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不要拒絕了

宋禮眉頭緊皺,心裡頭不停翻騰,從南孔要進京,朝野上下,就是一片譁然,大傢伙已經不是震驚那麼簡單了。

當今天子是個什麼德行,大傢伙心裡有數。

如果僅僅是一個皇帝,還好辦一些,偏偏旁邊還有個肆無忌憚的徐景昌。

君臣一起搞事情,那是誰也承受不住。

只要南孔進京,必定大做文章。

能幹出什麼事情,簡直不敢想象。

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南孔知難而退,只要他們不摻和,誰都沒有辦法……就像當初徐景昌鐵了心當鹹魚,連姚廣孝都無可奈何。

只要我夠廢物,就沒人能利用我。

可偏偏孔議又動心了。

這讓宋禮萬般痛苦,“您是聖人後裔,天下之望啊!”

孔議張了張嘴,沒有說什麼。

宋禮還當他動搖了,就進一步道:“如今衍聖公年幼,無法理事。南孔攜寶進京,獻給天子,自然不免誤會,他們會覺得南孔是要討好皇帝,取而代之。如此勢必引起孔氏兩宗的爭執,實在不是天下之福。先生品行敦厚,不慕名利,必是被奸人蠱惑,才上了當啊!”

宋禮將道理說破,滿以爲孔議會幡然醒悟,可這位跟老農差不多的孔氏後人,卻是低頭不語,良久才說道:“大宗伯所言極是,只是草民有一事不解,還望大宗伯解惑。”

“請說。”

“大宗伯,你可聽說了尼山鴻儒會?”

宋禮沉着臉,怒道:“這都是有人在背後散佈流言,居心叵測,子虛烏有的事情,不必在意。”

孔議又道:“既然如此,朝廷爲什麼不去抓人,爲什麼不禁絕流言?”

宋禮被突如其來的質問弄得一陣煩亂,“此事很複雜,有司衙門已經查了,還抓了上百人,都關進了大牢,朝野上下,都很在乎,我們也是竭盡全力……”

竭盡全力,

就是沒有效果,反而愈演愈烈!

孔議不是徐景昌,不會惡語相向,但他心裡也頗不以爲然。

你們讓我在乎孔家名聲,可你們這些孔孟門徒,怎麼不能維護聖人名聲?伱們做不到,又反過來教訓我,道理上說得過去嗎?

孔議道:“大宗伯,草民此番進京,獻上三寶,也只是想澄清什麼隨侯珠,德劍的奇談怪論。而且儒家以忠孝爲本。左右江山社稷,禍亂天下,改朝換代……這種事情,更是孔家無論如何也不會幹的。尼山鴻儒會之說,實在是匪夷所思,包藏禍心。”

宋禮一聽話題繞回了尼山鴻儒會,頓時腦袋都大了。

這個子虛烏有的玩意,實在是太讓人糟心了。

最初很多人都覺得沒什麼了不起,就是大約一個世外高人,收了門徒,輔佐明君,開創聖朝……這種段子在話本里面,有一大堆。

比如說王敖老祖,就收了孫臏當徒弟,還有那個驪山老母,收了無鹽娘娘,收了樊梨花,劉金定,穆桂英……幾乎話本所有女將,都是她的門人。

類似這種,一看便知道真假,誰也不會在意。

可事情落到尼山鴻儒會,情況就不一樣了。

首先,這是個儒家組織,不是王敖老祖,驪山聖母那種神話人物……其次吧,這套說辭,已經在許多熱心人士的鼓搗之下,變得很完備了。

有史料支撐,有人物背景,兩漢故事、南北朝分裂、隋唐興國……全都囊括其中。

現在已經發展了北宋階段,正有人從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發掘內涵。分析尼山鴻儒會的想法主張,治國理念,思想變遷。

留給大傢伙的時間的已經不多了,再有個元朝,就要分析大明開國臣子了。

等什麼時候,研究出來洪武大案是太祖皇帝剷除尼山鴻儒會的無奈之舉,事情就功德圓滿了。

他們這些朝臣,遲早會被冠以尼山鴻儒會的頭銜……

這事情雖然扯淡,但是卻很完美解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歷代文人爲什麼都喜歡結黨營私,爲什麼有那麼多文人抱團湊在一起,左右朝局,影響天下?

