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向上帝祈禱

五月二十七日,美軍太平洋艦隊第三艦隊從聖迭戈出發,開始遠征西南太平洋。

到此,歷史上稱之爲“所羅門羣島大海戰”,又被稱爲“西南太平洋海戰”、“太平洋海上決戰”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戰略意義最爲重大、影響最爲深遠、標誌着太平洋戰爭局勢由此徹底轉變的大規模海戰,終於湊齊了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的主力艦隊、也是當時雙方唯一的作戰艦隊先後開赴戰場,準備爲奪取全球最大海洋的制海權進行全力廝殺。

從交戰雙方投入的戰艦總量來看,這還算不上是大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

當時,中國海軍出動了七艘“泰山”級航母、二十八艘“黑龍江”級大型綜合戰艦、四十九艘“威海”級反潛戰艦、三個級別的十四艘快速戰鬥支援艦、七艘潛艇母艦、二十四艘“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與七十二艘“黃貂魚”級全電動潛艇,總計艦艇一百七十四艘,總噸位三百六十七萬噸。

美國海軍出動了九艘“美國”級航母、十八艘“芝加哥”級巡洋艦(爲“克利夫蘭”級的改進型,因此又被稱爲“克利夫蘭2”級)、二十七艘“河”級多用途驅逐艦(該級驅逐艦全部以北美大陸上的著名河流命名,首艦爲“密西西比河”號,因此又被稱爲“密西西比河”級)、三十六艘“關塔那摩”級反潛驅逐艦(該級驅逐艦全部以美國現有的、以及歷史上曾經擁有的海外軍事基地命名,其中有兩艘爲“金蘭灣”號與“蘇比克灣”號,與中國海軍的兩艘“威海”級反潛戰艦同名)、兩個級別的十八艘快速戰鬥支援艦、一艘潛艇母艦與兩個級別的三十六艘攻擊核潛艇,總計艦艇一百四十五艘(未包括後來從第五艦隊獲得的艦艇),總噸位四百四十萬噸。

可以說,這是勢均力敵的兩支艦隊。

在戰艦總數上,中國艦隊有優勢,但是多出的主要是潛艇。在總噸位上,美國艦隊優勢明顯,只是多出了兩支航母戰鬥羣。如果按照平均每支航母戰鬥羣計算的話,中國艦隊依然有微弱優勢。

當然,在作戰能力上,雙方也是各有所長。

美軍艦隊擁有九艘超級航母,搭載了各類作戰飛機一千多架,其中僅艦載戰鬥機就有九百多架,而中國艦隊只有七艘超級航母,搭載各類作戰飛機八百餘架,艦載戰鬥機還不到七百架。

由此可見,美軍艦隊的優勢的航空力量。

以“美國”級航母的實戰表現,只要航空勤務人員正常發揮,就能以潮汐作業法,一次出動六百多架艦載戰鬥機。就算中國艦隊官兵的素質更高,而且“泰山”級航母的總體設計更加出色,一次也只能出動大約五百架戰鬥機。

事實上,這是美軍艦隊唯一的優勢。

在遠程炮火打擊能力上,中國艦隊的優勢極爲明顯,不但二十八艘大型綜合戰艦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美軍的十八艘巡洋艦,而且還有十四艘反潛戰艦配備了大口徑電磁炮,能夠與大型綜合戰艦協同作戰。

這還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優勢。

以大口徑電磁炮爲準的話,中國艦隊總共有五十六門,而美軍艦隊只有十八門,是美軍艦隊的三倍以上。如果按照彈藥的單位投擲能力計算,中國艦隊的炮火打擊能力更是美軍艦隊的七倍。在至關重要的射程上,中國艦隊有能打到一千六百公里外的增程炮彈,而美軍戰艦的大口徑電磁炮的最大射程只有八百公里。

此外,在潛艇上,美軍不但沒有數量優勢,也沒有戰鬥力上的優勢。

要知道,實戰已經證明,“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除了續航力之外,其他的性能都超過了美軍最先進的攻擊核潛艇。

