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

朱元璋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明王朝建立的衛所制度,從客觀上講,絕對是杜絕兵爲將有、武將專權的一種有效手段。甚至可以說,明王朝的衛所制度,是一種很先進的,武裝力量由國家直接掌控的優秀制度。

但是,在落後的生產力水平下,在沒有現代通訊技術的支持下,想要保證一種制度從上到下的貫徹和從下到上的反饋,都是做不到的。既然在封建社會的落後生產力水平下,是以人治爲主,而不是以先進制度爲主來管理相關的事務的。那麼,無論多麼先進和完善的制度,在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完善的人的治理下,就一定會出現問題。

實際上,從洪熙皇帝之後,正統年間開始,因爲軍官對衛所士兵田地的侵佔,和明王朝武人地位的下降,明王朝的衛所制度就已經開始崩壞了。

衛所制度的實質,其實就是軍屯制度。朱元璋原本的設想是很好的。士兵處於軍屯狀態中,無戰時種地自足,有戰時軍糧軍費兵器都有國家調配。

但是,朱元璋沒有意識到的是,在封建社會裡,土地這種資本,對於人的吸引力有多麼巨大。兩百多年來,衛所的軍官們,不斷的侵吞自己名下士兵的田產,把士兵變爲自己的農奴。在落後的人性的促使下,整個明王朝的衛所制度,在正德年間徹底崩潰。這就是爲什麼在嘉靖皇帝時期,江南地區空有大軍,但是在幾個倭寇海匪的進攻下無有不敗的原因。

從嘉靖年間開始,衛所制度就不再是明王朝的主要軍事制度了。從戚繼光建立戚家軍開始,明王朝的主要武裝力量就是募兵了。與此同時,明王朝的武裝力量,也開始從國家所有,重新退化成了兵爲將有的模式。

就目前,西元1620年的荊州衛指揮使司而言。荊州衛指揮使說是一個明王朝的軍事將領,名義上掌控者五千六百個士兵的武裝力量的頭目。但在實際上,他不過是一個擁有幾萬畝荊州附近土地,掌控着幾千個農奴的大地主罷了。

荊州衛名下的五個千戶所,名義上歸他管制,但實際上,下面的五個世襲千戶和他一樣,也不過是握有大量土地,驅使着農奴士兵的大地主而已。而且,因爲千戶極其之下的武職全部都是世襲的,荊州衛指揮使甚至不能直接控制手下的千戶們。

荊州府地區作爲遠離邊境的內陸地區,荊州衛已經有上百年的時間,沒有真正的動員過武裝力量了。最近一次的武裝力量動員,還是一百多年前,正德皇帝在位時的寧王之亂時期。不過,即使是那一次,也不過是荊州衛內部的動員,士兵還沒操練明白呢,寧王之亂就被平定了。

雖然在嘉靖皇帝在位時期,荊州地區的武裝力量經歷了大規模的改造,裁撤了舊有的荊州三衛,只留下了一個荊州衛。不過實際上,荊州衛的武裝力量的狀況並沒有因此得到改善。一方面是衛所兵的不斷逃散,一方面是衛所本身已經從武裝力量團體,完全退化成了軍官斂財的工具。所以,整個荊州衛的武裝水平是極端的低下的。

從明朝中期開始,武將的地位就開始不斷的下滑。到了如今,荊州衛指揮使這樣的正三品武官,見到荊州府知府這樣的四品文官,連站着的資格都沒有,只能是跪拜相迎。一方面,是整個社會環境下的武官地位低賤。另一方面,是本身就已經不再能夠掌握強有力的武裝力量了(一幫農奴士兵飢寒交迫,有毛武力)。所以,荊州衛指揮使在荊州府裡的地位有多麼低下,就可以想象的出來了。

