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

其實真要說起來,王書輝也好,復興黨的中央委員們也好,他們的問題都在於,在工業化社會的環境裡生活的時間太長,思維上已經完全的工業化了。別小看這十年的工業化建設,至少復興黨高層所處的環境是徹底的工業化的。和出生和成長在現代中國的王書輝一樣,他們都有點脫離基層了。

北中國的陝西、山西、河南、直隸、山東就是再加上江蘇北部地區,現如今的總人口最多也就是在五千萬左右。復興黨已經計劃派出二十萬的正規部隊和生產建設兵管理這五千萬左右的人口,也就是說,實際上覆興黨的準備的管理人員的比例,差不多達到了1:250左右了。

這樣的人員比例,要是問隨便一個現在在農場基層,在地方鄉鎮上工作的復興黨基層幹部的話,他們都會說,這也太土豪,準備的也太充分了吧。

他們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正常,畢竟和北上計劃不同,他們在湖北各地開展工作的過程,算得上是篳路藍縷了。復興黨對湖北根據地建設的人才投入因爲是“內線作戰”,肯定不會像北上計劃那樣進行充足的準備。

和王書輝以及復興黨高層認爲的,對地方上的接收,就是徹底全面的對當地進行工業化的建設不同,在復興黨的基層幹部眼中,接收工作其實就是組織羣衆恢復生產的一個過程。接收工作是和建設工作分開來做的。

地方上的羣衆吃不飽飯,復興黨到了當地就要把羣衆組織起來,一個是給羣衆吃飯,一個是用以工代賑的方式組織羣衆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恢復生產。

等到地方的農業生產恢復了,羣衆也適應了在復興黨的領導和組織下勞動了,這個時候,隨着大量的生產建設的物資被運動當地,有礦產資源的地方就會組織羣衆進行工礦建設,農業條件好的地方就會組織羣衆興建國營農場,既沒有工業條件也沒有農業條件的地方,就會建立起人民公社來。

總的來說,通過湖北各地區復興黨基層幹部按照王書輝提供的《工作手冊》的實踐,他們已經總結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地方工作經驗。

頭兩年恢復生產,在當地建立起復興黨的威信來。這個過程絕對是個艱苦奮鬥的過程。要說服羣衆、訓練羣衆、組織羣衆,這個工作可是不好做的。

等到兩年過去了,羣衆們按照復興黨的辦法,聽了復興黨的話,在農業生產上獲得了難以置信的大豐收,復興黨在當地羣衆中建立起威信之後,組織羣衆進行道路交通建設的工作就開始了。

用一年左右的時間把當地的低等級公路交通和復興黨子在周邊的大型基地聯繫起來之後,大量的生產設備和各種物資就可以運送到當地。有了這些生產設備和各種物資的支持,下面是要搞國有農場建設,還是要搞工礦企業建設,或是要搞人民公社建設,這些後續的建設工作才能正式的開展起來。

也就是說,按照基層的經驗,根本就沒有一下子就把制度徹底的建立起來,一下子就把當地的建設完成這種事情。沒有兩年的組織羣衆訓練羣衆並用農業建設的成果折服羣衆的過程,不能在當地樹立起復興黨的威信,羣衆就是吃了復興黨的“救濟米分”,也不會沒頭沒腦的就相信復興黨的那套工業化的道理的。

等到復興黨和羣衆們一起通過兩年時間的建設,實實在在的在第一線出力氣流汗水,把當地的農田水利建設和農業生產全都恢復起來之後,老百姓知道跟着復興黨幹,實實在在有好處。他們纔會在復興黨的領導下去幹那些修路,修河堤,清理航道這種沒有眼前好處的事情。纔會在之後進一步相信復興黨的話,參與到當地的工業建設和農業建設中去。

所以對於基層幹部來說,用二十萬經過長期訓練,基本上都完成了小學教育甚至完成了初中教育的,經驗豐富立場堅定的部隊,去對北方几省那五千萬的老百姓進行訓練和改造,其實一點兒也不難。

從最基礎的角度講,把二十萬部隊派到北方,完成前兩年恢復生產取信於民的工作,至少是不成問題的。

這些觀點,原來王書輝是沒想到的。回到現代社會大量的採購糧食物資和生產物資之後,王書輝是在去位於鬆滋縣的復興黨第二鋼鐵廠路上,在馬家河人民公社和公社幹部羣衆座談的過程中,在和馬家河公社社長丁石青交流的時候,才從丁石青的話裡反應過來的。

鬆滋縣在復興黨裡面有三個名人,一個是流民孤兒出身的莫大頭,一個是落魄秀才出身的丁石青,一個是小商人家庭出身的陳立。

莫大頭和陳立在鬆滋解放的時候都才十來歲的年紀,不過兩個人雖然一個是佃農家庭出身變成了流民,一個是小商人家庭出身變成了流民,但是兩個人在被複興黨接納後都進了復興黨的少年軍接受教育。

