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馬縣丞的末日(1)

唐文光收到一封來信。這封信是他的一個朋友,在南京禮部裡當五品官的同年寫給他的。他的這位同年在信裡告訴他,萬曆天子前不久發下旨意,已經恢復了原枝江王的世孫朱由梓,枝江郡王的爵位。他不日就會和從京師前來的中官一起,到枝江縣來宣旨。

他寫這封信,就是要給自己的好朋友唐文光提個醒。一方面,要他做好前來宣旨的兩京要員的接待工作。囑咐他,千萬不要慢待了,來自京師司禮監的太監和陪同他前來的南京守備太監。另一方面,好友要他事先整理好,一直由枝江縣管理的,原枝江王府下屬的王府王田。因爲萬曆天子明確要求,地方官要發還原枝江王府名下的財產。

唐文光的好友特別囑咐他,一定要和新任枝江王朱由梓搞好關係,切莫得罪了這位藩王。因爲據可靠消息,不僅南京的守備太監似乎和枝江王府關係不錯,就是太子和太孫,好像對這位藩王也讚譽有嘉。而且,據說這位藩王進貢給天子的寶物,極得天子的喜歡。

唐文光看完了信,不自覺的拍了拍胸口。他也真是後怕的厲害。如果不是他,在馬鬆華要爲難枝江王府的第一時間裡,就向枝江王府通風報信。那他很可能,就會像那個沒見識,沒腦子的村夫縣丞馬鬆華一樣,開罪了深得天子賞識,被兩代儲君讚譽,與南京守備太監交好的新任藩王了。

唐文光看完了信,立時就把自己的師爺叫了進來,與他商量接待兩京太監和官員的具體事宜。在他和師爺兩人商量好具體接待事宜之後,他們又開始商量怎麼發還王府財產的事情。

前代枝江王被奪爵之後,枝江王府名下的王府和王田,就處於枝江縣衙的直接管理之中。

王府倒沒什麼好說的。位於枝江縣縣城中心的枝江王府,一直被空置。這麼多年下來,整個王府已經破敗不堪了。枝江縣能做的,也只是打開府庫,召集工匠,儘快將王府修繕起來。

至於原枝江王名下的王田,則是相當的麻煩。枝江縣前幾任的官員,早在王府被奪爵之後,就將枝江王府名下的田地發賣了出去。八千多畝優質王田,被彌陀寺、馬鬆華低價買了其中五千畝左右。其他的三千畝良田,則被本縣的十多家大戶瓜分。

事情已經過去幾十年了,現在想要將田產要回來,恐怕麻煩不少。

特別是彌陀寺和馬鬆華名下的王田。這兩家都是在枝江縣勢力龐大的團伙。即使是縣令唐文光直接出面,怕也是難得什麼好處。恐怕,還要聽些陰陽怪氣的怪話。

唐文光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一直足智多謀的師爺,也沒什麼主意。到了最後,唐文光派出自己的師爺,前去枝江王別園和朱由梓交涉。他希望朱由梓能夠諒解他的難處,不要追究。

唐縣令的師爺張守義,並沒有見到馬上要成爲實至名歸王爺的朱由梓。王府大管家劉懷一接待了他。

聽到張守義帶來的明確消息後,劉懷一是激動非常的。幾十年了,他們終於盼到了這一天。

不過,劉懷一知道。王府的事情,無論大小,現在都是由儀賓王書輝把持的。他一方面爲妹夫的王爵即將恢復而興奮,但是另一方面,他還保持着清醒的頭腦。

他告訴張守義,王爺現在修身養性,是不理會俗事的。他吩咐一個在王府值守的家丁,帶着張守義去大營,拜見王府儀賓王書輝去了。

從一進王府鎮開始,張守義覺得頗爲驚奇。他過去雖然從來也沒到這裡來過,但是看到建設中的城牆和明顯沒有修好多久的王府鎮建築,心裡想着,自己怎麼從來也沒聽說王府別園這裡,有這麼個規模不算小的市鎮呢。

