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三種“非國民”

1631年的枝江老縣城只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居民聚集區了。

復興黨的枝江縣委縣政府駐地不在枝江老城裡面,所以除了各種各樣從原來的董灘口遷移到枝江縣城裡的商業鋪面和服務業以外並沒有什麼工業企業,這使得枝江縣老縣城難得的沒有什麼工業污染。

王書輝有很多年沒到枝江縣老縣城裡來過了。復興黨在枝江縣城沒有什麼佈置,但是枝江縣城裡面卻有一個復興黨治下獨此一家的東西,那就是王書輝的老丈人朱術圳的枝江郡王府。

王府的規模其實也不大。畢竟當初重新王府的時候,王書輝只是按照自己的老丈人和自己妻子的幾個舅舅家的實際需要修繕的。隨着朱微妏的幾個年輕的舅舅都搬出了王府,現在的枝江王府裡面只剩下朱術圳和幾個老頭子了。

這一次朱術圳突然讓人打電報叫王書輝過來,王書輝還有點奇怪。要知道他的這個老丈人自從從報紙和廣播上搞清楚了復興黨是怎麼回事之後,就是一直避免和自己見面的。雖然沒有直接的明說過,但是王書輝也能從自己的老丈人眼中看到深深的忌憚。

這種忌憚和過去看到王書輝的殺伐果斷而被嚇到還不一樣,那是身上有着太祖血脈的封建貴族朱術圳對於革命者王書輝的忌憚。

進了枝江老縣城,到了自己老丈人的家,看到自己老丈人家門口迎接自己的那個面白無鬚的老頭子之後,王書輝纔想起來,前一段時間內保局的人有一份報告,說是原本被軟禁在鍾祥縣大明朝景陵的老太監劉若愚,前一段時間申請到枝江縣來服侍朱術圳。王書輝當時沒把這個事情當成個大事兒,就同意了。

作爲承天府鎮守太監的劉若愚,在復興黨對整個湖北根據地進行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明確的認識到了復興黨是怎麼回事,所謂的王府儀賓王書輝是什麼樣的人。

在整個承天府的所有武裝力量,包括景陵衛的明軍也都被改造成了鍾祥農場的農業工人之後,劉若愚被勒令負責景陵“風景區”的衛生工作。

到了這個時候,劉若愚就徹底明白了自己緊怕步了自己前任的後塵而小心翼翼的應對的王書輝,是個要把大明朝的天翻過來的人物了。

最開始的時候,劉若愚還覺得這可能就是一場和當年武宗皇帝時候的“寧王之亂”一樣的鬧劇。可是在觀摩了幾次批鬥大會,又參觀了幾次當地農場建設場面以及農場職工的軍訓之後,劉若愚漸漸的認識到,王書輝要鬧起來的這場亂子,不見得是“寧王之亂”,倒有點“靖難之役”的意思了。

在大明王朝內廷那個人吃人的地方,一步一步的從一個低等灑掃雜役到一個內值房的高級文書經管,能夠在魏忠賢對大內的清洗下倖存下來,最終謀到個地方鎮守太監的高級位置養老,劉若愚這個老太監的眼力還是有的。別看他只是個太監,但是當初在大內呆了幾十年的他也明顯的感覺到大明朝的國事是一步步的衰敗下去,越來越不行了。

別的不說,光是他在內值房整理文書的時候,他就看到了多少各地的大災和大亂了。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劉若愚就覺得投靠王書輝的老丈人是他唯一的選擇。畢竟他已經大約的察覺到了,在復興黨裡面好像是沒有他這種人的位置的。

看到一個陌生的老頭子認認真真對着自己行着磕頭的大禮的時候,王書輝纔想起來,這個老太監可不簡單。此人可是在後世的歷史上,以一本記載明朝宮廷制度和事蹟的歷史文獻資料《酌中志》而聞名的。基本上研究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有這麼個老太監。

雖然不太理解這個在大明內廷裡沉沉浮浮,甚至曾經在司禮監裡混過的高級太監爲什麼這麼鄭重的對自己大禮參拜,但是出於對老年人的尊重,王書輝還是親手把他給扶了起來。

“我們復興黨不講究這一套,劉老先生還是不要這麼客氣了。我岳父這次找我來有什麼事情,你是照顧他的人,你知道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劉若愚是在大內呆過很長時間的人,雖然在他眼裡王書輝很可能就是下一朝的新皇帝,但是他還是非常有操守的沒有多嘴,反而說自己是個奴婢下人,不敢參與貴人們的事情。

王書輝對於貴人這兩個字有點敏感。不過對一個滿腦子都是封建思想的老太監,他也沒有追究他的意思。

朱術圳找王書輝來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天天逛茶館,泡澡堂,早就從廣播和報紙上了解到了足夠的信息了。復興黨要北上,這個事情復興黨是沒有任何顧忌的在廣播報紙上對所有的羣衆都進行了宣傳了的。

