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時

“我大清國擁天下無敵之雄兵,當四方之歸服,去歲更得元朝玉璽,而南朝舉國擾攘,此乃天命攸歸,吾皇順應天意開國上尊,然昨日祭告天地之時,李朝使臣無禮不肯跪拜,臣伏請皇上順勢而爲,待上尊號禮畢,即舉兵征討朝鮮。”

遼東瀋陽崇政殿,這座具有獨特的四方形殿柱的崇政殿是皇宮的核心建築,皇宮興建於天聰年間,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後,並未住進與努爾哈赤以前的汗王宮,而是擴建了四貝勒府,到天聰十年已經頗具規模。

這座大殿就是他平時理政的地方,但今日空曠的大殿中卻只有三人,一名身穿龍袍身材高大的男子高坐龍椅,正是剛剛開國的大清皇帝皇太極,龍袍是昨天剛穿上的。

御座之下右側一人剛剛說完,他不敢擡頭看皇太極,在埋頭之前偏頭觀察了一下身旁的魁梧男子。

上座的皇太極低低的嗯了一聲,並未立即表態,眼神落在御案上的一方玉璽上,像是在思考什麼,殿中兩人不敢打擾,一時空曠的大殿內十分安靜,連殿外也是鴉雀無聲,似乎整個皇宮裡都沒有人一般。

皇太極摩挲着手上的鹿角扳指,這個鹿角扳指已跟隨他多年征戰,雖然已不需要他親自上戰場,也早有更高檔的玉扳指,但這個扳指他仍常戴在拇指上。

在他最初即位的天聰元年,後金內部經濟凋敝物價飛漲,外部四面受敵,戰略形勢極度困窘,而在十年之後,後金對內改革了八旗軍制,建立了以六部爲基礎的政務系統,社會總體穩定,對外已經收服漠南蒙古諸部,不但搶到林丹汗的玉璽,連他的幾個老婆都搶了過來,蒙古方向成爲安全的側翼,對明國的北方邊界形成合圍之勢,東側曾盛極一時的明軍東江鎮苟延殘喘,朝鮮成了後金的兄弟之盟,對大明的整體戰略形勢完全扭轉。

雄才大略的皇太極已不滿足於割據一方,於昨日接受尊號“寬溫仁聖皇帝”,建國號大清,改年號爲崇德元年,擺出與大明平起平坐的姿態。

從遼東大山中殺出的建州部,處於一個新的轉折時期,雖然形勢大大改善,但與身邊的龐大的明國相比,剛立國的大清沒有犯錯的餘地,每一步都需要他小心謀劃。

片刻之後皇太極微微擡起眼神,“範章京以爲如何?”

被叫到的另外一人,立刻要跪下說話,皇太極一擺手道,“範章京尋常奏對仍如以往,不要因朕上了尊號,就多了生分。”

“奴才領旨。”

那人緩緩擡起頭來,大約四十歲的年紀,正是皇太極最信任的漢官范文程。

他本是撫順人,曾祖範鏓曾官至兵部尚書,在後金攻克撫順時,因是官宦之後,被努爾哈赤收留,但其地位並未進入後金的高層,皇太極即位後進入書房辦事,在第一次入口之戰中守衛遵化立功,之後在大淩河招降西山明軍約兩百人,皇太極將這兩百人賞賜給他,從此進入實力奴隸主的階層。

從皇太極即位至今,在歷次征戰和與後金內部博弈之中,范文程積極出謀劃策,顯露了超出他人的才華,已獲得皇太極重用,在寧完我剛剛被貶的情形下,隱約成爲了漢官第一人。

范文程身材高大神態安靜,他用平穩的聲調回道,“奴才以爲,我大清以武立國,皇上建國上尊號,在最肅穆的祭天地大典之上,所有參與衆人之中,只有朝鮮使臣不肯跪拜,是爲挑釁,若不予以征伐,則我大清威嚴無存。”

皇太極輕輕點頭,旁邊的鮑承先眼角看到,又將頭低下一些。

范文程略微一停,見皇太極首肯之後接着道,“除卻昨日公然違逆,我大清與朝鮮糾葛已久。

自天聰元年皇上首徵朝鮮,逼迫其簽訂兄弟之盟,然十年來其自稱與南朝乃父子之國,收留遼東逃人,阻攔義州及會寧互市,拖延歲貢貢品,朝鮮仍實貌合之鄰。”

“臣附議範章京。”

鮑承先躬身道,“僅互市一項,原本議定的義州兩年一市,朝鮮拖延推諉,至六年方開兩市,會寧互市則從未準開,我朝所需耕牛、棉布、絲綢、鐵器無從購買。”