爲什麼這些文人會異口同聲,彼此配合呼應……

一定是有一股勢力在背後左右。

而尼山鴻儒會橫空出世,正好迎合了百姓的心態,填補了大傢伙對歷史和現實的好奇。

你越是解釋,就越是有人相信。

甚至越是抓捕,越是嚴懲,反而傳播的越廣泛。

當然了,如果僅僅是這樣,也就是個流言蜚語而已,無關痛癢。

可問題在皇帝那裡,咱們大明的至高主宰,瞧着文官結黨營私不痛快,他需要拿尼山鴻儒會說事,敲打朝臣。

而在朝中,還有陳瑛之流,上躥下跳,希望藉着清查結黨營私,討好皇帝陛下,作爲終南捷徑……

這破事歸結起來,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文官士大夫集團拿的太多了,天子看着不順眼,下面的底層也不痛快。

兩股力量糾纏在一起,內外夾攻,就把文臣架在了火上烤。

其實這事要想解決,也不困難……只要朝臣能上奏,要求官紳一體納糧服役,凡事秉公辦理,把自己置於和百姓同等的地位,不再是高高在上,也就迎刃而解了。

只可惜啊,這種事情是無論如何,也沒人會幹的。

甚至說出來,就要面臨着身敗名裂的悽慘下場,絕對沒有例外。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朝廷肯定會徹查的,維護聖人名譽,我輩義不容辭。先生獻上三寶,自然是大好事。只是我還想請先生幫忙,將另一件東西交上去……或者言明,這是給孔家的。”

宋禮聲音很低,可孔議瞬間就瞪大了眼睛,從瞳孔之中,噴吐出憤怒火焰……他又迅速按下怒火,聲音低沉道:“大宗伯說的可是御筆?”

宋禮怔了怔,點頭道:“是。先生,這忠孝第一家只能是孔府,並非南宗獨有啊!”

孔議沉默片刻,突然昂起頭,幽幽道:“大宗伯,這個御筆,給的是先祖負寶南渡,獎賞的是靖康之後,三百多年,我們這一脈的忠義。如今大明光復華夏,驅逐夷狄。先祖守得雲開見月明,家祭之日,可以拿御筆告慰先人……大宗伯,難道這也要收回嗎?我們南宗連這點體面都不能有嗎?”

宋禮瞠目結舌,壞了,徹底壞了!

不用問了,又是徐景昌這個兔崽子,他這手實在是太絕了!

既然孔府分成南北二宗,雖然竭力維護,但到底是兩家……而且在靖康之難中,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這就是矛盾,誰也迴避不了。

衍聖公是獎勵孔夫子一脈的,這沒有問題……朱棣的御筆,是給南宗的,這也天經地義。

只不過當北宗頂着衍聖公名頭,南宗坐擁忠孝第一家的美名,這事情就出來了。

到底誰纔是夫子嫡傳?

而且還有一層,南宗受人推崇,得到了這份光榮,反過來就在提醒人們,北宗丟人了!

而且還不是一般,他們失節了!

屈膝夷狄,侍奉金人,跪拜蒙古……身爲夫子後裔,卻忘卻了忠孝,沒了氣節。

這就好比在清洗大腸的時候,保留了一部分原味……

你還吃得下去嗎?

更可怕的還在後面,如果就此廢掉了北宗的身份,讓南宗接替衍聖公位置,還是會有問題,那就是南宗兼併北宗,聖人之家發生了類似朱家的情況。

這麼一來,靖難之役也就天經地義,無可指責了。

所以說打出南宗這一張牌,產生的後果簡直是毀天滅地級別的。

“先生,南宗素來忠義,負寶南渡,又讓出爵位……兩次義舉,不愧聖人後裔,儒門典範,在每個讀書人的心裡,都有一杆秤,知道南宗品行高古,不同尋常……”

宋禮還要往下說,孔議突然低聲道:“大宗伯的意思,是要再一再二之後,再來第三次?”

一句話,又把宋禮弄得面紅耳赤。

憑什麼吃虧的都是老實人啊?

你們這麼幹,難道就不虧心嗎?

