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首都和紙幣

正在被疏浚和拓寬的大運河上,主要是揚州到淮安一線,並不是特別的好走。各種各樣的機械設備,大量的工人以及排成串連成片的各種船隻,讓這一段的大運河顯得擁堵不堪。

王書輝現在正坐着一艘中型內河炮艇向北京進發。

先後考察了北上計劃的西路軍、中路軍和東路軍之後,王書輝準備到北京和從中原地區走陸路到北京的中央匯合,開始着手進行中原地區的工農業建設工作了。

北上計劃做起來很困難,組織起來很麻煩,光是爲了確定三路大軍北上路徑上的各種礦藏和資源,總人數超過三千人的復興黨中央勘探局就已經不堪重負了。

但是要是簡單的總結一下的話,整個北上計劃也很簡單。

那就是,西路軍用公路開道。公路建設到什麼地方,就組織當地的羣衆恢復農業生產。然後選擇條件好的地方建設國營農場,選擇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工礦企業。最後用公路把整個陝西、山西和北京連接起來。

中路軍則是用鐵路開道。鐵路建設到什麼地方,就組織當地羣衆恢復農業生產。然後選擇條件好的地方建設國營農場,選擇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工礦企業。最後用鐵路把整個河南、河北和北京連接起來。

東路軍則是用大運河開道。大運河疏浚拓寬到什麼地方,就組織當地羣衆恢復農業生產。然後選擇條件好的地方建設國營農場,選擇資源豐富的地方建設工礦企業。最後用極大的提高了運力的新的大運河把整個江蘇、山東、河北和北京連接起來。

完成整個北上計劃,王書輝的現代智囊團給出的時間是五到七年的時間。復興黨自己的統計局給出的時間相對較短。用三到四年的時間就能完成。兩者之間的差距,主要是對於工業化的水平理解的差距。

現代智囊團覺得想要建成那種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之間水平的工業和工業化農業帶的話,至少需要五到七年的時間。他們對於工業化的標準比較高。

而復興黨統計局的那些“精英”們對於工業化的認識,還停留在最基本的蒸汽動力時代。所以他們覺得建成復興黨目前水平的工業和工業化農業帶只需要三到四年的時間。他們對於工業化的標準比較低。

王書輝在明末呆了十多年的時間,已經從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大叔了。他的想法更加的實事求是一些。

別管是用三年還是用五年,只要把整個北中國的人口都集中到按照西中東三條線路建成的真正的工業和工業化農業帶上,把五六千萬的中國人都改造成工業人口,把整個北中國都建設成爲工業化社會,那麼別說用五到七年的時間了,就是用十年的時間,十五年的時間,王書輝都是願意的。

在這種想法下,王書輝看到淮安到徐州段的大運河兩岸還是一派青山綠水的農業文明的形態的時候,心裡就非常的着急。而當他到了大運河山東段的時候,看到在山東根據地組織下,山東羣衆熱火朝天進行着大運河山東段繁忙雜亂的運河疏浚和拓寬工程的時候,心情就變得非常的舒暢了。

因爲行程比較着急,所以王書輝並沒有在山東下船,而是在船上和從登州趕到臨清的魯東根據地黨委,以及從濟南趕到臨清的新組建不久的魯西根據地黨委在臨清見了一次面,聽了一下兩個根據地領導班子對最近工作的彙報。

因爲登州鋼鐵廠的建設已經完成了三年左右的時間,而剛剛完成建設的兗州鋼鐵廠也開始正式生產,所以山東地區目前的鋼鐵供應還是比較充足的。不過因爲國營農場已經在兩個根據地快速的建立了起來,所以兩地的化肥供應比較緊缺。