莫大頭和陳立都是完成了中級少年軍教育之後沒有繼續學習直接參加了工作的。因爲兩人畢業的時候復興黨的黨員幹部基層鍛鍊政策還沒有實行,所以年紀輕輕二十出頭的兩人很快就在復興黨內嶄露頭角。一個在軍隊系統裡迅速上升,到現在已經當上了副營長。一個在行政系統裡進步快速,現在已經是中央統計局裡的一個副處長了。

反到是比兩個人年紀都大了很多,曾經領導過鄉民造反的秀才丁石青,雖然在復興黨內通過了初級中學學力考試,但是一直在地方上發展。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他才從一個普通的生產建設兵團文書,升到了公社社長的位置上。

不過和前面兩個人比較起來,長期紮根基層的丁石青的經驗豐富,根基紮實,很多事情被他一說,王書輝都得到了不少的啓發。

在馬家河公社和大家交流之後,王書輝就直接給中央發了電報,把丁石青調到了自己的辦公室成爲自己的助手。

王書輝的辦公室全稱叫復興黨中央辦公廳主席辦公室。對於體制非常敏感的丁石青接到自己被調到中央辦公廳的調令之後,真的是興奮地睡不着覺了。面對自己的老婆,比自己小七歲的郭紅霞的不解,丁石青小心翼翼的告訴她,自己這是一步昇天,要到翰林院裡當官兒了。

郭紅霞是馬家河火柴廠的一個普通女工。她對於自己丈夫說的話並不理解。可是看到一直對自己小心伺候的丈夫有變得趾高氣昂的趨勢,這位常年在一線工作的工人大姐警告自己的丈夫說:

“現如今是新社會了。廣播上說了,明王朝的封建統治階級都要倒臺了,整個北方的人民都要被解放了,你這老頭子最好不要說些封建主義的胡話。”

“你當我不知道嗎?復興黨要建立一個新國家,這新國家是個人民民主的國家,是我們這些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可不是你這個老封建想的那種當官兒的騎在人民頭上拉屎拉尿的剝削朝廷。”

想起以前自己全家當流民的苦日子,想起過去給地主家扛活的壞日子,原本不過是想要打擊一下自己丈夫的囂張氣焰,讓他別忘了家裡是誰做主的郭大姐的情緒,激動了起來。她抱起被服從牀上坐了起來,對丁石青說道:

“說起這個來我就我有氣。過去我們村子裡的那個老秀才最不是東西,專門喜歡幫着地主禍害我們這些窮人。我也是暈了頭了,怎麼就聽了我爹的話,嫁了你這個老封建了!”

丁石青見自己的老婆來了情緒,趕緊賠笑做小的安慰起自己的老婆來。

復興黨治下的男女不平衡在這幾年纔好了一點。丁石青當年娶到郭紅霞的時候,其實郭紅霞本人並不怎麼願意。只不過丁石青“老奸巨猾”的走了“老丈人路線”。郭紅霞的父親,那個很死板的老爺子對丁石青的讀書人身份很看重,才堅決讓郭紅霞嫁給了比她大七歲的丁石青的。

丁石青娶了郭紅霞之後,對郭紅霞可從來沒有敢表現出過一丁點的大男子主義來。他是真的把自己的這個費盡心力才娶到手的老婆當個寶來伺候的。等到郭紅霞接連給丁石青生了兩個兒子之後,丁石青在家裡的社會地位就更進一步的直線下降。

用公社黨委書記鄭一凡私下裡的話說,在丁石青家,排在第一位的是郭紅霞,排在第二位的是孩子,排在第三位的是孩子們養的小貓和小狗,在這之後纔是丁石青的位置。

其實說起來,除了丁石青寵愛自己的老婆這個明面上的因素之外,這也和郭紅霞本人在火柴廠裡掙的工資比丁石青高有直接原因。郭紅霞在職稱上是三級工。丁石青纔是個副科級的幹部。郭紅霞的基本工資和職稱工資再加上崗位津貼和加班補助以及獎金分紅,加起來比丁石青這個副科級幹部高出將近五塊銀元來。

可以說,丁石青家裡的那些傢俱擺設和各種新鮮的生活用品,以及在銀行裡的存款,基本上都是靠了郭紅霞纔有的。

一切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問題。

在科級幹部這個圈子裡,其實大家基本上都是大哥別笑二哥,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區別。只要自己的老婆是有三級以上的熟練工職稱的工人,那這些基層幹部在家裡的腰桿子就都直不起來。

