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戰略轉向

客觀的講,中國在太平洋上取得的任何勝利,都只與美國有關,與歐洲沒有多大關係。

不管歐洲是否成爲一個統一的聯邦國家,其核心利益都在歐洲、以及相鄰的北大西洋與北非地區,與太平洋沒有多少瓜葛,而且統一之後的歐洲也不會染指太平洋,在太平洋地區沒有利益訴求。

也就是說,中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的勝利,對歐洲的影響微乎其微。

真正能夠影響歐洲的,除了中東戰場,也就只有大陸戰場了。

相對而言,因爲中東戰場涉及到阿拉伯世界,而且處於膠着狀態,所以大陸戰場對歐洲產生的影響更加明顯。

事實上,這也涉及到歐盟與俄羅斯的恩怨。

在過去數十年內,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算不上親密、也算不上疏遠,而是在密切的經濟聯繫之上,進行着全方位的鬥爭。

核心矛盾就是:誰纔是歐洲大陸的主宰。

毫無疑問,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歐盟是歐洲大陸的主宰力量,只是歐盟並沒有利用好這段非常有利的時期來壓制俄羅斯,反而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向俄羅斯做出讓步。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這段時期,俄羅斯是歐盟的主要能源供應國,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與石油佔到了歐盟市場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之後的幾年內,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百分之六十。

二零四零年之後,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發生了倒轉。

主要原因就是,美國爲了抗衡中國,開始扶持俄羅斯,使俄羅斯在接下來的十多年之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美國的初衷不是打破歐俄之間的戰略平衡,但是卻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事實上,這也是歐盟在外交政策上轉爲親華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第五次中東戰爭後,因爲中國支持阿拉伯國家,使歐盟喪失了中東地區的利益基礎,從而導致中歐關係急劇倒退。在二零四零年之前,歐洲幾個主要國家的執政黨都發生了更迭。

戰後,很多人都認爲,美國在二零四零年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這些人認爲,美國當時應該拉攏歐盟,而不是扶持俄羅斯。在這些人看來,在聯合歐盟之後,美國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取勝的可能性將非常大。不管怎麼說,歐盟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與美國聯合之後的經濟規模是中國的一點五倍。在人力資源上,美國與歐盟之和也是中國的一點三倍,因此歐盟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俄羅斯。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美國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原因很簡單,如果美國不拉攏俄羅斯,中國就會拉攏俄羅斯,從而形成以中國與俄羅斯爲核心的“大陸同盟”。

對美國來說,這絕對是一場噩夢。

要知道,如果中俄結盟,中國就能騰出一隻手來,把重點全部放在大洋戰場上,在接下來的十二年內肆無忌憚的擴充海軍,而中國陸軍也有足夠的能力在中東迅速取勝。更加重要的是,倒向美國之後,歐盟完成統一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因爲來自美國的戰略援助能使歐洲國家高枕無憂,而美國卻不得不爲此在戰爭初期揹負起一個沉重的負擔,即在歐洲戰場上與俄羅斯作戰。就算沒有美國的援助,而且中國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俄羅斯,俄軍將變得更加不堪一擊,美國也不可能在大戰初期迅速擊敗俄羅斯。如此一來,面臨兩線作戰的將不是中國,而是美國。事實上,就算中俄同盟關係不夠牢固,即俄羅斯不肯參戰,美國也得在大洋戰場上獨自面對中國。

總而言之,在二零四零年的時候,美國在戰略上的選擇只有一個:拉攏與扶持俄羅斯。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二零四零年之前,即美國當局在是否與俄羅斯結盟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時候,美國外交事務委員會就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評估報告,對與俄羅斯結盟進行了深度分析。

在這份報告中,美國的精英們就提出了一種潛在的可能,即歐盟會因此出現轉變,在戰略上更加傾向於中國。只是,美國的精英們沒有給出肯定的結論,即歐盟會在戰爭期間與中國結盟,而是給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結論:只要美國能夠掌握戰略主動權,歐盟就能在戰爭期間保持中立,並且實現統一的可能性非常低,很有可能維持現狀,對戰後的世界格局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客觀的講,這個結論沒有錯。

問題是,這些掌握着美國未來的精英忽視了一個問題:美國要是丟掉了戰略主動權,歐盟還會保持中立嗎?

在這份報告中,根本沒有提到這個問題。

直到戰爭爆發前不久,美國國務卿康拉德才在遞交給白宮的一份報告中提到,只要美國喪失戰略主動權,起到主導作用的法國與德國必然會加速實現政治統一,並且以此帶動歐洲的政治一體化進程,建立一個聯邦制的歐洲國家,而且這個國家成爲美國盟友的概率不會超過百分之十。

問題是,這個時候再來調整戰略政策,已經來不及了。

要知道,法國與德國已經對美國充滿敵意,至少這兩個國家的上層人士已經意識到,美國正在把西方文明推入深淵,如果歐洲不能避免即將到來的世界格局大變化,就只能想辦法自救。

事實上,當時康拉德也只提到,爲了阻止歐盟倒向中國,唯一的辦法就是阻止歐盟實現政治統一,而所能採取的辦法,就是利用親美歐洲國家,在歐盟內部製造不和諧因素,削弱法國與德國的凝聚力。

戰爭爆發後,美國確實是這麼做的。

在二零五三年初,美國就加強了對英國的影響力,還在西班牙、葡萄牙、波蘭、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等國進行深入外交活動,給法國、德國、意大利製造看不見的障礙,而這也是法德意跳出歐盟大集團,率先成立三國聯合政府,並且積極推動本國全民公投,以此建立歐洲聯邦的主要原因。

