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謀奪帥印(二)

自開唐以來,軍中每每多儒將,皆是出將入相之能士,姜恪便是其中之一,也是繼李靖之後,第二個從大將軍轉職成爲宰相者,其人清逸儒雅,長鬚飄飄,乍一看,就宛若一文弱書生一般,可其身上那股子鐵血之氣卻非常人所能擁有,不怒而自威,那深邃而又睿智的眼神、淡漠的神情,無一不顯示着軍中鐵血戰將之氣概,饒是李顯生性沉穩過人,可好一陣子的沉默相對下來,也很有種快要吃不住勁的感覺。

好罷,您老不說話,那咱說就是了!眼瞅着姜恪老神在在地端坐成了尊泥菩薩,李顯無奈地笑了笑,也只能是決定由自己來挑起話題,這並非是李顯耐性不好,實在此番前來乃是來求人的,總不能就這麼跟主人玩沉默到底的把戲罷。

“姜相鈞鑒,小王之來意想來姜相心中該是有數的,不錯,小王便是要請姜相助孤一臂之力,勿使戰機錯失,不知姜相能允否?”李顯不打算跟姜恪繞彎子,直截了當地便將來意道了出來。

“唔。”

姜恪並沒有回答李顯的問題,甚至連臉上的淡漠表情都沒有一絲的變化,只是不置可否地輕吭了一聲。

“姜相久經沙場,自是知曉此戰乃勢在必行之舉,其中之意義原也無須小王饒舌,所慮者,不外有二,其一,小王能擔此任否?其二麼,無非是某些別有用心之輩的非議罷了,孤可曾說錯?”李顯絲毫不在意姜恪的冷淡表情,微微一笑,自顧自地接着往下說道。

“殿下倒是好氣魄,卻不知這戰又當如何哉?”

姜恪沒想到李顯居然將話說得如此之明,眼皮子微微跳了幾下,頗有深意地看了李顯一眼,旋即便再次低垂着頭,慢吞吞地問了一句道。

“姜相問得好,前番大非川之戰看似因吐蕃侵擾安西而起,其實不然,究其根本乃是吐蕃小兒輩欲與我大唐爭雄所致,自松贊干布以來,吐蕃國力日盛,野心漸勃,與我大唐已是兩雄不可並立之勢也,若不早做籌謀,將來必有危殆,此誠不可掉以輕心者,前番之戰,乃圍魏救趙之策也,攻吐谷渾是虛,救西域爲真,此策不可謂不佳,薛大將軍襲取烏海亦是妙手,奈何郭待封誤國,方遭此大敗,而今軍心士氣皆有挫動,安西恐有大難矣,而今之計,唯以攻代守,方能稍稍扳回局面,此乃大勢耳,姜相以爲然否?”李顯有備而來,分析起全盤戰局來,自是頭頭是道,言語間縝密無比。

“嗯。”

姜恪乃是大帥之才,對戰局的把握自非常人可比,李顯所言正是其心中所想,只是姜恪爲人謹慎,並不願輕易將此事公然說將出來罷了,此際見李顯的戰略分析如此到位,眼中立馬便有精芒閃過,但卻並沒有出言點評,只是頷了下首,略帶一絲肯定地吭了一聲,而後一擺手,示意李顯接着往下說。

“今我軍新敗,吐蕃賊子定料不到我軍敢去而復返,此便能有出其不意之效,且前番一戰中,吐蕃軍爲逼薛大將軍正面決戰,不得不集中數倍之大軍以圍之,其西域之兵力已盡皆抽調一空,恰是我軍反攻之良機,若能得一猛將於吐谷渾拖住賊軍主力,而安西軍大可趁勢反攻,何愁安西不復焉,若得如此,我大唐便能有從容調遣兵力之餘裕,吐蕃之禍頓減矣!”李顯面色肅然地點頭示意了一下,而後接着往下分析此戰的必要性與總體戰略思想。

“誠然如是,戰於吐谷渾者必殆矣,殿下乃千金之軀,何須犯險若此?”

