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連鎖反應1

實事求是的說,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當官能夠當到中央政府的一部之長即一部尚書的人,沒有一個會是個簡單的人物。

這些人可能在治國安民方面非常的廢材,讓老百姓覺得是個人就能比他們幹得好。但是,從官場經營權術鬥爭的角度講,在封建社會這個環境中,他們絕對都是人中翹楚了。

就說這個已經七十多歲的顧秉謙吧。可能無論在能力還是在輿論上,他當這個內閣首輔都是不合適的。但是,在封建官場裡奮鬥了幾十年的顧老先生,在權力鬥爭方面,絕對是領袖羣倫技壓當代的。

無論是這個時空裡,還是後世裡,不少人都覺得這個讓自己的兒子認魏忠賢當孫子的“白頭小人”品格低下。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能夠把事情做得這麼沒有底線,這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事情。這也得算是一種能力吧。

人到了七十歲還那麼有“追求”,對於權力和地位還是那麼看不開。這在現代社會真的不多見了。不過呢,孔二先生也說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二先生的那套理論到底對不對咱們暫且不論。就這段話來說,還是表達了一個客觀的規律的。那就是,老年人可能在酒色和爭鬥方面比較看得開了,但是,在對權力和利益的獲得上,老年人的貪慾反而是比較嚴重的。

就此看來的話,七十多歲的顧秉謙非要戀棧不去,非要在大家的非難聲中當這個首輔大學士,他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過了大約一刻鐘左右的時間,顧秉謙就到了魏忠賢的外宅。看到顧秉謙看完了消息,魏忠賢發問道:“顧先生以爲如何啊?”

顧秉謙萬曆二十年左右的時候中了進士,之後他就在翰林院和禮部兩個衙門裡來回的混了近三十年。別說是處理兵變造反這種國家大事了。就是讓他處理地方上的糧谷刑名這些小事,他實際上都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不過呢,對於政客們來說,他們只要掌握住一個要點就能在封建政治中站住腳了。那就是,對於政客們來說,無論是什麼事情,都可以變成打擊政敵的一個有效手段。

顧秉謙沉思了片刻之後對魏忠賢說道:“魏公這兩年帶領我等,費了好大的心思纔將朝中的東林邪黨清出朝廷。可是,東林黨徒遍佈天下,兩京一十三省的巡撫高官多由東林黨徒把持。以在下的愚見,湖廣巡撫及總兵盡沒,湖廣地方上就已經指望不上了。不如派遣一東林黨徒出身的周邊巡撫前去彈壓兵變。”

摸了摸自己的山羊鬍子,顧秉謙繼續說道:“這樣一來,此人要是能夠解決兵變,就可以以此爲據升遷其職務,將其調至南京六部閒置。若是此人不能解決兵變,那麼就可以以此爲據,將其牽連處置,然後再派其他的東林黨徒去處理此事。這麼下來,無論是兵變能不能被解決,總要有二三東林黨中堅落馬。魏公安坐釣魚臺就好了。”

要不怎麼說“薑就是老的辣”呢。像顧秉鈞這樣的老傢伙,腦子轉的就是快。

剛開始顧秉謙看到魏忠賢把這件事情告訴他的時候,他就知道魏忠賢希望自己能夠解決這個兵變的問題。可是問題是,自己還就真的沒有這兩下子。對於一個在官場中能夠春風得意的成功人士來說,顧秉謙對待自己的態度是相當實事求是的。自己能吃幾碗乾飯,他心裡清楚的很。

不過呢,顧秉謙立即就想到,對於這樣的問題,自己這個書生是沒有解決能力的。那麼,同樣是書生出身的東林黨,不也照樣沒有解決這種問題的能力麼。自己不能解決問題,會失去魏忠賢的信任。但是,要是東林黨也解決不了問題,這不就是攻訐他們的一個好藉口,收拾他們的一個好藉口麼。

所以,顧秉謙立即就向魏忠賢出了讓東林黨出身的地方大員負責平叛。贏了呢,就把其明升暗降,弄到南京去養老。輸了呢,就可以順水推舟,奪其官職,打擊東林黨的地方勢力。

魏忠賢在滄州城裡當無賴的時候就知道,這讀書人心眼兒都懷着呢。別看這幫人一個個滿口的道德文章,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呢,他們都是一肚子的壞水。像這種一石二鳥的坑人手段,魏忠賢自己就想不出來。這也是魏忠賢爲什麼熱衷於招納文官的原因。