苗偉常原本是南直隸張家,也就是張問達家的一個家奴。他原本是張老太爺給張問達配備的一個跟班書童。因爲先天的身體條件比較好,又跟着張府的家丁護院學了幾手把式。等到張問達做官做到湖廣巡撫的時候,就給他謀了個武舉人的身份,讓他當上了湖廣都司七品經歷司經歷的武職。

苗偉常因爲是跟班書童出身,一直跟在少爺身邊,耳濡目染之下,他居然也能把三百千學全了。在武人堆裡,比他武藝好的沒有他認字多,比他認字多的沒有他武藝好。更因爲他藉着湖廣巡撫張問達的勢力,在短短的幾年裡,就從正七品的湖廣都司經歷一路升遷,做到了正三品都指揮僉事。就在不久前,同樣是藉助了還在戶部尚書任上的張問達的威勢,他從湖廣都指揮僉事轉任荊州衛指揮使。

原來在湖廣都司裡做官的時候,雖然油水也不少,可是因爲頭上的婆婆太多,主管湖廣都司屯田事務的苗偉常,一直深感自己撈的不夠多,職位不夠肥。所以,他藉助老主家的勢力轉任荊州衛指揮使之後的這幾個月裡,他的主要工作只有兩個。一個是全身心的奉承小主子,也就是張問達的侄子張天祿。另一個,自然就是傾盡全力的撈錢了。

說起來,苗偉常和王書輝兩人還有些交集呢。司馬峰爲王書輝買來的第二批的一千多個礦工,就是從苗偉常手下買的。那一千多個礦工就是苗偉常手下的軍戶。他們是在苗偉常名下的,荊州府附近的幾個煤礦裡挖煤的。

原本荊州衛地盤裡就有幾個產量不小的煤礦。可是歷任的荊州衛指揮使,都不覺得那些煤礦有什麼用處。還是因爲王書輝推廣的蒸汽機在湖廣地區的普及,以及復興會工業委員會下屬的幾個鋼鐵工廠的建立,才使得整個湖廣地區的煤炭價格開始走高。

苗偉常武藝稀鬆,文化也不過是識字蒙童的水平,可是卻長了一副能夠偵查商機的眼睛。他看到市場上煤炭價格走高的趨勢之後,就立即組織荊州衛下屬的農奴士兵,開始採挖煤礦。正是這個原因,讓司馬峰發現了與他合作的機會。司馬峰不僅向苗偉常採購了大量的煤炭,更從苗偉常手裡以布匹作爲付費手段,買到了一千多個既是農奴又是礦奴的衛所士兵。

現代人可能會覺得,一個家奴出身的人做到一個衛所指揮使,正三品的武官,是個難以想象的事情。不過在明王朝中後期,比較出名的軍事將領,大部分也沒有什麼太高貴的出身。他們大部分是世襲武官出身不假。可是,世襲武官也不見得比世家奴僕的地位更加的高大上一些。在明末清初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就是遼東礦工出身。說起來,他們的出身還不如苗偉常呢。

至於一個半文盲能夠青雲直上。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現代社會裡,這樣的事情難道沒有麼。不見得吧。

苗偉常聽到張大少爺的命令之後,心裡還覺得有些不以爲然。和馬鬆華以及司馬峰這些處於明朝社會中下層的人不同,苗偉常怎麼說也是正三品的武官。他對於整個明王朝的權力體系有着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見解。

在苗偉常看來,在明王朝能夠與文官勢力相抗衡的,只有在皇帝直接指揮下的宦官系統。藩王宗室們,除非是皇帝的直系親屬,而且還得是皇帝喜歡的那種直系親屬,纔會讓背靠如今的吏部尚書爲靠山的苗偉常,覺得有些忌憚。枝江郡王朱由梓不過是個遠支郡王,而且還剛剛復位不久。就是前兩代的帝王對他有些青睞,新帝上臺之後,也不見得能續得上這段香火情意。

