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充分準備

莫斯科會戰打響的時候,牧浩洋就開始爲攻打澳大利亞做準備。

按照牧浩洋的規劃,進軍澳大利亞,絕對是一次規模比莫斯科會戰還要大,而且大出好幾倍的作戰行動。

當時,他準備的兵力多達五百萬。

這其中,肯定包括由佟少雲指揮的太平洋艦隊,算上後方港口裡的官兵,海軍投入的總兵力在七十萬左右。

陸戰隊自然必不可少,龐躍龍準備了二十個陸戰師,作戰部隊就多達四十萬,只是其中十二個陸戰師還在大陸戰場上供魏成龍差遣。另外,龐躍龍還準備了八支登陸艦隊,官兵總數超過二十萬。按照他的部署,在作戰行動的前兩個月裡,能夠動用部署在所羅門羣島的八個陸戰師,到了第四個月,能夠獲得十二個新組建的陸戰師,而到了第六個月,還將增加二十個陸戰師。也就是說,龐躍龍實際上準備了六十個陸戰師,只是得分批次投入,陸戰隊投入的總兵力高達一百四十萬。

空軍方面,母祁鐵已經做出保證,將投入三千架轟炸機與八千架戰鬥機,只是其中的兩千架轟炸機與三千架戰鬥機得從大陸戰場上抽調。另外,空軍還將徵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的五十八座機場,動用所羅門羣島上的十二座機場,並且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新建十座機場。算上部署在機場的地勤人員、警衛部隊、防衛部隊等等,空軍投入的總兵力在一百萬以上。

陸軍方面,魏成龍也承諾至少提供十個集團軍,也就是五十萬人。

海運方面,牧浩洋準備徵用一千二百艘商船,組建六十支船隊,並且專門成立三十支護航艦隊,負責向前沿港口,特別是東南亞與所羅門羣島的港口運送作戰物資,這些艦船上的官兵人數在五十萬以上。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空運力量。

除了魏成龍答應提供的六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之外,牧浩洋還將動用在二零五四年下半年生產的七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另外陸戰隊有四千架戰術運輸機,而陸軍提供的戰術運輸機則多達一萬二千架。也就是說,如果算上海軍的戰術運輸機,當時牧浩洋已經徵集了三萬架運輸機,其中除了大約八千架戰術運輸機之外,包括一萬三千架戰略運輸機在內的其他運輸機都是電動運輸機。這些運輸機的飛行機組乘員,加上地勤人員、後勤人員等等,總數在九十萬左右。

可以說,如此龐大的空運能力,足夠支持一直規模達到三百萬的地面部隊作戰了。

當然,這並不表示進攻澳大利亞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完全由空運投送作戰部隊,那麼在戰爭初期,牧浩洋只能動用大型電動運輸機,而且支持這些運輸機的機場不會超過三十個。更重要的是,這包括了部署戰術戰鬥機的前線機場,因此實際可供大型電動運輸機使用的機場在十個左右。如此一來,真正能夠投入戰鬥的大型電動運輸機,也就只有一千多架。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在前線開闢野戰機場。

所幸的是,中國軍隊已經佔領了新幾內亞島,而且控制了莫爾茲比港,還完成了南部沿海地區的勘測工作。

在這裡,至少可以修建一百多座野戰機場,而且每座野戰機場到海岸線的距離都不會超過十公里。更重要的是,在新幾內亞島南部沿海地區,有足夠多的深水海灣,能夠供運輸船隻錨泊,還能修建簡易碼頭。

毫無疑問,這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

結果就是,十月初,中國陸戰隊就向新幾內亞島派遣了上萬名工程兵,後來增加到了十四萬人。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陸戰隊將在新幾內亞島南部修建五十座野戰機場。

以一座野戰機場部署五十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計算,能夠容納二千五百架,並且保證這些運輸機在執行二十次飛行任務之後,才需要返回後方的空軍基地進行全面維修,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運輸機的效能。

