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兩個世界 項梁本不在意李牧後人之事,只不過在偶然回想起李牧的下場,覺得可惜而已。
項伯繼續講述着他從各地的人脈中得到的消息,這些消息多數帶着誇大也好,或者是真假難辨也罷。
這些事距離楚地還很遠,並且皇帝距離楚地更遠。
項梁最擔憂的還是楚王負芻。
自從王翦抓了負芻入秦之後,這位楚王就一直活在咸陽,並且得到秦人的照拂。
項梁也自然清楚,宴席上如同宋義或者桓楚這些人,他們真的願意一起起兵嗎?
說不定楚王負芻不願復楚,宋義也會放棄起兵,這是項梁最不願看到的局面。
而因這位楚王,也就導致了范增老先生不來會稽郡相見,卻只讓他的弟子前來。
項伯說完各地的情形就離開了,項梁獨坐在堂內,神色多有憂慮。
項梁知道張良是項伯的好友,至少項伯每每出遠門,總會去見張良,但這一年間張良卻像銷聲匿跡了一般。
不僅僅是秦軍找不到他,就連各地的舊貴族都不知道他的音訊。
一樁樁不對勁的事,卻也顯得無關輕重,這些事絕大多數都與項梁的復楚計劃無關。
會稽郡乃至吳中的梅雨季節很漫長,尤其是今年雨水下了有半月,天地間的一切都是溼漉漉的。
雖說會稽郡沒有支教的夫子,但會稽郡外還是有秦派來的支教的夫子。
這位支教夫子叫作荊。
荊是一個從關中出來的支教夫子,在吳中支教有些年月了。
閒暇時,項羽與桓楚出門在外,見到了那個站在草棚下,給一羣衣衫同樣破落的孩子教書。
這位夫子的衣裳像是補了又補,但看得出這位夫子很年輕。
甚至,這個支教的夫子比項羽還要年輕。
項羽坐在馬背上,看着那個支教夫子似乎講完了課,他想起了叔父爲自己尋找的老師。
叔父爲自己尋找的老師是楚國的名仕,也算是楚人貴族中較爲有名望的。
爲了讓對方答應收爲弟子,叔父還拿出了不少的財寶,並且畢恭畢敬。
可結果呢,那位夫子還是拒絕了。
項羽也聽說過有關支教夫子的事,他詢問道:“這些支教夫子都這樣嗎?”
桓楚在琅琊縣認識過一個支教夫子,他叫稂。
除了這一位,桓楚還看過其餘的支教夫子,他們雖說各有不同,但多數人都像稂一樣,是個好人。
“他們都一樣,過得貧窮,卻以此爲樂。”
項羽追問道:“難道他們從不爲自己考慮嗎?”
桓楚低下頭,似乎是打心裡面對這些支教夫子有些不自信,這當然是不自信的,因這些人真的是無私的。
面對項羽的問話,桓楚回道:“有一些人會爲了自己的考慮,有些人即便是公子給他們許諾了很好的將來,可還是願意留在外面繼續支教,我認識幾個支教夫子。”
桓楚去過很多地方,也認識很多豪傑名仕,自然也認識一些支教夫子。
如果能夠理解他們,也可以與他們成爲朋友。
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尊重他們即可。
桓楚又道:“回去吧。”
正要拉着繮繩讓馬兒掉頭,回頭看去又見到項羽已翻身下馬,朝着書舍走去。
見狀,桓楚也只好下馬,跟着走上前。
在書舍的後方有一片菜地,地裡的菜像是剛長出來不久,他從書舍旁的地裡拿了兩顆青菜,而後洗着。
他將米倒入陶鍋中,而後將陶鍋放在爐子上。
項羽走到了近前,道:“聽聞夫子是從關中而來。”
聞言,剛喝下一口水的荊站起身,笑着道:“是啊,我從關中渭南郡來。”
項羽道:“項籍,見過夫子。”
荊笑着道:“不用如此,你我年紀相仿。”
項羽走入書舍中,打量着這間屋子,這位支教夫子看起來很親和。
並沒有會稽郡那位名仕顯得高傲。
荊也不在意一個陌生人走入自己的書舍,平日裡來書舍的人也不少。
項羽見到有個婦人提着籃子,冒着雨而來,她的身後還跟着一個孩子。
那婦人走到書舍門前停下腳步,從籃子中拿出一碗熱氣騰騰的肉,端給身邊的孩子,讓孩子端給夫子去。
屋檐還在滴着,雨水滴到這個孩子的身上,他還縮了縮脖子,臉上帶着笑意的將一碗熱氣騰騰的肉放在夫子面前。
“我娘說給夫子吃,夫子總是天天吃菜。”
言罷,這個孩子不等夫子說話,就快步跑着離開了。
那婦人也領着孩子回去了。
這一幕看得項羽也露出了笑容,很顯然這個支教的夫子與吳中的鄉民相處得很好。
但項羽也想不明白,爲何叔父如此討厭這些夫子。
荊道:“你們要一起吃嗎?”
