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敗局已定

其實,打到四月二十三日,第三陸戰師攻入孟買時,這場戰爭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

在新德里淪陷後,印軍士氣一落千丈,即便不考慮裝備上的差距,印軍官兵也沒有信心擊敗中國軍隊。

當時,印軍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怎麼打,而是如何穩定軍心。

根據中國國防部在戰後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在四月二十日之前,在沒有交戰的情況下向中國軍隊投降的印軍官兵就超過了十五萬,大部分都是逃兵,而且這些官兵大多來自印度西北地區。

事實上,印軍的情況比此嚴重得多。

爲了穩定軍心,印軍在三月底就把憲兵派往各個營級部隊,授權憲兵可以在未審判的情況下槍決逃兵。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是根據一些學者統計,印度在戰爭期間至少槍決了數千名逃兵。

問題是,這麼做根本沒有用。

高壓措施能夠阻止部分士兵逃亡,卻不能提升士氣。更重要的是,憲兵不可能隨時都跟在軍人身後。

在前線地區,一些部隊甚至有半數以上的官兵當了逃兵。

直接向中國軍隊投降的只是少數,大部分逃兵都藏在民間,有的還想方設法的返回了佔領區內的故土。

到了四月下旬,印軍不得不施行更加嚴厲的軍法來整頓軍紀。

當時,印軍總參謀長明確要求憲兵看好基層軍官,並且採用連坐制度,即各級軍官都得爲下級部隊負責。說得直接一點,如果班長當了逃兵、排長就得負責,如果排長逃跑、連長就得負責。

如此嚴厲的措施,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到四月下旬,印軍逃兵的數量大大減少。

可由此導致的問題是,士氣更加一蹶不振。

比如在孟買的戰鬥中,很多印軍根本沒有用心作戰,一些士兵甚至躲在戰壕與工事裡面不肯出去。

打到這個地步,印度不敗纔是怪事。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牧浩洋堅持己見,即以西線爲主、東線爲輔的進攻戰略,戰爭將在五月中旬結束。要知道,在印軍集體喪失抵抗意志的情況下,兩個陸戰師與第十三集團軍能在十天之內打到班加羅爾。如果能順帶奪取科欽、卡利卡特等港口,解決後勤保障問題,就算守衛班加羅爾的是印軍王牌部隊,陸軍與陸戰隊也能在一週之內攻佔班加羅爾,結束大規模地面戰爭。

可惜的是,牧浩洋沒有堅持己見。

主要原因就是,牧浩洋不是陸軍將領,而且早就向戚凱威承諾,不會插手陸軍的作戰行動。

結果就是,四月三十日,第四陸戰師與第十四陸戰師在巴拉索爾附近登陸。

這個時候,第四十二集團軍的先鋒部隊已經到達加爾各答附近,而且出動突擊集羣包圍了印度軍隊。在蘭契方向上,第四十二集團軍的突擊集羣也已挺進了三百多公里,即將到達蘭契城外。

在陸軍強有力的支援下,陸戰隊的登陸行動非常順利。

除了在搶灘階段遇到了抵抗之外,在陸戰隊主力部隊上岸之後,印軍就主動放棄了灘頭陣地。

當天,陸戰隊就鞏固了灘頭陣地。

五月一日上午,陸戰隊攻入巴拉索爾,控制了漁港,讓第一批運輸船卸下了作戰物資與主戰裝備。

巴拉索爾淪陷後,加爾各答的印軍已經失去了突圍希望。

五月三日,加爾各答的守軍向第四十二集團軍投降,並且把港口完整的保留了下來,沒有進行大規模破壞。

當然,這也是第四十二集團軍接受印軍投降的條件。

按照第四十二集團軍的要求,只要印軍保存了港口基礎設施,就將給予印軍投降官兵最好的待遇,並且允許部分印軍官兵編入地方治安部隊,大部分印軍高級軍官的職位也將得到保留。