事實上,只要登上了澳洲大陸,問題就簡單得多了。

澳洲北部主要是沙漠與戈壁,地勢較爲平坦,非常便於陸戰隊就地開闢野戰機場,而且美軍很難防守。只要在戰場上開闢出野戰機場,大型電動運輸機就能以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機場爲根據地,向前線運送作戰部隊與作戰物資,然後再由前沿部署的戰術運輸機把部隊與物資送往各個戰場。如果機場數量足夠多,甚至能夠在前沿部署戰鬥機,提高空軍的作戰效率。

當然,這也得有所準備。

在二零五四年初,牧浩洋就讓龐躍龍大批量訂購野戰機場預製件。到二零五四年底,陸戰隊的倉庫裡已有差不多兩百套了。如果不是陸軍也在大陸戰場上採用新戰術,數量還會多一些。如果以半年爲期限,而且加上陸軍從大陸戰場上撤下來的,可供陸戰隊使用的野戰機場預製件的總量在四百套左右。也就是說,中國陸戰隊可以以間隔一百五十公里的方式,把野戰機場鋪滿整個澳洲大陸。當然,在實戰中,陸戰隊肯定不會這麼做,而是會在主要戰場上集中開闢數座、甚至數十座野戰機場。

有了做飯的炊具,自然還需要做飯的食材。

在戰爭物資上,牧浩洋的準備更加充分。到二零五四年底,堆積在中國各大港口與東南亞地區各大港口裡的物資,已經超過了十億噸。當時,僅僅囤積在新加坡的物資,就高達一點四億噸。

這是個什麼概念?

澳大利亞在戰前的人口數量在一億左右,也就是說,一個澳大利亞人能分到十噸。

當然,這些物資,並非都是作戰物資,有很大一部分是工程物資與民用物資,比如大約兩億噸水泥、七千萬噸鋼材、三千萬噸糧食、一千五百萬噸燃油。當時,考慮到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缺水,牧浩洋甚至讓後勤部門囤積了十億瓶、大約一百億升桶裝純淨水,還準備了五千萬份海水淡化藥品。

事實上,物資準備已經過頭了。

到最後,中國軍隊只消耗掉了囤積物資的百分之六十,剩下的,全都用在了後來攻打夏威夷羣島的作戰行動中。

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中國強大的戰爭潛力。

要知道,這十億噸物資,都是在過去兩年內生產的,而且還沒有算上已經在戰場上消耗掉的近二十億噸物資。更重要的是,這是在所有中國人沒有勒緊褲腰帶,也就是沒有使民衆生活品質明顯下降的情況下,生產出的剩餘物資。

對比一下,就能看出中國與美國在戰爭潛力上的差距了。

當時,美國囤積在澳大利亞的物資不到四億噸,其中還有大約一億噸是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生產的。也就是說,從美國運送到澳大利亞的物資只有三億噸,即便算上之前的作戰消耗,也不會超過五億噸。更重要的是,到二零五四年底,美國國民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戰爭造成的影響,比如像黃油、魚類、牛奶等生活物資開始定量供應,部分地區還在夜間進行拉閘限電。

事實上,中美兩國的戰爭生產力的實際差距沒有一倍這麼大。

根據戰後披露的的一些資料,在二零五四年底,中美兩國戰爭生產力的實際差距在百分之二十以內。

導致美軍前線物資僅有中國軍隊一半的主要原因,還是過於漫長的運輸線。

僅在二零五四年,美國就損失了近三千艘大型運輸船,總載重噸超過十億噸,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在從美國前往其他國家的途中被擊沉的,僅此就損失了七億噸物資,而生產損失的運輸船,又消耗了上億噸物資。更重要的是,因爲運輸船損失慘重,美軍的海運能力大幅度降低,導致大量原本應該送往戰場的物資囤積在美國的港口裡面,比如在舊金山與長灘港就囤積了將近三億噸物資。

導致美軍海運不暢的罪魁禍首,就是在二零五四年量產的“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

這種潛艇,在從馬里亞納羣島、或者扶桑出發的情況下,能夠在夏威夷羣島以東海面巡邏兩個月。如果從馬里亞納羣島出發,也能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動兩個月,從所羅門羣島出發則能活動七十五天。