現如今,復興黨要北上中原拯救千千萬萬在反動派的爭霸戰爭中水深火熱的人民羣衆的消息,在湖北根據地裡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中原人民的生活有多慘,反動派的非正義爭霸戰爭是多麼邪惡,大家現在都是順嘴就能說出來的。

只不過和年輕人積極響應,關心會不會因爲地盤擴大所以工廠的任務增加,自己可以獲得更多的工資和獎金,或者直接被調到新建工廠更上一層樓不同,大部分有一定年紀的羣衆對此的關注不是很大。

羣衆參與政治,人民參與國家大事的習慣,現在還沒有形成。復興黨落實人民民主制度的困難也正在這裡。

不過,和普通的人民羣衆不同,作爲封建統治階級的一份子,作爲大明王朝千秋萬代傳承下去的直接受益人,王書輝的老丈人朱術圳明確了這個消息之後就坐不住了。

自己的女婿要滅亡大明,或者說自己的女婿要撿大明這個“漏兒”(在朱術圳看來是這樣的),朱術圳覺得,作爲太祖皇帝的龍子龍孫,自己應該對自己的女婿表明一個態度。

王書輝完全不覺得大明王朝的滅亡有什麼不正常的。所以當他聽到自己的老丈人用車軲轆話說着什麼“大明王朝的正統地位”之類的廢話的時候,他的感覺是很荒誕的。

看到王書輝對此不以爲然,朱術圳又開始引用參事會的那幫舊文人的口水,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說起什麼“萬民何辜”之類的話來了。

聽了這話,王書輝腦袋裡不自覺的想起的卻是馬老人家的一段話:

“這樣就產生了封建的社會主義,半是輓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迴音,半是未來的恫嚇;它有時也能用辛辣、俏皮而尖刻的評論刺中資產階級的心,但是它由於完全不能理解現代歷史的進程而總是令人感到可笑。”

“爲了拉攏人民,貴族們把無產階級的乞食袋當做旗幟來揮舞。但是,每當人民跟着他們走的時候,都發現他們的臀部帶有舊的封建紋章,於是就哈哈大笑,一鬨而散。”

對於復興黨北上接收北中國這件事情,復興黨治下“非國民”的態度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就是在工業化改造中主動或者被動的成爲工業資本家的那些算是“進步”地主階級的傢伙們。這些人主要集中在枝江商盟、秦氏商團和武昌商團等一些在復興商社領導和組織下的長江中上游商團之中。

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對於復興黨是非常看好的。畢竟在復興商社領導下的他們對於復興軍的武裝力量的強大的認識是非常的充分的。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直接參與到復興黨的對外貿易中的。

而且,因爲復興黨“促進商業發展和市場繁榮,對零售業和服務業全面放開搞活經濟,促進並扶持輕工行業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他們雖然不情願或者假裝情願的被複興黨剝奪了對土地的所有權,但是他們經營的各種商店、飯館兒、茶館、旅店等等買賣,都是受到復興黨的支持和保護的。他們經營的那些紡織廠、絲綢廠、造紙廠和食品廠等輕工業企業,也是直接的得到復興黨的技術支持和金融支持的。

雖然復興黨制定的工人最低工資以及工人權益保護政策讓他們相當的不舒服,雖然因爲復興黨的企業給工人的優厚待遇使得他們不得不給予自己工人足夠的好處,才能保證工人不會大量的流失。但是,跟着復興黨搞工業有肉吃這個基本的事實,他們還是都能夠明確的認識到的。

在復興黨治下,這些人沒有任何的政治權利。但是在經濟收益上他們卻是鉢滿盆溢的。甚至於跟着復興黨的復興商社,他們還能賺那些海外蠻夷的錢。對於這一點,他們還是相當的滿意的。

這些人大部分在大明朝治下都是些沒有後臺,經常要受到盤剝的那種朝不保夕中小商人。在復興黨治下,他們雖然同樣沒有什麼政治權利,但是復興黨保證他們的財產安全,這就已經讓他們很知足了。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他們的利益是和復興商社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對於復興黨進一步的擴大地盤控制整個北中國,他們因爲可以隨着復興黨的擴張而進一步的擴大自己的產業,都是相當的踊躍的。

當然了,他們中的一些年紀比較大人,和第二種人的想法差不多。那就是一些在復興黨的土地革命和根據地改造中,因爲沒有什麼劣跡,靠着自己的勞動爲生,所以“逃過一劫”的那些普通讀書人。主要包括湖北各府縣裡的那些童生、生員等一些封建讀書人。