全面的掌握了司禮監和內閣權力的魏忠賢真的是雷厲風行。事情一旦決定下來,一道旨意就從司禮監發到了內閣。而內閣使用八百里加急,馬上就將這道旨意送到了河南省開封府的河南巡撫衙門。

剿滅武昌兵變這個重要任務,就落到了東林黨人,河南巡撫程紹的頭上。

程紹是在一年前,也就是1624年上任河南巡撫的。不管投降了滿清的漢奸文人怎麼努力的在他們編纂的《明史》裡給程紹塗脂抹粉。事實是,這個現在的河南巡撫,東林黨人程紹。實際上沒有一天的主持地方,當正印官(一把手)管理過一地的地方民政的經驗。

從程紹的履歷上看,他是明萬曆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88年考取舉人的。第二年他就中了進士。

在這之後,他的第一個職務是河南汝寧府推官。所謂推官,就是知府的佐貳官,也就是主管一府之地的各種案件的。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主管一個地級市的公檢法工作的政法委書記這樣的角色。

史料上說他有“神鬼破膽”的美譽。但是,因爲撰寫《明史》的漢奸文人的立場很可疑,而且沒有任何的具體事例能夠佐證。所以這種說法是非常可疑充滿水分的。

在地級市汝寧府幹了幾年政法委書記之後,程紹就被調到中央去了。他先當上了戶科給事中,之後又當上了吏部左給事中。

地級市的幹部,從地方調到中央,說起來靠的肯定不是程紹在地方上的工作有多出色。畢竟他不是一把手,又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硬政績來。用今天的話講,程紹能夠獲得提升,就完全是因爲人家是東林黨的成員,人家“上面有人”了。

所謂給事中這個職務,在現在來說,就相當於紀檢幹部。不過他們的地位可比現在的紀檢幹部高多了。而且當時大明朝的紀檢幹部有制度保障。雖然只有七品的官位,但是呢,他們想罵誰就罵誰,想怎麼罵就怎麼罵,皇帝都拿這幫人沒什麼辦法。

程紹在這個很牛的位置上,充分的表現了他拉人結黨,經營東林黨勢力的本性來了。當時,負責徵收稅務的太監,也就是今天的國稅局吧。因爲當地的官員和豪紳勾結拒絕納稅,所以就向中央政府進行了控訴。

這種事情呢,別說是在大明朝了,就是在現代,拒絕繳納國稅,這事情怎麼也說不過去。但是呢,東林黨代表的就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面對大地主和大商人與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程紹堅決的站在了大地主大商人一面。

山西稅使張忠劾夏縣知縣韓薰,程紹“特疏申理”,上書自諸津要。同朝好友相勸斂筆,紹言:“食皇家祿,就得上報國家,下安黎民,安能顧個人生命安危。”帝怒斥,遂被削職爲民。

用今天的話說,程紹可以說是吃着大明朝的飯,砸着大明朝的鍋的典型了。別說是在大明朝這個時代,就是在現代社會裡,這樣的屁股坐歪了的官員也肯定會被革職。結果,萬曆皇帝真的就將其免職了。

從此之後,程紹回到老家,在家裡一呆就是二十年的時間。

在家呆着這二十年,程紹也一直沒老實。史料上說,他一直在倡導復興古學,改良政治。在文學上,他強調詩文創作應該服務於現實政治鬥爭。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內容充實,雄健渾樸,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實際上,程紹就是在家裡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組織了一批文人,成天的以復興古學爲名議論政治,搞違法組織活動。

到了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程紹被召回京,起用太常寺少卿,掌管祭祀、禮樂。天啓四年(公元1624年)的時候,程紹就當上了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

從泰昌元年到天啓四年這五年的時間裡,大明朝的三任首輔大臣,葉向高、韓爌、朱國禎都是著名的東林黨代表人物。那麼,程紹從一個閒置了二十多年的七品官,一下子變成了一個正二品的地方大員,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就可以想的明白了吧。

從程紹的履歷上看,他的從政經驗,正經八百的還真就是他二十年幾年前的那幾年的政法委書記的經歷。對於地方事務,實際上這個程紹是一竅不通的。說他是個靠着東林黨關係上來的草包,那是一點兒也不會冤枉他的。

史料記載,程紹在河南巡撫任上最大的舉措就是,“按時接受軍隊所需糧草,爲防出現問題,還將糧草存入洞穴內。按照軍隊編制,覈實治理,平日裡再三教育守備人員,對糧草要加強警戒。”