說得直接一些,就是把加爾各答的守軍改編爲治安警察部隊。

當然,印軍得上繳所有重裝備,只保留槍支等輕武器,並且聽從佔領軍指揮。

事實上,這也成爲了後來安置投降印軍官兵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大規模地面戰爭結束之前,中國陸軍收編了近七十萬印軍,其中四十餘萬成爲了臨時治安警察。直到戰爭結束後,中國軍隊纔對治安警察部隊進行整編,剔除了部分不那麼安分守己的搗亂份子。後來,在印度全民大選之後,治安警察部隊才全部解散,由印度國防軍與軍事警察部隊取締。

隨着加爾各答淪陷,印度當局也失去了打下去的意志。

五月四日,在國際青年節這一天,印度總理通過法國,正式向中國提出停戰請求,希望暫時停止軍事行動。

只是,中國的回答非常乾脆:除非印度政府立即解散,不然戰爭不會停止。

顯然,印度總理不可能接受這樣的要求,也不可能就此錯過停戰機會。

五月五日,印度總理再次提出,只要中國承諾在印度進行全民大選,並且由國際社會全程監督,他就願意辭去總理職務。

可惜的是,中國政府仍然沒有做出讓步。

原因很簡單,印度總理提到的大選,是建立在原來的政治基礎之上的,即選舉產生的政府將直接取代原政府,而中國想要的是一個嶄新的、與過去沒有任何瓜葛的印度,因此大選只能按照中國的安排進行。

當然,到這個時候,中國當局也確實得考慮在印度舉行全面大選了。

五月六日,黃瀚林在記者招待會上明確提到,在戰爭結束後的一個月之內,就將在印度進行全民大選,並且將行政管轄權移交給印度民選政府,除了按照與印度民選政府達成的協議在印度保留部分駐軍之外,中國將在戰爭結束後的半年之內撤走全部軍隊,使印度恢復正常秩序。

這個表態,立即得到了歐盟的歡迎與支持。

當然,關鍵是戰爭在什麼時候結束。

五月七日,法國總統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提出,既然中國已經承諾不對印度進行永久性軍事佔領,就應該考慮儘快結束戰爭,減輕印度平民受到的影響,儘快使印度恢復正常秩序。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法國支持中國加快進攻速度。

從政治上講,這也意味着法國將會承認印度的民選政府。

顯然,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與法國的立場一樣。

在法國總統表態後,美國國務卿就在新聞發佈會上提到,中國出兵推翻一個國家的合法政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美國過去與現在只承認印度的合法政權,因此在將來也只會承認印度的合法政權,不會承認由中國操控選舉出來的新政權,並且號召國際社會共同反對與抵制中國在印度的軍事行動。

問題是,美國的反對,根本沒有用。

用一些西方新聞媒體的話來講,美國沒有在關鍵時刻爲印度提供軍事支援,現在表態已經錯過了良機,即便美國直接出兵參戰,也不可能扭轉戰局,而且中國的印度政策肯定會全面排斥美國。

說得簡單一點,美國根本無法對戰後的印度產生影響。

事實上,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在印度的政策,實際上是在報復美國。

要知道,在二零一一年,美國策劃推翻利比亞政權的時候,中國在利比亞的直接投資高達一千多億美元,而利比亞內戰結束後,這些投資全都泡了湯。這次,美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高達上萬億美元,如果中國執意把美國排除在外,那麼美國在印度的所有投資也將化爲泡影。

當然,這種說法有點過頭了。

不管怎麼說,中國政府不可能爲了報三十多年前的一箭之仇,拿國家的未來做賭注。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候報復美國,對中國也沒有多少好處。只能說,中國在印度的政策是爲了打擊美國。

美國的立場,也不是爲了重返印度,而是希望延長戰爭。

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印度的戰爭損失就越大,因此戰後的印度就更加無足輕重,對中美戰略平衡的影響將大大降低。如果印度當局過早的承認戰敗,主動向中國投降,那麼印度必然改變中美戰略平衡。

