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新的開始(3)

刨除人的信仰、情操、道德、素質這些東西,單從人的本性來說,一個人爲什麼會主動的加入到一個組織中去?爲什麼很多人會爭先恐後的加入到一個組織中去?

我們如果把這個事情放到當年中華民族面臨着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的近代的話,我們不得不說,當年那些舍家棄業,投身革命的前輩們,單純的就是因爲從當年的黨的身上看到了挽救民族挽救國家的希望,所以投身了革命加入了黨。

不過呢,即使大明朝就是正處於晚期的時刻,進入了病入膏肓的階段了,可是單純從外部環境上講的話,晚明中國的情況的惡劣的程度還是完全沒辦法和那個每個人都要面臨着當亡國奴的屈辱時代相比較的。

明朝末年的中國環境,實際上是一種相對混亂和絕望的時刻。它並沒有和中國其他的封建王朝的末期階段有着什麼根本性的不同。

更主要的是,在這個時代裡能夠被稱之爲有識之士的肉食者,全都是在已經僵化腐朽了的儒家思想的圈子裡轉磨磨的人。除了高談闊論那些有關心性,有關人慾天理之類的廢話之外,有資格參與和領導社會思想變革的封建知識分子裡,就是比較高尚,真的有些信仰的人,也不過是“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的水平。

王書輝在明代並沒有成功的找到那種本身就有革命意識,本身就有投身革命改造世界的偉大情操的人。這種人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本時空的現實裡都不存在。

我們實事求是的說,王書輝實際上是憑藉着超越時代的思想,超越時代的理論,超越時代的技術,超越時代的手段,使用“先進”的影音技術(電影)和工業化的教育體系,批量化的,工廠化的,標準化的在生產着具有先進思想意識的人。

王書輝的弟子們,復興黨近萬名的黨員們,你要說他們是革命者,那你就太看得起他們了。從他們目前的思想意識水平上看,他們最多能夠成爲勉強合格的執行者,基本合格的操作人員。

你別看王書輝使出渾身解數對這些人進行了六七年全方位的教育和培養,也別聽他們談論起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頭頭是道。他們或許瞭解了這些可以作爲革命者的精神食糧的寶貴知識。但是他們畢竟不是自發自覺的投身革命工作的。

王書輝先把他們收納到了自己的麾下,然後才把各種知識和理論教導給了他們。這就像在現代社會裡一樣,全中國無數的以億爲單位計算的,從初中開始就係統的學習了科學社會思想的年輕人,他們的理論知識水平並不比當年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爲革命犧牲的前輩的水平低。

或者可以說,他們的理論水平要比那些經歷了雪山草地的殘酷考驗的偉大戰士們的水平要高的多的多。

可是呢,那麼多比當年革命年代的革命者的理論知識水平還要高的,受過系統的教育,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國人,又有幾個把科學社會思想,甚至再低一點要求,又有幾個人能夠把唯物主義理論作爲自己的信仰呢?

作爲一名大學老師,王書輝的回答是,幾乎沒有幾個。

出生和成長在現代中國,親眼看到親身體會到科學社會思想的實踐成果的現代中國人都不信仰唯物主義,沒有科學社會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既然如此,王書輝這樣堅持實事求是的傢伙,又怎麼會認爲經過自己批量化工廠化的工業化手段培養出來的滿身都是農業社會細胞的學生們,會是什麼自發和自覺的偉大革命者呢。

從某種程度上說,王書輝本人都不具備革命者的素質和情操。他對於明朝末年的理論實踐和社會改造,實際上是一種希望創造一種新的歷史,希望徹底的改變已知的歷史進程,提前幾百年把中國拉上工業化的軌道上去的做法。

更主要的是,他也是要通過這樣的工作,探索徹底的消滅仍舊在現實中國裡瀰漫着的權力封建思想的可能性。

王書輝講究實事求是,所以他知道再怎麼先進再怎麼正確的理論,想要在實踐中得到實現,都必須和實際情況相結合。也就是說,無論王書輝已經見識過,還是他自己信仰的社會發展的最終階段是什麼樣的,他都不會奢求明朝末年的中國會變成那個樣子。

革命理論必須和革命實踐現結合。指導復興黨發展的革命理論,必須和明朝末年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這纔是王書輝所堅信不疑的。

生產力的發展,必然要帶動生產關係的變革。所以在王書輝心裡面,他覺得只要中國走出封建主義的桎梏,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王書輝心裡早就把這一切想的很清楚了。所以在大冶縣的復興會鋼鐵基地完成了黨校和黨員幹部培訓之後,他就重新投入到了大冶縣的冶金工藝研究局,和那些土著研究員一起摸索耐高溫耐高壓的鋼鐵生產工藝。

實際上,他們研究的東西談不少有多麼高明。王書輝從現代社會裡拿到了一整套一戰時期的德國的耐高溫和高壓的鋼鐵生產工藝材料。目前復興會的鋼鐵生產企業本身就具有生產高溫高壓設備的能力。他和那些土著研究人員要做的事情,不過是一點點的按照圖紙和數據重新走一遍,熟悉一遍而已。

對於王書輝來說,一旦復興會自己的鋼鐵企業具備了生產這些耐高溫高壓的設備的能力之後,那麼他在全中國建立“工業化農場和工業城市二元結構”的社會模式的可能就實現了第一步。

畢竟,如果沒有能夠完全脫離從時空門“進口”,“獨立自主”的在明末時空裡進行高溫高壓設備生產的能力的話,單純的依靠從現代“進口”化肥生產設備,那麼他建立起來的新國家很可能就會變成印度那樣的奇葩。他可沒有這樣的打算。

所以,即使復興黨的近百支隊伍已經踏上了到湖廣各縣開展工作的路程,王書輝絲毫也沒把這件事情當成什麼太大的事情。

對於他來說,他已經把能夠做的都已經做了,他不準備再在這件事情上浪費腦細胞了。時空之門1619

———————————————————————————————

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57章 工業的獠牙(1)第424章 教導營出身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306章 終結者3第22章 起步(6)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367章 在山東(2)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廠化教育第8章 準備(4)第146章 簡單邏輯2第306章 終結者3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01章 王書輝下鄉記5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469章 後悔的陳新民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63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3)第39章 妖僧(3)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1章 穿越(1)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29章 日常(1)第104章 王書輝下鄉記8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287章 新的開始(4)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384章 東改編3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396章 光復遼南11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9章 婚事(1)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398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59章 工業的獠牙(3)第386章 光復遼南1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78章 大練兵(2)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36章 理念(4)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158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2第27章 開始(3)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309章 終結者6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
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57章 工業的獠牙(1)第424章 教導營出身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445章 孫元化的小藥丸兒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306章 終結者3第22章 起步(6)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367章 在山東(2)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廠化教育第8章 準備(4)第146章 簡單邏輯2第306章 終結者3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284章 新的開始(1)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01章 王書輝下鄉記5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40章 土著工業黨的誕生(2)第469章 後悔的陳新民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52章 馬縣丞的末日(4)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63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3)第39章 妖僧(3)第463章 遵紀守法的蒙古人第1章 穿越(1)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235章 張知府的崛起(2)第243章 肖文龍的覺醒(3)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29章 日常(1)第104章 王書輝下鄉記8第169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1)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219章 馬祥麟的轉變(2)第287章 新的開始(4)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384章 東改編3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396章 光復遼南11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417章 兩個案件和一個態度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9章 婚事(1)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398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59章 工業的獠牙(3)第386章 光復遼南1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282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2)第78章 大練兵(2)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36章 理念(4)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158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2第27章 開始(3)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309章 終結者6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