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充分準備

莫斯科會戰打響的時候,牧浩洋就開始爲攻打澳大利亞做準備。

按照牧浩洋的規劃,進軍澳大利亞,絕對是一次規模比莫斯科會戰還要大,而且大出好幾倍的作戰行動。

當時,他準備的兵力多達五百萬。

這其中,肯定包括由佟少雲指揮的太平洋艦隊,算上後方港口裡的官兵,海軍投入的總兵力在七十萬左右。

陸戰隊自然必不可少,龐躍龍準備了二十個陸戰師,作戰部隊就多達四十萬,只是其中十二個陸戰師還在大陸戰場上供魏成龍差遣。另外,龐躍龍還準備了八支登陸艦隊,官兵總數超過二十萬。按照他的部署,在作戰行動的前兩個月裡,能夠動用部署在所羅門羣島的八個陸戰師,到了第四個月,能夠獲得十二個新組建的陸戰師,而到了第六個月,還將增加二十個陸戰師。也就是說,龐躍龍實際上準備了六十個陸戰師,只是得分批次投入,陸戰隊投入的總兵力高達一百四十萬。

空軍方面,母祁鐵已經做出保證,將投入三千架轟炸機與八千架戰鬥機,只是其中的兩千架轟炸機與三千架戰鬥機得從大陸戰場上抽調。另外,空軍還將徵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的五十八座機場,動用所羅門羣島上的十二座機場,並且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新建十座機場。算上部署在機場的地勤人員、警衛部隊、防衛部隊等等,空軍投入的總兵力在一百萬以上。

陸軍方面,魏成龍也承諾至少提供十個集團軍,也就是五十萬人。

海運方面,牧浩洋準備徵用一千二百艘商船,組建六十支船隊,並且專門成立三十支護航艦隊,負責向前沿港口,特別是東南亞與所羅門羣島的港口運送作戰物資,這些艦船上的官兵人數在五十萬以上。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空運力量。

除了魏成龍答應提供的六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之外,牧浩洋還將動用在二零五四年下半年生產的七千架大型電動運輸機,另外陸戰隊有四千架戰術運輸機,而陸軍提供的戰術運輸機則多達一萬二千架。也就是說,如果算上海軍的戰術運輸機,當時牧浩洋已經徵集了三萬架運輸機,其中除了大約八千架戰術運輸機之外,包括一萬三千架戰略運輸機在內的其他運輸機都是電動運輸機。這些運輸機的飛行機組乘員,加上地勤人員、後勤人員等等,總數在九十萬左右。

可以說,如此龐大的空運能力,足夠支持一直規模達到三百萬的地面部隊作戰了。

當然,這並不表示進攻澳大利亞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完全由空運投送作戰部隊,那麼在戰爭初期,牧浩洋只能動用大型電動運輸機,而且支持這些運輸機的機場不會超過三十個。更重要的是,這包括了部署戰術戰鬥機的前線機場,因此實際可供大型電動運輸機使用的機場在十個左右。如此一來,真正能夠投入戰鬥的大型電動運輸機,也就只有一千多架。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在前線開闢野戰機場。

所幸的是,中國軍隊已經佔領了新幾內亞島,而且控制了莫爾茲比港,還完成了南部沿海地區的勘測工作。

在這裡,至少可以修建一百多座野戰機場,而且每座野戰機場到海岸線的距離都不會超過十公里。更重要的是,在新幾內亞島南部沿海地區,有足夠多的深水海灣,能夠供運輸船隻錨泊,還能修建簡易碼頭。

毫無疑問,這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

結果就是,十月初,中國陸戰隊就向新幾內亞島派遣了上萬名工程兵,後來增加到了十四萬人。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陸戰隊將在新幾內亞島南部修建五十座野戰機場。

以一座野戰機場部署五十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計算,能夠容納二千五百架,並且保證這些運輸機在執行二十次飛行任務之後,才需要返回後方的空軍基地進行全面維修,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運輸機的效能。