宋禮好歹也是讀書人,又身居禮部尚書的高位,說到了這裡,已經是往嘴裡塞原味大腸了。

他甚至都想起身,羞愧而退。

但此事太要命了,根本沒辦法這麼過去……無可奈何,宋禮只能硬着頭皮,以最不要臉的心態,說出了一句讓他都臉紅的話。

“還請南宗顧念大局,以儒家爲重!”

說完,宋禮起身,衝着孔議深深一躬。

時間彷彿靜默了,孔議不說話,宋禮彎着腰,就這麼僵持着。

在宋禮即將撐不住的時候,孔議突然嘆口氣,頹然道:“我知道了,請大宗伯放心吧。”

孔議轉身,就奔裡屋去了,只留下一個蕭索的背影……很失禮,也很淒涼。

明明選擇對了,明明付出了三百多年的堅持。

那個御筆不算什麼,他們要的是肯定,要的是承認和尊重。

偏偏就是得不到,不光是自己,還有南孔的先人……爲了避免孔家分裂,儒門丟臉,士大夫失去道德制高點,就委屈他們,讓他們以大局爲重!

好一個大局!

行!

我們以大局爲重。

“明日面君,帶上御筆,交還陛下!”

孔議艱難吩咐家人,隨同而來的南孔衆人全都愕然?

憑什麼?

爲什麼要交回去?

這是我們應得的!

“不要多問,老實聽話!”

可就在此時,突然傳來了消息,太子朱高熾駕到。

南孔衆人一愣,急忙去迎接。

很快朱大壯就笑呵呵來了, 自從甩去了幾十斤肥肉,朱高熾走路也快了,龍行虎步,威風堂堂。

見到了南孔衆人,竟搶先問好。

“孤這一次過來,實在是有些過意不去。”朱高熾道:“本來父皇賞你們御筆,但是仔細想來,又有不妥。唯恐會陷你們於不義……所以才讓孤過來,討回御筆,還望孔公見諒。”

朱棣竟然收回了!

孔議大驚,卻又如釋重負,總算是不用自己爲難,陛下真乃仁君。

“草民叩謝陛下,叩謝太子殿下!”

朱高熾伸手攙扶起孔議,笑呵呵道:“孔公高義,人盡皆知……北平的忠烈祠堂,除了您,沒人能主持,這事就不要拒絕了。”

