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科技力量

相對而言,海軍的技術革命比陸軍來得晚一些。

早在二零四零年,即陸軍的地面戰平臺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後,就有人提出,應該大批量建造廉價的全電動潛艇,而不是打造全核動力艦隊,以此來降低造艦代價,迅速擴充艦隊規模。

當時,牧浩洋也確實動心了。

從理論上講,在得到了海軍基地的有效支持之後,只要燃料電池的質能密度能夠提高三倍,就能夠取代核動力。要知道,除了航母之外,用燃料電池驅動的全電動戰艦的造價比核動力戰艦低了百分之二十。對海軍來說,這就意味着能用相同的投入,多建造四分之一的戰艦。

只是,在大戰爆發前,誰也不知道能量密度達到每千克一千六百伏安時的燃料電池能在什麼時候問世。要知道,在二零五二年初,最先進的燃料電池也只有這個數值的一半,而且還處於實驗室生產階段。直到二零五四年初,第二代燃料電池的生產工藝才成熟,並且在二零五四年四月開始量產。質能密度爲每千克一千二百伏安時的第三代燃料電池(部分人將其稱爲二代半,因爲計劃中的第三代燃料電池就應該達到一千六百伏安時)還在研製中,預計最快也只能在二零五六年初突破主要技術難題,能在二零五七年實現量產,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果了。如此一來,質能密度達到每千克一千六百伏安時的燃料電池,恐怕在二零五八年都無法量產。

毫無疑問,在大戰中,海軍還不會急於規劃二零五八年之後的事情。

當然,也有人提出了折中方案,或者說是技術補充方案。

最具有影響力的技術補充方案,就是用全電動艦艇取代一部分中型核動力艦艇,並且把這些艦艇編制在航母戰鬥羣中,使其隨時能夠從核動力戰艦那補充電能,從而降低航母戰鬥羣的建造成本。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案。

二零五三年六月,牧浩洋就批准了代號DF-1型的電動反潛戰艦的設計方案,即用燃料電池取代聚變反應堆,把反潛戰艦的建造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而這些電動反潛戰艦將全部編入航母戰鬥羣。

當時,還有一個代號DD-1的電動大型戰艦設計方案,只是被牧浩洋否決了。

實戰已經證明,大型綜合戰艦有較強的獨立作戰能力,而且在航母不夠的時候,大型綜合戰艦往往會單獨組成戰鬥羣。更重要的是,在需要大型綜合戰艦執行的戰鬥任務,特別是獨立作戰行動,都以使用大口徑電磁炮爲主,而聚變核反應堆仍然是提供充足電力供應的基本保證。

在密克羅尼西亞海戰中,南下的偵察編隊裡的四艘大型綜合戰艦在打擊美軍艦隊時,消耗了相當於五千噸第一代燃料電池儲備的電能,而在改爲電動戰艦時,“黑龍江”級攜帶的燃料電池不會超過八千噸。也就是說,一場持續幾個小時的炮戰,就消耗掉了相當於百分之六十的電能。顯然,剩下的電能根本不足以讓大型綜合戰艦執行其他任務,甚至不足以使其返回基地。

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工程師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一支航母戰鬥羣裡,讓少數大型綜合戰艦使用核動力,其他的則由燃料電池供電。

問題是,這套方案也存在明顯不足。

首先就是,在作戰的時候,如何解決電力傳輸問題?要知道,就算在過去的戰鬥中,大型綜合戰艦在作戰的時候,都排成了較爲整齊的編隊,可是在未來的戰鬥中,隨能保證所有大型綜合戰艦還能聚在一起?如果需要由電纜供電的話,就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在進行戰術機動的時候,就不能爲進行電力補充。從技術角度來講,只有解決了電力的無線傳輸技術難題之後,該方案纔有實現的可能性。

事實上,辦法不是沒有,只是還沒有成熟。

當時,微波電力傳輸技術已經問世,即首先把電能轉換成微波,並且以指向的方式進行傳輸,然後再把微波的電磁場場能轉化爲電能。問題是,在二零五三年,該技術的轉換效率只有百分之一!