一個集河南省一省黨政軍大權於一手的河南巡撫,在他任上能夠留下一筆的,居然是能夠教導部隊挖洞存糧。這也真的夠讓人無語的了。

而從另一個方面講,僅在程紹任河南巡撫的1624年一年裡,復興會就從河南省接納各種災民難民六萬多人。從這個角度上我們也可以看出,程紹這個河南省省長兼黨委書記是多麼的不稱職了。

實話實說的話,程紹這個人的個人能力,實實在在的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他早年擔任推官的時候積累的斷案經驗,一個是他當給事中的時候積累的滿嘴噴糞攻擊政敵的經驗。無論是哪個經驗,對於程紹來說,都對他即將開始的平叛工作沒有任何的幫助。

我們說爲什麼魏忠賢領導的閹黨集團可以輕鬆的幹倒東林黨呢。實際上,在雙方比爛的過程中,東林黨實在是太爛了。他們的功夫和能力全都集中在了那張嘴上。“說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爲力”。面對相對比較有行動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閹黨集團,東林黨就是一團爛泥一樣的東西。

一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問題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大小,搞不清楚自己能吃幾碗乾飯。就以東林黨的封建讀書人爲例吧。他們以爲自己能夠背熟了幾本高頭講章,自己就是天下無敵的了。現實是,他們都是些心比天高手比腳笨的蠢貨。

就以程紹爲例吧。這位東林黨的干將,除了在河南省推廣了一種實驗性的“挖洞存軍糧”的政策之外。他對於整個河南省的軍事力量沒有一丁點兒的實際瞭解。

等接到了朝廷的旨意,準備出兵平叛的時候,程紹才發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是,整個河南省九府八十六縣中,在名單上的士兵是一個數據,而實際上的士兵則是另一個數據了。表面上,一個河南省有上萬的人馬。而實際上,全省能夠找出三四千個能拿得起刀槍的士兵,那都是邀天之幸了。

第二是,河南都司衙門已經明確的告訴程紹程大老爺。朝廷應該撥發的餉銀,已經有四個多月沒有撥發下來了。現在如果還不能把餉銀和糧食發到士兵手中的話。本省的各個衛所鬧出兵變的可能性雖然不大,但是,想要讓本省的兵馬作爲客兵進入湖廣作戰,那是想也別想。

別說是現在程紹河南要都司衙門拉出紙面上的上萬兵馬了。如果沒有充足的糧餉的話,就是普通的軍餘民夫,都別想弄出來一個。

河南巡撫程大老爺一時間也是頗爲頭疼。要知道,雖然他是東林黨人,可是當初東林黨把持着朝政的時候,各種規矩和“飄沒”也不會因爲程紹是他們一黨,就不從河南方面搜刮了。

要不是因爲上面刮的實在太狠,弄得河南的軍糧非常的緊張。程紹也不會沒頭沒腦的想出挖洞存糧保護本省軍糧安全的餿主意了。

現如今,原本在中央作爲程紹靠山的東林黨人都被魏忠賢一掃而空。程紹的境況也從“上面有人”變成了“上面沒人”了。失去靠山的程紹,必須要依靠自己解決問題。

就算程紹這個人在治理地方上是個純粹的草包吧。但是精通權力鬥爭的他也知道,目前的朝廷,別說是幫助他解決問題了,不乘機剋扣下絆子,那都得說魏公公慈悲。

對於程大老爺來說,人手的問題好解決。吃不飽的軍戶和民戶有都是。只要有錢有糧,士兵還不是一招就是一大把。問題主要就出在糧餉上。中央不給撥款發放,河南省自己的府庫裡在歷任巡撫和各級官員的搜刮下空空如也(程紹本人也爲此貢獻了一份力量),解決糧餉就只剩下自籌這一條路飢可走了。

當然了,想要讓身爲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東林黨人自己出血,那是想也別想的事情。就是大明朝亡國了,不也沒從這幫東林黨人身上收到一分一毫的稅收麼。程紹自然也不可能自掏腰包開支付這筆軍費。

身爲一省封疆大吏的好處就是,作爲湖南地區的最高統治者,作爲皇帝的權力封建環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河南巡撫程紹可以對整個河南地區的人進行徵稅。

原本類似於這種地方截留,大家還要偷偷摸摸的多多少少的有個遮掩。現如今,有了朝廷旨意的程紹就更加的肆無忌憚了。

當然了,程紹對河南加稅,就像大明朝的國稅不會加徵到地主和士紳頭上一樣。程紹的加稅自然也加不到河南的地主和士紳頭上。已經繳納了今年的稅收的極少數河南自耕農和大多數的河南貧僱農,現在面臨兩個選擇。

