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戰略價值

印度艦隊完敗,用新聞媒體的評論來說,在遭受滅頂之災的時候,印度艦隊甚至沒有能夠對特遣艦隊構成實質性的威脅,沒能使特遣艦隊的任何一艘戰艦受到重創,不是完敗還是什麼?

這個結果,既在外界的預料之中,又在外界的預料之外。

說預料之中,是因爲自中國海軍走向遠洋之後,就沒有吃過敗仗,而且每次都勝得非常漂亮。即便在二十多年前的東海戰爭中,尚未強大的中國海軍,也用微乎其微的損失換來了輝煌的戰果。用西方媒體的話來說,似乎海神波塞東是成了中國海軍的守護神,讓中國海軍無往不勝。

說預料之外,中國海軍在戰爭爆發前遭受重創之後,許多人都認爲,即便印度艦隊比不上特遣艦隊,也不至於大敗虧輸,特別是在士氣方面,印度艦隊有足夠的底氣,也就有足夠的把握重創特遣艦隊,至少有機會讓中國海軍嚐到失敗的滋味,從而改變中國海軍在海洋戰場上的常勝紀錄。

當然,這場海戰的真正意義不在艦隊勝負上,而是在戰略影響上。

中國國防部在十五日中午公佈戰報的時候,美國衆議院已經在幾個小時前,結束了長達兩天半的辯論,準備在美國東部時間十五日上午,對總統提交的援印法案進行表決,而這場海戰的結果,必然會對錶決結果產生影響。

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美國東部時間十五日上午,也就是北京時間十五日夜間,美國國會衆議院以二百四十七票反對,否決了援印法案。在總結表決結果的時候,衆議院議長明確提到,無償援助印度只會使美國捲入一場與國家利益毫無關係、而且勢必會引發中美全面戰爭的地區衝突,因此無償援助印度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後來,美國總統在其回憶錄中提到,正是“馬爾代夫海戰”改變了一切。

按照美國總統的回憶錄,在衆議院表決之前,他已經說服了三十七名在野黨議員,加上本黨議員,足以在衆議院獲得多數支持。結果是,在表決的時候,不但承諾支持議案的在野黨議員投了反對票,還有十多名本黨議員投了反對票。有趣的是,這些議員在此之前都無一例外的支持美國參戰。

顯然,特遣艦隊取得的勝利,已經讓美國政客嚇破了膽。

當時,美國的政治家首先考慮的不是能否支持印度打贏戰爭,而是美國捲入之後能否迅速擊敗中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美國就沒有理由捲入戰爭,也不可能在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中擊敗中國。只有答案是肯定的,美國政客纔會邁出最關鍵的一步,通過對印援助捲入這場戰爭。

“馬爾代夫海戰”之前,大部分美國政客都認爲答案是肯定的。

要知道,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艦隊,結果卻在開戰的第一天,損失了三艘航母,還有一艘航母遭到重創,等於一下子損失了海軍三分之一的艦隊,而對手不過是最近幾年才武裝起來的印度空軍。在美國政客看來,中國海軍早已不是十年前的那支海軍,如果與美國海軍交戰,肯定會一敗塗地。

“馬爾代夫海戰”之後,部分主戰的美國政客改變了想法。

中國海軍依然神勇,表現出的戰鬥力依然足夠強大,也依然有足夠的能力擊敗勢均力敵的對手。雖然中國海軍只剩下了八支航母戰鬥羣,而且其中四支還沒有完全形成戰鬥力,但是這場海戰表明,只要特遣艦隊還在海上活動,就沒有任何人敢小看中國海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輕易擊敗中國海軍。

真要在這個時候開打,就算美國海軍能夠奪得主動權,也很難轉化爲勝利果實。

要知道,美國海軍的十五支航母戰鬥羣中,只有十二支能夠立即投入戰鬥,因爲要在大西洋方向上保留一支足夠強大的後備力量,特別是在地中海地區,必須留下一支足夠有威懾力的艦隊,才能阻止蠢蠢欲動的阿拉伯國家不對以色列發動戰爭,所以美國海軍最多向太平洋部署九支航母戰鬥羣。