皇太極聽罷道,“鮑大學士所言,亦是朕痛恨之事。”

鮑承先心頭一緩,總算得到皇太極的肯定,雖然程度並不太高,但對於目前環境來說,已經能讓鮑承先滿意。

他心情放鬆之後接着說道,“此前爲弔唁朝鮮王后,皇上特遣英俄爾岱、馬福塔往朝鮮,順議上尊號之事,然則李倧不但不予接見,甚至不接收皇上親筆信,在議政府派兵監視我使團,英俄爾岱等人不得不搶奪馬匹逃出議政府,實損我大清顏面。

之後在途中搶奪到朝鮮王書信,其竟要封鎖邊境,阻斷與我國往來,究數年來種種,朝鮮與南朝父子之國是真,與我兄弟之盟是假。”

帶鮑承先說罷,范文程緩緩道,“尤爲可恨之處,朝鮮官員任由東江島寇嘯聚鐵山等處,東江島寇雖式微,卻僵而不死,盤踞於臥榻之側。

皇上志在天下,宏圖大業豈容受制於東江島寇,而島寇與朝鮮互爲依託,,征伐朝鮮乃勢在必行之舉,但奴才以爲,卻並不急於一時。”

皇太極的聲音從上傳來,“二位大學士的必行之因頗爲詳盡,範章京不急一時又何解。”

“朝鮮所依仗者,非東江鎮,而是南朝明國,此乃根本與枝節之分。

朝鮮即便封閉邊界,其國亦無力渡河,與我遼東根本無損,大清首要之敵仍是南朝。

後金兵馬雖已數入邊牆,卻非大清兵馬,奴才以爲值此開國之際,宣大清兵威於南朝,方是首要之事。”

皇太極緩緩起身走下高臺,范文程兩人立刻讓開中間的位置,皇太極緩緩在殿中踱步,“二位大學士以爲,若此番布兵威於南朝,該當攻山海、京師、宣大哪處,或是關外八城?”

鮑承先眼神轉動片刻,從皇太極的這番話裡,已經認可了范文程的意見,即朝鮮只是枝節,根本仍在明國。

他見范文程沒有先說的意思,便躬身對皇太極道,“我大清以武立國,自皇上定八旗兵制,分馬甲、步甲、護兵、前鋒、重兵,輔以外藩蒙古輕騎,足以橫行天下,明國所與我抗者,無非孤城大炮爾,實天意佑我皇上,之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陸續來歸,兼收西洋炮及大船無算,更有制炮工匠數百,明國所仗之堅城大炮已成烏有。

如今察哈爾歸附,朝鮮東江無力掣肘,奴才以爲進兵當直取榆關(山海關),大軍由寧遠大道直達關外,尚可喜、孔有德等部舟船載火炮由旅順經水路抵關,只要榆關一下,關外八城自歸,南朝京師藩籬盡去,屆時或戰或和,在我不在明,甚或便直抵京師,無榆關阻擋,京師已是皇上囊中之物。”

皇太極轉身看着范文程,期待他的答案,鮑承先下意識的往後微微退了一小步,因爲他知道在皇太極心目中,自己的地位遠遠不如范文程。

鮑承先作爲降官能進入文館,是得自於寧完我的推薦。

在今年之前,寧完我仍是漢官第一人,書房和文館的大部分都由他推薦,在漢人文官系統中勢力最強,但同樣是因爲推薦人員過多,不免良莠不齊,被范文程參了一本,逼得寧完我上本認錯,逐漸失去皇太極信任。

此外寧玩我本身貪財好賭,今年被人劉士英家僕舉報,皇太極的處罰遠遠超出鮑承先的預料,寧玩我失去了所有官職不說,連莊田和奴僕一併罰沒,幾乎成了一個庶人。

這次的舉報時機頗爲微妙,正在在稱帝上尊號關鍵時刻,同時施行的還有文館的改革。

鮑承先並不清楚范文程在此事中的作用,不過他很清楚寧完我已失寵,後金國中禁賭博,但軍事貴族和官員行賭者不在少數,如果皇太極要用寧完我,即便有人告發,也只會有一個小處罰,如此直接將寧完我貶爲庶人,顯然是要讓范文程主政內秘書院。