一句話,孔議瞠目結舌……

第一百六十八章 新科進士的去向第七十五章 大明良心,入主東宮第一百章 定國公不會拋棄卑職的第三百二十章 讓大明更高大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第一百零四章 朕還怎麼做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徐欽中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史下地方第一百六十章 徐家的機會第二百三十四章 一羣弟弟第二百三十八章 四哥真好第七十七章 王叔在上,請受小侄一刀第九十九章 三句話讓朱棣給我花三十萬第四十一章 請誅奸臣第九十四章 憤怒的朱棣第二百四十一章 諸王鬧洞房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繼續搞事情的朱棣第一十八章 秦淮聽曲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三百二十六章 定國公用兵真如神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二百四十一章 諸王鬧洞房第三十四章 怎如徐景昌所教相似?第二百二十四章 咱們結婚吧第一百五十章 還真有個鴻儒會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一百七十章 禍國殃民的朝貢貿易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導朱高熾第三百二十二章 倒黴的六部尚書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一百八十三章 神劍出鞘第二百六十六章 梅開二度的徐景昌第九十四章 憤怒的朱棣第二十八章 以稅易賦,二難自解第一百六十三章 徐皇后的憤怒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姓天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諾第一百八十七章 督察院的三不知第三百零三章 養豬第二百九十六章 沒辦法了,只能對外用兵了第二十章 茹尚書的小愛好第五十三章 大牢齊聚第三百三十六章 徐皇后病重第八章 大寧第一十二章 窮則懷恨在心,達則反攻倒算第三百一十三章 妖書案第一百三十七章 諸子家,各有所長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第二百五十六章 理財高手第一百八十七章 督察院的三不知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一百九十二章 震撼朝堂第八十九章 無可辯駁的罪名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第四十章 朱瞻基進京第六十七章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二百零三章 武英殿議事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導朱高熾第二百零四章 徐景昌開竅了第六十一章 風光出天牢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養廢物第二百八十一章 我們是定國公的親戚第八十七章 準備致仕的徐景昌第二百六十二章 慈父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愛打仗的朱棣第一百七十六章 忠君報國第三百三十四章 孝出強大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二百零四章 徐景昌開竅了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第二章 姑姑第二十一章 朱棣的雷霆之怒第二百一十五章 烽火燃起第三百四十章 抓捕官商第二百一十三章 火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導朱高熾第八十五章 大戶們的改稻爲桑第一百零四章 朕還怎麼做事?第二十七章 我怕得罪人嗎?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臣中的內鬼第三百三十一章 朱氏的雄心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東之患第二百二十五章 得償所願的朱棣第三百零一章 太子不孝第二百八十六章 絕妙一招第三十章 姑姑救命第四十八章 優美的中國話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子駕臨江西第三百一十九章 朱瞻基創業
第一百六十八章 新科進士的去向第七十五章 大明良心,入主東宮第一百章 定國公不會拋棄卑職的第三百二十章 讓大明更高大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第一百零四章 朕還怎麼做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徐欽中了第一百八十八章 御史下地方第一百六十章 徐家的機會第二百三十四章 一羣弟弟第二百三十八章 四哥真好第七十七章 王叔在上,請受小侄一刀第九十九章 三句話讓朱棣給我花三十萬第四十一章 請誅奸臣第九十四章 憤怒的朱棣第二百四十一章 諸王鬧洞房第七十二章 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天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繼續搞事情的朱棣第一十八章 秦淮聽曲第二百二十七章 準備遷都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三百二十六章 定國公用兵真如神第一百零六章 爲皇孫賀第三百零八章 恐怖的徐景昌第二百四十一章 諸王鬧洞房第三十四章 怎如徐景昌所教相似?第二百二十四章 咱們結婚吧第一百五十章 還真有個鴻儒會第二百六十章 給各國打分第一百七十章 禍國殃民的朝貢貿易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導朱高熾第三百二十二章 倒黴的六部尚書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達成神了第三百三十九章 朱棣禪讓第一百八十三章 神劍出鞘第二百六十六章 梅開二度的徐景昌第九十四章 憤怒的朱棣第二十八章 以稅易賦,二難自解第一百六十三章 徐皇后的憤怒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姓天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朱棣的承諾第一百八十七章 督察院的三不知第三百零三章 養豬第二百九十六章 沒辦法了,只能對外用兵了第二十章 茹尚書的小愛好第五十三章 大牢齊聚第三百三十六章 徐皇后病重第八章 大寧第一十二章 窮則懷恨在心,達則反攻倒算第三百一十三章 妖書案第一百三十七章 諸子家,各有所長第七十八章 寧王栽了第二百五十六章 理財高手第一百八十七章 督察院的三不知第七十九章 稅收最大第一百九十二章 震撼朝堂第八十九章 無可辯駁的罪名第一百四十一章 上了賊船的南孔第四十章 朱瞻基進京第六十七章 做大做強,再創輝煌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官的報復第二百零三章 武英殿議事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導朱高熾第二百零四章 徐景昌開竅了第六十一章 風光出天牢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養廢物第二百八十一章 我們是定國公的親戚第八十七章 準備致仕的徐景昌第二百六十二章 慈父第二百四十六章 不愛打仗的朱棣第一百七十六章 忠君報國第三百三十四章 孝出強大第一百零七章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第一百五十四章 射虎車第二百零四章 徐景昌開竅了第九十章 你管這叫罷官?第一百三十章 朱棣的大禮包第一百四十五章 你能曲解,我也能第二章 姑姑第二十一章 朱棣的雷霆之怒第二百一十五章 烽火燃起第三百四十章 抓捕官商第二百一十三章 火了第一百四十三章 比肩夫子第二百二十六章 俺又回來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教導朱高熾第八十五章 大戶們的改稻爲桑第一百零四章 朕還怎麼做事?第二十七章 我怕得罪人嗎?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臣中的內鬼第三百三十一章 朱氏的雄心第一百八十一章 山東之患第二百二十五章 得償所願的朱棣第三百零一章 太子不孝第二百八十六章 絕妙一招第三十章 姑姑救命第四十八章 優美的中國話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子駕臨江西第三百一十九章 朱瞻基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