項羽依舊面帶笑容,擺手道:“不用了。”
荊點着頭,自顧自吃了起來,一邊吃着一邊看着桌上的書。
而書舍內,也整整齊齊放着一排排的書,這些書有些是紙製的,還有的是竹簡的,項羽伸手想要翻看這些書,又覺得沒有禮數,將手收了回來。
荊看出了這位客人的意圖,又道:“無妨,可以看。”
聞言,項羽又釋然一笑,也沒有去拿桌上的書。
倒是桓楚拿起一卷書,就看了起來。
荊吃着飯食道:“你們也是來讓孩子讀書的?”
項羽搖頭道:“聽說此地有一個夫子,就來看看。”
聞言,見對方只是來這裡看看的,荊也就沒再多言,自從來吳中之後,來這裡看看的人也有,誰都想要知道支教夫子是什麼樣的。
對此,荊已習慣了。
項羽問道:“夫子如今有弟子多少?”
荊嚼着口中的米飯,片刻之後又咽下,回道:“有六百餘人。”
聞言,項羽遲疑道:“六百餘人?”
“六百三十人,不會有錯的。”
項羽擡頭看了看草棚搭出來的屋頂,又道:“你有這麼多弟子,卻還過着如此拮据的生活,你的弟子不爲你做點什麼嗎?”
荊三兩口吃完了碗中的飯,又在爐子上煮上水,回道:“我的弟子呀,都是窮苦人家,我來楚地之前聽說楚人不喜我們這些支教夫子。”
先前確實有這樣的傳言,項羽頷首。
“直到,我來到了這裡,我才發覺其實沒這麼多楚人抗拒支教夫子,其實來這裡之後,我一直過得很好,願意來讀書的孩子也很多。”
項羽狐疑地看着荊,接着道:“你來支教是爲了什麼?”
陶壺中的水還燒着,荊坐在屋檐下洗着自己的碗筷,正在思考着如何回答這話。
項羽就站在這個夫子身後,等待着回答。
安靜了片刻,荊纔將碗筷放在了邊上,他道:“人們都有各自的活法,我們這些支教夫子其實很少相聚,多數時候我們也是需要聽從縣吏調配的,你說我爲了什麼,我可能是爲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桓楚站在一旁,心不在焉地翻看着手中的書,他其實還聽過另一個支教夫子的回話,他說是爲了使命與職責。
這世上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包括稂與荊也是不一樣的。
荊或許不會在吳中久留,他在此地三五年之後,可能就會離開。
支教夫子越來越多了,可他們都是不一樣的人,但他們所做的事都是一樣的。
項羽又問道:“若給你一個很好的宅邸,你想要嗎?”
荊道:“就算給我一座很好的宅邸,我也住不了多久,我的老師希望我們這些人都走出去看看,去看看世間的人,去看看這天下各地的景色。”
“你就想這麼一直貧窮地過下去嗎?”
“窮,對我來說不是生存的必要。”
項羽蹙眉看着對方,實在是不理解對方的想法。
飯後,又有孩子回來了,他們陸續來上課。
荊從書架上挑了一卷書,遞給了項羽,道:“送你了。”
項羽拿過這卷書,眼看着荊與孩子們聚在一起,便離開了。
重新翻身上馬,在前往會稽郡的路上,項羽一路上無言,想着那個支教夫子的話。
桓楚策馬跟在後方,低聲道:“其實也不用太過在意,這些支教夫子不會影響我們的事。”
這個事就是復楚的事。
說這話時,桓楚是有點心虛的,他不想項梁去對付這些支教的夫子,而且他內心裡也是十分敬仰這些人的。
項羽回到了會稽郡的住處,身上還掛着雨水,衣衫也溼漉漉的,他打開手中的這卷書仔細翻看着。
正在看着其中內容,這卷書中所言的是愛民。
坐着看書累了,項羽就側躺着,蹙眉看着書中的理念,這卷書中所言最多的就是愛民與爲民。
桓楚正在應付項梁的宴請,並且刻意沒提項羽去見了支教夫子的事。
當宴席結束之後,桓楚就離開了會稽郡,其實項羽不懂荊的話語,是有原因的。
是因楚地距離關中太遠,距離琅琊縣也太遠。
秦一統六國之後,保留了諸多楚地貴族,與項羽或者項梁往來的都是當年的貴族。
項羽沒見過外面的世界。
其實即便是琅琊縣,對項羽來說是兩個世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