從理論上講,就算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電力輸送,並且在承擔電力供應的戰艦上配備兩套核動力系統,微波電力傳輸的效率至少也要達到百分之十,才能在最爲普遍的戰術環境下爲另外一艘戰艦補充電能。

當然,有了成熟的技術,還得有配套的戰術。

在戰術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護充當“發電站”的核心戰艦。

要知道,在戰場上,敵人肯定會攻擊核心戰艦,從而使其他戰艦喪失至關重要的電能供應。事實上,只要核心戰艦被敵人擊毀,那麼編隊裡的其他戰艦的作戰能力就會降低,甚至喪失作戰能力。

毫無疑問,海軍不可能拿主力戰艦冒險,更不可能拿艦隊冒險。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只批准建造全電動反潛戰艦。原因很簡單,反潛戰艦不承擔對地打擊任務,也沒有配備大口徑電磁炮,其最主要的使命就是掩護航母,因此在作戰時肯定會伴隨航母。如此一來,反潛戰艦基本上能在除了作戰狀態之外的任何時候,從航母那裡獲得足夠的電能供應。如果編隊裡還有大型綜合戰艦,那麼反潛戰艦還不需要依靠航母,也就不會對航母的作戰行動產生影響。

當然,有了開頭,也就有後繼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講,艦隊全電動方向發展是歷史潮流,缺乏的只是必要的技術,以及新的戰術體系。

事實上,這種全電動化的發展方向,最終也徹底改變了海軍。

當然,不僅僅是全電動化帶來的變化,而是在與另外一項技術結合之後,才使得海軍脫胎換骨。

從某種意義上講,技術革命最終“消滅”了海軍。

這種至關重要的技術,就是前面提到的“重力場技術”。

大戰爆發前,中國已經在重力場技術領域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非常可喜的成果,比如找到了屏蔽重力場的辦法。雖然根據戰後批露的資料,在大戰爆發前,美國的科學家也有類似的發現,即一些在原子層面上進行特殊排列的稀有金屬合金,能夠削弱重力場。但是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一直保持着領先地位,甚至是絕對領先的地位。

事實上,牧浩洋對這種打破了以往所有物理理論的技術也抱有很大的希望。

要知道,如果“重力場技術”具備了實用能力,那麼海軍將不再是海軍,因爲海軍再也不需要在海面上航行的戰艦了。

當然,這也是牧浩洋對技術革命抱有的最終期望。

根據戰後披露的消息,在二零五二年底,牧浩洋就爲陸雯的科研機構提供了近三千億元的研究經費,並且在二零五三年提高到了八千億元。在二零五四年的時候,在得到黃瀚林的支持後,牧浩洋還在戰爭部成立了一個“刑天工程項目組”,先後投入數萬億元,動用了數十萬科研人員與工程人員。從規模上講,“刑天工程”超過了二戰時期的“曼哈頓工程”,而且最終影響也遠遠超過了“曼哈頓工程”,成爲歷史上,改變人類文明最偉大、也是最顯著的軍事工程。

只是,在二零五三年中期,別說牧浩洋,連陸雯都看不到絲毫希望。

事實上,在二零五三年,戰爭部還啓動了很多看上去異想天開,卻極有創意的軍事科研項目。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空軍提出的“空天母艦”項目。該項目的核心內容是,利用聚變核反應堆提供的強大能量,建造一種質量超過五萬噸、能夠攜帶一百架戰鬥機,滯空巡邏數個月的“空天母艦”。

顯然,該項目針對的就是海軍的航母。

從理論上講,“空天母艦”不存在技術上不可克服的難題,只是噸位得有所降低,載機數量也得適當降低。最大的問題就是,“空天母艦”的生存能力,即這種在高空飛行的大傢伙是否有足夠的自衛能力。

有趣的是,作爲海軍元帥,牧浩洋沒有否決這個項目,而是投入了很大的熱情。

在二零五五年的時候,該項目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由天才設計師張博領頭,首先製造了一艘一萬噸級、載機十二架的“空天母艦”,並且被命名爲“飛天”號,進行了長達兩年的工程試飛。

