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接替別人的人生

第181章

接替別人的人生

三川郡之所以是三川郡,是因此地有三條河流,所謂三川其實是黃河,洛水與伊水。

張良至今記得他是在這片地界長大的,如今三川依舊還在,卻不見了當年的韓王宮。

王餘穿着粗糙的麻布衣裳,雖說是學子敬仰的支教老師,可這些支教的夫子們的生活也很簡單,似乎他們很少在乎富有與否。

因此,張良覺得那位叔孫通教出來的這些弟子都很好。

“這是你的新身份。”

見王餘遞來一份驗與傳,張良問道:“他是誰?”

王餘回道:“他叫韓遠,也是三川人士,我在五年前認識他的,不過他在支教的時候病死了,年紀與你一樣。”

張良就先看着這份驗傳上的戶籍說明。

王餘又道:“你放心,這人在三川郡有戶籍,死訊只有我一人知道,還未告知縣裡,而且他還有一個母親。”

“母親?”

王餘頷首,又解釋道:“他的母親年紀八十有餘,卻已病重得認不清人,活不了多久了,她先前的幾個孩子都戰死了,就剩下了韓遠,我不忍告訴她韓遠也過世了,現在她需要人照顧,韓遠是我最好的朋友。”

張良明白了對方的意思。

韓遠的身份本就是支教夫子,但他們通常遠行在外,很少歸家。

張良來到了這個破落的家中,也見到了這位一直等着兒子的老人家。

看着這位老人家,張良可以藉助這個身份好好了解支教的夫子。

只是這位老人家年紀很大了,只能躺在病榻上,看着這個出門多年纔回來的兒子。

半月之後,這位老人家終於閉上眼睛離開了人世,張良爲她戴孝。

張良要成爲一個支教的夫子,就只能用別人的身份,繼續他人的人生。

代替一個人繼續着那個人的人生,這個名字也會繼續留在支教夫子的名冊上。

三川郡有一座夫子院,這個院子很大,四周是整齊的房屋,院中有一塊很大的空地,往來這裡的夫子很多。

張良四下望去每個人都過得很忙碌。

今天又來見王餘。

當王餘在夫子院這種三川郡重地見到張良,內心還是很訝異的,張良這個人真是膽大,不過他每一次的膽大的行爲,都能夠讓他全身而退。

王餘確實佩服有膽魄又有謀略的張良。

“我想親自去支教。”

“也對,你不能在三川郡久留。”

新身份不過是個掩護,三川郡的各處府衙都有張良的畫像,他是反秦的要犯,而且他的畫像就掛在夫子院的門前。

也不知道外面的守備是如何放他進來的,但往來這裡的人都是夫子,也不會盤問。

甚至,王餘懷疑門外的守備都沒有看張良一眼,他們甚至不會想到多年抓捕的要犯會在這裡。

王餘視支教事業爲己任,但同時也願意幫助張良瞭解這個充滿人生意義的支教事業。

如今執掌三川郡的人是李斯的弟子,張良是不能在這裡久留的。

爲了不被外面的官吏過多盤問,王餘親自送他離開,就怕對方問得越多,張良的破綻就越多。

王餘陪着張良走到三川郡的城外這才停下腳步,面向對方道:“韓遠是一個十分有毅力的人,即便是經受着病痛也會繼續支教,教導一地的孩子,不過按照文書上的調令,我另派人去接替了韓遠原本在魯地支教的學舍,你去蜀中。”

張良行禮道:“多謝。”

王餘送別張良。

因張良在諸多反秦人士中,這人沒做過什麼害人的事。

至於滄海君的死,是士爲知己者死,痛惜且愧疚是張良他自己。

王餘來到三川郡之後,聽了很多有關張良的事蹟,因當年韓國公子韓非與張良的關係,其實在如今的韓地人們心中,張良雖非聖賢,可在當年韓地的舊人中,張良頗有名望。

回到三川郡的郡城內,王餘回到了夫子院,見到了在這裡的郡守吳公,向他稟報着餘下的支教事宜。

離開三川郡之後,張良坐着一駕車終於要進入關中了。

進入關中之後,才能入蜀中。

坐在同爲三川郡鄉親家的牛車上,張良輕聲咳嗽着。

趕牛的老漢問道:“你的臉色怎這麼差?”