事實上,只要登上了澳洲大陸,問題就簡單得多了。

澳洲北部主要是沙漠與戈壁,地勢較爲平坦,非常便於陸戰隊就地開闢野戰機場,而且美軍很難防守。只要在戰場上開闢出野戰機場,大型電動運輸機就能以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的機場爲根據地,向前線運送作戰部隊與作戰物資,然後再由前沿部署的戰術運輸機把部隊與物資送往各個戰場。如果機場數量足夠多,甚至能夠在前沿部署戰鬥機,提高空軍的作戰效率。

當然,這也得有所準備。

在二零五四年初,牧浩洋就讓龐躍龍大批量訂購野戰機場預製件。到二零五四年底,陸戰隊的倉庫裡已有差不多兩百套了。如果不是陸軍也在大陸戰場上採用新戰術,數量還會多一些。如果以半年爲期限,而且加上陸軍從大陸戰場上撤下來的,可供陸戰隊使用的野戰機場預製件的總量在四百套左右。也就是說,中國陸戰隊可以以間隔一百五十公里的方式,把野戰機場鋪滿整個澳洲大陸。當然,在實戰中,陸戰隊肯定不會這麼做,而是會在主要戰場上集中開闢數座、甚至數十座野戰機場。

有了做飯的炊具,自然還需要做飯的食材。

在戰爭物資上,牧浩洋的準備更加充分。到二零五四年底,堆積在中國各大港口與東南亞地區各大港口裡的物資,已經超過了十億噸。當時,僅僅囤積在新加坡的物資,就高達一點四億噸。

這是個什麼概念?

澳大利亞在戰前的人口數量在一億左右,也就是說,一個澳大利亞人能分到十噸。

當然,這些物資,並非都是作戰物資,有很大一部分是工程物資與民用物資,比如大約兩億噸水泥、七千萬噸鋼材、三千萬噸糧食、一千五百萬噸燃油。當時,考慮到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缺水,牧浩洋甚至讓後勤部門囤積了十億瓶、大約一百億升桶裝純淨水,還準備了五千萬份海水淡化藥品。

事實上,物資準備已經過頭了。

到最後,中國軍隊只消耗掉了囤積物資的百分之六十,剩下的,全都用在了後來攻打夏威夷羣島的作戰行動中。

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中國強大的戰爭潛力。

要知道,這十億噸物資,都是在過去兩年內生產的,而且還沒有算上已經在戰場上消耗掉的近二十億噸物資。更重要的是,這是在所有中國人沒有勒緊褲腰帶,也就是沒有使民衆生活品質明顯下降的情況下,生產出的剩餘物資。

對比一下,就能看出中國與美國在戰爭潛力上的差距了。

當時,美國囤積在澳大利亞的物資不到四億噸,其中還有大約一億噸是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生產的。也就是說,從美國運送到澳大利亞的物資只有三億噸,即便算上之前的作戰消耗,也不會超過五億噸。更重要的是,到二零五四年底,美國國民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戰爭造成的影響,比如像黃油、魚類、牛奶等生活物資開始定量供應,部分地區還在夜間進行拉閘限電。

事實上,中美兩國的戰爭生產力的實際差距沒有一倍這麼大。

根據戰後披露的的一些資料,在二零五四年底,中美兩國戰爭生產力的實際差距在百分之二十以內。

導致美軍前線物資僅有中國軍隊一半的主要原因,還是過於漫長的運輸線。

僅在二零五四年,美國就損失了近三千艘大型運輸船,總載重噸超過十億噸,其中百分之七十是在從美國前往其他國家的途中被擊沉的,僅此就損失了七億噸物資,而生產損失的運輸船,又消耗了上億噸物資。更重要的是,因爲運輸船損失慘重,美軍的海運能力大幅度降低,導致大量原本應該送往戰場的物資囤積在美國的港口裡面,比如在舊金山與長灘港就囤積了將近三億噸物資。

導致美軍海運不暢的罪魁禍首,就是在二零五四年量產的“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

這種潛艇,在從馬里亞納羣島、或者扶桑出發的情況下,能夠在夏威夷羣島以東海面巡邏兩個月。如果從馬里亞納羣島出發,也能在西南太平洋上活動兩個月,從所羅門羣島出發則能活動七十五天。

