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集結與“支持”

第一支進城的部隊是李唐賓的老底子天柱軍。

他們以麻利的動作控制了全城,衙門、府庫、糧倉、軍營是重點關照目標,全部禁止人員出入,待一切清點完畢之後,纔會重新開放。

李唐賓沒有去衙署,他第一時間登上了城牆,俯瞰西方。

那是崤函穀道。他耗費了數年時間,與樑人反覆拉鋸,反覆爭奪,不知道多少將士身隕在那無窮無盡的山脈、河流、森林之中,不知道多少次夜不能寐,不知道多少次怒氣勃發,不知道多少次開懷大笑。

最終他還是來到了新安,馬上就要進洛陽。

但似乎不怎麼高興啊。最終的勝利,並不全是他這個曾經的河洛經略使的功勞,最關鍵的因素,可能還是河陽戰場取得突破後,進一步構成了對洛陽側翼的威脅。敵軍防守起來左支右絀,最終敗北。

高仁厚在牒文裡那志得意滿的語氣,讓李唐賓心中滿是憤恨,老頭太囂張!

胡真喜氣洋洋,拉着徐懷玉的手,一一給他介紹夏軍將領。徐懷玉臉上掛着疲憊虛假的笑容,勉力應付。

段凝也湊了過來,趁機結識各路軍將。

他已經投靠了東都節度副使封渭,現在是正七品的司錄參軍,並且還推薦了一名參軍事、一名錄事、一名府史,都是洛陽本地土族出身,還算有些本事。封渭考較後,覺得都是積年幹員,業務熟練,能夠立刻支起洛陽這副爛攤子,於是愈發信任段凝。

這改換門庭的速度,讓胡真都有些側目。雖然並不擔心段凝會威脅到他的地位,但怎麼說呢,總是看這人不順眼,也不知道咋回事。

“段參軍,聽聞你要掌兵了?可喜可賀啊。”經過段凝身旁時,胡真笑眯眯地說道。

“哪裡。”段凝嘆道:“我自幼習武,熟讀兵書,一直想掌兵,但這些降兵是要交到都教練使衙門的。”

洛陽降兵,其實不少的。新安縣這裡就萬把人了,馬嗣勳部三千人是完整建制的,目前還屯於洛陽郊外。聽聞過陣子要給他們補兵,大力整訓,然後派上戰場。

段凝已經擔任這支部隊的糧料官,可見此人還是有些門道的,打通了諸多關節。

“會有機會的。”胡真恭維了一句,然後便走了。

段凝受寵若驚,胡大帥何時說話這麼客氣?轉念一想也對,如今大家都是夏王的官將了,以前的地位自然做不得數,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三月初五,段凝帶着俘虜回到了洛陽。

馬嗣勳看着這些人有點眼饞,他不過三千兵,一千土團鄉夫馬上要放歸,那就只有兩千人了,委實太少。如果能補一些精壯過來,那就再好不過了。

戰事雖然已結束,但洛陽的緊張氣氛卻一直存在着。原因也很簡單,集結於此的部隊越來越多了。

天雄軍屯於洛陽以南十里的地方,深溝高壘,防備伊闕關方向的敵軍。

之前圍殲各路洛陽兵馬的戰爭只持續了十天,汝州樑軍根本來不及調動大股部隊北上。這會陸陸續續來了不少,據打探有兩千多,加上原本一千長直軍、一千州縣兵、一千土團鄉夫,兵力超過了五千。

丁會出任佑國軍節度使後,寄理汝州,將其整爲一軍。不過朱全忠臨時插手,派張歸霸帶着數百汴梁子弟過來,出任伊闕鎮遏兵馬使,統領此六千軍,嚴加操練。後又給其益騎兵五百,戰馬從廣成澤牧場挑選。此軍共六千五百步騎,號“威戎軍”嗯,這是嘲笑邵樹德是“西戎”呢。

丁會最近也惹上了一些麻煩,因爲有傳聞前河陽節度使趙克裕派心腹僕人潛入汝州,招降丁會。

這事是真的,但丁會已經將使者頭顱及密信一起送到了汴州。無奈樹欲靜而風不止,傳聞還是很多,不過朱全忠下令褒獎丁會,看起來還是信任的。

天雄軍屯於關外,其實有點小材大用了。丁會的壓力其實非常大,他既要防着唐州折宗本,也要協防蔡、許,上個月南下唐州劫掠,又被折宗本擊退。他這些兵馬,竟然是釘在這裡不能動了,一動就有可能被威勝軍突入汝州,讓邵樹德的河內、洛陽、南陽連成一片。