李顯已將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姜恪自不能再保持緘默,這便長出了口氣,提出了最核心的一個疑問。

“概因此戰非小王前去不可,其理由有三:一者,小王乃是親王,以親王領兵出征,其聲勢必能驚動吐蕃賊子,他人則未必能有此效果;其二,小王向無行伍經歷,賊子必以新丁視我,小視之心一起,小王當可利而用之,取勝不難;其三,承蒙衛公後人看重,小王得傳衛公兵略,不敢言無敵天下,然自信頗能一戰,有此三條在,此任自非小王莫屬!”李顯自信地一笑,將非其莫屬的三條理由一一道了出來。

“殿下若去,需多少兵馬,又待如何戰之?”

姜恪默默地沉思了一番之後,並沒有直接出言點評李顯的三大理由,而是追問其了實際戰術來了,很顯然,姜恪的心中已是贊同了李顯的分析,只是對李顯是否真能勝任此戰尚有疑慮。

“小王說過,此戰實爲牽制,兵馬無須過多,五千兵力足矣,至於戰法麼,不外前漢霍去病之策也,卻也無甚不可之處。”李顯精明過人,這一聽姜恪問起了實際戰術,便已猜知姜恪內心裡的變化,心中不由地便是一喜,不過卻沒帶到臉上來,而是沉穩地解釋了一句道。

“五千?夠麼?”

姜恪一聽李顯竟只要求五千兵馬,眉頭不由地便皺了起來——如今吐谷渾可是雲集了吐蕃主力大軍近四十萬之衆,還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五千兵馬跑那兒去,還不夠塞人牙縫的,一個不小心之下,那就是全軍覆沒之下場。

“五千足矣,兵貴精而不貴多,小王並非與敵決戰,兵多了反倒礙事,隴右之騎軍一旅足可任之!”李顯沉穩地點了下頭,自信無比地回答道。

李顯說得倒是輕巧,可姜恪卻不敢就此安心下來,畢竟戰事非兒戲,以李顯親王之尊,倘若有失,那可不是鬧着玩的,別的不說,但凡舉薦李顯者,怕都得捱上一頓狠的,再者,姜恪雖久聞李顯“知兵親王”的名聲,可到底是不曾親眼見識過李顯的武藝,又怎敢相信李顯真有霍去病當年之勇,沉吟了好一陣子之後,突地對着站在堂下的姜業一招手道:“業兒,上堂來!”

“爺爺有事請吩咐。”

姜業自幼在邊關軍中長大,年歲雖不大,可跟在姜恪身邊倒是見過了幾次戰陣,屬好戰分子一個,先前在堂下聽李顯說得慷慨激昂,早就熱血沸騰,巴不得能上吐谷渾去好生殺上一把,只不過當着李顯的面,他並不敢冒失地跑上堂來胡亂說話,這會兒一聽自家祖父見召,想來必是與此戰有關,登時便興奮了起來,幾個大步便竄上了大堂,滿臉笑容地一躬身,緊趕着應答了一句道。

姜業的父母死得早,完全是由姜恪一手拉扯大的,對這小子的心思姜恪又怎可能猜不出來,這一見姜業滿臉子憋不住的笑容,姜恪立馬便沒好氣地瞪了其一眼,奈何姜業皮得很,壓根兒就不怕自己這個素來嚴肅的祖父,不但沒有收斂起笑容,反倒是擠了下眉頭,笑得更得意了幾分。

“殿下明鑑,戰危兵險,非靠膽略可以爲之者,老朽這孫子雖不成器,可倒也頗有幾分勇力,殿下若是能戰而勝之,老朽或可盡上幾分微薄之力罷。”姜恪顯然拿自家孫子沒有太多的辦法,索性不再理會姜業的頑皮,轉頭看向李顯,沉吟地開口道。

“好,就依姜相!”

