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班師與說客

大順三年很快到來了,數萬朔方軍是在陝州過的年。

早在臘月的時候,徵發來的各地夫子就分批放歸了。忙活了這麼久,讓他們到華州一人領一隻羊,算是意思意思。

此番出征,夫子、役畜、軍士、百姓總共消耗了二百二十多萬斛糧豆,繳獲不過四十餘萬,大部分還是由華州、渭北及京兆府部分地區提供,甚至最後一個月,陝虢二州也出了相當一部分。

戰爭,比的就是誰血厚啊!

發完上元節賞賜後,諸軍士氣很旺,不過也都有些思鄉。

在鎮內或鄰鎮作戰沒什麼,離家不遠,可陝虢實在太遙遠了,對於家人都在靈州的軍士們來說,花兩個月時間走兩千裡地過來,打半年仗,再走兩個月回去,一年就過去了。

或許,是時候在關中建立第二個錢糧基地和統治中心了,靈州的人口也即將飽和,確實沒多大開發空間了。

當然也可以繼續待在靈州,也有辦法減少運輸人員、物資的成本和時間,即通過黃河水運。

但這需要拿下河中鎮,至少拿下一部分,使得朔方十州的兵員、器械、錢糧可以以一個很低的成本運輸到陝虢,然後支持東出作戰。

畢竟,靈州作爲現階段的統治中心,還是很有價值的。

周圍是大片的草原,羌胡衆多,將統治中心設在這裡,不但能有效震懾羌胡部落,同時還能吸納、消化他們的丁口,使其成爲助力,而不是隱患。

王重盈能答應朔方軍借道運輸大軍和糧草嗎?吃過一次虧之後,怕是不會了。

“河源軍、積石軍一萬六千步騎已經返回了吧?”前往硤石縣巡查的路上,邵樹德突然問道。

“回大帥,應已踏上歸程了。豐安軍、天德軍已開至青海,接替防務。”陳誠答道。

豐安軍、天德軍的兵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補充,來源是忠順軍。

這支部隊已經被邵樹德下令撤銷番號,因爲在進陝虢之後,軍中情緒不穩,發生叛亂,遭到鎮壓。剩下大約四千五百步卒,被全部打散,發往青海,補充到豐安軍、天德軍之中。

如此一來,錢守素、韓遜二人統帶的豐安軍便有七千步卒、五百騎卒;蔡松陽、楊晟(原鳳翔大散關鎮將)二人統帶的天德軍便有五千五百步卒、一千騎卒。

這兩支部隊一鎮鄯州、一鎮廓州,兵力比起兩年前是有所減少的,而且戰鬥力和士氣也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邵樹德遷移過去的不少部落已在青海紮下根來,兩相配合之下,應該可以勉強支應。

駐守隴右的振武軍也返回了靈州,接替他們的是關開閏、魏博秋二人統帶的經略軍。

兩年一輪戍,苦當然是苦的,但對部隊也是種鍛鍊。天天在靈州蹲着,早晚養廢了,戰鬥力不知能維持幾年。

“河源、積石二軍未整編過,戰鬥力很成問題。他們的家人有多少搬去靈州了?”

“回大帥,不算多。此軍步卒以山南東道、鳳翔、鄜坊、丹延四鎮兵爲主,家人大多仍居於舊鄉。”

“讓他們改變行軍方向,前來華州。家人若願搬到華州、渭北的,悉聽尊便。孤身出來從軍的,亦可在華州、同州安家。”邵樹德下令道。

“是。”陳誠應道。回去後,還得與軍府走一下流程,確定此事。

朔方軍政集團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可能再把所有軍隊都聚集在一起了。

如果有二十萬軍隊,算上家人,就是百萬人口,全部住在一小塊地方,壓力實在太大。

但不讓軍士們經常見到家人也不行。

這個年月的武夫可不好說話,你讓他們不爽,他們也會讓你不爽。

外鎮軍的出現,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節帥們難道不知道把所有軍士及其家人都放在眼皮子底下的好處嗎?

非不爲,實不能也!