屯於洛陽的第二支部隊就是定遠軍了。

新安縣投降之後,定遠軍立刻撤了回來,不過馬上又要走了,打算前往轘轅關一帶駐防。目前守禦該地的是玉門軍一部,“紅髮軍”不屬於洛陽行營戰鬥序列,即將歸建。

不過按照計劃,定遠軍主力將屯於偃師縣,不張旗號,低調行事。王遇的將旗,這會已經出現在了洛口一帶,讓樑人自己去猜吧。

而在此時的新安到洛陽的數十里穀道內,順義、經略二軍也正往洛陽開進,進一步完成兵力集結。天柱軍不屬於洛陽行營戰鬥序列,故暫時留守新安一帶。

計劃中的八支部隊,這會差不多已經到位四支,好幾萬兵馬,洛陽百姓再傻,也知道大戰即將來臨,緊張是正常的。

“終日聚兵屯糧,大戰將起,這個機會,得把握住啊。”安頓完降兵後,段凝回到了家中,依然神思不屬。

沒辦法,想進步的心思太熱切了。

……

孟州城內,邵樹德接見了魏州來的使者。

使者名叫楊利,是節度使羅弘信的親信幕僚,經常參與機密之事,他還是可以代表羅弘信父子的態度的。

“正如楊隨使所言,夏、魏兩鎮交好多年,商旅、士人往來不絕。今史仁遇將兵數萬,屯於相、衛,是何道理耶?”坐在邵樹德下首的趙光逢問道。

楊利笑了笑,道:“既是誤會,不如兩相罷兵,如何?衛州五縣,乃魏博屬地,百姓安居樂業,多年不聞兵戈。若夏王能約束部伍,不令軍士過境,衛人大悅,必感夏王之德。”

“全忠能出鎮汴州,乃先帝之恩德。而今擁兵自重,不尊奉朝廷號令,就連上供都斷了。這等賊子,不討何待?”趙光逢一臉正氣道:“魏人慾助紂爲虐耶?”

楊利一點不生氣,還是笑呵呵的,道:“是是非非,誰又說得清楚呢。”

“聽聞王鎔晉爵趙王后,朝中多有非議,皆言鎔歲尚輕,便得封趙王,魏博羅氏恭謹忠勇,上供不輟,又禮賢下士,不得王爵耶?”陳誠似乎突然想起某事,插話道:“某日思夜想,方今之天下,還需諸鎮同舟共濟,同心協力。魏博六州,素來恭順,討淮西逆藩、昭義劉稹之時,屢次出兵平叛,功莫大焉。羅氏若再立新功,或可晉位魏王,光宗耀祖。”

楊利聞言,神色一凝,這是開條件了。

“唔,羅氏這幾年也上供朝廷不少財貨了。”邵樹德一說話,場中都靜了下來。

他清了清嗓子,繼續道:“我看羅氏經營魏州頗有方略,百姓大安,商旅繁盛,人人稱頌。有此功績,或可世鎮魏州。史仁遇之輩,也想做節度使,豈不可笑?”

陳誠、趙光逢二人湊趣大笑。

楊利也笑了,道:“史都頭乃鎮內宿將,忠心耿耿,此必是謠言。”

“應是謠言。”邵樹德點了點頭,道:“待明日我遣人至衛州問問即可。”

楊利臉上的笑容快維持不住了。

他知道,魏州內部雖然有矛盾、有分歧,但在對外的時候還是比較團結的,並不會那麼容易就被外人挑唆、拉攏,但這事涉及到了敏感的權力繼承,怎麼小心都不爲過。

羅帥,可是六十二歲了啊!說句不中聽的,這已是風燭殘年,什麼時候來場大病,多半就走了。

羅帥曾經有過幾個兒子,長子早夭,次子歿于軍中,三子不成器,並未從軍,也就這個四子文采武功都還看得過眼,打算讓他繼位。

但魏博是軍人推舉制。老子死了,可不一定兒子繼位。如果羅帥哪天薨了,四子羅紹威只能說優勢比較大,但就規矩而言,絕對沒有什麼天經地義的說法。若將士們不推舉羅紹威,轉而推舉史仁遇呢?怎麼辦?

百餘年軍人推舉制下來,魏博將士不接受空降任命的節度使,只有他們推舉上來的才具有合法性,不然分分鐘軍亂給你看。

史仁遇是軍中大將,威望不小。看他平日裡的表現,似乎對節度使之位也不是毫無興趣。如果他有心串聯,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若在以往,有朱全忠這尊大佛支持,被打怕了的魏博將士們不願多事,說不定就讓羅紹威當節度使了。但朱全忠都這個樣子了,威信還有幾分?如果夏王公開支持史仁遇呢?會發生什麼事?