王書輝聽完了他們的抱怨之後沒有像往常一樣批評他們,反倒是讓孟離給陳封發電報,催促一下化肥廠設備和相應的技術人員的落實工作。

因爲最近中央的遷移,確實有一些該落實的工作被耽誤,對於這一點王書輝也不好責備地方上同志們的着急情緒。

不論是修鐵路,造機器還是生產化肥,這些事情的基礎都是鋼鐵和煤炭。這就是爲什麼王書輝要求執行北上計劃,一定要注重鋼鐵廠和煤礦建設的原因。

修鐵路需要鋼鐵,造機器需要鋼鐵,而沒有煤和鐵就沒有鋼鐵,而且生產化肥看起來好像是同樣是工業上的事情,因爲生產合成氨需要煤炭作爲原材料,需要耐高溫高壓的設備,但是實際上因爲工業化農業生產的基礎是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所以想要把農業生產發展起來,仍舊是需要鋼鐵和煤炭的。

王書輝在考察中成天的在各地強調“以鋼爲綱”、“以煤爲綱”的原因,恰恰不是因爲王書輝忽視農業生產,而是因爲想要讓全中國人吃飽肚子,那就必須實現農業高產。實現農業高產光靠從現代來的優良種子仍舊是遠遠不夠的。因爲農業高產需要化肥廠生產的化肥,需要農藥廠生產的農藥,需要機械廠生產的蒸汽抽水機。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以鋼爲綱”,“以煤爲綱”,其實就是“以糧爲綱”。工業和農業,這兩者之間是一個互相捆綁的關係。

因爲山東和遼寧地區復興黨的工業建設搞的還算比較好,已經建立起了一定的工業基礎,所以王書輝才能比較放心的把設備和技術人員撥給他們。如果像北上計劃中的三路軍裡的很多人那樣,在當地沒有任何工業基礎的情況下就吵吵着讓中央給他們出設備出人員支援當地的建設的話,王書輝早就把他們罵個狗血淋頭了。

王書輝乘船到了天津,剛一下船就收貨了一個很大的驚喜。由復興軍主力部隊主持的,投入了北京和天津兩地近八萬人的京津公路已經開通了。

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動用了八萬人,完成了一條三百里地的泥結碎石路面的標準臨時公路。這件事情在王書輝看來倒不是非常的值得興奮的事情。

幾乎全部是動用人力完成的道路工程,這對王書輝來說一點都不值得高興。不過對於王書輝來說,這種通過僱傭當地羣衆進行建設的同時,對當地羣衆進行組織和訓練的思路還是正確的。就說修建這條京津臨時公路吧,除了進一步的完善了京津地區的交通運輸以外,八萬多經過組織和訓練的建築工人,纔是讓王書輝很高興的事情。

在這個時代裡,真的是有再多的黃金白銀都不如手裡有糧食重要。

只要手裡有糧食,在這個時候的中國真的是絲毫不用擔心找不到人手的。

重新建設一個新城市和改造一個老城市,這兩個工作哪個容易很明顯,在一片空白上建設一個新城市更容易。

明王朝的城市建設就是在西方傳教士眼中再怎麼先進,再怎麼文明,那也是農業時代的城市。復興黨作爲一個工業化的組織,完全沒必要去廢那麼多的精氣神改造那些完全不能適應工業時代的老城市去。

更主要的是,建設一個新城市,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可以直接給城市裡的居民們提供一份實實在在的工作。而且,在復興黨的組織和培訓下,凡是參與了新城市建設的居民們,都可以在參與建設的過程中接受了一遍工業化的培訓。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作爲在全中國範圍內唯一掌握着大量糧食的復興黨,才決定不再保存北京老城了。復興黨決定在通州建立新北京。

北京地區的百萬人口,在復興黨的新北京建設過程中將會被分流。除了最多三十萬左右的人口將會在新北京城建成後留在北京之外,其他的七十多萬人口,將會被分流到北京周邊和唐山、秦皇島等地的工礦企業中去。

不過就目前階段來說,對舊北京城的拆除和平整的工作,除了紫禁城將會作爲國家博物院暫時封存之外,北京城的其他所有建築都將會被拆毀。以及之後的在舊北京城的遺址上建造人工森林都是速生林木和果樹的工作,還都是要由原北京城的居民們在復興軍的帶領下來承擔的。