當時,戰爭部在該項目上已經花掉了近八千億元的科研經費。

事實上,“飛天”號的性能很不理想,在試飛中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並且直接導致“空天母艦”項目轉爲技術儲備。重要的是,科學家做出的努力沒有白費,並且最終在下一個超級軍事項目中得到了利用。

從某種意義上講,牧浩洋對技術的重視,不但改變了這場戰爭的結局,還改變了整個人類文明。同樣不可否認,牧浩洋能夠高度重視技術,除了本身就有較高的學歷,還與他那位擔任軍方首席科技顧問的夫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上,後來很多人在評價牧浩洋所做出的貢獻時,都沒有忘記陸雯,甚至有很多人認爲,牧浩洋在科技上做出的貢獻中,有一大半的功勞屬於陸雯。

當然,這些超前的科研項目,在二零五三年中期,最多隻是個模糊的概念。

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9章 彈道導彈第28章 風馳電掣第79章 另闢蹊徑第30章 虎口逃生第85章 重拳出擊第37章 犧牲品第4章 科技競賽第25章 先做準備第79章 撲火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66章 末端攔截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2章 措手不及第68章 搶任務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19章 伏擊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章 收假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205章 突襲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26章 內訌第14章 拉力賽第13章 無限制第45章 無用之舉第77章 誘餌第3章 把握機會第306章 第一步第22章 大決戰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13章 狙殺第2章 利益交換第3章 把握機會第180章 歸宿第16章 準備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47章 金蟬脫殼第37章 再接再厲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16章 耐心等待第234章 決勝點第42章 開戰時機第21章 奪回失地第69章 休假第15章 預判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307章 壁壘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2章 幕後推手第24章 空中打擊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20章 逼婚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74章 迴歸第68章 推波助瀾第81章 同盟集團第27章 樹梢優勢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32章 金融戰爭第64章 直接證據第6章 爭取和平第83章 空中遭遇第39章 戰禍第61章 猛然醒悟第29章 本質第68章 一己之力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50章 大無畏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3章 狙殺第73章 擴軍備戰第44章 加速追擊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211章 大包抄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
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49章 彈道導彈第28章 風馳電掣第79章 另闢蹊徑第30章 虎口逃生第85章 重拳出擊第37章 犧牲品第4章 科技競賽第25章 先做準備第79章 撲火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66章 末端攔截第275章 軌道飛行器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05章 新德里戰役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12章 措手不及第68章 搶任務第296章 能量假說第162章 登陸開始第19章 伏擊第78章 船隊的喪鐘第309章 危機與樂觀第68章 南海戰略第1章 收假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205章 突襲第26章 戰略空運第126章 內訌第14章 拉力賽第13章 無限制第45章 無用之舉第77章 誘餌第3章 把握機會第306章 第一步第22章 大決戰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13章 狙殺第2章 利益交換第3章 把握機會第180章 歸宿第16章 準備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82章 最後的掙扎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47章 金蟬脫殼第37章 再接再厲第147章 上將之子第16章 耐心等待第234章 決勝點第42章 開戰時機第21章 奪回失地第69章 休假第15章 預判第276章 簡單就是美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章 完美主義者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307章 壁壘第37章 拆東牆補西牆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2章 幕後推手第24章 空中打擊第291章 生存空間第20章 逼婚第102章 陸軍的未來第114章 全力招架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74章 迴歸第68章 推波助瀾第81章 同盟集團第27章 樹梢優勢第214章 倉皇而逃第112章 以炸促戰第32章 金融戰爭第64章 直接證據第6章 爭取和平第83章 空中遭遇第39章 戰禍第61章 猛然醒悟第29章 本質第68章 一己之力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50章 大無畏第68章 推波助瀾第13章 狙殺第73章 擴軍備戰第44章 加速追擊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210章 甕中之鱉第30章 戰爭製造者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211章 宣傳榜樣第211章 大包抄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