外鎮軍,軍隊常年駐紮在外地,軍士家屬也在駐地附近生活,這個叛亂風險,肯定比住在首府的軍隊要大很多。

而且他們常年見不到大帥,主將在他們心中的威信很高,拉起部隊造反時心理負擔也更少。

這時候邵樹德倒很羨慕朱全忠了。別看就十七個州的地盤,但人煙稠密,物產豐富,相互離得不算很遠,交通也方便,部隊可以散居各州,大帥亦可經常見到自己的部隊,將叛亂風險壓到最低。

從今往後,河源軍、積石軍就要慢慢變成外鎮軍的角色了,得盯緊點。

“武興、固鎮、赤水三軍軍士家屬,儘可能安排到勝州。靈州養不了太多人,勝州現在漸漸有了起色,多了這些來自涇原、同州等地的軍士家人,應會更上一層樓。靈、勝二州,順流而下,要不了幾天,我亦可經常往來。”

勝州,確實是一塊好地方,這幾年開發力度也非常大。

如果算上武興三軍軍士家人、遷移過來的六穀吐蕃、幾年發來的蜀中民戶以及河南府移民,目前應有編戶之民31000餘戶、162000餘口。只需再有幾年夯實根基之舉,這就又是一個錢糧基地。

西套平原是塞上江南,前套平原即便有所不如,但也不會差太多的。

一行人邊走邊談,很快到了硤石縣。

“大帥。”留守硤石的諸將紛紛前來拜見。

義從軍已經從潼關一線調到了硤石。

陝虢節度留後李璠“任命”義從軍使沒藏結明爲硤石勾當寨柵使,兼鎮遏兵馬使。

義從軍八千步卒,外加橫山党項萬餘山民,將在硤石一帶繼續駐防,直到輪換部隊前來接替他們。

天雄、天柱、順義三軍也將屯於陝虢,李唐賓任崤函諸關塞制置使,統領全部三萬多留守兵馬。

各部戰損缺額,都教練使衙門將會予以補充。

各州抽調的州兵、招募的羌胡總計一萬七千衆,整編爲鎮國軍,已經陸續抵達潼關,可接替義從軍離去後的防務。

華州兵返歸本鎮,王卞還能繼續當一段時間的華州、潼關都防禦守捉使,對他而言也不錯。

陝、虢、華三地,已成爲靈夏集團的軍事重地,且今後會越來越重要,這已經是一個不可扭轉的趨勢。

參觀完草草堅城的關塞、營房之後,與軍士們吃了一頓普通的午膳。隨後,邵樹德不顧衆人的勸阻,帶着親兵東出硤石,登上高山,俯瞰着遼闊的河南大地。

這片土地,人傑地靈,物產豐富,一直是歷朝歷代的核心腹地。

誰佔據這裡,就會擁有大量的丁口、財貨以及軍政人才,天然就具備極大的起步優勢。

但劣勢也很明顯!

東西北三個方向都有敵人,目前是“三戰之地”,如果楊行密再控制淮南之地,那麼就是四戰之地。

但邵樹德也不確定楊行密還能不能起來。

歷史上他收編了孫儒的部隊,戰鬥力有了質的飛躍。後來朱瑾以及李克用派去支援朱瑾的史、李二將又率七八千步騎南下投奔楊行密,使得他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這簡直就是躺贏的典範!

一路敗,不停敗,敗着敗着敵人就崩了,自己還收編了很多來自淮西、北方的精銳。

後來與朱全忠的清口之戰,直接掘堤灌水淹了龐師古獲得大勝,簡直就是主角光環。

重來一次,還能有這麼多蔡兵、兗兵、晉兵以及極具經驗的高素質將領投奔嗎?

如果沒有,就憑他手下那些蝦兵蟹將,似乎很難啊。

該班師了!

邵樹德又看了一眼河南大地,一定常來。

……

李杭一路緊趕慢趕,終於在大順三年正月尾上趕到了襄州。

山南東道這個藩鎮,其實是安史之亂時玄、肅二帝相爭的產物。

玄宗幸蜀之後,爲了遏制太子(肅宗),發佈了一系列的命令,以避免肅宗擊敗安祿山,收復長安、洛陽兩京,獲得滔天大功,其中就包括以諸皇子分赴各鎮,統籌平叛大業。

玄宗,是寧願帝國分裂,平叛遙遙無期,也要遏制太子的影響力。

肅宗急着收復兩京,獲取政治方面的優勢,爲此留下了藩鎮遺禍,未必沒有對抗太上皇的因素。

父慈子孝,誠如是焉。

永王李璘,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出任江陵大都督,成了山南東道藩鎮的肇始。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如今的山南東道,已經傳到了蔡賊出身的趙德諲的手中。

