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南亞明珠

二零三九年,絕對是二零三五年之後,最爲關鍵的一年。

在這一年裡,全球糧食產量比二零三八年增長了百分之十五,中國的糧食產量就佔到了全球總產量的百分之二十三。同樣在這一年裡,中美在印度的博弈達到了白熱化程度,美國企業以兵不刃血的方式控制了印度最主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專營權,取得了大勝,而中國企業在印度的生存變得異常艱難。

最有標誌性的,就是美國企業在二零三九年七月份,控制了印度電力公司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權,三個後印度工業用電價格暴漲百分之三十五,美國企業以聯營的方式,以較爲低廉的價格購買電力,而中資企業卻要承受漲價帶來的影響。結果就是,在當年就有三千多家中資企業宣佈破產。

這種排他性經濟行爲,在這個時代並不罕見。

問題是,這次美國過界了,而且直接動了中國的蛋糕,準確的說是數量衆多的中國民營企業的蛋糕。

跟二十多年前相比,中國民營企業已經發展壯大。

根據中國官方在二零三九年第一季度公佈的經濟調查數據,民營企業已經佔到全國總資本的百分之九十二,貢獻了百分之九十四的稅收、提供了百分之九十七的企業就業崗位,其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所佔比重高達百分之六十四,第二產業、即工業爲百分之三十二,第一產業、即農業僅爲百分之四。

可以說,中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市場化,國營企業基本上退出了經濟舞臺。

與之相對應的,中國企業家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全國代表大會中所佔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十七,僅次於行政部門,比軍方高出了十三個百分點,另外民間人士還佔了百分之十一。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民營企業家擁有很大的政治發言權,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國家基本政策。

現在,中國民營企業在印度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中國的政策自然會出現重大變化。

只是,時機對中國非常不利。

在二零三九年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全球氣候變化較爲溫和,特別是在北半球,經歷了年初的雪災之後,夏秋兩季沒有出現嚴重自然災害,不但美國與加拿大秋糧大豐收,歐洲與獨聯體也實現了糧食大豐收。

到二零三九年底,全球餘糧已經高達四點五億噸。

也就是說,即便在二零四零年再次遭遇嚴重自然災害,比如暴風雪再次光臨北半球,糧食供應也不會出現較大問題。

美國企業大舉進軍印度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印度經濟進入了恢復性增長期。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日戰爭的第二個受害者就是印度。雖然戰後,扶桑成爲中國的特殊行政區,但是在戰爭期間,印度的日資企業幾乎全部倒閉,僅存的幾家也在戰後不久被印度當局查收。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印度排第二位的海外投資斷絕,接着發生的全球性自然災害加劇了印度的經濟困境。

根據印度官方的統計結果,到二零三九年六月底,印度經濟規模比中日戰爭爆發前萎縮了百分之六十。在二零三六年初,印度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七,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印度人找不到工作。如果不是印度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在拯救行動中分攤到了任務,恐怕印度經濟將在二零三六年中旬崩潰。拯救行動結束之後,即在二零三七年第二季度,印度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四十,超過三分之一的印度人只能靠政府救濟度日。即便到二零三九年,印度的失業率也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這意味着什麼?

作爲一個城市化率不到百分之五十的準工業國,如果把限制的農業勞動力算上,印度的失業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此外,在印度的城市裡,還有一億到兩億“職業乞丐”,等於有將近百分之六十的印度人沒有工作。

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印度擁有難以估量的發展潛力。

更重要的是,到二零三九年底,印度的文化普及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八的男性與百分之二十六的女性都能讀書寫字,而這些人在經過簡單培訓之後,都能勝任普通工業崗位。

可以說,印度的戰略價值遠遠超過了日本與東南亞。

二零四零年初,全球氣候事務組織專門委託中美歐的三家大型調查公司,對全球一百八十多個國家與地區進行人口普查,通過對一千二百萬份調查報告進行分析,估算出全球人口總量爲四十二億,正負偏差在百分之一點五以內。也就是說,到二零四零年初,全球人口總量在四十一億四千萬到四十二億六千萬之間,比二零三四年降低了百分之四十七,勞動力總量則降低了百分之五十六。

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結果,甚至因此而沒有公佈於衆。

勞動力大量減少的直接結果就是,全球總體生產力大幅度降低,而以西方世界爲主的經濟體系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了。

要知道,在勞動力嚴重緊缺的情況下,西方國家再也不可能通過佔據高端領域來剝削其他國家。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西方爲主的發達國家再也不可能維持原來的消費水準,必須過上節衣縮食的日子。

事實上,這些影響已經顯現出來。

比如在美國,受進口萎縮影響,初級工業已經佔到工業總規模的百分之二十一,在歐盟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九,在中國則佔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社會消費總量上,美國萎縮了百分之三十,歐盟萎縮了百分之二十七,中國則萎縮了百分之三十六。在具有標誌性的第三產業規模上,美國縮小到了百分之七十一,歐盟縮小到了百分之六十九,中國則只有百分之六十四。

這些數據無一例外的表明,各主要國家的生產效率都大幅度降低。

相對而言,中美歐的降低幅度還不是很明顯,因爲在勞動力減少的同時,科技也在飛速發展,抵消了部分負面影響。比如在中國,得益於可控聚變核技術,僅電力產業的生產效率就提高了百分之一百八十,而農業工廠更是把農業的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十倍,釋放出了大量農業人口。

