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張良的蜀中生活

人們都說皇帝發動南征會讓國不將國,張良知道南征的確是勝利了,皇帝也一統了南方。

可那一場南征是一場無人歡呼的勝利,而使中原各地人口凋敝。

這十餘年間,中原各郡縣也已開始恢復,慢慢恢復了生機。

蜀中距離南征的戰場很近,這裡也是最先恢復民生的地方。

呂馬童一來就要準備很多食物,這人吃得很多,矩忙前忙後,準備了一頓較爲豐盛的晚宴。

一壺蜀酒,幾塊臘肉,一盆菜與魚。

在呂馬童的講述中,張良還能聽出如今桂林郡的情形。

那是一個魚米十分豐富的地方,只要好好建設也能夠成爲一片富庶之鄉,只是如今沒有多少支教夫子前往桂林郡,多數都是被秦軍管着地方。

南征之後,不少秦軍就留在了南方,有的成家了,還有的在南方爲吏。

簡而言之,桂林郡已穩定了,可象郡還有些混亂,屠雎將軍至今都在平叛。

這一次去了南方之後,帶回來的不全是好消息。

屠雎與趙佗依舊鎮守着南方,皇帝似乎沒有要將他們調任的意思,甚至還允許秦軍在南方成家。

大抵,皇帝可能也不在乎這位大將軍是否依舊忠心,只要設置郡縣之後,以後的南方就會一直以郡縣來稱呼。

翌日,張良早早就帶着矩去教書了。

而呂馬童則還在呼呼大睡。

矩也知道呂馬童大哥從南方回來之後很辛苦,就沒有打擾。

今天教書之餘,縣令又帶着幾個人過來,是要請張良去丈量田地。

韓夫子是個好人,因此韓夫子在江原縣已有了一定聲望,這聲望不僅僅是因他的支教身份,還因他確實能夠幫助這裡的人。

雖說是個支教的夫子,但張良幫助這裡的縣令查明瞭賦稅的賬目,讓江原縣兩千戶人家的賦稅不白交。

不只如此,張良還幫忙丈量田地,讓各家的田畝都能夠公平分配,誰家佔誰家的幾寸田都要清清楚楚。

還有各家鄰里之間的矛盾,又或者稱重分量與丈量上的事,以及與往來江原縣商賈之間的事。

張良所幫的多數都是縣裡的閒雜之事,但對這裡的縣民來說是幫了大忙的。

今天縣令是來說媒的,他道:“韓夫子,你不如在我們縣裡成家。”

張良行禮道:“家母去年才過世。”

聞言,縣令嘆息一聲道:“從未聽你說起此事。”

張良收回目光,讓上了課的孩子們先離開學舍。

當孩子們都離開之後,縣令才與張良走出書舍,走在田埂邊。

縣令又道:“今天關中又送來了文書。”

“是何文書?”

縣令從袖子裡將一卷文書拿出來,遞上道:“看看吧。”

張良剛接過文書,卻見一羣孩子從眼前跑過。

“韓夫子!”

孩子們齊聲行禮,而後又快步跑開。

張良面向孩子們笑了笑,目光看着孩子們跑入田埂的遠處,稻子就快要可以收了,今年蜀中又是豐收的一年。

見孩子們正在田地裡玩鬧着,張良打開了這卷文書仔細看着。

文書上所寫的是官吏升遷政令,各地各郡縣的官吏只要考評足夠好,就能夠升任。

這卷文書上還蓋着丞相府的印,是丞相李斯的蓋印。

列國還在的時候,張良還記得人才選拔與官吏升遷,都由列國的諸侯王一言而決,或者是貴族進言。

秦將這個權力交給了考評的官吏,按照文書所寫參與的官吏由丞相府每年從各府挑選。

也就是說沒有專門用來考評的官吏,每年的考評都不是固定的官吏,也可以保證這個考評的公平。

張良道:“這很好。”

縣令道:“我還是那句話,你要是能入仕爲吏,我會保舉你。”