要知道,一個還算完好的印度,絕對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戰略因素。

這一點,在中國軍隊的作戰行動中也反映了出來。

地面戰爭打響之後,中國空軍就沒再重點轟炸印度的工業設施,特別是關係到國家基礎建設的工業設施,也沒有重點轟炸印度的基礎設施,比如道路、橋樑、隧道、機場、港口等等,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戰場支援上,集中力量打擊印度陸軍,爲中國陸軍減輕負擔,加快進攻速度。

雖然從戰術上講,這是在配合陸軍作戰,而且也應該這麼打,但是從戰略上看,這卻是在保存印度戰後復甦的基礎,減輕戰後重建的壓力,讓印度能夠在戰爭結束之後儘快恢復元氣。

顯然,對中國來說,一個較爲完好的印度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事實上,發展到這一步,重點已不是印度會不會戰敗,而是印度將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戰敗。

從軍事上講,中國軍隊要做的就是加快進攻速度,迫使印度當局儘快承認戰敗。

第156章 難題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15章 遭遇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13章 風起雲涌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53章 軍事部署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22章 拖後腿第13章 希望尚存第9章 新冷戰第44章 出山第74章 交易第47章 前哨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9章 血染橫濱第63章 朋友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44章 出山第96章 瞞天過海第13章 全權顧問第73章 擴軍備戰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9章 第二戰線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38章 警鐘第1章 棄武從文第25章 自食其果第15章 受害者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65章 門檻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2章 封鎖第43章 試探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68章 一己之力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60章 立即反擊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32章 匹夫有責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4章 勇敢面對第61章 垂死掙扎第62章 戰略意第284章 轉變第28章 出人意料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84章 青出於藍第5章 鐵娘子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1章 不怕死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39章 餘輝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37章 刺刀見紅第49章 第二戰場第10章 迎難而上第78章 廣泛動員第90章 獨木難支第56章 抽身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9章 初顯身手第3章 把握機會第87章 人挪活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8章 一觸即發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86章 全力以赴第51章 護身符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63章 誤打誤撞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306章 第一步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8章 戰爭推手第233章 蠶食第38章 狼羣第23章 戰略誤判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54章 準備反擊第46章 登島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228章 導火索第18章 畫蛇添足第59章 空戰新面貌
第156章 難題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232章 晚打不如早打第115章 遭遇第163章 秘密武器第13章 風起雲涌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106章 地面決戰第53章 軍事部署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136章 夾心餅乾第122章 拖後腿第13章 希望尚存第9章 新冷戰第44章 出山第74章 交易第47章 前哨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07章 和解爲主第9章 血染橫濱第63章 朋友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44章 出山第96章 瞞天過海第13章 全權顧問第73章 擴軍備戰第40章 豐收時期第12章 絕命之行第19章 第二戰線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206章 有勇有謀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24章 戰略轉向第138章 警鐘第1章 棄武從文第25章 自食其果第15章 受害者第130章 以命搏命第65章 門檻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2章 封鎖第43章 試探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68章 一己之力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209章 停戰條件第60章 立即反擊第117章 負擔得起第128章 歐洲聯邦第32章 匹夫有責第53章 誘餌的效果第24章 勇敢面對第61章 垂死掙扎第62章 戰略意第284章 轉變第28章 出人意料第102章 破交作戰第84章 青出於藍第5章 鐵娘子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1章 不怕死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39章 餘輝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37章 刺刀見紅第49章 第二戰場第10章 迎難而上第78章 廣泛動員第90章 獨木難支第56章 抽身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29章 初顯身手第3章 把握機會第87章 人挪活第75章 咄咄逼人第28章 一觸即發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86章 全力以赴第51章 護身符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63章 誤打誤撞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306章 第一步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8章 戰爭推手第233章 蠶食第38章 狼羣第23章 戰略誤判第157章 將星隕落第148章 勇敢的選擇第54章 準備反擊第46章 登島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228章 導火索第18章 畫蛇添足第59章 空戰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