先帝不知道是故意還是怎麼着,居然給山南東道賜號忠義軍,就像給朱全忠遷爵東平郡王一樣,充斥着一股荒誕的味道。

山南東道本轄八州,即襄、房、均、唐、鄧、隨、郢、復八州,治襄州,趙德諲反正時據有七州(復州出外),故如今忠義軍轄七州。

七州之地,休養生息數年,兼且清理隱戶,如今人口有所回升,四十萬有餘,五十萬不足,大概就這個樣子。

李杭抵達襄州外,立刻自報門戶,病勢沉重的節度使趙德諲大驚,仔細檢查了文書印信之後,將他迎進了府中。

“去年東出河南,靈武郡王可真是讓天下人刮目相看啊。”趙德諲坐在火盆前,手微微有些發抖,時不時胸悶氣短,咳嗽不已,已是一個黃土埋到脖子上的老人。

李杭仔細觀察着他,臉色蠟黃,神情懨懨,憔悴不已,但五官、眉宇不錯,依稀可看出年輕時也是一勇武豪邁之人。

二子匡凝、匡明侍立於側,時不時用目光打量着李杭。

這兩人,李杭一看就覺得不太像武人,或者說不是純粹的武人。

長相眉清目秀,俊逸過人,可說是美男子。但皮膚略顯白皙,顯然沒經受太多風霜雨雪的洗禮,手上老繭不厚,玩弓刀的次數顯然不是很多,神色間沒有那種亡命搏殺的狠勁,亦有讓人下意識服從的氣度威嚴。

這就是兩位貴胄公子罷了!

“令公鎮襄陽數年,百姓粗安,亦讓人佩服。”李杭說道。

趙德諲聽後一笑。

這位靈夏使者,一貫如此囂張麼?他人講起七州之地的民情,都用“大治”來形容,李杭居然只給了個“粗安”的評價。

“折氏與邵氏有翁婿之誼,使者此來,想必是歸還均州三縣的吧?馮行襲此輩,桀驁無常,軍府屢次相召,他都藉故不來,折將軍討滅此輩,亦是大善之舉,不知何時歸還三縣之地?”趙德諲突然問道。

“我此類並非爲均州之事。”李杭道:“是爲保全趙氏一門富貴而來。”

趙德諲聞言不動聲色,趙匡凝、趙匡明二人卻欲言又止,顯然年輕人還不服氣,想要說些什麼。

其實也正常,這年頭風氣如此,誰會因爲你一句話納頭便拜?

“使者何出此言?”趙德諲笑了笑,道:“襄陽雄城,又有唐、鄧精兵,何人能動我趙氏富貴?”

“趙侍中何故作不知?汴州朱全忠,兵精糧足,此番在我家主公手下吃了個悶虧,必然要找補回來。朱瑄、朱瑾兄弟,力不能支,時溥境況更差,旦夕破滅。待掃平此三鎮,趙侍中可得安寢?”

“便如使者所言,靈武郡王遠在朔方,而東平郡王近在咫尺,如何抉擇,似乎不難。中原腹心之地,地大物博,人煙輻輳,萬業生髮,勃勃生機,又豈是邊鄙苦寒之地可比?便是一時小挫,日後自能捲土重來,使者這麼說怕是不妥當吧?”說罷,趙德諲感覺有些無力,便靠在了胡牀背上,趙匡凝給他掖了掖毯子,非常細心。

“然全忠外寬內忌,雄猜多疑,義成節度使安師儒爲其所執,暴病而亡。蔡州將獻宗權,降全忠,全忠假意優待,後奪其權,今又殺之。如此心狠手辣之輩,可能投之?”李杭列舉了兩件事例,侃侃而談:“吾主素來寬厚待人,便是階下之囚,亦放歸其家,令安生業,勿要憂心。便是趙侍中英明神武,不懼全忠,焉能不爲子孫謀?”

“使者便是雄辯無雙,而今卻佔着我忠義軍之屬州,很難讓人信服。不如先歸還均州,再談其他。”趙德諲沉默了一會,又道:“得了均州,復望襄州,全忠乃天邊之禍,宗本卻是肘腋之患。不能還均州,使者說這麼多又有何用?不如迴轉,請靈武郡王示人以誠,取信於我,如此可好?”