張良依舊搖頭。

縣令着急道:“韓夫子,這種機會不多了,等再過幾年隨着參與考試的人越來越多,這種保舉的機會也就沒了。”

張良道:“那也無妨。”

縣令站在田地邊,看着韓夫子的背影嘆息一聲。

回到住處之後,張良批改着孩子們的文章,一張張紙上寫着筆法生疏的文字,有的工整,有的歪七扭八,還有的錯字不少。

張良專心地改着這些文字,哪個孩子寫不好字,哪個孩子有天賦,哪個孩子最愛偷懶都一清二楚。

教書就是要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數年。

這才一年多,張良就覺得他已很瞭解這些孩子,哪怕他們笑一笑,就知道那些孩子們想的是什麼。

專心地將作業批改好,張良想起來今天看到的文書,那道文書事涉官吏升遷的大事。

可那又如何呢?

張良覺得這種事距離他還很遠,那都是丞相府與大秦官吏的事,與他這個支教夫子無關。

張良也不想讓這些事與他有關。

至於這個天下怎麼樣,過幾年再看也無妨。

擱下手中的筆,張良纔回道:“呂校尉去哪兒了?”

矩回道:“去軍中了,好像是去五尺道了。”

張良稍稍頷首,站起身放鬆着有些發酸的後腰。

矩看到韓夫子扶着後腰,就知道長久以來的坐姿對他的後背不舒服。

翌日,張良睡醒推開竹屋的屋門,先是用腳挪開睡在門前的大熊貓,這頭熊十分不樂意地也睡醒了,似乎還有些起牀氣,扭着肥肥的身軀朝着院子另一頭走去,而後接着睡。

矩拉着一車竹子回來了,今天還帶來了一些老竹子,他道:“我隨着爺爺學過一些工匠,我可以做一些桌椅。”

“你還會木匠?”

聽到韓夫子問道,他笑道:“潼關就是我爺爺造的。”

說起潼關城是他的爺爺造的,這孩子總是面帶驕傲的笑容。

想來也是,這件事確實值得驕傲。

他說過他的爺爺是青臂,而且在潼關城前的刻石上所寫的宣造名字中,就有大匠青臂。

他的爺爺是個十分了不得的工匠,像他這樣的人家應該還是很富裕的,張良問道:“你爲何要來支教?”

矩修着一個個的竹節道:“我們希望這個天下可以更好一些。”

“你沒想過別的嗎?”

“我是家裡最笨的,纔會出來支教。”

聽他這麼說,張良也沒再多問了。

今天正要準備去教書,就見到一對夫婦腳步匆匆而來,來人朗聲道:“韓夫子!”

張良詢問道:“怎麼了?”

“我家娃病了。”

“矩,你代我去書社講課。”

“好。”矩回答着,目光也看向這對夫婦,眼神似在詢問有什麼好幫忙的,又見到韓夫子腳步匆匆地跟着這對夫婦離開,他也背上書袋子去了書舍。

張良來到縣裡的一戶人家,一個孩子正躺在竹子製成的榻上昏睡。

婦人忍着哭聲道:“早上叫不醒,渾身上下都是燙的。”

孩子看着只有五六歲,張良試了試這個孩子的體溫,又道:“拿冷水來。”

屋外也圍了不少的村民,衆人看着韓夫子安排人手忙碌,又是熬藥又是給孩子擦身體。

終於到了下午時分,這個孩子就醒來了,卻依舊不能下榻。

張良在這裡守了一夜,直到第二天,這孩子真的恢復了不少,這才心中踏實。

孩子的父母連連行禮,道:“多謝韓夫子。”

“不用多禮,我不過順手爲之。”張良又道:“我自小也體弱多病,久病成醫了。”

隨後,張良又對恢復不少的孩子道:“好好養病,休養三天再來聽課。”

“是,弟子聽夫子的。”

張良離開了這戶人家,當他回到住處時見到矩已做了一把竹椅子。

這椅子的樣式奇怪,不過後背的有弧度的靠背,坐着還是挺舒服的。

矩用臘肉下着飯吃,他問道:“縣令說的升遷令是什麼?”