在寒風中,張良也是一副弱不禁風的模樣,他道:“我自小就多病。”

張良講話時也帶着濃重韓地鄉音,所以趕牛的老漢熱情地幫忙了,他道:“這兩年官兵每隔三五年就會遷民,如今的三川郡老人越來越少了。”

聞言,張良頷首。

大秦的丞相李斯一直想要分化六國的舊民以加強郡縣制的統治,這些事張良都看得明白。

正值雪後最冷的天,今天的函谷關口卻沒有太多的人。

來到函谷關下,張良看到了自己的畫像,現在的自己比畫像中更加消瘦,進入關內卻沒有多餘的盤問。

張良說出了韓遠的名字與籍貫,有着支教夫子纔有的身份驗傳,很快就放行入關了。

駕着牛車的韓地老漢也只能送張良到這裡。

望着這天下最險要的關隘,當年埋骨在這裡六國兵馬,多得數都數不清。

張良走過函谷關,一路沿着河的上游走,前方還有不少人也是剛從函谷關走入的,傳聞中的關中是否真的這麼好,還要親眼看過才知道。

到達潼關的時候,已是夜裡,因城門緊閉,城中宵禁,張良也只能在城外過了夜。

在城外的店家找了一個馬廄住下,張良見到了一個穿着甲冑的年輕人,年輕人正吃着肉。

對方也見到了張良,笑着道:“哪裡人士?”

張良禮貌地行禮道:“三川郡。”

“我叫呂馬童是北地軍中校尉。”

聞言,得知眼前的這個人是秦軍,張良不得不警惕起來,但神色依舊保持如常,坐在馬廄內乾草上,準備休息。

“你是支教的夫子?”

剛躺下的張良又擡頭看了對方一眼,又見到自己包袱中露出的紙張一角,稍稍點頭,沒再多言。

只不過剛閉上眼不久,一股肉的香味就飄入鼻腔中。

張良再睜開眼就見到了一個大羊腿放在眼前,再見到帶着一臉笑容的年輕校尉,“你做什麼?”

呂馬童望了望四下道:“我得到軍令要去蜀中駐守,軍中還說會有一個從三川郡而來的支教夫子與我同行入蜀。”

張良臉上笑容依舊,卻沒有想到還有這件事,當初王餘可沒告訴自己要與秦軍同行。

重新坐起來,張良道:“你怎知就是我?”

“哈哈。”呂馬童忽然一笑,又道:“今天才到潼關的支教夫子只有三人,三川郡人士只有你一人,你姓韓叫作韓遠,你娘半月前就過世了,你原本在魯地支教,上月纔回來,因你的母親病重,是三川郡夫子院的學士王餘將你從魯地調回了三川郡。”

聽着對方的話語,張良勉強一笑,沒想到這個秦軍知道得如此詳細。

細想之下,倒也不覺得奇怪了,每一個支教夫子的行跡以及調動都會記錄在案,此人能夠說出這些,確實有些唬人。

呂馬童說話時帶着地道的關中口音。

“明天我們見了渭南的郡丞之後,就去蜀中。”

“好。”

張良當即答應了。

夜裡,本想休息的張良又失眠了,不過呂馬童的鼾聲卻如雷聲作響。

翌日,張良早早睡醒與呂馬童一起用着早食。

張良不喜像呂馬童那樣,早晨就吃滿是油水的餅與肉。

看來看去,張良向店家要了一碗關中才能吃的豆花,一碗豆花要一錢,倒是不算貴。

這是張良第一次吃到豆花,聽說還有好吃的豆腐,不過眼下他沒有閒情一一品嚐,只能跟着呂馬童去見渭南的郡丞。

渭南郡的郡丞是司馬欣,張良一路走入熱鬧的潼關城中,還在回味着豆花的味道。

豆花確實很好吃,這是張良第一次吃到如此好的食物。

當陽光剛照到潼關城的書舍,就有朗朗讀書聲起,張良見到了城內一羣羣的孩子,在學舍內坐滿了聽課的學子,在學舍外,還有一羣男孩子與女孩子正在聽課。

呂馬童道:“第一次來潼關?”