所以王書輝在通州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建築工地,他到了北京看到的仍舊是一個巨大的建築工地。

七萬多復興軍中的五萬人都被抽調出來承擔對北京市民的組織和訓練工作了。新北京的前期建設工作目前是由從遼南根據地和魯東、魯西根據地抽調過來的三萬多生產建設兵來承擔的。不過最多到1632年8月,他們就可以直接領導幾十萬經過訓練的新生產建設兵進行新北京和冀東北工業區的建設工作了。

按照復興黨的規劃,新北京將不會承擔工業生產或者農業生產的職能。只保留三十萬人左右人口規模的新中國首都新北京,將只保留政治職能。

目前的舊北京城外,舉目望去會給人一種難民營的蕭瑟感。但是對於在營區裡生活的原北京市民來說,在“難民營”裡生活,可比在天子腳下的北京城裡生活好多了。

從山東、遼寧和天津通過海路和陸路運到北京的大量糧食物資,有效的解決了高懸在原北京市民頭上的生存危機。海量的糧食的涌入,讓幾十萬近百萬的原北京市民終於在大明、大順兩朝政權崩塌之後,第一次過上了溫飽的生活。

如果說沒有經歷大明和大順兩朝恐怖的城市大饑荒的話,作爲天子腳下的百姓,北京市民面對接管北京的復興黨可能還會有一些抗拒的心理。

可是猶如地獄一般的大饑荒在前,京師大暴動和大順建立過程造成的流血衝突在後,再加上在復興軍接管北京城後對大明和大順的那些胡作非爲的混賬們的大審判和大處決,以及復興黨中央在一個月前遷移到通州後親自主持的對北京地區雷霆閃電般的鎮反和嚴打運動。使得北京市民一方面對復興黨非常的感激,一方面又對復興黨非常的畏懼。

這樣一來,復興軍主力軍團對北京地區的羣衆進行的組織和培訓,居然非常的順利。首批八萬名公路生產建設兵就是最直接的成果。

復興黨紙幣的推廣工作是和復興黨對羣衆的組織和培訓的改造過程同時進行的。

以北京爲例,復興黨以海量的糧食和物資爲基礎,直接在北京推廣了復興黨的人民幣。

明王朝的人民羣衆都有過明王朝政府濫發紙幣的深刻經驗教訓,所以他們在接受復興黨的組織和培訓的過程中拿到人民幣作爲報酬的時候,都會在第一時間裡到設置在臨時營地裡的復興黨供銷社和糧店裡去換取糧食物資。

不過這種情況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畢竟,復興黨發行的人民幣是以復興黨強大的農業和工業生產能力爲基礎的。能夠保證所有的人民幣都能夠買到相應的商品和物資的復興黨,並不擔心人民羣衆會不接受人民幣,不相信人民幣的信用。

要知道,在湖北根據地、魯東根據地、魯西根據地和遼南根據地裡,一千五百萬復興黨治下的人民羣衆都已經對人民幣建立了充分的信心了。

不過,絕大部分目前住在簡易木板房組成的營地裡的北京市民,對人民幣開始接受,還真的就不是因爲人民幣的購買力問題。而是一種無奈之舉。

復興黨的工農業生產能力就是再怎麼強,因爲目前復興黨的工農業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湖北地區以及北中國地區現在比較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的限制,復興黨設置在營地中的商業機構,還只能向正在接受改造和培訓的新生產建設兵們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資。

也就是說,現在營地裡的供銷社和商店,只能向大家出售糧食、成衣、肥皂、毛巾,以及像罐頭、香菸、白酒之類的產品。

幾十萬原北京市民現生產建設兵新兵們在營地裡過得是集體生活。也就是說,大家穿的衣服是復興黨提供的,大家吃的飯是在大食堂裡吃的大鍋飯。就是大家把自己手中的人民幣都換成商品的話,他們也只能把這些東西堆在自己的宿舍裡,每天還要提心吊膽的害怕自己的東西被偷走。