張良道:“就是縣令只要好好爲吏就可以入郡府爲吏,而後一級級的往上走,這也是爲了督促各地的官吏能夠好好做事。”

“我知道。”矩回道:“這就是敬業,這一定是公子扶蘇下的政令。”

“何以見得?”

“是公子取了敬業渠這個名字,公子倡導官吏要敬業。”

張良吃着稻米飯頷首。

不過第二天,張良也得了一場風寒,多半與所治的孩子有關。

正值由夏入秋的季節,蜀中也開始降溫了。

於是,張良因病休養了三兩天,休養的這幾天別說吃得有多好了,雞蛋鴨蛋吃不完,甚至還送了幾隻活的雞。

讓住在這裡的熊貓不痛快了很久。

最後,張良讓矩把活雞還給了人家,雞蛋與鴨蛋就留下了。

披着一件外衣,張良坐在家門口剝着一顆熟雞蛋吃。

一頭大熊貓則坐在一旁啃着筍,它一邊啃着一邊看着張良手中那顆剩下一半的雞蛋。

直到張良將另一半雞蛋吃了,熊貓這才收回了目光,繼續兇狠地嚼着筍。

今年入秋之後,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晝夜溫差又大,直到今天講課的時候,孩子們各種吸鼻涕的聲音此起彼伏。

因此着了風寒的孩子也多,好在也都不嚴重。

當陽光完全升起來時,蜀中還會暖和一些,從書舍外的窗戶看去,就能看到晾曬的稻子。

講課結束之後,三兩個孩子就會聚在一起,一邊看書,一邊守着自家晾曬的稻米。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第130章 增兵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53章 刀與火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190章 大試結束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50章 重聚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187章 李牧後人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55章 大雪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81章 接替別人的人生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204章 並無異樣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8章 立夏的雨第189章 難題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8章 叔孫通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40章 渠中骨第195章 治國爲樂的公子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70章 養兵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49章 “還價”第185章 寒冷的春季第123章 冷流雪第114章 韓舊地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47章 貧民入關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11章 暴雨第123章 冷流雪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20章 登山第82章 有關張良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14章 韓舊地第170章 養兵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46章 立夏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44章 鞭子與刑具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51章 一定還清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53章 刀與火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23章 老秦軍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79章 善意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8章 叔孫通第94章 墨子有言第169章 東胡的滅亡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49章 將來的郡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93章 認真的人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93章 去信中陽裡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70章 臘日之前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9章 頻陽公第158章 秋獵第79章 善意第114章 韓舊地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
第130章 增兵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09章 他們是塵埃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53章 刀與火第124章 美麗的貝殼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36章 蒙恬的大勝第190章 大試結束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50章 重聚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187章 李牧後人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55章 大雪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71章 秦人古都第181章 接替別人的人生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204章 並無異樣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8章 立夏的雨第189章 難題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8章 叔孫通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40章 渠中骨第195章 治國爲樂的公子第70章 臘日之前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70章 養兵第55章 學荀子者第149章 “還價”第185章 寒冷的春季第123章 冷流雪第114章 韓舊地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47章 貧民入關第26章 一老一少第111章 暴雨第123章 冷流雪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120章 登山第82章 有關張良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114章 韓舊地第170章 養兵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146章 立夏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44章 鞭子與刑具第32章 理想是建設出來的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51章 一定還清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53章 刀與火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23章 老秦軍第116章 先師荀子第79章 善意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8章 叔孫通第94章 墨子有言第169章 東胡的滅亡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54章 蜀中消息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83章 將要從南方歸來的人第49章 將來的郡第76章 農禮與大雪第93章 認真的人第80章 王賁的教導第193章 去信中陽裡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70章 臘日之前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9章 頻陽公第158章 秋獵第79章 善意第114章 韓舊地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