。

這是原歷史中的必然,因爲入關之後,多爾袞一直慎用滿洲八旗,不是怕戰損,是怕過多死於南方的溼熱氣候之中,但在本書中,多爾袞沒有,八旗一直從1649年打到多爾袞死,這也是西南崩的更快更猛的原因。

在本書中,濟爾哈朗是讓漢藩打了兩廣,而積蓄滿洲力量打了雲南。

在原本歷史中,大量的綠營處於閒置狀態,比如原來關寧軍、九邊改編來的綠營,幾乎沒有參加什麼像樣戰鬥,在本書中,被組織起來進了山東。

而在原歷史中,沒有動員外藩蒙古和包衣兵,而在本書中,這兩者先平叛後進入遼東、朝鮮。

而反過來說,作者君認爲1649年是滿清最危險的一年,如果這一年,明軍、西軍、順軍和合衆國、魯監國可以聯合起來,那就是光復的節奏了,可明朝醉心黨爭內鬥,西軍經營雲南一畝三分地,順軍被打殘,魯監國盤踞舟山,合衆國又被明朝排斥,所以沒有抓到這個機會,其根源還是在縉紳士大夫階層的專權、黨爭和排斥其他抗清力量,因此幹掉他們,至少解除這個階層的權柄,纔是抗清的希望,當然,這一步被孫可望1651年做到了。

而這是主角不能做的,如果做了,我相信那些明國官員肯定是選擇對合衆國宣戰的。

第三方面就是滿清的內鬥,在原本歷史中,豪格、濟爾哈朗都給多爾袞的戰略造成過麻煩,而在本書中,這二人被壓制住了,布木布泰與代善充當了潤滑劑和和事老的作用,但作者君並不認爲這是有意的美化與增強滿清,作者君一直以爲,愛新覺羅家族的鬥而不破是成就滿清王朝的關鍵因素。

比如努爾哈赤殺舒爾哈奇卻重用其子阿敏,皇太極殺阿敏而重用其弟濟爾哈朗,順治清算多爾袞和多鐸,卻重用多鐸之子多尼,當然更大的體現在於豪格與多爾袞的爭奪皇位,在那個時候如果愛新覺羅沒有取得妥協,就沒有入關的事兒了,作者君一直有個感覺,愛新覺羅的對手越強,這個家族越團結,也越能忍耐,對手越弱,反而容易搞一些內鬥。

主角的穿越讓滿清面臨更多威脅,所以他們也減少了內鬥的損耗。其中的方式就是支持多爾袞。

其四是多爾袞的孤注一擲,1649與1650兩年,多爾袞的策略就是不顧一切,消滅明朝,以至於可以容忍合衆國佔據膠東這一畿輔之地,先南明後東番是多爾袞的核心戰略。

多爾袞其實沒得選,因爲合衆國是一個海洋勢力,來去自由,假如多爾袞一定要先打下膠東,就得調集十五萬到二十萬軍隊,在軍隊沒形成規模之前,合衆國就打,對方實力增強,果斷撤退,讓多爾袞一拳砸在空氣上,西南與山東哪裡都不討好。

正是因爲孤注一擲,所以大量的軍隊和軍事資源投入到西南,造成西南局勢更爲崩潰。

第五就是合衆國無惡意的挖牆腳。

在兩廣挖了惠藩、忠貞營,在東南把魯監國麾下的精兵調往了朝鮮,導致兩廣抵抗力量削弱,而浙江福建牽制變小。雖然主角從未想過坑永曆和西軍,但事實就是如此。

而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分析,假如各方勢力雲集西南,擋住清軍最強一波,會如何,可以想見,歷史軌跡肯定會變,而戰局平衡肯定不會變,如果合衆國加入西南戰場,就會造成一個事實,那就是永曆朝廷可以在合衆國和西軍中間玩平衡,還有東勳西勳夾雜其中,就再也沒有人可以架空士大夫的權柄,也無人可以整合南明一方的資源,守住了西南,最後也是內鬥黨爭,根本毫無意義。

其實本書中,抗清勝敗的關鍵有兩個,其一,有沒有人能把永曆一脈的實力整合在一起,架空士大夫的權柄,解決內鬥黨爭問題。其二,做到第一件事的人,有沒有意願與合衆國合作抗清,或者說,能不能拿出合理的條件來。