李顯骨子裡可是個不折不扣的好戰分子,加之本就有心考量一下姜業的本事,自是不會反對姜恪的提議,滿口子便應承了下來。

“殿下,請隨末將到演武場一試高下。”

姜業顯然也想伸量一下李顯的武藝,這一聽李顯答應了比武的要求,登時便興奮了起來,也不等姜恪發話,嘿嘿一笑,對着李顯一擺手,發出了邀戰。

“姜相,少將軍,請。”

李顯很乾脆地起了身,笑着點了下頭,客氣了一句之後,便由姜家祖孫陪着一併到了後院的演武場。

姜家到底是武將世家,雖對府宅的裝潢不甚講究,可演武場卻是收拾得相當整潔,兵器架上十八般武器樣樣俱全,場邊石鎖、箭垛、馬廄應有盡有,且盡皆一塵不染,顯然是日常都在用着之故,以李顯的眼光之敏銳,自是看得出面前這爺孫倆都是勤練不綴之人,雖尚未交手,心中已是高看了姜業幾分。

“殿下,末將慣用馬槊,不知殿下欲選甚兵器?”

姜業顯然是迫不及待要跟李顯過過招,這纔剛一到演武場,立馬喝令正在演武場上演練着的家兵家將們全都退開,又令人牽來了兩匹戰馬,而後抄起一把去了槍頭、包着白粉包的長馬槊,氣宇軒昂地跑到李顯身邊,笑呵呵地問了一句道。

“那孤也用馬槊好了。”

李顯最擅長的是刀法,爲此,還特意讓人打造了一把仿製的“青龍偃月刀”,當然了,並沒有傳說中的八十二斤那麼重,也就是六十斤出頭罷了,以李顯的臂力,舞動起來,其殺傷力之大絕對震撼人心,不過此時乃是比試,並非生死對搏,李顯自然是不會去動用那等真傢伙,好在李顯在槍法上也下過苦功,雖不及刀法那麼高絕,卻也不是尋常戰將能比擬得了的,倒也不懼於姜業的挑戰,這便無所謂地應答了一聲,自有邊上侍候着的姜府家將去整來了傢伙,姜、李二人盡皆上了馬,各自勒馬拉到了演武場的兩頭,一場龍爭虎鬥就此開場了……