努爾哈赤時代沒有漢官一說,但設立有文人辦事的筆帖赫包,也就是書房,當時的范文程等人只是一些書辦的角色,連筆帖式的稱號也沒有。

皇太極即位後將書房改稱筆帖赫衙門,後在天聰五年更改爲文館,成爲了正式的行政機構,范文程等人才獲得官身。

此次開國稱帝,各方都希望在這次重大的改革中獲得自身利益,寧玩我范文程等漢官對後金政治趨勢看得十分清楚,皇太極在十年間一直在加強君權,以行政權壓制旗權,而漢官是加強行政權所必須依靠的,所以藉着此次開國,漢官極力推動文館改爲內三院,得到女真文人的支持後終於成功。

文館分爲內國史館、內秘書院和內弘文院,其中最重要的是內秘書院,相當於皇太極的直屬辦公機構。

寧完我原本是內秘書院大學士的最有力競爭者,勸進皇太極上尊號也是他最爲積極,但在最後的關頭,卻被一個告發貶爲庶人,范文程和鮑承先成了內秘書院大學士。

其餘的六部和兩院都是有貝勒主政的,只有內秘書院是漢人爲主的機構,這是後金開國以來第一次。

鮑承先地位不如范文程,但內秘書院中大部分人都是寧完我推薦的,與范文程正好大小相制,顯然與皇太極對付八旗貴族是類似套路,運用大汗的權力在各旗之間和內部形成矛盾,從而不能挑戰他的皇權,但鮑承先仍十分謹慎,不與范文程正面衝突,往往意見向左的時候,便依從范文程的意見。

范文程身材高大,特意將身子佝僂起一些,以免皇帝要擡頭看他,“奴才的淺見,我大清雖屢戰屢勝,但仍未到取南朝而代之的地步,明國廣有天下,臣民何止億萬,於我如今而言,不啻龐然大物。

我國起兵至今已過二十載,方打下遼東一塊土,每當我大軍入邊,南朝各城視我國爲化外蠻夷,無不負隅頑抗,明國千百萬城,即便有紅衣炮,一個個打過去不成?

若是貿然攻取京師,明國尚有留都南京,說不得反爲他人作嫁衣。”

皇太極認真的看着高大的范文程,“範章京的意思是,無論是戰是和,都要留着明國的京師爲好。”

“京師在北,方在我兵鋒之內。

大軍可抵京師而不可取京師,否則既不利戰,亦不利和。”

“既不利戰亦不利和。”

皇太極微微點頭,“範章京無須避諱我國實情,雖有掠入之人口補充,實則遼東人口不過明國大約一府,歷年來遼東旱荒頻仍,征戰死傷累累,人心皆不思戰,取明國而代之,言之尚早。

此時無論是戰是和,皆爲通商貨於中原。”

范文程突然恭敬的跪下道,“皇上勵精圖治,我大清蒸蒸日上,反觀明國流賊蜂起流竄北方各省,已在風雨飄搖之際,奴才方纔所言,只是單就目前而論,南朝二百餘年,道統人心尚在,只可緩圖不可急取,否則適得其反。

但其可戰之兵盡在九邊,流賊糜爛北方各地,九邊之兵即將消耗殆盡,江南留都等地民富而弱,多年未經大戰,不足與皇上雄兵抗衡,我大清只需養精蓄銳,消耗明國精兵,以待天時。”

皇太極緩緩踱步到殿門前,殿外仍是一片寂靜,偶有風吹旗幟的輕微聲響傳入。

“寧完我、張存仁、姜新等人,數年來上書皆是大破榆關、直取京師。”

皇太極將雙手背在身後,面對着關閉的宮門,“取燕京如伐大樹,須先從兩旁砍之,則大樹自僕,然取燕京便可取天下否?

朕何故十年來戰無不勝,卻數興和議之舉,以往漢人、蒙古、朝鮮四境逼處,至今日稍有改觀,但明國根基仍在,以小國伐大國,尤忌急功近利,範章京老成謀國,一句以待天時深合朕心。”

此時殿外一通雄壯的大鼓敲響,接着是嗩吶的羣奏。

范文程上前道,“皇上,祭祖的時辰到了。”

聽到此話皇太極點點頭,昨日是上尊號祭告天地,今日仍是建國上尊號之後的典禮,是祭祖儀式,在去祭祖之前,他利用這一點時間,與這兩個漢官商議朝鮮之事,仍是范文程表現出了更高的才能。