第四十四章 無路可退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三十四章 城堡(給盟主星隱龍君加更)第1104章 蓬萊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七十七 枯燥的行軍第六十六章 召見第三十二章 傾國之師第1171章 吃魚第五十六章 攻殺第四十九章 馴馬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1182章 青州港第七十八章 動搖第十章 京師(一)第八十四章 選才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1111章 換人第三十二章 錢財第四十四章 勸說(爲盟主淚痕點點寄相思加更)第1036章 班底第二章 入長安(二)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二十一章 退兵第二十六章 淮蔡路第1110章 逃第八章 出征前的日子(二)第五十二章 根本戰略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1100章 圃田澤畔第十章 換了人間第二十九章 羅氏父子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六章 亮相第1068章 精誠團結第二十六章 好時代第十三章 消息第1309章 談條件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1262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六十二章 以爲成例第六十三章 二子第九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一)(爲LOL1號盟主加更)第六十九章 兒女和上山第1256章 我還沒用力呢第1020章 迎駕第1337章 各個擊破第七十三章 收穫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二十五章 父子第三章 牛市第七十七章 招慰與安排第五十二章 根本戰略第五十章 南撤第六十九章 男兒第五十章 肥肉第八十一章 阿爺要吃魚第十九章 設想第六十八章 榷稅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二章 馴化第四十章 軍心第1054章 武裝行軍第九章 兩位狀元第四十八章 全功第十三章 大喪師徒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第五十章 外重內輕第十一章 三地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七十五章 路線第十二章 拓跋與野利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972章 深入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1096章 整編與稱臣第1116章 千載難逢第二十七章 李克用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1136章 渤海君臣第四十二章 集結與“支持”第四章 鐵盤第955章 西行之洛陽第三十三章 無根之萍第十七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二)第十九章 河內第八十五章 迎接談談兵法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1045章 知己知彼第1116章 千載難逢第七十五章 倉皇第1090章 一切盡在掌控中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六十二章 車第984章 東行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十五章 議論
第四十四章 無路可退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三十四章 城堡(給盟主星隱龍君加更)第1104章 蓬萊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七十七 枯燥的行軍第六十六章 召見第三十二章 傾國之師第1171章 吃魚第五十六章 攻殺第四十九章 馴馬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1182章 青州港第七十八章 動搖第十章 京師(一)第八十四章 選才第五十一章 準備開幹第1111章 換人第三十二章 錢財第四十四章 勸說(爲盟主淚痕點點寄相思加更)第1036章 班底第二章 入長安(二)第二十五章 破敵兵(給盟主李延齡加更)第二十一章 退兵第二十六章 淮蔡路第1110章 逃第八章 出征前的日子(二)第五十二章 根本戰略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1100章 圃田澤畔第十章 換了人間第二十九章 羅氏父子第十章 安排與路線第六章 亮相第1068章 精誠團結第二十六章 好時代第十三章 消息第1309章 談條件聊一聊軍隊的戰鬥力第1262章 誰支持誰反對第六十二章 以爲成例第六十三章 二子第九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一)(爲LOL1號盟主加更)第六十九章 兒女和上山第1256章 我還沒用力呢第1020章 迎駕第1337章 各個擊破第七十三章 收穫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二十五章 父子第三章 牛市第七十七章 招慰與安排第五十二章 根本戰略第五十章 南撤第六十九章 男兒第五十章 肥肉第八十一章 阿爺要吃魚第十九章 設想第六十八章 榷稅第九十三章 難伺候第二章 馴化第四十章 軍心第1054章 武裝行軍第九章 兩位狀元第四十八章 全功第十三章 大喪師徒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第五十章 外重內輕第十一章 三地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七十五章 路線第十二章 拓跋與野利第八十二章 臨別談話第972章 深入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1096章 整編與稱臣第1116章 千載難逢第二十七章 李克用第二十八章 稅制改革之四第1329章 歷史輪迴第1136章 渤海君臣第四十二章 集結與“支持”第四章 鐵盤第955章 西行之洛陽第三十三章 無根之萍第十七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二)第十九章 河內第八十五章 迎接談談兵法第二十六章 投靠第1045章 知己知彼第1116章 千載難逢第七十五章 倉皇第1090章 一切盡在掌控中第1342章 己之不可勝第六十二章 車第984章 東行第十三章 安休休第十五章 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