等到他看到一隊隊手持長槍,衣着整齊的家丁,在王府鎮內巡視的時候。張守義才聯想起,最近枝江縣地面的傳聞。

看着明顯比荊州府衛所兵還要雄壯的家丁,張守義心中不禁有些犯嘀咕了。

王書輝的府邸,在規模上,是相當龐大的。不過,從外面看,四周豎着幾個望樓的儀賓府,看起來非常的寒酸。

王書輝的府邸和王府鎮的普通建築風格相同。雖然規模不小,但是在風格上,完全沒有那種雕樑畫棟,濃墨重彩的樣子。紅磚紅瓦的起脊大瓦房,四四方方。因爲規劃的非常整齊,更顯得整個儀賓府看起來過分的整齊單調。

張守義是在王書輝的辦公室裡獲得接見的。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擺設的會客室。幾個沙發和茶几圍成一個半圓形,讓張守義搞不清楚,到底哪裡是主位,哪裡是客位。即使是帶他進來的年輕後生讓他落座,他也不敢隨意坐下。

王書輝在張守義眼裡最多不到二十歲。現代人對於古代人來說,肯定是看着年輕的。王書輝的成長經歷雖然坎坷,但是他仍然營養充足。王書輝雖然喜歡運動,但是平常畢竟是在室內工作,所以他在張守義眼中,看着斯文白淨。

王書輝給張守義的感覺,是個溫和有禮的世家子弟。他覺得王書輝不愧是王府儀賓,舉手投足都有着貴人的威儀。

王書輝一走進會客室,就擡手止住張守義的行禮,之後現在沙發上落座,揮手讓張守義坐在他旁邊。等到輪值的教導員,給兩人倒上茶水之後,王書輝示意張守義說明來意。

張守義的話雖然雲山霧罩,但是王書輝大體上是聽明白了。

唐文光不僅壓不住彌陀寺和馬鬆華,就連其他十幾個霸佔王田的大戶,他也威壓不住。張守義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想讓朱由梓嚥下這口氣,縣衙會把本縣名下的官地,劃分給枝江王府作爲補償。

王書輝聽了這話之後,冷笑就止不住了。他喝了口茶,嗤笑着對張守義說,“張先生這意思,是說,唐縣令身爲本縣的長官,對本縣的豪族大戶束手無策不成。”

張守義聽了這話,只能無語的沉默。

王書輝止了冷笑,對張守義說道,“既然如此,我就來問問張先生,這彌陀寺和馬鬆華如何的勢大,竟讓縣尊大人這般忌憚。”

張守義聽了這話,心裡想着,既然話已經說到這個地步了,也就沒什麼好藏着掖着的了。

他對王書輝說道,“儀賓有所不知,彌陀寺背後有荊南地界幾大船幫撐腰。馬縣丞背後,是前湖廣巡撫,現戶部尚書,張問達大人的侄子。唐縣尊官小力薄,對此兩家,確實是無能爲力。至於本縣幾家大戶,多是馬縣丞姻親。馬縣丞那裡給他們撐腰,唐縣尊那裡,也着實沒什麼辦法。”

王書輝聽了這話,也沒有繼續爲難張守義。他對張守義說,“張先生既然直言相告,我也就不爲難唐縣尊了。不過我這裡有些話,煩請張先生回稟唐縣尊。馬鬆華勾結江湖匪類,在枝江縣無法無天不假。可是這天底下,也有玩火自焚的道理。等到哪一天,馬鬆華被江湖匪類反噬的時候,還請唐縣尊要秉公而行,不要忘了,馬鬆華名下產業,還有枝江王府一份。”

張守義聽了這位王府儀賓帶着冰碴子的話,心中還是相當的不以爲然的。他想着,你們家是郡王府邸不假,可是人家馬家,可也通着戶部尚書的勢力呢。這個王儀賓還真是少年人的心性,自己好心提醒他,他反倒不識好歹的說些不着邊際的意氣話。