當年,戰果最多的一艘“金槍魚”級潛艇就擊沉了三十二艘美軍運輸船。

在規模最大的一次伏擊戰中,十四艘“金槍魚”級在東太平洋上,同時圍攻了兩支運輸船隊,在一個晚上就把七十七艘運輸船送到了海底。

面對“金槍魚”級全電動潛艇,美軍基本上無力抵抗。

要到二零五五年下半年,美國海軍的“鯊魚”級電動潛艇大批量服役(這種潛艇在設計的時候就針對“金槍魚”級,其最突出的性能就是潛航速度達到了驚人的五十節),加上由商船改裝的一百多艘護航航母,美軍才初步遏制住了中國海軍的破交攻勢,只是這一局面也只維持了不到一年。隨着“長城”級的數量增多,開始執行破交任務,而且充當了破交潛艇羣裡的首艇,美軍的好日子就結束了。

從戰略上講,美國戰敗的根源,就是運輸線過於漫長。

第28章 風馳電掣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64章 外交勝利第60章 艦隊北上第36章 權衡第11章 矛盾心態第109章 未來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8章 千鈞一髮第98章 假戲真做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58章 潛艇伏擊第43章 各有所謀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9章 嚴陣以待第36章 小心過頭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38章 猛攻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91章 再接再厲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0章 站隊第52章 預料成真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41章 瘋狂準備第37章 小國海軍第190章 總攻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25章 自食其果第37章 遠洋護衛第69章 惡仗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85章 突擊開始第1章 海軍強國第268章 光速第5章 宣戰第13章 狙殺第65章 全面行動第48章 針鋒相對第94章 技術軍官第20章 剋制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56章 放長線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62章 太陽風暴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68章 搶任務第16章 巢臼第69章 登門求教第64章 致命打擊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9章 新戰線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96章 瞞天過海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38章 猛攻第22章 年關第53章 巧合第91章 戰略突擊第110章 退卻第80章 另尋出路第13章 無限制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44章 加速追擊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39章 出其不意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33章 最後反擊第2章 離弦之箭第15章 宣戰第39章 糧食危機第4章 戰爭危機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52章 突擊開始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65章 再次見面第7章 機關算盡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50章 重創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26章 理由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
第28章 風馳電掣第40章 勝利爲基礎第64章 外交勝利第60章 艦隊北上第36章 權衡第11章 矛盾心態第109章 未來第251章 沒有妥協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33章 最後反擊第18章 千鈞一髮第98章 假戲真做第208章 東線起波瀾第236章 億噸艦隊第58章 潛艇伏擊第43章 各有所謀第123章 女性軍人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29章 嚴陣以待第36章 小心過頭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38章 猛攻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91章 再接再厲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12章 措手不及第10章 站隊第52章 預料成真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41章 瘋狂準備第37章 小國海軍第190章 總攻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25章 自食其果第37章 遠洋護衛第69章 惡仗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85章 突擊開始第1章 海軍強國第268章 光速第5章 宣戰第13章 狙殺第65章 全面行動第48章 針鋒相對第94章 技術軍官第20章 剋制第178章 進攻心切第56章 放長線第104章 猛然覺悟第125章 挑戰困難第92章 日本的歸宿第62章 太陽風暴第281章 月球工程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76章 關聯因素第68章 搶任務第16章 巢臼第69章 登門求教第64章 致命打擊第61章 戰略打擊第19章 新戰線第114章 戰略項目第96章 瞞天過海第102章 海上屠場第38章 猛攻第22章 年關第53章 巧合第91章 戰略突擊第110章 退卻第80章 另尋出路第13章 無限制第34章 阿拉伯聯邦第138章 運氣因素第44章 加速追擊第71章 打撈沉船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142章 無關緊要的反擊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39章 出其不意第130章 進攻方向第75章 改革的前奏第77章 榮譽與恥辱第33章 最後反擊第2章 離弦之箭第15章 宣戰第39章 糧食危機第4章 戰爭危機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52章 突擊開始第103章 戰場外的問題第65章 再次見面第7章 機關算盡第60章 陌生的戰場第50章 重創第31章 限制軍備條約第166章 百密一疏第26章 理由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