事實上,當時中國艦隊完全可以在這方面獲得更大的優勢。

原因就是,第一批“長城”級攻擊核潛艇已經交付給了海軍,只是還在訓練,所以沒有編入作戰艦隊。當時,還有一個問題,即首批交付的“長城”級都降低了建造標準,很多新式設備沒有能夠及時研製成功,只能降低配置標準。即便如此,這些攻擊核潛艇也要到年底才能正式服役。

從某種意義上講,“長城”級攻擊核潛艇是壓垮美國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然在此之後,中國海軍艦艇的建造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變化日新月異,大批希奇古怪的艦艇加入了戰鬥行列,但是在這些新式艦艇問世之前,中國海軍就在大洋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說得簡單一些,就算沒有新式艦艇,中國海軍也能打敗美國海軍。

可以說,“長城”級攻擊核潛艇沒能趕上這場決定性大海戰,絕對是一大遺憾。

由此可見,美軍艦隊在攻擊能力上,除了航空兵有不太明顯的優勢,其他方面均比中國艦隊差得多。

事實上,最大的差距不在進攻能力上,而是在防禦能力上。

當然,這又是一個與攻擊能力掛鉤的相關問題,主要就體現在,雙方都獲得了性能強大的第二代末段攔截系統。

當時,弗倫奇堅持把反擊時間推遲到五月底,就與此有關。

在此之前的戰鬥中,中國海軍的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成爲了瓦解美軍攻擊的法寶。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爲擁有了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中國艦隊才能在海洋戰場上無往不勝。

可以說,那幾場讓末段防禦系統大發神威的戰鬥,嚴重刺痛了美軍。

要知道,在強大的末段防禦系統面前,美軍的所有攻擊都歸於無效,基本上喪失了打擊中國艦隊的能力。

相反,美軍艦隊卻極易遭到毀滅性打擊。

所羅門海戰後,尼克松就抱怨,讓第三艦隊與中國艦隊交戰,就像讓拿着弓箭的蒙古騎兵衝向裝甲集羣。

雖然晚了一些,但是美軍總算解決了這個問題。

準確的說,只是解決了防禦的問題。

當時,美軍戰艦上裝備的是口徑爲七十六毫米的電磁速射炮。從理論上講,美軍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的作戰效率還要稍微高一些,但是絕對沒有美軍吹噓的那麼誇張,即能攔截大口徑電磁炮炮彈。

要知道,中國海軍已經做了類似的測試,發現通過增大口徑的做法,並不能提高電磁速射炮攔截大口徑電磁炮炮彈的概率,因此認定電磁速射炮不具備這個能力,也就沒有在這方面下大功夫。

當時,中國海軍選擇了另外兩個辦法來提高戰艦在炮擊中的生存能力。一是採用全自動化的航行控制系統,即讓戰艦在遭到炮擊的時候,由火控計算機控制戰艦機動規避,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戰艦被炮彈擊中的概率。二是增強戰艦的抗打擊能力,通過安裝裝甲、改進艦體結構等方式,把戰艦在遭到炮彈打擊之後的損傷降到最低限度,從而儘可能的提高戰艦在炮戰中的生存概率。

只是,在二零五四年,這兩個手段都沒用上。

原因很簡單,美軍還沒有可以威脅到中國艦隊的大口徑電磁炮。除非戰場局勢完全失去控制,戰鬥進入混亂狀態,不然美軍的大型戰艦基本上沒有機會在八百公里之內向中國戰艦開火。

隨後的實戰證明,美軍的第二代末段防禦系統肯定無法攔截大口徑電磁炮炮彈。

由此可見,美軍實際上沒有解決最爲嚴重的問題,即在遭到遠程炮擊的時候,既沒有防禦能力、又沒有反擊能力。更要命的是,美軍沒有解決反擊的問題,導致中國艦隊在炮戰中基本上不用考慮防禦問題。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交戰距離在一千六百公里到八百公里之間,美軍艦隊必敗無疑。

如此一來,美軍在不可能把交戰距離縮短到八百公里以內、而且就算縮短到八百公里以內也沒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在戰術上就沒有多大的選擇餘地了,即只能儘可能的把交戰距離控制在一千六百公里以上。因爲雙方艦載戰鬥機的最大攻擊半徑都在兩千公里左右,而且偵察半徑也差不多隻有兩千公里,所以美軍要想取勝,就得把交戰距離控制在一千六百公里到兩千公里之間,而且得做到先敵發現與先敵攻擊。此外,如果美軍的先敵攻擊失敗,就只能選擇逃命了。