而且消息靈通的苗偉常知道,如今在位的這位天啓天子,是個性情綿軟的人物。他老人家十有八九不是文官大人們的對手。

不過即使如此,張天祿大少爺的命令也不是他可以輕慢的。苗偉常從自己麾下兩百多個貼身家丁裡撥出一半的人手,交給張天祿府上的管事張旺財指揮。

就這樣,一百多個家丁,在張旺財的指揮下,由肖文龍帶路,浩浩蕩蕩的開往枝江縣。

肖文龍是個大夫,還是湖廣地區頗有名望的名醫。你要是和他談談詩詞歌賦,肖文龍大有可能會說的頭頭是道,畢竟他是個讀書人出身。你要是和他談談醫道醫理,肖文龍肯定能說的天花亂墜,畢竟這是他的本行。可是,你要是讓他談談行軍打仗的事情,他就只能背背三十六計,說些書本上的話。畢竟,對於此道,他是個完完全全的外行人。

可是即使如此,他也完全沒有想到,看起來兵強馬壯的一百多個荊州衛指揮使的家丁,居然輕易的就被一羣明顯比他們人數少,大概只有幾十人的隊伍,輕鬆的就擊潰了。

肖文龍的隊伍是在一個叫做劉家湖的村子裡遇襲的。劉家湖村就在荊州府前往枝江縣的官道旁邊。原本,張旺財不過是派了幾個軍兵,到村子裡徵些口糧水米什麼的。沒想到,被派出去的幾個人,剛剛搶了一戶莊戶人家的幾隻雞,在回去的路上,就聽到村子裡響起敲鐘的聲音。還沒等他們出村子,就被集結而來的本村民兵逮捕了。

在劉家湖村工作組的審訊下,被捕的幾個人交代了自己的身份。一聽到這些人是要到枝江縣找王師尊麻煩的,劉家湖村的兩個民兵隊,就在工作組的指揮下列陣而出。

在這之後的情況就很簡單了。先是一陣弩箭,之後就是長槍陣上前。一百多個原本不過是江湖豪強出身的荊州衛指揮使的家丁,除了死了一地之外,就是被俘虜了。

《時空之門1619》最新章節由雲起書院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

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287章 新的開始(4)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308章 終結者5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廠化教育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377章 魯東土地革命(2)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10章 婚事(2)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78章 大練兵(2)第397章 光復遼南12第17章 起步(1)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94章 鍊鋼和鍋駝機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115章 第一次反圍剿8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91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6)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442章 相同的身體不同的人生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336章 制度這個事兒(1)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383章 東改編2第23章 起步(7)第247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1)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176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2)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16章 立足(4)第305章 終結者(2)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18章 起步(2)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220章 馬祥麟的轉變(3)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382章 東改編1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369章 在山東(4)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
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191章 武昌起義(1)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287章 新的開始(4)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436章 妻賢夫禍少第301章 朱舜水訪武昌(6)第308章 終結者5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廠化教育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377章 魯東土地革命(2)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10章 婚事(2)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78章 大練兵(2)第397章 光復遼南12第17章 起步(1)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177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3)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94章 鍊鋼和鍋駝機第335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4)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489章 進入倒計時的南明第388章 光復遼南3第115章 第一次反圍剿8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407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10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252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6)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44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4)第221章 馬祥麟的轉變(4)第91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6)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442章 相同的身體不同的人生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336章 制度這個事兒(1)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53章 馬縣丞的末日(5)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85章 奇葩的錦衣衛(2)第119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2第383章 東改編2第23章 起步(7)第247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1)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194章 武昌起義(4)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176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2)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485章 秦十四和“大皇帝崇拜”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16章 立足(4)第305章 終結者(2)第197章 武昌起義(7)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70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4)第363章 建設新湖北(6)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18章 起步(2)第257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5)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393章 光復遼南8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220章 馬祥麟的轉變(3)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382章 東改編1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369章 在山東(4)第441章 完蛋的太突然了第224章 四省攻鄂(1)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