顯然,美國的這些舉動,不可能帶來實質性的效果。

根據戰後解密的資料,在二零五三年初,法德意三國領導人就達成了共識,即在沒有英國、西班牙與葡萄牙參與的情況下,也要成立歐洲聯邦,儘可能多的拉攏其他歐盟成員,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通過武力實現統一。

也就是說,法德意已經對美國的蠻橫干預感到非常反感了。

當然,在二零五三年的時候,歐洲的未來並沒確定下來,至少在中美兩國看來,還無法肯定統一後的歐洲是盟友、還是敵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歐洲有着較爲強大的親美力量。

事實上,在文化、價值觀、宗教信仰、生活習俗、語言、地區利益等很多方面,歐盟都與美國有着共同利益。只要美國能夠妥善處理對歐關係,歐盟成爲美國盟友的可能性肯定比成爲中國盟友的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中國並不指望能夠與歐盟結盟。

當時,中國對歐盟的最大指望,就是保持中立。

顯然,讓歐盟保持中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歐盟保持分裂狀態,使歐盟無法在戰爭時期內實現統一。

這也不難理解,爲什麼中國在法德意推動建立歐洲聯邦的時候不太熱心了。

問題是,歐洲走向統一是誰也不可阻擋的,而且戰爭本身就是推動歐洲實現統一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越多,歐洲實現統一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就是說,中國要想取得勝利,就不可能阻止歐洲實現統一。

有了這個認識之後,再來處理戰略上的問題,也就沒有什麼難度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瀚林從一開始就支持戚凱威的戰略主張,即把大陸戰場放在首要位置上,甚至得因此暫時降低在海洋戰場上的投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通過在大陸戰場上取得的勝利,迫使走向統一的歐洲成爲中國的盟友,而不是成爲美國的幫兇,從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取勝的難度。

說得簡單一些,只要中國能在大陸戰場上迅速取勝,那麼歐盟要麼成爲中國的盟友,要麼繼續保持中立,根本不可能成爲美國的幫兇。原因很簡單,統一後的歐洲聯邦肯定得首先解決內部矛盾,鞏固統一的基礎。這將是一個極爲漫長的過程,而外來的軍事壓力,足以使歐洲統一的基礎崩潰。爲了歐洲的利益,歐洲聯邦沒有任何理由在統一之後,立即與最強大的國家交戰。

當然,黃瀚林並不指望能夠使歐洲聯邦變成盟友。

他的目的只有一個:不管是現在的歐盟、還是今後的歐洲聯邦,至少得保持中立,絕對不能以美國盟友的身份參戰。

從這個角度講,牧浩洋在二零五三年中期做出讓步,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舉動。

要知道,他的讓步,實際上就是調整了戰略方針,暫時放棄在大洋戰場上與美國一決雌雄,首先集中兵力在大陸戰場上擊敗俄羅斯,把戰線推進到歐洲大陸去,然後讓歐洲國家在炮口下保持沉默。

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46章 海軍新銳第45章 宣傳戰第51章 精密計劃第66章 真假英雄第61章 垂死掙扎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33章 孤注一擲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47章 第一槍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5章 鐵娘子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26章 戰略空運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8章 戰爭推手第86章 全面競賽第6章 點火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38章 打工皇帝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75章 主戰場第76章 熱點地區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88章 進退維谷第13章 狙殺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39章 投送力量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65章 全面行動第98章 假戲真做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68章 南海戰略第93章 鋌而走險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31章 掃蕩第170章 崩潰第6章 點火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68章 歷史時刻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70章 後果第27章 利誘第41章 標杆第36章 負擔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32章 分兵攔截第73章 餘波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0章 迎難而上第59章 猶豫不決第60章 立即反擊第48章 全身而退第28章 屈服第48章 全身而退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51章 護身符第33章 再次出擊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章 禁運效果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79章 撲火第273章 共同化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6章 愈演愈烈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55章 毅然決絕第18章 圍捕第56章 窗戶紙第32章 關鍵時刻第2章 離弦之箭第45章 越界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58章 搶先一步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53章 關鍵日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
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46章 海軍新銳第45章 宣傳戰第51章 精密計劃第66章 真假英雄第61章 垂死掙扎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33章 孤注一擲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180章 圍點打援第130章 大陸政策第47章 第一槍第106章 利益決定一切第5章 鐵娘子第292章 量子理論第26章 戰略空運第32章 迫在眉睫第18章 戰爭推手第86章 全面競賽第6章 點火第122章 水下霸主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2章 技術工作者第38章 打工皇帝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31章 戰局逆轉第75章 主戰場第76章 熱點地區第150章 現實選擇第88章 進退維谷第13章 狙殺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46章 時間窗口第39章 投送力量第136章 別無選擇第65章 全面行動第98章 假戲真做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192章 煙消雲散第68章 南海戰略第93章 鋌而走險第44章 蛇困淺灘第131章 掃蕩第170章 崩潰第6章 點火第116章 幸運之神第103章 猛然清醒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68章 歷史時刻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1章 玩火自焚第108章 高歌猛進第70章 後果第27章 利誘第41章 標杆第36章 負擔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32章 分兵攔截第73章 餘波第186章 及時醒悟第62章 戰術反擊第10章 迎難而上第59章 猶豫不決第60章 立即反擊第48章 全身而退第28章 屈服第48章 全身而退第271章 復員大潮第51章 護身符第33章 再次出擊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章 禁運效果第86章 精心部署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79章 撲火第273章 共同化第289章 時過境遷第6章 愈演愈烈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55章 毅然決絕第18章 圍捕第56章 窗戶紙第32章 關鍵時刻第2章 離弦之箭第45章 越界第42章 冬天裡的戰火第120章 用我們的方式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58章 搶先一步第18章 不對稱戰術第16章 陰差陽錯第153章 關鍵日六十五章 過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