復興黨反封建不假,復興黨使用非常暴烈的手段反封建也不假,但是復興黨的所作所爲都是講證據,看行動的。這些人在復興黨的革命過程中沒有明確的表明自己的反動立場,把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都隱藏了起來,沒有到處去嚷嚷,沒有做出任何反革命的舉動,復興黨也不可能因爲個“莫須有”的罪名,就收拾他們。

這些人在復興黨治下,大部分都是在一些私營企業裡擔任賬房、掌櫃或者管事之類的職位,以爲私營工商業主服務爲生的。(因爲復興黨的任何單位都不會用這些人。)

在這些人看來,復興黨的所作所爲是大逆不道的。復興黨治下的這些老百姓,那些趾高氣昂的泥腿子們,都是朝廷的反民,都是要被殺頭的混賬。

他們一方面期盼朝廷大軍能夠掃清環宇收拾掉湖北的這些亂黨,一方面又怕朝廷的大軍真來了,自己這等“良善之人”會被玉石俱焚。他們一方面因爲復興黨的統治過上了更好更安穩的生活而暗自高興,一方面又因爲在復興黨的治下被剝奪了一切政治地位和特權而憤憤不平。

總的來說,他們這批人的內心是很矛盾的。

第三種人就是以顧君恩、宋獻策和牛金星爲首的,復興黨參事委員會的那幾十個不到一百人的舊文人了。

他們對於復興黨的北上是支持的,極有熱情的。但是他們對於自己在復興黨內的地位又是非常的不滿的。王書輝和復興黨把他們當成是處理和封建分子們的關係的橋樑和工具,但是他們卻把自己定位在慧眼識人,從龍建國的功臣的位置上。

在復興黨的體系內沒有他們的位置,他們怎麼鑽營也不能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在復興黨內很難找到任何的盟友組成任何的勢力。這就是他們爲什麼在三番五次的被王書輝收拾的狗血淋頭的情況下,還是孜孜不倦的在朱術圳和朱微妏身邊鑽營的原因。

他們是從內心深處希望能夠搭上覆興黨人民革命的東風,實現自己白衣卿相的文人迷夢的。

他們搞不清楚的是,他們腦袋裡的那一套封建農業社會的落後意識形態,根本就無法適應王書輝領導下的工業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組織形式。兩者之間是一種完全格格不入的關係。要不是他們現在還有一定的作用,王書輝早就動手收拾他們了。

所以聽到自己的老丈人仍舊在說些不着邊際的廢話,王書輝開始轉移精神,觀察起老丈人家的佈置來了。

王書輝有大約六七年的時間沒進過這座所謂的王府了。對於這座所謂的枝江王府,王書輝用的是一種自己出錢供養自己的老丈人的態度。所以十年下來,這座裝備了先進的供暖設施、照明設施和各種現代化生活設施的大房子,保養的還相當的不錯。

一座礦石收音機旁邊就是一個整理的非常整齊的報刊架。

看樣子自己的老丈人還是非常的關心時事的。

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382章 東改編1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25章 開始(1)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21章 起步(5)第13章 立足(1)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176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2)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19章 起步(3)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304章 終結者(1)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1章 穿越(1)第6章 準備(2)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418章 簡單粗暴和物質刺激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396章 光復遼南11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章 穿越(3)第476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4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260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8)第146章 簡單邏輯2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廠化教育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309章 終結者6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383章 東改編2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80章 大練兵(4)第7章 準備(3)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3章 穿越(3)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35章 理念(3)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75章 大豐收(1)第220章 馬祥麟的轉變(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
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29章 四省攻鄂(6)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382章 東改編1第48章 新奇的生活(2)第25章 開始(1)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161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1)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21章 起步(5)第13章 立足(1)第267章 承天事變(1)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176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2)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19章 起步(3)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63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3)第186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2)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304章 終結者(1)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128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1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第356章 炮擊金州衛(9)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387章 光復遼南2第1章 穿越(1)第6章 準備(2)第294章 明朝的經濟危機(1)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418章 簡單粗暴和物質刺激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396章 光復遼南11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3章 穿越(3)第476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4第303章 朱舜水訪武昌(8)第315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4第260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8)第146章 簡單邏輯2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廠化教育第406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9第86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1)第309章 終結者6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98章 王書輝下鄉記2第360章 建設新湖北(3)第118章 不算戰鬥的戰鬥1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142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4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425章 當家方知家難當第192章 武昌起義(2)第383章 東改編2第498章 範·德佩爾生病了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80章 大練兵(4)第7章 準備(3)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67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1)第3章 穿越(3)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487章 大刀正向沙俄的粗脖子上砍去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35章 理念(3)第428章 即將改變歷史的事件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149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1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75章 大豐收(1)第220章 馬祥麟的轉變(3)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450章 亂世中的一家人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410章 曾德昭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