鬥爭其實是無處不在的。作爲男人,特別是作爲讀過四書五經這些封建經書的男人,丁石青哪會不想在家裡當個一家之主的。但是呢,經濟上家裡的三分之二的天都被自己的老婆給佔住了,所以丁石青就想着自己升了官是不是能改變這種不利的狀況。沒想到狐狸尾巴剛露出一個小小的尖兒,作爲勞動人民的自己的老婆就敏感的發現了。

看到丁石青老老實實的投降服軟,郭紅霞的心氣才平靜下去。作爲丁石青的老婆,郭紅霞當然還是向着自己的丈夫的。所以她站在自己丈夫的立場上對他說道:

“老丁啊,你這個人呢,別的毛病沒有,但是裝清高,自我感覺良好的問題還是很大的。我呢雖然沒當過幹部,可是在廠子裡也知道那些升得快的幹部都是個什麼樣的。凡是升得快的幹部,都是那種不怕手髒腳髒,生產線上的活兒人家都拿得起來,能和工人能夠打成一片的人。”

“所以要我說,想要升官快,沒架子這一條可不能忘了。咱們復興黨就是和舊社會反過來的。舊社會的官兒是端着架子讓老百姓幹事兒的,復興黨的幹部是放下架子給老百姓幹事兒的。我就說一條,我們廠的廠長、車間主任之類的幹部,哪一個對工人都是沒架子的。凡是有架子的,都被工人大會給選下去了。”

“中央什麼樣我不知道,但是話說回來了,看王主席的做派你就能想到了。今天在食堂裡吃午飯的時候,我就看到王主席手裡的饅頭掉在地上,他老人家撿起來擦了兩下直接就吃了,那叫一個自然。你再看看人家王主席對咱們工人,大家七嘴八舌的說什麼的都有,人家就那麼拿出個小本子來,一句話也不說,光是記大家反映的問題。”

“你還說什麼中央辦公廳就是朝廷的翰林院,你是要一步登天了。我看你這一套說辭可夠嗆。照你說的,王主席就應該是皇帝,可是這皇帝有撿起地上的饅頭一點不在乎就吃下去的嗎?王主席都是這樣的人,那中央的那些大領導肯定也都是這樣的人。你要到中央辦公廳上班去了,要是還端着個清高的架子,總以爲自己是書裡面的諸葛亮那樣的高人,我看你還是別去了,咱們兩口子還是在馬家河過安生日子吧。”

丁石青知道有個說法叫“妻賢夫禍少”。以前的時候丁石青還覺得未必。女人讀了書見識多了,恐怕也不會賢良起來,要不歷史上怎麼出了呂太后和武則天呢。可是今天聽了自己的老婆這番話,丁石青可真是感到婦女能頂半邊天了。就光是自己老婆剛剛說的這番道理,就要比自己高明一百倍。

想到自己邀天之幸娶了個賢惠的老婆,丁石青趕緊給老婆行了個禮,然後緊緊地抱住了她。他帶着很濃厚的感情對郭紅霞說道:“我可不是什麼諸葛亮,咱們家的諸葛亮啊,只有你才能當啊!”

王書輝在復興黨第二鋼鐵廠也沒呆多長時間。和工藝研究局駐第二鋼鐵廠的技術人員進行了幾天的交流之後,王書輝就直接去了枝江縣。

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11章 婚事(3)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398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332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1)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75章 大豐收(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383章 東改編2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452章 先死容易後死難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6章 準備(2)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29章 日常(1)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255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3)第460章 國家級吉祥物的鬱悶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8章 準備(4)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160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4)第456章 打破舊規矩建立新規矩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260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8)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408章 黃臺吉之死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327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2)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28章 開始(4)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9章 日常(1)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12章 婚事(4)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24章 起步(8)第309章 終結者6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22章 起步(6)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23章 起步(7)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
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11章 婚事(3)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398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133章 入學風波2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87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2)第339章 制度這個事兒(4)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491章 覲見大皇帝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332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1)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73章 骨幹的產生(1)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75章 大豐收(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383章 東改編2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452章 先死容易後死難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346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7)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293章 沒用的和有用的(2)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6章 準備(2)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391章 光復遼南6第29章 日常(1)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255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3)第460章 國家級吉祥物的鬱悶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8章 準備(4)第423章 魏老三的心路歷程第399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2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160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4)第456章 打破舊規矩建立新規矩第210章 保民軍第一戰3第260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8)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408章 黃臺吉之死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327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2)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188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4)第28章 開始(4)第376章 魯東土地革命(1)第29章 日常(1)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12章 婚事(4)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24章 起步(8)第309章 終結者6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22章 起步(6)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249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3)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23章 起步(7)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60章 工業的獠牙(4)第431章 春水暖鴨先知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