在其他國家,生產力減少產生的負面影響極爲嚴重。

最爲提出的就是俄羅斯,人口總量由二零三四年的一點零六億降到八千二百萬,社會總體生產效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以上,在生活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大量勞動力不得不從事農業與初級工業等低效率產業。

在這個大背景下,印度的重要性顯得非常突出。

雖然根據全球氣候事務組織做的調查,二零四零年初,印度的人口總量在九億到十億之間,比預期的少得多,可用勞動力不到四億,也比預期的少得多,但是印度仍然是世界性的人口大國,而且是勞動力最多的國家。要知道,雖然中國的人口總量在十億以上,比印度稍微高一點,但是可用勞動力僅有三億四千萬,而且這個情況在未來二十年之內,也就是在二零三八年到二零四零的嬰兒潮產生影響之前,中國的勞動力總量都不會得到增長,甚至會逐漸減少。

當時,就有人提出,二十一世紀下半頁屬於印度。

暫且不說是否有道理,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那就是誰控制了印度,誰就能在未來二十年內掌握戰略主動權。

當然,這僅指中國與美國。

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中國與美國在南亞地區的戰略矛盾不可調和,而且很快就會因爲全球性自然災害過去而白熱化。

鬥爭的方式有很多種,戰爭只是最後的手段。

二零四零年二月四日,黎平寇對新德里進行了正式訪問,而他也是第一次印度洋戰爭之後第一位正式訪問印度的中國國家元首。

在新德里,黎平寇沒有提出“糧食換土地”,因爲糧食已經不是問題了。

當時,他只提到了一點,即世界各國企業在印度享有同等的權力與地位,不應該受到任何歧視。

黎平寇的主張,得到了歐盟與俄羅斯的支持與歡迎。

只是,美國對此並不買賬,而且印度當局的態度也很曖昧。至於印度國內民衆,更是把黎平寇的主張看成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戶開放政策”,認爲中國在印度搞經濟殖民,妄圖控制印度的經濟命脈。

顯然,印度平民非常愚蠢,或者說是印度的新聞媒體已經被美國控制了。

要知道,在印度搞經濟殖民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即便在二零三九年之前,中國企業也沒有在印度的社會公共基礎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更沒有獲得影響印度經濟的能力,而現在美國企業已經在電力、電信、城市供水、鐵路交通,甚至包括民營醫院、私立學校、輿論宣傳等方面擁有了絕對主導權。

當然,美國企業也因此獲得了影響印度政權的能力。

黎平寇的提議,只是爲了增強印度的市場化程度,讓更多的企業有機會進入印度,通過競爭爲印度平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與工作。

到此,中美在印度的戰略鬥爭進入直接交手階段。

第174章 反擊第53章 巧合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64章 致命打擊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16章 敗不餒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27章 滅絕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92章 長遠目光第154章 總撤退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2章 登陸作戰第77章 針鋒相對第75章 積極迎戰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37章 犧牲品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11章 矛盾心態第63章 全力以赴第100章 恐懼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74章 交易第40章 此消彼漲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6章 軍事化第61章 意外因素第86章 全力以赴第31章 風捲殘雲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49章 疑點重重第67章 全面動員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131章 掃蕩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8章 左右逢源第32章 拼光拼盡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27章 利誘第14章 鬼子出動第71章 再上戰場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64章 直接證據第60章 艦隊北上第82章 擔憂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15章 轟炸任務第21章 奪回失地第25章 光明磊落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4章 戰爭危機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37章 抽絲剝繭第40章 此消彼漲第75章 主戰場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68章 歷史時刻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95章 情報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55章 墳墓第61章 戰略禁運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35章 孤注一擲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71章 新理論第2章 離弦之箭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45章 突然遭遇第27章 精妙戰術第284章 轉變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60章 立即反擊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52章 大獲全勝第270章 投降第1章 極限第63章 全力以赴第37章 小國海軍第50章 匿蹤突擊第63章 全力以赴
第174章 反擊第53章 巧合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64章 致命打擊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56章 守株待兔第116章 敗不餒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27章 滅絕第200章 我行我素第37章 打來的和平第92章 長遠目光第154章 總撤退第137章 困難重重第22章 登陸作戰第77章 針鋒相對第75章 積極迎戰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37章 犧牲品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11章 矛盾心態第63章 全力以赴第100章 恐懼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206章 餘波未盡第74章 交易第40章 此消彼漲第116章 重拳齊出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6章 軍事化第61章 意外因素第86章 全力以赴第31章 風捲殘雲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49章 疑點重重第67章 全面動員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131章 掃蕩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18章 左右逢源第32章 拼光拼盡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27章 利誘第14章 鬼子出動第71章 再上戰場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64章 直接證據第60章 艦隊北上第82章 擔憂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15章 轟炸任務第21章 奪回失地第25章 光明磊落第67章 後勤大總管第4章 戰爭危機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37章 抽絲剝繭第40章 此消彼漲第75章 主戰場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68章 歷史時刻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95章 情報第189章 一錘定音第55章 墳墓第61章 戰略禁運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35章 孤注一擲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71章 新理論第2章 離弦之箭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172章 欲擒故縱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45章 突然遭遇第27章 精妙戰術第284章 轉變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60章 立即反擊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52章 大獲全勝第270章 投降第1章 極限第63章 全力以赴第37章 小國海軍第50章 匿蹤突擊第63章 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