個別想的開的年輕人每十天拿到工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供銷社買上一堆的香菸罐頭和白酒之類的“奢侈品”,胡吃海塞一通。可是大部分人都不會這麼想的開,他們都會用人民幣買糧磚和成衣這些生活必須品。

可是這種行爲有了幾次之後,大家就絕望的不會這麼做了。

糧食買回來了只能放在那裡等着它們變質,衣服買回來了也用不太上。這樣一來,大部分人在絕望下也都變得越想越開了,復興黨供銷社和商店裡的糧食和成衣的銷售量開始直線下降,而各種副食品反倒是大賣特賣了起來。

只要人民幣能買到東西,只要人民幣一直都能買到東西而且可供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人民幣就會必然的被大家接受。

所以只不過用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向都是勤勞樸實的羣衆們,就一改胡吃海塞的豪爽作風,除了那些想的開的年輕人行爲依舊外,大部分的羣衆都會把發到的工資和津貼貼身藏起來,輕易不會花一分錢了。

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5章 準備(1)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68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2)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350章 炮擊金州衛(3)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12章 婚事(4)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309章 終結者6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366章 在山東(1)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91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6)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37章 妖僧(1)第164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4)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494章 軍事行動面具下的經濟目的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368章 在山東(3)第20章 起步(4)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370章 在山東(5)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8章 準備(4)第136章 教學相長1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246章 肖文龍的覺醒6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460章 國家級吉祥物的鬱悶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124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5第4章 穿越(4)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174章 審判(2)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414章 精明通透張老爹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40章 妖僧(4)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23章 起步(7)第384章 東改編3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211章 保民軍第一戰4第20章 起步(4)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308章 終結者5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31章 日常(3)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3章 起步(7)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
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5章 準備(1)第198章 武昌起義(8)第68章 譚家衝來了羣年輕人(2)第455章 南京是個大包袱第200章 連鎖反應1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350章 炮擊金州衛(3)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178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4)第215章 草民的政治觀2第131章 工業化的浪第12章 婚事(4)第251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5)第309章 終結者6第216章 程紹之死1第366章 在山東(1)第365章 建設新湖北(8)第91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6)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37章 妖僧(1)第164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4)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209章 保民軍第一戰2第288章 地方工作(1)第51章 馬縣丞的末日(3)第494章 軍事行動面具下的經濟目的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368章 在山東(3)第20章 起步(4)第468章 郵政局裡的兩個人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140章 出乎預料與預料之中2第370章 在山東(5)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8章 準備(4)第136章 教學相長1第103章 王書輝下鄉記7第74章 骨幹的產生(2)第421章 事情的另一面第246章 肖文龍的覺醒6第394章 光復遼南9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172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4)第484章 中倭新關係4第460章 國家級吉祥物的鬱悶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451章 遼東驚變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124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5第4章 穿越(4)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174章 審判(2)第341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2)第82章 曾德昭和大皇帝(1)第114章 第一次反圍剿7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第319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8第461章 搭板樓比紫禁城更美麗第248章 根據地擴張和建設(2)第414章 精明通透張老爹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121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2第277章 魏忠賢的疑惑(3)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457章 金盃白刃下的自治第481章 中倭新關係1第126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7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第320章 混亂與平靜(1)第40章 妖僧(4)第403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6第483章 中倭新關係3第448章 不好消化的巨大刺激第261章 學員張兆歡(1)第23章 起步(7)第384章 東改編3第227章 四省攻鄂(4)第211章 保民軍第一戰4第20章 起步(4)第400章 第一次東北戰役3第187章 肅委會來了個年輕人(3)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34章 張知府的崛起(1)第308章 終結者5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379章 魯東土地革命(4)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256章 農業工業化的重要性(4)第31章 日常(3)第165章 鬆滋大開復興會花(1)第117章 第一次反圍剿10第23章 起步(7)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