一是再次繳納一次不比國稅少多少的新稅。二是自備乾糧和武器,作爲一個士兵或者民夫跟隨河南巡撫程紹程大人遠行千里,前去湖北武昌平叛。

程紹這招不可謂不毒。利用政府的權力,程紹真的迫使河南的底層百姓不得不“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

這麼一通折騰下來,程紹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方面從已經變得更加稀少了的自耕農身上刮出一筆軍費,支撐河南省的正規軍出兵。另一方面,不需要動員和招聘,程紹利用這次加徵,又給出徵的士兵,組織出一萬多人的民夫隊伍。

因爲能夠舉重若輕的解決目前的難題,程紹被幾個現在賦閒在家的東林黨大佬非常的看好。他們紛紛來信對其所作所爲表示讚賞,並派遣了不少自家的弟子和子弟,前往程紹軍中效力。

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97章 王書輝下鄉記1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456章 打破舊規矩建立新規矩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6章 準備(2)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86章 小朋友不聽話第412章 後金內訌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371章 在山東(6)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432章 從石柱土司到石柱人民公社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408章 黃臺吉之死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469章 後悔的陳新民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9章 婚事(1)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21章 起步(5)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384章 東改編3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66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2)第444章 北伐第一戰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269章 承天事變(3)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廠化教育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7章 起步(1)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429章 敲響喪鐘的人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73章 審判(1)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1章 穿越(1)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
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97章 王書輝下鄉記1第106章 反對本本主義2第264章 學員張兆歡(4)第456章 打破舊規矩建立新規矩第81章 外國傳教士第151章 紅旗漫卷出枝1第6章 準備(2)第150章 從階級意識到革命意識2第486章 小朋友不聽話第412章 後金內訌第145章 簡單邏輯1第45章 鬥爭模式的雛形(1)第113章 第一次反圍剿之整風運動6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274章 承天事變(8)第430章 彌留之際的大明王朝第389章 光復遼南4第123章 應該的平靜和不應該的平靜4第271章 承天事變(5)第352章 炮擊金州衛(5)第380章 魯東土地革命5第242章 肖文龍的覺醒(2)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170章 復興會的對外援助(2)第285章 新的開始(2)第497章 老丈人朱術圳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148章 簡單邏輯4第426章 王書輝犯了聖母病第95章 吞噬人命的工業化(1)第371章 在山東(6)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108章 第一次反圍剿1第471章 南方局勢第168章 造反和革命(2)第432章 從石柱土司到石柱人民公社第204章 連鎖反應5第446章 “瘋狂”的張永濤第281章 兩種生活 兩種世界(1)第433章 接手大明不是最急切的工作第290章 地方工作(3)第378章 魯東土地革命(3)第99章 王書輝下鄉記3第72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2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408章 黃臺吉之死第459章 新開始新安排第479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7第55章 馬縣丞的末日(7)第469章 後悔的陳新民第265章 學員張兆歡(5)第478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6第179章 楊守業的新生活(5)第155章 紅旗漫卷出枝5第9章 婚事(1)第107章 不可抗拒的力量第440章 做一番大事的絕佳機會第314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3第443章 絕望的李巖第439章 人心真的散了第21章 起步(5)第422章 機械和教條第213章 保民軍第一戰6第129章 “怎麼做”和“爲什麼”2第384章 東改編3第236章 張知府的崛起(3)第263章 學員張兆歡(3)第56章 馬縣丞的末日(8)第66章 有水分的工業黨人(2)第444章 北伐第一戰第162章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2)第381章 魯東土地革命6第156章 紅旗漫卷出枝6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480章 《中華帝國訪問記》8第208章 保民軍第一戰1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第183章 陳保生進城(3)第269章 承天事變(3)第61章 牛大膽和五畝地(1)第218章 馬祥麟的轉變(1)第349章 炮擊金州衛(2)第43章 第一次矛盾鬥爭的開始(3)第331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6)第464章 作死的朝鮮第353章 炮擊金州衛(6)第434章 令人恐怖的工廠化教育第154章 紅旗漫卷出枝4第89章 荊州張家的覆滅(4)第17章 起步(1)第230章 四省攻鄂(7)第429章 敲響喪鐘的人第318章 十年基層鍛鍊制度7第173章 審判(1)第345章 劉二慫的勞改生涯(6)第1章 穿越(1)第100章 王書輝下鄉記4第447章 一個是俘虜另一個也是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