范文程和鮑承先見狀立刻往後退去,從側門退出殿外。

崇政殿的殿門緩緩向內打開,殿外大清門內軍列森嚴鴉雀無聲,八旗的四色旗幟獵獵飛舞,二百七十人的儀仗恭候兩側。

皇太極將雙手放在身側,目光凝視眼前橫掃四方的勁旅,這是他雄踞遼東的依仗,更是日後問鼎天下的依仗。

嗩吶聲停,大殿外軍列齊齊下跪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

雄壯的呼號聲中,萬衆矚目之下,皇太極沉穩的擡足走向殿外。

第一百六十二章 落選第四百三十二章 情報第三百一十五章 分寸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二百五十九章 先鋒第三百四十章 小炮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計第十九章 估值第三百八十六章 堂議第五章 月半第二百九十三章 頭緒第二百五十八章 向北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慶第一百四十章 水系第五十二章 跌落第二十章 發憤圖強第一百一十八章 重器第八十章 靜立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四百三十三章 僞報第一百二十七章 宿松第一百五十四章 前途第四十章 心思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二十一章 可憂第四百三十六章 評語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魂第三百九十五章 婆子第四百五十七章 保障第四百六十七章 襲城第十三章 官威第四百五十三章 院門第四百二十一章 可憂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四百零八章 白銀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情第三十六章 避難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四百六十四章 如火第四十一章 異想第四百一十章 要務第四百零五章 城府第一百六十章 舊人第四百三十二章 情報第十章 按揭第二百九十二章 眼線第三百九十一章 試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慶第二十三章 小紅人第四百六十八章 前哨第四百二十一章 可憂第四百九十八章 盾車第四百一十六章 戒嚴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七章 匣牀第三百零一章 考覈第三百二十八章 隘口第十二章 六扇門第一百六十四章 爛攤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退潮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七十章 澤社第二百四十九章 東葛驛第一百五十一章 前夜第四百六十一章 獵兵第一百七十一章 開漕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三百六十九章 米袋第四百七十章 坐騎第二百六十四章 野渡第三百三十四章 包圍第六十九章 生意第二百八十一章 唸咒第六十五章 中介第一百一十六章 死敵第三百五十一章 傷兵第四百三十七章 不易第四十二章 士紳第三十五章 風起第二百八十二章 營地第四百一十章 要務第四百三十七章 不易第四百四十五章 猜測第四百六十五章 守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機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七十一章 鈔法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二百五十八章 向北第二百七十九章 算計一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一十二章 考覈第四百四十六章 疾攻第二百八十五章 管事第八十八章 投櫃第二百三十章 前哨第十五章 家奴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
第一百六十二章 落選第四百三十二章 情報第三百一十五章 分寸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二百五十九章 先鋒第三百四十章 小炮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計第十九章 估值第三百八十六章 堂議第五章 月半第二百九十三章 頭緒第二百五十八章 向北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慶第一百四十章 水系第五十二章 跌落第二十章 發憤圖強第一百一十八章 重器第八十章 靜立第一百七十七章 質押第四百三十三章 僞報第一百二十七章 宿松第一百五十四章 前途第四十章 心思第一百八十二章 暴雨第四百二十一章 可憂第四百三十六章 評語第二百二十六章 驚魂第三百九十五章 婆子第四百五十七章 保障第四百六十七章 襲城第十三章 官威第四百五十三章 院門第四百二十一章 可憂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四百零八章 白銀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情第三十六章 避難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四百六十四章 如火第四十一章 異想第四百一十章 要務第四百零五章 城府第一百六十章 舊人第四百三十二章 情報第十章 按揭第二百九十二章 眼線第三百九十一章 試探第一百三十八章 安慶第二十三章 小紅人第四百六十八章 前哨第四百二十一章 可憂第四百九十八章 盾車第四百一十六章 戒嚴第五十五章 首功第七章 匣牀第三百零一章 考覈第三百二十八章 隘口第十二章 六扇門第一百六十四章 爛攤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退潮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七十章 澤社第二百四十九章 東葛驛第一百五十一章 前夜第四百六十一章 獵兵第一百七十一章 開漕第三百八十一章 出征第三百六十九章 米袋第四百七十章 坐騎第二百六十四章 野渡第三百三十四章 包圍第六十九章 生意第二百八十一章 唸咒第六十五章 中介第一百一十六章 死敵第三百五十一章 傷兵第四百三十七章 不易第四十二章 士紳第三十五章 風起第二百八十二章 營地第四百一十章 要務第四百三十七章 不易第四百四十五章 猜測第四百六十五章 守城第一百八十四章 生機第二百八十章 御門第三百一十章 江山第三十二章 好人第七十一章 鈔法第三百三十九章 西翼第二百五十八章 向北第二百七十九章 算計一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二百一十二章 考覈第四百四十六章 疾攻第二百八十五章 管事第八十八章 投櫃第二百三十章 前哨第十五章 家奴第一百五十五章 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