當年,戰果最多的一艘“金槍魚”級潛艇就擊沉了三十二艘美軍運輸船。

在規模最大的一次伏擊戰中,十四艘“金槍魚”級在東太平洋上,同時圍攻了兩支運輸船隊,在一個晚上就把七十七艘運輸船送到了海底。

面對“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美軍基本上無力抵抗。

要到二零五五年下半年,美國海軍的“鯊魚”級電動潛艇大批量服役(這種潛艇在設計的時候就針對“金槍魚”級,其最突出的性能就是潛航速度達到了驚人的五十節),加上由商船改裝的一百多艘護航航母,美軍才初步遏制住了中國海軍的破交攻勢,只是這一局面也只維持了不到一年。隨着“長城”級的數量增多,開始執行破交任務,而且充當了破交潛艇羣裡的首艇,美軍的好日子就結束了。

從戰略上講,美國戰敗的根源,就是運輸線過於漫長。

第31章 政治變更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22章 拖後腿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299章 戰爭動物第38章 戰前會議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60章 集體智慧第15章 風頭正勁第8章 經濟賬第74章 戰爭狂人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章 收假第75章 預演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7章 又見熟人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42章 找準目標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68章 一己之力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82章 戰火再起第15章 千慮一失第35章 孤注一擲第32章 迫在眉睫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2章 開戰第60章 圍剿第7章 太空戰第138章 警鐘第62章 軍方接觸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67章 突然打擊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84章 戰將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32章 匹夫有責第112章 和平第20章 進攻意識第56章 放長線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60章 圍剿第13章 無限制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57章 提前行動第21章 次優選擇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32章 匹夫有責第25章 先做準備第41章 標杆第13章 無限制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23章 金狗第39章 糧食危機第90章 機遇第6章 幽靈墜落第90章 機遇第236章 消耗戰第63章 全力以赴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45章 補欠賬第58章 死撐第228章 導火索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9章 十萬火急第24章 勇敢面對第83章 科學寶藏第83章 一錯再錯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59章 於公於私第55章 決戰在即第39章 去臺灣第28章 一觸即發第3章 本性難移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83章 一錯再錯第44章 開戰在即第50章 重創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71章 打撈沉船第64章 直接證據
第31章 政治變更第60章 海蛇之吻第122章 拖後腿第126章 飛行的陸軍第46章 全速北上第108章 海下殺手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103章 電磁打擊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299章 戰爭動物第38章 戰前會議第304章 文明接觸第201章 指揮權限第77章 微型超級大國第60章 集體智慧第15章 風頭正勁第8章 經濟賬第74章 戰爭狂人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章 收假第75章 預演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7章 又見熟人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42章 找準目標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68章 一己之力第278章 並不孤單第82章 戰火再起第15章 千慮一失第35章 孤注一擲第32章 迫在眉睫第59章 再接再厲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35章 癱瘓的左翼第42章 開戰時機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12章 開戰第60章 圍剿第7章 太空戰第138章 警鐘第62章 軍方接觸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67章 突然打擊第108章 因勢利導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155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84章 戰將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32章 匹夫有責第112章 和平第20章 進攻意識第56章 放長線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60章 圍剿第13章 無限制第116章 天空霸主第57章 提前行動第21章 次優選擇第212章 充分準備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32章 匹夫有責第25章 先做準備第41章 標杆第13章 無限制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23章 金狗第39章 糧食危機第90章 機遇第6章 幽靈墜落第90章 機遇第236章 消耗戰第63章 全力以赴第121章 全電動潛艇第34章 理智戰勝衝動第45章 補欠賬第58章 死撐第228章 導火索第82章 歐盟的機會第9章 十萬火急第24章 勇敢面對第83章 科學寶藏第83章 一錯再錯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59章 於公於私第55章 決戰在即第39章 去臺灣第28章 一觸即發第3章 本性難移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83章 一錯再錯第44章 開戰在即第50章 重創第87章 最後的機會第71章 打撈沉船第64章 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