第202章 四面楚歌(下)第456章 部族大聯盟(中)第611章 武后的狠手第475章 連兒灣之戰(六)第45章 再度婉拒(下)第347章 底牌掀開第445章 教訓你,沒商量(上)第581章 當雄會戰(五)第237章 亂之序幕(中)第661章 密謀第498章 打出來的協議(一)第443章 突圍而走(下)第248章 明槍暗箭(二)第466章 巔峰對決(三)第354章 殺機暗藏(下)第750章 艱難的和議(七)第82章 下點眼藥(下)第202章 四面楚歌(下)第200章 吐蕃異動第190章 不服?打到你服!(一)第533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一)第522章 伏牛川之戰(七)第298章 強硬碰撞第427章 絕對強勢(七)七十三章 夜宴二第460章 臨州盟會(三)第555章 大決戰(六)第739章 推波助瀾(三)第483章 追殲黑風盜(五)八百零八章 善後事宜下第297章 無解的難題第353章 殺機暗藏(上)第747章 艱難的和議(四)第379章 騎軍突擊(上)第469章 巔峰對決(六)第213章 虛虛實實(下)第638章 各自部署(下)第299章 進退有據第325章 霸絕天下第376章 血與火(上)第753章 兵權之爭(上)第589章 東都風雲亂(二)第679章 軒然大波(下)第800章 東都風雲動(六)第一百八十七 下馬威第239章 反客爲主(上)第125章 太子的反擊(二)第55章 武后的應對第664章 波濤洶涌(下)第96章 妥協的藝術(四)第443章 突圍而走(下)第431章 盡皆歸降第171章 太平公主的劫難第622章 糧庫之戰(三)第254章 公堂上的較量(中)第643章 寸步不讓(下)第116章 太子欲反擊第631章 惡人先告狀(四)第654章 相位之爭(二)第551章 大決戰(二)第146章 驅武妙策(下)第262章 算計復算計第815章 完勝(中)第106章 能撈多少算多少(上)第472章 連兒灣之戰(三)七十四章 夜宴三第780章 摩擦(上)第537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五)第137章 二王斷案(三)第410章 連捎帶打(二)第667章 狄仁傑斷案(一)第245章 這個交易你沒得選擇(上)第781章 摩擦(下)第545章 烽火連天(四)第90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下)第645章 太平公主的禮物第54章 必要的教訓(四)第812章 洛陽攻防戰(中)第522章 伏牛川之戰(七)第666章 驛站驚魂夜(下)第677章 軒然大波(上)第90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下)第757章 御前紛爭(下)第111章 武后臨朝(上)第584章 破城而入(上)第201章 四面楚歌(上)第711章 窮途末路(上)第407章 夜幕下的襲殺(中)第795章 東都風雲動(一)第89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中)第508章 飛燕計劃(上)第709章 血色黃昏(上)第332章 領導權之爭(三)第812章 洛陽攻防戰(中)第339章 大航海計劃(下)第192章 不服?打到你服!(三)第117章 意外的別離第681章 糊塗案糊塗斷(二)第775章 鐵騎縱橫(五)
第202章 四面楚歌(下)第456章 部族大聯盟(中)第611章 武后的狠手第475章 連兒灣之戰(六)第45章 再度婉拒(下)第347章 底牌掀開第445章 教訓你,沒商量(上)第581章 當雄會戰(五)第237章 亂之序幕(中)第661章 密謀第498章 打出來的協議(一)第443章 突圍而走(下)第248章 明槍暗箭(二)第466章 巔峰對決(三)第354章 殺機暗藏(下)第750章 艱難的和議(七)第82章 下點眼藥(下)第202章 四面楚歌(下)第200章 吐蕃異動第190章 不服?打到你服!(一)第533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一)第522章 伏牛川之戰(七)第298章 強硬碰撞第427章 絕對強勢(七)七十三章 夜宴二第460章 臨州盟會(三)第555章 大決戰(六)第739章 推波助瀾(三)第483章 追殲黑風盜(五)八百零八章 善後事宜下第297章 無解的難題第353章 殺機暗藏(上)第747章 艱難的和議(四)第379章 騎軍突擊(上)第469章 巔峰對決(六)第213章 虛虛實實(下)第638章 各自部署(下)第299章 進退有據第325章 霸絕天下第376章 血與火(上)第753章 兵權之爭(上)第589章 東都風雲亂(二)第679章 軒然大波(下)第800章 東都風雲動(六)第一百八十七 下馬威第239章 反客爲主(上)第125章 太子的反擊(二)第55章 武后的應對第664章 波濤洶涌(下)第96章 妥協的藝術(四)第443章 突圍而走(下)第431章 盡皆歸降第171章 太平公主的劫難第622章 糧庫之戰(三)第254章 公堂上的較量(中)第643章 寸步不讓(下)第116章 太子欲反擊第631章 惡人先告狀(四)第654章 相位之爭(二)第551章 大決戰(二)第146章 驅武妙策(下)第262章 算計復算計第815章 完勝(中)第106章 能撈多少算多少(上)第472章 連兒灣之戰(三)七十四章 夜宴三第780章 摩擦(上)第537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五)第137章 二王斷案(三)第410章 連捎帶打(二)第667章 狄仁傑斷案(一)第245章 這個交易你沒得選擇(上)第781章 摩擦(下)第545章 烽火連天(四)第90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下)第645章 太平公主的禮物第54章 必要的教訓(四)第812章 洛陽攻防戰(中)第522章 伏牛川之戰(七)第666章 驛站驚魂夜(下)第677章 軒然大波(上)第90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下)第757章 御前紛爭(下)第111章 武后臨朝(上)第584章 破城而入(上)第201章 四面楚歌(上)第711章 窮途末路(上)第407章 夜幕下的襲殺(中)第795章 東都風雲動(一)第89章 平地一聲驚雷起(中)第508章 飛燕計劃(上)第709章 血色黃昏(上)第332章 領導權之爭(三)第812章 洛陽攻防戰(中)第339章 大航海計劃(下)第192章 不服?打到你服!(三)第117章 意外的別離第681章 糊塗案糊塗斷(二)第775章 鐵騎縱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