所幸的是,這次不像所羅門海戰,美軍至少還有逃命的機會。

在雙方的最高航速、以及在最高航速時的持續航行能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只要美軍艦隊指揮官能夠準確掌握戰場信息,並且做出正確的決斷,控制好交戰距離應該不是太難的事情。

問題是,要想達到這兩個前提條件,顯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也許,在弗倫奇親自指揮美軍艦隊作戰的情況下,後者不是大問題。

真正的問題,就在前者,即情報上。

要知道,所羅門羣島已經在中國軍隊手裡,至少沒有可供美軍使用的軍事基地了,而新赫布里底羣島、即瓦魯阿圖的美軍基地早就被中國軍隊摧毀,新喀里多尼亞則屬於仍然保持中立的法國,美軍艦隊能夠依靠的只有部署在澳大利亞的遠程偵察機,而中國艦隊則能依靠部署在所羅門羣島的航空兵。

這些戰場態勢,直接決定了美軍艦隊的勝算並不高。

用弗倫奇在提交給盧卡斯的報告中的話來說,只有向上帝祈禱,纔有機會把不到百分之五的勝算轉變爲勝利果實。

第2章 經濟基礎第70章 忙裡偷閒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3章 周密計劃第202章 衝刺第132章 臨界點第67章 全面動員第33章 最後反擊第88章 最後關頭第20章 惹是生非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0章 別無選擇第43章 闖關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7章 遠洋護衛第49章 首輪空戰第4章 各算各的第71章 再上戰場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80章 轉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6章 爭取和平第59章 於公於私第6章 錯失先機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9章 主動攻擊第42章 第五代第46章 豐收年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5章 宣戰第59章 擊鼓傳花第6章 定論第1章 極限第51章 時間點第12章 封鎖第32章 針鋒相對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58章 新班子第23章 戰略誤判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81章 防空攔截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8章 節外生枝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3章 演習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94章 託管第40章 奮起直追第24章 昏了頭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81章 防空攔截第87章 接敵第8章 泰然處之第42章 分兵合進第9章 以退爲進第10章 希望第38章 狼羣第167章 預見性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18章 和解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8章 經濟賬第29章 本質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8章 不知進退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17章 運氣不錯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52章 兇猛打擊第60章 海蛇之吻第90章 獨木難支第9章 備戰第41章 標杆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3章 本性難移第78章 兩強標準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16章 急轉直下第44章 蛇困淺灘第8章 膽識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37章 回國第31章 不可避免
第2章 經濟基礎第70章 忙裡偷閒第26章 高興得太早第13章 周密計劃第202章 衝刺第132章 臨界點第67章 全面動員第33章 最後反擊第88章 最後關頭第20章 惹是生非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114章 關鍵情報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70章 重擊落空第20章 別無選擇第43章 闖關第3章 戰爭導火索第136章 錯失良機第37章 遠洋護衛第49章 首輪空戰第4章 各算各的第71章 再上戰場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80章 轉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6章 爭取和平第59章 於公於私第6章 錯失先機第41章 進退兩難第19章 主動攻擊第42章 第五代第46章 豐收年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5章 宣戰第59章 擊鼓傳花第6章 定論第1章 極限第51章 時間點第12章 封鎖第32章 針鋒相對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58章 新班子第23章 戰略誤判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81章 防空攔截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8章 節外生枝第17章 從基礎做起第3章 演習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94章 託管第40章 奮起直追第24章 昏了頭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81章 防空攔截第87章 接敵第8章 泰然處之第42章 分兵合進第9章 以退爲進第10章 希望第38章 狼羣第167章 預見性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18章 和解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8章 經濟賬第29章 本質第181章 勝與沒勝第47章 機會與冒險第8章 不知進退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17章 運氣不錯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52章 兇猛打擊第60章 海蛇之吻第90章 獨木難支第9章 備戰第41章 標杆第91章 勇敢的代價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3章 本性難移第78章 兩強標準第213章 作戰計劃第16章 急轉直下第44章 蛇困淺灘第8章 膽識第21章 點燃導火索第54章 軍人的歸屬第37章 回國第31章 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