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4)

“不向百姓加稅,這是對的。民生疾苦,京師都有不少饑民。對於這等事情,寡人還是知道的。”

崇禎皇帝朱由檢絕對不是個不愛民的苛暴君主。說起來,在明朝的皇帝裡,恐怕此人要算是最節儉最自控的一個人。而且作爲皇帝,朱由檢對於老百姓的態度還是比較善良的。能說出“寇亦我赤子,宜撫之而不必專戮。”這樣的話來。至少可以說明朱由檢對於老百姓來說,還得算是個比較溫和的統治者。

然而崇禎皇帝最大的問題在於,他能夠正確的認識皇帝和百姓的關係,但是他卻不能夠正確的認識國家利益和既得利益集團利益之間的衝突,不能正確的認識,代表國家利益的皇帝和代表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文官官僚集團之間的衝突。

他自己讀聖賢書糊住了腦子,就認爲天底下所有的讀書人都有那種偉大和高尚的情操。但是現實是,作爲既得利益集團,文官官僚集團和國家利益之間的衝突是絕對。文官官僚集團和皇帝的衝突也是絕對的。

其實在後世人來看,同樣作爲統治階級,皇帝和文官官僚集團之間的關係真的非常有意思。

文官官僚集團使用的意識形態是儒家思想。他們用儒家思想來束縛皇權的同時,實際上卻是不停的在把皇帝推向自己的對立面的。

具體的說,文官們認爲皇帝具有代表了國家利益的崇高地位,同時他們有用各種儒家典籍作爲武器,通過當代輿論和歷史輿論的辦法把皇帝推到一個不得不承受的地位上去。可是他們作爲利益既得集團,卻是依靠掠奪和侵犯國家利益的方法來保證自己的利益的。這樣一來,他們通過儒家典籍祖宗之法等手段把國家利益捆綁在一起的皇帝,就必然的成爲了他們的敵人。

政治鬥爭、權力鬥爭,歸根結底還是經濟鬥爭。作爲封建王朝,大明朝的主要財政收入無非只有農稅和商稅兩個方面。可是把持土地通過特權身份避免納稅的利益既得集團,正是用國家利益爲枷鎖來制約皇帝的文官官僚集團。

所以,從歷史上看,所有能夠有所作爲的皇帝,都是在歷史上名聲不佳的強勢帝王。這是因爲把握歷史輿論,書寫歷史的是代表利益既得集團的文官官僚集團,而強勢帝王就是通過壓制和打擊作爲利益既得集團的文官官僚集團才能夠有所作爲的。

朱由檢沒有看到這樣一個真相,所以當魏忠賢提出,通過打擊貪官的手段增加財政收入和通過加徵商稅的手段來擴大稅收的辦法的時候,朱由檢因爲常年受到文官官僚集團們什麼子虛烏有完全是欲蓋彌彰的“不可與民爭利”的灌輸和洗腦,對此並不贊同。

魏忠賢早就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他非常真誠的對朱由檢說道:

“皇爺,這天底下的錢財那都是有定數的。本朝優待讀書人,所以對於有功名的讀書人都免稅免徭役。國朝初年的時候還好些,讀書人少,田地分佈的均勻。可是這兩百五十多年下來,天下的讀書人不知凡幾。現如今這大明朝的官員都是讀書人出身,哪個家裡不是良田無數的。”

“更何況從本朝開海以來,把持東南海貿也是官員士紳。經營江南商業的也是官員士紳。這天底下的田地也在官員士紳手裡,這天底下的買賣也在官員士紳手裡。皇爺不想苛待了百姓,那就只能從那些銀錢田宅無數的官員士紳頭上動手了。”

看到朱由檢緊皺着眉頭一點兒也沒有采納自己意見的意思。魏忠賢終於放了最後一個大招。

“皇爺可能覺得這讀書人都是清廉自守的。可是皇爺,世廟老爺時的首輔大臣徐階,自家在松江就有田地四十多萬畝。比一般的藩王親王的田地還要多。神廟老爺的時候,曾經咒罵神廟老爺‘今闕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則在溺志貨財’的右都御史李三才,自家就是通州鉅商,家產超過四百萬,是我大明朝國庫年收入的五分之一。”

看到朱由檢的神色有些波動,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給文官大臣最後一次上眼藥任務的魏忠賢在心裡嘆了口氣。他說道:

“皇爺,如今這花錢的地方是越來越多了。今年才過完一半多點兒,官員的俸祿還沒發完,藩王宗室的米糧還沒開支。黃河水患和大運河的河道也還都沒治理。朝廷的銀子卻已經全都空了。奴婢以爲,如今只剩下加稅這一條路可走。不過這稅到底是加到百姓頭上,還是加到官員士紳的頭上,奴婢不敢妄爲,只能請皇爺自己決斷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做“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爲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差異。

朱由檢這個年輕皇帝就對太監有奸佞、不可信的刻板印象。特別是對於魏忠賢,朱由檢對於這個曾經派人監視和控制自己的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更是半點兒也不相信的。