毫無疑問,這點兵力根本不足以奪取戰略主動權。

原因很簡單,美國海軍控制了四分之三個太平洋,因爲美國海軍的戰線長度是中國海軍的三倍,而中國海軍背靠本土作戰,在強大空軍的支持下,根本不用顧慮什麼,完全可以打得更主動一些,而美國海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肯定只能在各個戰場上疲於奔命,很難取得決定性勝利。

如此一來,美國就很難迅速擊敗中國。

只要戰爭拖下去,中國的戰爭潛力爆發出來,特別是建立在先進能源技術基礎只上的工業生產能力開始發揮作用,美國就將丟掉戰略主動權,由進攻轉爲防守,戰敗就只是時間與形式上的問題了。

在這種大背景下,美國政客自然會選擇置身事外。

當然,美國總統並沒放棄,而且早有預料。十五日下午,在衆議院否決了援印法案後不到四個小時,美國總統向國會提交了一份新的法案,即以正規貿易的方式,向印度出售武器裝備。

問題是,印度根本沒有多少外匯儲備,在美國的資產也不是很多。

爲此,美國總統在提案中提到,可以由聯邦政府擔保,爲印度提供戰爭貸款,即美國聯邦政府出錢幫助印度購買武器。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用納稅人的錢來支援印度。

事實上,這麼做與無償援助印度根本沒有區別,因爲美國企業不可能無償爲印度提供武器裝備,最終得由聯邦政府買單。區別只是,這不再是無償援助,印度必須在戰後償還所有欠債,還得支付鉅額利息。當然,前提條件是印度必須在戰爭中取勝,或者是戰後的印度政府承認前政府的債務。更重要的是,這沒有違背國際法,即美國依然保持中立,只是在與一個得到國際社會承認的合法政府進行合法的貿易活動,因此中國不能就此指責美國,更不可能因此向美國宣戰。

要知道,即便在世界大戰期間,中立國都可以跟交戰雙方做買賣。

這份提案能否在國會獲得支持,那是幾天之後的事情了。

下令讓艦隊撤離戰場前,牧浩洋聯繫上了總參謀部,讓周渝生立即派遣一批艦載戰鬥機前往巴基斯坦。

牧浩洋首先要做的,就是爲艦隊補充戰鬥機。

接下來,艦隊將主要在阿拉伯海與印度半島以南海域活動,封鎖印度通往歐洲、美洲與大洋洲的海上航線,對印度進行戰略封鎖。此外,還得協助空軍打擊印度南部地區的軍事目標,因此肯定會與印度空軍交戰。

在電報中,牧浩洋明確提到,艦隊需要的是J-32與J-32B,而不是J-25P。

這場戰鬥,已經讓牧浩洋認識到,J-25P已經不是合格的艦載戰鬥機了,因此有必要全部配備第五代戰鬥機。

所幸的是,海軍還有足夠充足的後備力量,比如太平洋艦隊的艦載航空兵聯隊。

更重要的是,特遣艦隊有足夠的後備飛行員。在正常情況下,一架戰鬥機有一點五個機組,即一個擁有三十六架戰鬥機的大隊有五十四個機組,總共有一百零八名飛行員,而一擁有二十四架戰鬥機的大隊則擁有四十八個機組、九十六名飛行員。如此一來,特遣艦隊最需要補充的是戰鬥機,而不是飛行員。

當時,牧浩洋還委託艦隊航空作戰參謀寫了一份作戰分析報告,對J-32與J-32B在戰鬥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兩天後,這份報告送到了晏鷹搏手裡,由他轉交給成都飛機制造公司。雖然海軍已經決定大規模採購J-33,並且用J-33的高端型號取代作爲主力防空戰鬥機的J-32,但是J-32與J-32B不會立即退役,還將服役十年以上,所以很有必要進行改進。