張良道:“我第一次來關中時,關中還沒這麼多學子。”

好在,張良看過韓遠的卷宗,知道他在成爲支教夫子前,隨着王餘來關中就學。

有時接替一個人的人生,也需要了解這個人的身份與經歷,在瞭解這個新身份的同時,張良也在逐步認識支教的事業。

一路上都有官吏盤問,當他們知道自己是支教夫子時,這裡的官兵極其尊敬。

就連走到郡丞府,走到司馬欣面前,司馬欣也抱着十足的敬意。

“去了蜀中就怕你們水土不服。”

呂馬童道:“我在北方打匈奴,都不怕水土不服。”

張良也道:“無妨。”

司馬欣頷首,又寫了兩道文書交給兩人,道:“可以了。”

帶着通關文書從郡丞府走出來,張良又見到了一大羣的孩子正在跑向食肆。

呂馬童看着這個場面,道:“這裡的孩子多吧。”

張良頷首。

“關中絕大部分的孩子都來這裡讀書了,我們就不要與這羣孩子搶食吃,我們吃點乾糧快些趕路。”

(本章完)

第8章 立夏的雨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120章 登山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79章 親家也要明算賬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92章 還清人情的蕭何第128章 驪邑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20章 登山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53章 刀與火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8章 立夏的雨第117章 徐福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189章 難題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77章 棗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147章 踐行者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25章 反秦的項氏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98章 又聞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51章 一定還清第99章 頻陽公第112章 權與利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160章 魏國往事第8章 立夏的雨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98章 項籍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27章 封賞第193章 去信中陽裡第191章 喜與憂第204章 並無異樣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113章 東去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77章 棗第65章 選誰都好第62章 婁敬第140章 再一次東出第204章 並無異樣第190章 大試結束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68章 隴西第71章 秦人古都第206章 太僕令的御官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145章 河西走廊與漠北事第72章 佩劍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46章 立夏第165章 先見之明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34章 長城之事第113章 東去第82章 有關張良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8章 立夏的雨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38章 渠與田第113章 東去第163章 清醒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130章 增兵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195章 治國爲樂的公子第20章 老秦人第38章 渠與田
第8章 立夏的雨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120章 登山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79章 親家也要明算賬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192章 還清人情的蕭何第128章 驪邑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120章 登山第2章 我的老師李斯第53章 刀與火第56章 像是天生的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8章 立夏的雨第117章 徐福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189章 難題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77章 棗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147章 踐行者第102章 齊桓公的遺憾第125章 反秦的項氏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98章 又聞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51章 一定還清第99章 頻陽公第112章 權與利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160章 魏國往事第8章 立夏的雨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198章 項籍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69章 完美的理想第92章 與農禮有關第48章 取個美麗的名字第27章 封賞第193章 去信中陽裡第191章 喜與憂第204章 並無異樣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113章 東去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77章 棗第65章 選誰都好第62章 婁敬第140章 再一次東出第204章 並無異樣第190章 大試結束第7章 公子喜種樹第168章 隴西第71章 秦人古都第206章 太僕令的御官第31章 一無所獲的提問第176章 舊楚的老先生第10章 公子的鬥爭與反思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145章 河西走廊與漠北事第72章 佩劍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46章 立夏第165章 先見之明第3章 要進步的李斯第134章 長城之事第113章 東去第82章 有關張良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8章 立夏的雨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59章 漫長的酷暑第38章 渠與田第113章 東去第163章 清醒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130章 增兵第156章 算術天才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22章 落魄的博士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195章 治國爲樂的公子第20章 老秦人第38章 渠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