所以,在他把魏忠賢打發走之後,立即把他自己選定的兩個老師請進宮來商量辦法。

據後世人說,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吊死煤山之前曾經說過“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話。拋開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事情,單純就從性格和情緒上來說的話,崇禎皇帝這種個性的人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倒也是合情合理。

不過話說回來了。這句“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後半句肯定是沒什麼錯處的。倒是前半句需要商榷一下。

明王朝的滅亡,一方面是天災,一方面是人禍。客觀的說,確實是小冰河氣候導致的自然災害和作爲利益既得集團的文官官僚集團對國家利益的瘋狂掠奪相結合,才導致了明王朝的徹底滅亡。

不過要是實事求是的說,朱由檢作爲皇帝,難道就真的像他自己認爲的那樣對於亡國,甚至激進的人認爲的“亡中國”,沒有一丁點兒的責任嗎?

回答是否定的。畢竟,無論如何,那些亡國之臣都是朱由檢自己選定和任命的。

就比如說,他自己選定的這兩個老師張四知和文震孟吧。這兩個人,都是朱由檢登基之後,從翰林院裡提拔到禮部的。在心裡,朱由檢是準備以後把這兩個人推到內閣大臣的位置上去的。

就說這兩個被朱由檢非常看中選爲老師並大力提拔的文官吧。

張四知在後來當上了大明的內閣首輔。可是此人竟然在滿清入關後投降滿清。滿清朝廷看不上他,侮辱性的給了他一個四品道臺的官職。這個當過前朝皇帝老師,做過大明朝內閣首輔的人,居然剃光了腦袋頂着豬尾巴顛兒顛兒的去上任了。

而這個文震孟雖然死在了滿清入關之前,可是他在以後當上了內閣大臣之後,除了大搞黨爭之外,沒有一丁點兒的作爲。是個徹徹底底的政客黨棍。

朱由檢在見到這兩個人之後,剛剛把收商稅的事情提了個頭,作爲江南大戶,自家田地無數還開了三家蒸汽紡織廠的文震孟,就像被人往褲襠裡踹了一腳似的嘶聲力竭的高呼道:

“陛下萬萬不可與民爭利,重蹈神宗皇帝覆轍!”

第308章 終結者5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第266章 學員張兆歡(6)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384章 東改編3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305章 終結者(2)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454章 從席日勾力格到黃立格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173章 審判(1)第300章 朱舜水訪武昌(5)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136章 教學相長1第272章 承天事變(6)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21章 起步(5)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184章 陳保生進城(4)第32章 日常(4)第13章 立足(1)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21章 起步(5)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32章 日常(4)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220章 馬祥麟的轉變(3)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201章 連鎖反應2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01章 連鎖反應2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280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2)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38章 妖僧(2)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452章 先死容易後死難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40章 妖僧(4)第94章 鍊鋼和鍋駝機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340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1)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2章 穿越(2)
第308章 終結者5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202章 連鎖反應3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228章 四省攻鄂(5)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第266章 學員張兆歡(6)第279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1)第384章 東改編3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305章 終結者(2)第225章 四省攻鄂2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358章 建設新湖北(1)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454章 從席日勾力格到黃立格第144章 有人開始“起高樓了”2第173章 審判(1)第300章 朱舜水訪武昌(5)第321章 混亂與平靜(2)第90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5)第359章 建設新湖北(2)第136章 教學相長1第272章 承天事變(6)第181章 陳保生進城(1)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23章 馬祥麟的轉變(6)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111章 第一次反圍剿4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12章 保民軍第一戰5第338章 制度這個事兒(3)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203章 連鎖反應4第21章 起步(5)第324章 亡國之君&亡國之臣(3)第262章 學員張兆歡(2)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116章 第一次反圍剿9第41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1)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112章 第一次反圍剿5第364章 建設新湖北(7)第275章 魏忠賢的疑惑(1)第348章 炮擊金州衛(1)第62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2)第184章 陳保生進城(4)第32章 日常(4)第13章 立足(1)第226章 四省攻鄂(3)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21章 起步(5)第241章 肖文龍的覺醒(1)第493章 天威之下如夏花綻放的幸運第32章 日常(4)第392章 光復遼南7第220章 馬祥麟的轉變(3)第474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2第201章 連鎖反應2第273章 承天事變(7)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488章 誰該爲漲工資負責第217章 程紹之死(2)第201章 連鎖反應2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395章 光復遼南10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330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5)第42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2)第465章 朝鮮滅國和反面教材第280章 天啓皇帝的表態(2)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38章 妖僧(2)第490章 雲仙國王徐天草第452章 先死容易後死難第347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8)第232章 四省攻鄂(9)第317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6第65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1)第40章 妖僧(4)第94章 鍊鋼和鍋駝機第405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8第467章 週會計的家事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第340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1)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2章 穿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