楊利心念轉動,翻騰不休,但臉上沒顯露出任何表情,依舊笑道:“此爲鎮內之事,夏王便不用操心了。魏鎮上下,帶甲十萬,皆奉羅帥爲主。若有賊子敢作亂,人人得而誅之。”

邵樹德大笑,道:“放心,我也是支持羅帥的。使者回去後,具陳今日之事,想必羅帥亦會贊同。”

楊利勉強笑了笑。

第964章 廢物第五十章 巴士拉第八十二章 執念第十八章 東出第三十九章 駐軍與滑不溜手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1147章 收手吧!第三十章 微操大師崔季康第七十八章 越過戈壁南下第五十六章 但前行第六十九章 男兒第八十九章 考察第三十三章 方向第十三章 屈服第九十八章 回來第十二章 舊事第三十一章 虛虛實實第九十五章 安排與鞏固第十三章 大喪師徒第1214章 名城第一章 沙苑第二十四章 “保護”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十章 京師(一)第四章 兵諫第十二章 拓跋與野利第1309章 談條件古代的騎兵第1220章 到幽州過年第一章 故人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978章 督戰官第二十三章 氣運殺手第三十六章 奏第七章 處置第五章 地盤與借道第九十七章 安北第六十章 開城(爲盟主地月總督府門衛加更)第1270章 百年大計第五十四章 坐寇第三章 議帥第二十章 刪丹嶺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五十三章 不甘心第七十七章 “糧道”第1340章 徵調第1249章 組畫南詔農業地理第四十四章 二月第四十六章 東萊第二十章 刪丹嶺第二章 孔子化身第1263章 一南一北第1280章 感悟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二章 生民第四十章 密旨第二十七章 教化與態度第二十四章 惡作劇第五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1275章 公私分離第九章 君臣第三十四章 狼羣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六十八章 逮住第三十五章 定局第五十九章 發展第十七章 推戴第三十四章 實相無相第四十七章 整編第二章 城傍第十七章 我來整個大的第二十七章 教化與態度第1069章 特別軍事行動第七十五章 佈告中外之六第十七章 山民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1226章 榮譽第五十二章 要走了第三十七章 吾不好殺人第五十一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二)第962章 樞密使第五十九章 戰於野第九十一章 重圍第三十四章 練武與動兵第五十三章 錢、人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第五十九章 徙流第六十二章 探探口風第七十章 處置(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八十六章 怎麼打?第二十五章 變天第九十一章 重圍第五十二章 撤!第二十五章 返歸第七十章 折騰與冒險第1294章 河東虛實第七十七章 軍心與消息
第964章 廢物第五十章 巴士拉第八十二章 執念第十八章 東出第三十九章 駐軍與滑不溜手第六十七章 浮樑第1147章 收手吧!第三十章 微操大師崔季康第七十八章 越過戈壁南下第五十六章 但前行第六十九章 男兒第八十九章 考察第三十三章 方向第十三章 屈服第九十八章 回來第十二章 舊事第三十一章 虛虛實實第九十五章 安排與鞏固第十三章 大喪師徒第1214章 名城第一章 沙苑第二十四章 “保護”第三十一章 萬變不離其宗第十章 京師(一)第四章 兵諫第十二章 拓跋與野利第1309章 談條件古代的騎兵第1220章 到幽州過年第一章 故人第六十二章 休養生息與整頓第978章 督戰官第二十三章 氣運殺手第三十六章 奏第七章 處置第五章 地盤與借道第九十七章 安北第六十章 開城(爲盟主地月總督府門衛加更)第1270章 百年大計第五十四章 坐寇第三章 議帥第二十章 刪丹嶺第七章 勇於任事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十四章 出征(上三江了,感謝編輯,今日加更一章)第五十三章 不甘心第七十七章 “糧道”第1340章 徵調第1249章 組畫南詔農業地理第四十四章 二月第四十六章 東萊第二十章 刪丹嶺第二章 孔子化身第1263章 一南一北第1280章 感悟第六十八章 汗王第二章 生民第四十章 密旨第二十七章 教化與態度第二十四章 惡作劇第五十八章 真真假假第1275章 公私分離第九章 君臣第三十四章 狼羣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六十八章 逮住第三十五章 定局第五十九章 發展第十七章 推戴第三十四章 實相無相第四十七章 整編第二章 城傍第十七章 我來整個大的第二十七章 教化與態度第1069章 特別軍事行動第七十五章 佈告中外之六第十七章 山民第1194章 機會難得第1226章 榮譽第五十二章 要走了第三十七章 吾不好殺人第五十一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二)第962章 樞密使第五十九章 戰於野第九十一章 重圍第三十四章 練武與動兵第五十三章 錢、人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第五十九章 徙流第六十二章 探探口風第七十章 處置(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八十六章 怎麼打?第二十五章 變天第九十一章 重圍第五十二章 撤!第二十五章 返歸第七十章 折騰與冒險第1294章 河東虛實第七十七章 軍心與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