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

五月二十七日,美軍太平洋艦隊第三艦隊從聖迭戈出發,開始遠征西南太平洋。

到此,歷史上稱之爲“所羅門羣島大海戰”,又被稱爲“西南太平洋海戰”、“太平洋海上決戰”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戰略意義最爲重大、影響最爲深遠、標誌着太平洋戰爭局勢由此徹底轉變的大規模海戰,終於湊齊了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主力艦隊、也是當時雙方唯一的作戰艦隊先後開赴戰場,準備爲奪取全球最大海洋的制海權進行全力廝殺。

從交戰雙方投入的戰艦總量來看,這還算不上是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

當時,中國海軍出動了七艘“泰山”級航母、二十八艘“黑龍江”級大型綜合戰艦、四十九艘“威海”級反潛戰艦、三個級別的十四艘快速戰鬥支援艦、七艘潛艇母艦、二十四艘“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與七十二艘“黃貂魚”級全電動潛艇,總計艦艇一百七十四艘,總噸位三百六十七萬噸。

美國海軍出動了九艘“美國”級航母、十八艘“芝加哥”級巡洋艦(爲“克利夫蘭”級的改進型,因此又被稱爲“克利夫蘭2”級)、二十七艘“河”級多用途驅逐艦(該級驅逐艦全部以北美大陸上的著名河流命名,首艦爲“密西西比河”號,因此又被稱爲“密西西比河”級)、三十六艘“關塔那摩”級反潛驅逐艦(該級驅逐艦全部以美國現有的、以及歷史上曾經擁有的海外軍事基地命名,其中有兩艘爲“金蘭灣”號與“蘇比克灣”號,與中國海軍的兩艘“威海”級反潛戰艦同名)、兩個級別的十八艘快速戰鬥支援艦、一艘潛艇母艦與兩個級別的三十六艘攻擊核潛艇,總計艦艇一百四十五艘(未包括後來從第五艦隊獲得的艦艇),總噸位四百四十萬噸。

可以說,這是勢均力敵的兩支艦隊。

在戰艦總數上,中國艦隊有優勢,但是多出的主要是潛艇。在總噸位上,美國艦隊優勢明顯,只是多出了兩支航母戰鬥羣。如果按照平均每支航母戰鬥羣計算的話,中國艦隊依然有微弱優勢。

當然,在作戰能力上,雙方也是各有所長。

美軍艦隊擁有九艘超級航母,搭載了各類作戰飛機一千多架,其中僅艦載戰鬥機就有九百多架,而中國艦隊只有七艘超級航母,搭載各類作戰飛機八百餘架,艦載戰鬥機還不到七百架。

由此可見,美軍艦隊的優勢的航空力量。

以“美國”級航母的實戰表現,只要航空勤務人員正常發揮,就能以潮汐作業法,一次出動六百多架艦載戰鬥機。就算中國艦隊官兵的素質更高,而且“泰山”級航母的總體設計更加出色,一次也只能出動大約五百架戰鬥機。

事實上,這是美軍艦隊唯一的優勢。

在遠程炮火打擊能力上,中國艦隊的優勢極爲明顯,不但二十八艘大型綜合戰艦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美軍的十八艘巡洋艦,而且還有十四艘反潛戰艦配備了大口徑電磁炮,能夠與大型綜合戰艦協同作戰。

這還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優勢。

以大口徑電磁炮爲準的話,中國艦隊總共有五十六門,而美軍艦隊只有十八門,是美軍艦隊的三倍以上。如果按照彈藥的單位投擲能力計算,中國艦隊的炮火打擊能力更是美軍艦隊的七倍。在至關重要的射程上,中國艦隊有能打到一千六百公里外的增程炮彈,而美軍戰艦的大口徑電磁炮的最大射程只有八百公里。

此外,在潛艇上,美軍不但沒有數量優勢,也沒有戰鬥力上的優勢。

要知道,實戰已經證明,“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除了續航力之外,其他的性能都超過了美軍最先進的攻擊核潛艇。

