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再戰印度洋

一月四日,發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俄羅斯總統在莫斯科紅場召開集會,宣佈俄羅斯進行戰爭總動員,號召所有俄羅斯軍民拿起武器抗擊入侵者。雖然集會現場的氣氛非常火爆,集會人羣也是羣情義憤,但是總統的號召多少欠缺說服力,因爲俄羅斯首先入侵伊朗,而中國向俄羅斯宣戰的理由就是俄羅斯入侵伊朗。

當然,這不是牧浩洋關注的事情。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俄羅斯總統不站出來,那才真是怪事。

當天,牧浩洋最關注的有兩件事情,一是一條由潛艇發回來的情報,二是由周渝生提起的一件事情。

周渝生提出的這件事情,關係到隊存在的最大問題:通信。

在大陸戰場上,中國陸軍所向披靡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指揮通信非常順暢,命令能夠準確的下達到各級部隊。

原因只有一個:陸軍在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

當時,陸軍裝備了一種超高空長航時無人飛機,而且其主要用途,就是充當定向通信的中轉平臺。

有趣的是,該項目是由陸軍單獨投資開發的,與海軍、空軍沒有多大關係。

在開發這個項目的時候,陸軍也提出與海軍、空軍合作,只是被拒絕了,主要原因與軍種的性質有關。比如,陸軍作戰部隊的活動範疇比較有限,而且指揮所一般固定設置在某個地方,而海軍與空軍的流動性較大。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海軍與空軍的定向通信系統一般只用在戰術層面上。當時,海軍與空軍也想處理通信問題,特別是長途通信,只是都在尋找好的辦法。

實戰證明,陸軍的超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通信中轉平臺。

雖然在作用範疇上,這種平臺仍然較爲有限,即最大通信距離不超過一千公里,但是也有一個很突出的優勢,即保密性非常高。更重要的是,陸軍在戰場上的使用方式,已經處理了通信距離不足的問題,即用多架超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組成串聯通信線路,把通信距離延長到數千公里。

當然,這種辦法也有很多缺陷。

比如,通信效率低下,只能滿足基本通信要求。再比如,過長的通信中轉鏈條極易遭到破壞,只需有一架無人機出了毛病或者被敵人擊落,整個通信系統就將癱瘓。此外,續航能力與在航時間只能滿足戰役級別的作戰需求。

問題是,沒有比這更好的處理辦法了,至少在當時還沒有。

在看到陸軍的使用成效後,周渝生立即意識到,這是海軍艦隊通信的可靠手段,因而向牧浩洋提出建議,先從陸軍借用幾架,看看能否作爲艦隊通信中轉平臺,再決定能否單獨採購。

牧浩洋沒有拒絕,而是立即讓周渝生去處理。

現實上,他對通信問題有愈加間接的認識。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中,通信就是個大難題,特別是在艦隊必須保持無線電靜默的時候,與後方通信非常困難,大部分時候只能被動接收消息,如果需要發出消息,就要遇到大難題。以這場海戰的過程來看,如果當時處理了通信問題,牧浩洋在指揮環節上的壓力將減輕不少。

當然,這件事很快就處理好了。

因爲在大陸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比預料的還要順利,所以陸軍有幾架超高空長航時無人機沒有派上用場。

真正需要關注的,還是那條潛艇發回來的情報。

四日凌晨,一艘在所羅門羣島南面、即珊瑚海北面海域徘徊的攻擊核潛艇發覺了一支規模龐大的美軍艦隊正在南下,估計目的地是澳大利亞東南港口。因爲距離太遠,而且美軍的反潛屏障非常嚴密,所以這艘攻擊核潛艇沒有能夠靠近美軍艦隊,也就無法探清楚美軍艦隊的具體情況。

只有一點能夠肯定,這是一支規模龐大,得到了嚴密保護的艦隊。

電報中,明確提到了“艦隊”,而不是船隊,並且說明,艦隊的航速在三十節以上,而當時最快的船隊,也就只有二十四節。

問題是,這支艦隊到底有多龐大?

現實上,早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亞海戰之後,牧浩洋就認爲,美軍會在適當的時候向印度洋派遣一支艦隊。雖然當時牧浩洋還不認爲美軍會放棄西太平洋戰場,也不認爲美軍會竭力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但是他有理由相信,美軍至少應該派遣一支艦隊過去,哪怕只是一支沒有航母的艦隊。

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美國必須向澳大利亞證明還有足夠的軍現實力。

到了去年十二月底,牧浩洋的這個預感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在“德拉-霍姆斯會戰”之後,美軍向印度洋派遣艦隊,以至集中兵力奪取印度洋的制海權都有可能,而且會隨着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大。

原因很簡單:美國承受不起中東戰敗的惡劣結果。

從戰略上講,美國僅向中東增兵,不可能確保取勝,只有奪取印度洋制海權,才能在中東獲勝。

要知道,美國在動員,中國也在動員。

雖然大陸戰場能夠有效牽制中國陸軍,但是中國陸軍的規模本來就比美國陸軍大,而且戰鬥力十分強悍。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地面戰平臺早已實現量產,在戰爭時期,每一個月的產量就能裝備一個集團軍,而美國的類似裝備,至少要到二零五三年下半年才能量產。這些因素加到一起,就決定了美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只投入地面部隊的情況下,在中東戰場上取勝。

俄軍入侵伊朗,以及中俄開戰,更爲美軍出兵印度洋創造了條件,或者說促使美軍儘快出兵印度洋。

在牧浩洋看來,美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一個非常錯誤的判斷。

這就是,中國空軍將被牽制在大陸戰場上,很難配合海軍作戰,因而美軍有機會在印度洋上擊敗中國海軍。

表面上看,這確實是現實。

在中東戰場、大陸戰場、伊朗戰場與本土防禦上,中國空軍至少需要三千五百架戰術戰鬥機、以及大約四百架戰略轟炸機,而這正是中國空軍在開戰時的全部兵力,等於消耗掉了中國空軍的全部戰鬥力。