可以說,成飛肯定會在J-32與J-32B上下狠功夫。

原因很簡單,在輸掉了J-31/J-33項目之後,成飛要想在第六代戰鬥機項目上擊敗競爭對手,首先就得在J-30/J-32的改進上下功夫,重新贏得空軍與海軍的好感,不然肯定難以擊敗沈飛。如果輸掉了第六代戰鬥機項目,成飛將交出龍頭老大的位置,並且專注於外銷市場。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十五日下午,牧浩洋收到了周渝生的回電,增派的戰鬥機已經安排好了,將在十六日上午到達巴基斯坦,因此特遣艦隊務必在中午之前派遣幾架戰鬥機前往巴基斯坦,引導這些戰鬥機前往艦隊。

更重要的是,特遣艦隊還得留在迪戈加西亞附近。

原因很簡單,當時美國國會衆議院還沒有否決總統提案。

直到十五日夜間十點左右,周渝生纔再次發來消息,美國國會已經否決了提案,特遣艦隊可以北上進入阿拉伯海。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前往瓜達爾港,讓官兵稍事休息,並且與巴基斯坦海軍聯合作戰。

讓官兵休息,牧浩洋覺得沒有必要,因爲剛剛取得的勝利,已經把士氣點燃了。

至於與巴基斯坦海軍聯合作戰,牧浩洋更加沒有興趣,畢竟巴基斯坦海軍沒有一支像樣的艦隊。

去阿拉伯海卻是肯定的,因爲他得重新打通戰略航道。

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2章 開戰時機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3章 分外事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9章 血染橫濱第44章 防空火網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37章 犧牲品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50章 大漠揚威第96章 部署到位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35章 全局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2章 鬥爭第175章 犯糊塗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56章 家宴第90章 機遇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64章 退與不退第82章 理論突破第314章 大重建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8章 擴軍浪潮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8章 圍捕第24章 反擊第31章 事態惡化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66章 分工合作第90章 機遇第36章 破例第52章 突擊開始第10章 站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3章 大國實力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32章 金融戰爭第117章 放手去幹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5章 戰略方向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5章 宣戰第46章 登島第57章 提前行動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204章 小人物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6章 中東戰爭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101章 反擊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92章 長遠目光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46章 豐收年第37章 抽絲剝繭第75章 預演第40章 突襲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227章 滅絕第50章 民間力量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9章 核戰爭第5章 最終辯論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18章 雙輸第41章 瘋狂準備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268章 光速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9章 十萬火急第17章 運氣不錯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94章 J-20突擊第96章 部署到位第38章 狼羣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62章 太陽風暴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165章 防空屏障
第102章 反導攔截第42章 開戰時機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13章 分外事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9章 血染橫濱第44章 防空火網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37章 犧牲品第31章 出兵的價格第50章 大漠揚威第96章 部署到位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135章 全局第159章 大部隊渡江第267章 文明的飛躍第2章 鬥爭第175章 犯糊塗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56章 家宴第90章 機遇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64章 退與不退第82章 理論突破第314章 大重建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8章 擴軍浪潮第237章 最後的反擊第18章 圍捕第24章 反擊第31章 事態惡化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66章 分工合作第90章 機遇第36章 破例第52章 突擊開始第10章 站隊第186章 拼命的動力第156章 量力而行第105章 以退爲進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3章 大國實力第49章 場外因素第137章 陰雲密佈第32章 金融戰爭第117章 放手去幹第57章 理想的光芒第5章 戰略方向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5章 宣戰第46章 登島第57章 提前行動第191章 艦隊出動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204章 小人物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16章 中東戰爭第85章 地區共同體第40章 反擊的本錢第101章 反擊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109章 艦隊出征第92章 長遠目光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230章 重壓之下第46章 豐收年第37章 抽絲剝繭第75章 預演第40章 突襲第3章 絕不是巧合第227章 滅絕第50章 民間力量第82章 巴軍出擊第19章 核戰爭第5章 最終辯論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18章 雙輸第41章 瘋狂準備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268章 光速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217章 乘勝追擊第111章 臨機應變第139章 艦隊示威第9章 十萬火急第17章 運氣不錯第74章 沒有硝煙的戰場第94章 J-20突擊第96章 部署到位第38章 狼羣第183章 頻出怪招第4章 忙碌的春節第62章 太陽風暴第90章 高效率打擊第165章 防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