事實上,當時中國艦隊完全可以在這方面獲得更大的優勢。

原因就是,第一批“長城”級攻擊核潛艇已經交付給了海軍,只是還在訓練,所以沒有編入作戰艦隊。當時,還有一個問題,即首批交付的“長城”級都降低了建造標準,很多新式設備沒有能夠及時研製成功,只能降低配置標準。即便如此,這些攻擊核潛艇也要到年底才能正式服役。

從某種意義上講,“長城”級攻擊核潛艇是壓垮美國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在此之後,中國海軍艦艇的建造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變化日新月異,大批希奇古怪的艦艇加入了戰鬥行列,但是在這些新式艦艇問世之前,中國海軍就在大洋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說得簡單一些,就算沒有新式艦艇,中國海軍也能打敗美國海軍。

可以說,“長城”級攻擊核潛艇沒能趕上這場決定性大海戰,絕對是一大遺憾。

由此可見,美軍艦隊在攻擊能力上,除了航空兵有不太明顯的優勢,其他方面均比中國艦隊差得多。

事實上,最大的差距不在進攻能力上,而是在防禦能力上。

當然,這又是一個與攻擊能力掛鉤的相關問題,主要就體現在,雙方都獲得了性能強大的第二代末段攔截系統。

當時,弗倫奇堅持把反擊時間推遲到五月底,就與此有關。

在此之前的戰鬥中,中國海軍的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成爲了瓦解美軍攻擊的法寶。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爲擁有了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中國艦隊才能在海洋戰場上無往不勝。

可以說,那幾場讓末段防禦系統大發神威的戰鬥,嚴重刺痛了美軍。

要知道,在強大的末段防禦系統面前,美軍的所有攻擊都歸於無效,基本上喪失了打擊中國艦隊的能力。

相反,美軍艦隊卻極易遭到毀滅性打擊。

所羅門海戰後,尼克松就抱怨,讓第三艦隊與中國艦隊交戰,就像讓拿着弓箭的蒙古騎兵衝向裝甲集羣。

雖然晚了一些,但是美軍總算解決了這個問題。

準確的說,只是解決了防禦的問題。

當時,美軍戰艦上裝備的是口徑爲七十六毫米的電磁速射炮。從理論上講,美軍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的作戰效率還要稍微高一些,但是絕對沒有美軍吹噓的那麼誇張,即能攔截大口徑電磁炮炮彈。

要知道,中國海軍已經做了類似的測試,發現通過增大口徑的做法,並不能提高電磁速射炮攔截大口徑電磁炮炮彈的概率,因此認定電磁速射炮不具備這個能力,也就沒有在這方面下大功夫。

當時,中國海軍選擇了另外兩個辦法來提高戰艦在炮擊中的生存能力。一是採用全自動化的航行控制系統,即讓戰艦在遭到炮擊的時候,由火控計算機控制戰艦機動規避,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戰艦被炮彈擊中的概率。二是增強戰艦的抗打擊能力,通過安裝裝甲、改進艦體結構等方式,把戰艦在遭到炮彈打擊之後的損傷降到最低限度,從而儘可能的提高戰艦在炮戰中的生存概率。

只是,在二零五四年,這兩個手段都沒用上。

原因很簡單,美軍還沒有可以威脅到中國艦隊的大口徑電磁炮。除非戰場局勢完全失去控制,戰鬥進入混亂狀態,不然美軍的大型戰艦基本上沒有機會在八百公里之內向中國戰艦開火。

隨後的實戰證明,美軍的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肯定無法攔截大口徑電磁炮炮彈。

由此可見,美軍實際上沒有解決最爲嚴重的問題,即在遭到遠程炮擊的時候,既沒有防禦能力、又沒有反擊能力。更要命的是,美軍沒有解決反擊的問題,導致中國艦隊在炮戰中基本上不用考慮防禦問題。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交戰距離在一千六百公里到八百公里之間,美軍艦隊必敗無疑。

如此一來,美軍在不可能把交戰距離縮短到八百公里以內、而且就算縮短到八百公里以內也沒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在戰術上就沒有多大的選擇餘地了,即只能儘可能的把交戰距離控制在一千六百公里以上。因爲雙方艦載戰鬥機的最大攻擊半徑都在兩千公里左右,而且偵察半徑也差不多隻有兩千公里,所以美軍要想取勝,就得把交戰距離控制在一千六百公里到兩千公里之間,而且得做到先敵發現與先敵攻擊。此外,如果美軍的先敵攻擊失敗,就只能選擇逃命了。