章四六 登萊軍管會章一二二 談判章二二一 卡爾洛章八四 鍊鐵與鑄炮章五四 蔽海遼東章七一 兒子們章八三 困惑章二十 鄭森章一三四 好兒媳可旺三代章二九六 達成的共識章三七四 新課題章三四零 原委章三八九 李君威的陰招章五二 全線開打章四七 意見章一一零 欲擒故縱章二二三 三皇之戰 勝利章八二 打破反華聯盟章八 浮屠章四四九 共同章七二 教子章三二七日先搞班委會章三三八 南美的日本人章三八三 一種構想章六八 共主不同心章十 五軍之戰章九五 新國家新外交章二零四 戰爭陰雲章三二七日先搞班委會章四八六 求變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一一一 叛徒章九零 琉球章二四 略地章二四九 法國只能失敗章三一四 三海聯運章十四 高徒章四八 幾多反覆章十一 人心散了章四六三 人口大案章四二五 以和促戰章六七 危險的話題章一零二 崇明的繁榮章十 印第安人地位問題章二九七 與法國合作章三零二 殖民章五一零 直搗虎穴章三四一 卑微的想法章五一 徹底失望章六一 圍攻章七四 藩務章三 炮臺、護航和保險業務章三七三 抵達章三 北美又叫大東北章四九 以勢壓人章六零 吳三桂之死章二三七 說白了,還是錢章二一六 死人了章十八 達成一致章九 各部章三八七 機遇章六四 朝鮮的冬日章一三三 合作章二零七 鄭成功的命運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三二三 拔高章三九二 十姓奴部章十八 進擊的艦隊章三九零 做到底章六三 遁出章八三 困惑章三八四 方略章三 北美又叫大東北章二八 東南事了章二四 略地章二四八 最好的皇帝章四零五 目標章一三七 挖牆腳章三三二 鋼鐵競爭章六 前往美洲的道路章二九八 瓜分波蘭章二八六 大失敗章二五二 路易十四親征章九五 天皇章六三 瓊州在握章七六 結髮章二六 擊賊章四二五 新一代的麻煩章七四 藩務章五二 西南章一八五 永曆現身章一百 不僅反對加徵,還要建國章二零五 勾結章四六 安東的努力章十二 總督楚尼斯章三九 錢謙益的橄欖枝章一八四 名滿江南章三六四 擴張新思路章一三七 冬季進軍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
章四六 登萊軍管會章一二二 談判章二二一 卡爾洛章八四 鍊鐵與鑄炮章五四 蔽海遼東章七一 兒子們章八三 困惑章二十 鄭森章一三四 好兒媳可旺三代章二九六 達成的共識章三七四 新課題章三四零 原委章三八九 李君威的陰招章五二 全線開打章四七 意見章一一零 欲擒故縱章二二三 三皇之戰 勝利章八二 打破反華聯盟章八 浮屠章四四九 共同章七二 教子章三二七日先搞班委會章三三八 南美的日本人章三八三 一種構想章六八 共主不同心章十 五軍之戰章九五 新國家新外交章二零四 戰爭陰雲章三二七日先搞班委會章四八六 求變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章一一一 叛徒章九零 琉球章二四 略地章二四九 法國只能失敗章三一四 三海聯運章十四 高徒章四八 幾多反覆章十一 人心散了章四六三 人口大案章四二五 以和促戰章六七 危險的話題章一零二 崇明的繁榮章十 印第安人地位問題章二九七 與法國合作章三零二 殖民章五一零 直搗虎穴章三四一 卑微的想法章五一 徹底失望章六一 圍攻章七四 藩務章三 炮臺、護航和保險業務章三七三 抵達章三 北美又叫大東北章四九 以勢壓人章六零 吳三桂之死章二三七 說白了,還是錢章二一六 死人了章十八 達成一致章九 各部章三八七 機遇章六四 朝鮮的冬日章一三三 合作章二零七 鄭成功的命運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三二三 拔高章三九二 十姓奴部章十八 進擊的艦隊章三九零 做到底章六三 遁出章八三 困惑章三八四 方略章三 北美又叫大東北章二八 東南事了章二四 略地章二四八 最好的皇帝章四零五 目標章一三七 挖牆腳章三三二 鋼鐵競爭章六 前往美洲的道路章二九八 瓜分波蘭章二八六 大失敗章二五二 路易十四親征章九五 天皇章六三 瓊州在握章七六 結髮章二六 擊賊章四二五 新一代的麻煩章七四 藩務章五二 西南章一八五 永曆現身章一百 不僅反對加徵,還要建國章二零五 勾結章四六 安東的努力章十二 總督楚尼斯章三九 錢謙益的橄欖枝章一八四 名滿江南章三六四 擴張新思路章一三七 冬季進軍章四十 錢謙益 我教你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