現實上,這明顯不是實情。

原因很簡單,戰爭已經打了兩個多月,而且在戰爭迸發後、也就是在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啓動戰爭動員之前,黃瀚林就下達了元首令,讓中國的軍工企業全速運轉,軍品產量開始迅速提升。

兩個月,足夠完成軍事工業的動員工作了。

在二零五二年十二月,成飛與沈飛總共交付了四百架戰鬥機,相當於和平時期兩年的產量。

到了二零五三年一月份,這個數字至少要提高兩倍。

要知道,在全面動員的情況下,和平時期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比如學問產權,比如生產專利。

一月一日,西飛、南飛、貴飛與哈飛都加入了戰鬥機生產行列,總共有十條戰鬥機生產線開始全速運轉,而配套產業的調整工作在去年十二月底就已完成,足以爲飛機制造廠提供足夠的零配件。

當然,產業工人不足,對飛機產量形成了很大的影響。

如果這十條戰鬥機生產線都達到最大產生的話,中國一個月就能生產兩千架戰鬥機,年產量高達二萬四千架。

除了戰鬥機,轟炸機的產能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能夠說,到二零五三年一月份,中國空軍作戰飛機不足的問題,已經有所減弱,戰鬥力正在迅速增強。

當然,美軍做出何種判斷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美軍已無更好的選擇了。

要知道,在主要兵力派往中東戰場之後,美軍已經很難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也就沒有必要把艦隊繼續留在西太平洋上了。更重要的是,已經有足夠的情報表明,美軍在馬里亞納羣島的防禦部署已經完成,而且還在密克羅尼西亞修建了兩座空軍基地,完成了基地羣的擴建工作。由此產生的影響是,只需中國艦隊還在印度洋活動,即便沒有艦隊掩護,也能高枕無憂。

當然,這也是現實。

沒有艦隊支持,中國部署在琉球羣島與扶桑的地面部隊就只能擔當防禦任務,根本不可能攻打馬里亞納羣島。

щщщ▲ TTκan▲ ¢ O

在具備了主要條件,又有現實需求的情況下,美軍出兵印度洋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也正是如此,在一月一日,牧浩洋就對潛艇部署進行了調整,加強了對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的監視力度。

只是,讓牧浩洋略感不測的是,美軍的行動非常迅速。

如果潛艇情報沒有錯的話,進入珊瑚海的美軍艦隊在一月一日就離開了關島,因而美軍在當時就做出了進軍印度洋的決定。如果考慮到決策環節中的各種因素,那麼美軍在一月一日之前就已做出決定。

這讓牧浩洋認識到了一個問題,即美軍進軍印度洋,肯定與其他戰場存在關聯。

至於是什麼關聯,牧浩洋一時還想不明白,終究在一月一日之前,美軍不大可能知道中國會進攻俄羅斯。

更重要的是,當時牧浩洋還不清楚美軍派出的是一支什麼樣的艦隊。

第18章 猛然覺醒第78章 兩強標準第20章 權衡利弊第179章 救星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52章 兇猛打擊第77章 針鋒相對第26章 戰略空運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章 新崗位第37章 抽絲剝繭第58章 功虧一簣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199章 等不起第78章 廣泛動員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63章 毀滅第31章 政治變更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68章 措手不及第18章 千鈞一髮第13章 新兵能戰第96章 高調第126章 內訌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75章 積極迎戰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73章 餘波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61章 動力革命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43章 南亞明珠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53章 關鍵日第205章 突襲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32章 迫在眉睫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0章 補充攻擊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76章 硬碰硬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47章 假設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153章 關鍵日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62章 頭號王牌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32章 關鍵時刻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0章 迎難而上第37章 再接再厲第25章 先做準備第24章 空中打擊第81章 前沿科技第89章 統一第2章 鬥爭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63章 朋友第59章 擊鼓傳花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6章 第一步第52章 兇猛打擊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46章 決策點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32章 臨界點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24章 重大發現第82章 理論突破第7章 不測風雲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57章 老少校第10章 迎難而上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62章 戰略意第89章 一枚導彈
第18章 猛然覺醒第78章 兩強標準第20章 權衡利弊第179章 救星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52章 兇猛打擊第77章 針鋒相對第26章 戰略空運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章 新崗位第37章 抽絲剝繭第58章 功虧一簣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199章 等不起第78章 廣泛動員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63章 毀滅第31章 政治變更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68章 措手不及第18章 千鈞一髮第13章 新兵能戰第96章 高調第126章 內訌第115章 超級運輸機第277章 小心爲上第75章 積極迎戰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113章 未來戰爭第73章 餘波第239章 大限將至第61章 動力革命第101章 潛艇的盛宴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43章 南亞明珠第9章 錯誤的航線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7章 決戰之前第153章 關鍵日第205章 突襲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32章 迫在眉睫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0章 補充攻擊第15章 轟炸任務第176章 硬碰硬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47章 假設第105章 準備再戰第153章 關鍵日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62章 頭號王牌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32章 針鋒相對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32章 關鍵時刻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0章 迎難而上第37章 再接再厲第25章 先做準備第24章 空中打擊第81章 前沿科技第89章 統一第2章 鬥爭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63章 朋友第59章 擊鼓傳花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57章 收穫的季節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6章 第一步第52章 兇猛打擊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46章 決策點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72章 大變革時代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32章 臨界點第64章 外交勝利第320章 宗教干預第24章 重大發現第82章 理論突破第7章 不測風雲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57章 老少校第10章 迎難而上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62章 戰略意第89章 一枚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