所幸的是,這次不像所羅門海戰,美軍至少還有逃命的機會。

在雙方的最高航速、以及在最高航速時的持續航行能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只要美軍艦隊指揮官能夠準確掌握戰場信息,並且做出正確的決斷,控制好交戰距離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情。

問題是,要想達到這兩個前提條件,顯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也許,在弗倫奇親自指揮美軍艦隊作戰的情況下,後者不是大問題。

真正的問題,就在前者,即情報上。

要知道,所羅門羣島已經在中國軍隊手裡,至少沒有可供美軍使用的軍事基地了,而新赫布里底羣島、即瓦魯阿圖的美軍基地早就被中國軍隊摧毀,新喀里多尼亞則屬於仍然保持中立的法國,美軍艦隊能夠依靠的只有部署在澳大利亞的遠程偵察機,而中國艦隊則能依靠部署在所羅門羣島的航空兵。

這些戰場態勢,直接決定了美軍艦隊的勝算並不高。

用弗倫奇在提交給盧卡斯的報告中的話來說,只有向上帝祈禱,纔有機會把不到百分之五的勝算轉變爲勝利果實。

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62章 戰術反擊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61章 猛然醒悟第10章 共同體第2章 秘密任務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41章 反擊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99章 妥協第203章 覆滅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9章 新冷戰第205章 突襲第47章 第一槍第46章 大戰略第98章 假戲真做第64章 孤注一擲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1章 矛盾心態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1章 收假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44章 開戰在即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5章 戰略方向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29章 本質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94章 誘餌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5章 夜空魅影第6章 幽靈墜落第8章 泰然處之第25章 光明磊落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83章 歪打正着第141章 入朝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95章 遺蹟第5章 戰略方向第29章 初顯身手第284章 轉變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36章 破例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5章 泰山北斗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29章 選將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290章 人口大爆發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56章 難題第3章 戰前會議第36章 負擔第43章 門檻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3章 無限制第295章 遺蹟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6章 軍事化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13章 分外事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98章 戰略轟炸第21章 一鍋端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3章 戰略誤判第88章 奢望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28章 風馳電掣第79章 撲火第282章 秘密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8章 坦克戰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27章 商船立功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227章 滅絕第52章 突擊開始第9章 新冷戰第32章 大夢初醒第81章 臨時調整第20章 進攻意識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252章 分贓大會
第123章 歐洲聯邦第62章 戰術反擊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61章 猛然醒悟第10章 共同體第2章 秘密任務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41章 反擊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99章 妥協第203章 覆滅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9章 新冷戰第205章 突襲第47章 第一槍第46章 大戰略第98章 假戲真做第64章 孤注一擲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1章 矛盾心態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1章 收假第249章 舉世震驚第44章 開戰在即第171章 大規模投降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5章 戰略方向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29章 本質第294章 經濟動物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94章 誘餌第91章 浮上水面第26章 重拳出擊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5章 夜空魅影第6章 幽靈墜落第8章 泰然處之第25章 光明磊落第265章 末日計劃第83章 歪打正着第141章 入朝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83章 空中遭遇第295章 遺蹟第5章 戰略方向第29章 初顯身手第284章 轉變第322章 經濟動物第31章 圍攻埃拉特第36章 破例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5章 泰山北斗第110章 保守戰術第29章 選將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290章 人口大爆發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156章 難題第3章 戰前會議第36章 負擔第43章 門檻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3章 無限制第295章 遺蹟第152章 進攻型將領第6章 軍事化第44章 恢復性擴充第13章 分外事第30章 援朝總司令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98章 戰略轟炸第21章 一鍋端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3章 戰略誤判第88章 奢望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28章 風馳電掣第79章 撲火第282章 秘密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8章 坦克戰第247章 毀滅性打擊第27章 商船立功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227章 滅絕第52章 突擊開始第9章 新冷戰第32章 大夢初醒第81章 臨時調整第20章 進攻意識第113章 傾其所有第252章 分贓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