張守義很快就回到了縣衙。唐文光聽了張守義的回話,心裡鬆了一口氣。

他對張守義說,“只要枝江王府知道我的難處就好。那個年輕的儀賓愛說些意氣話,就讓他說吧。只要王府能夠理解我的苦衷,不要在上面的人來的時候,說些抱怨的話,也就沒什麼了不起的了。”

唐文光雖然和張師爺是這麼說的,可是他心裡還是把王書輝這個王府儀賓,看成是個不識好歹的莽撞之人。他心裡想着,今後一定不要主動和那個王府儀賓打交道了。

等到三天之後,師爺張守義急赤白臉的找到他,彙報了一通他新得到的消息的時候,唐文光才意識到,那個王儀賓,還真不是說些場面、話意氣話那麼簡單。

“你說的是真的麼,馬鬆華家在縣外的鹽庫都被搶劫了?!”唐文光也被剛聽到的消息驚的不輕。

“千真萬確啊,東翁。馬家在西城門外的幾個大倉庫,都被劫掠一空。看守庫房的人無一生還。剛纔,前衙的馬縣丞聽了這話,已經在公房裡暈倒過過去了。我剛看到他的隨從,到縣衙外請大夫去了。”

“這……,先生看,這是什麼人的手腳。”唐文光遲疑了起來。要知道,馬鬆華在江北地界可謂是呼風喚雨,什麼人會動到他的頭上呢。

“東翁,學生請東翁後堂說話。”張守義明顯想到了些什麼,連忙要求唐文光找個私密的地方再和他交流。

等到了後堂,張守義快手快腳的關了房門,小聲對唐文光說道,“東翁,此事,怕是枝江王府的手腳。”

唐文光立即問道,“何以見得呢。”

張守義壓低了聲音,對唐文光說道,“東翁,此事當真蹊蹺。前來縣衙報官的,好像正是枝江王府的家奴。那後生穿了一身青衣,衣料質地,正是學生在王府裡見過的。別處斷然沒有那種似棉似絲的尊貴布料。”

第22章 起步(6)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27章 開始(3)第136章 教學相長1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377章 魯東土地革命(2)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382章 東改編1第15章 立足(3)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184章 陳保生進城(4)第383章 東改編2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354章 炮擊金州衛(7)第498章 因複雜的生產過剩第104章 王書輝下鄉記8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27章 開始(3)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39章 妖僧(3)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266章 學員張兆歡(6)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11章 婚事(3)第415章 漢川農場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28章 開始(4)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336章 制度這個事兒(1)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305章 終結者(2)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146章 簡單邏輯2第454章 從席日勾力格到黃立格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385章 東改編4第306章 終結者3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64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4)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
第22章 起步(6)第270章 承天事變(4)第334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3)第27章 開始(3)第136章 教學相長1第253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1)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377章 魯東土地革命(2)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382章 東改編1第15章 立足(3)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157章 反動派和革命者的鬥爭1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184章 陳保生進城(4)第383章 東改編2第496章 長子王青柏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312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1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1)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354章 炮擊金州衛(7)第498章 因複雜的生產過剩第104章 王書輝下鄉記8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258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6)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27章 開始(3)第313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2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39章 妖僧(3)第326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1)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466章 五級鉗工李有福第266章 學員張兆歡(6)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11章 婚事(3)第415章 漢川農場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286章 新的開始(3)第291章 地方工作(4)第28章 開始(4)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268章 承天事變(2)第336章 制度這個事兒(1)第46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2第276章 魏忠賢的疑惑(2)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171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3)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134章 入學風波3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305章 終結者(2)第84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2)第238章 張知府的崛起(5)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146章 簡單邏輯2第454章 從席日勾力格到黃立格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195章 武昌起義(5)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102章 王書輝下鄉記6第385章 東改編4第306章 終結者3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420章 小攤老闆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50章 馬縣丞的末日(2)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92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7)第64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4)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205章 連鎖反應6第166章 鬆滋大開復興花(2)第343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4)第139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1第333章 反面教材張獻忠(2)第322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1)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214章 草民的政治觀1第141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3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