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棄城而逃

孫策所部的騎兵雖只有百餘人,卻給急於逃跑的雍闓所部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尤其是殿後尾部的部隊,壓力更是幾乎能將人給逼瘋。

不多時,雍闓殿後的部曲開始與主力脫節,行軍速度越來越慢,眼看着主力越走越遠,雍闓殿後的部曲很快就徹底崩潰,一部分跪地投降,一部分則望向逃跑。

孫策沒去追擊逃跑的人,也沒有理會跪地投降的人,而是簡單的下達了個讓他們返回滇池受降的命令後,又朝着雍闓所部追了過去。

如此操作反覆,孫策僅靠着百餘騎兵硬生生在對方的身上切下了好幾塊肥肉。

其實這也是雍闓、雍閭兄弟喪膽了的結果,雍闓所部其實也有騎兵,雖然不似中原戰馬那般高大健碩,但西南矮腳馬還是有好一兩百匹的。

可已經被漢軍打的膽寒的雍家兄弟領着騎兵跑在最前面,彷彿鴕鳥一般把頭埋進了沙地裡,完全不理後面發生的事情。

正是如此,纔會讓孫策的戰術一再得手。但凡有騎兵掩護,孫策也不至於能肆意妄爲到如此地步。

最後還是雍閭實在看不過去了,親自帶了七八十騎掉頭,又組織了一批弓箭手,這才阻止了孫策的繼續追擊。

孫策看見沒有了機會,也就此罷兵,滇池之戰至此落下帷幕。

孫策這一番追擊,先後俘獲了兩百餘雍闓部曲,另有兩百餘四散逃亡,使得兩千兩百多人的雍闓逃軍最終僅剩下一千八百人脫出戰場。

而孫策步兵在佔領北城門後,並沒有受到任何反擊。

一個時辰後,魏延都督麾下千人精銳並孫策所部主力趕到,自北部入城,然後掌控了其他幾個城門,並城中郡府、縣府、武庫、倉庫、糧稟等要點,同時解除城中軍械武裝,並張榜安民。

不多時,外出追擊的孫策也帶着俘虜回到滇池。

看着城外綠油油的冬小麥,魏延和孫策心中欣喜,總算是將這首功給拿下了。

後續數日中,魏延和孫策調整了佈防,魏延所部拆分開來,以三百漢軍並五百漢協軍駐守毋單,以兩百漢軍並五百漢協軍駐守俞元,剩餘千餘魏延本部則駐守滇池。

孫策留下五百人輔助魏延鎮守滇池,然後率領本部一千五百人繼續北上,想要拿下滇池北部屏障,以及交通樞紐的谷昌縣。

這裡不但四通八達,是益州郡境內僅次於味縣的交通樞紐,商道通路外,其境內南部滇池周圍有着大量水田,而西部則有着大量的鹽井,可以生產井鹽,不但是益州郡中所有人食鹽的主要來源,更是益州郡郡中極爲重要的財政收入。

在谷昌縣的西南五十餘里處的連然縣,則是益州郡境內最大的鹽鐵產地,不但擁有整個東漢王朝第二大鹽井,境內還有大量的鐵礦以及冶鐵工坊,是益州郡中最主要的軍械產地。

孫策的目標就是這兩處縣邑。

其中谷昌縣中本有五百守兵,結果雍闓逃跑的時候經過谷昌,直接將這些兵卒給抽調的一乾二淨。

等到孫策抵達谷昌時,城中其實已經無兵可守。

要不是雍闓急於逃亡而封鎖了消息,谷昌縣中的百姓很可能得跑掉大半。

孫策趕緊入城安撫百姓,查封府庫,收攏人心。

在穩定了局勢後,留下五百人駐守谷昌,孫策領着剩餘的一千人往西南而去,目標正是連然縣。

連然縣中只有兩百鹽鐵兵,加上鐵官徒也不過五百人,哪裡是劉封軍的對手。再加上孫策拿出了蓋着左將軍印信的文書,派出雍闓軍被俘虜的中級軍官入城勸降,最終成功遊說得連然縣開城。

拿下連然縣之後,孫策又北上佔領了秦臧縣,將整個滇池北部囊括入劉封軍的統治之中。

孫策這邊捷報頻傳,魏延那邊也沒有閒着。

他讓黃鳴坐鎮滇池,自己帶着四百漢軍並八百降兵,也輕而易舉的勸降了滇池西南面的建伶縣。

建伶是一座要塞縣邑,最初建立時是爲了衛戍滇池平原,抵擋來自西南面的威脅。

隨着後來的開發,建伶縣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銅礦,這使得這裡不再變成單純的衛戍堡壘。隨着滇池平原的承平日久,建伶縣的重心也漸漸的從衛戍轉向了開採銅礦上。

隨着建伶開城,至此劉封軍在滇池周圍的影響力達到頂點。歷史上的滇池平原核心五縣邑盡數落入劉封軍的掌控之中,滇池平原重新變得安全了起來。

等到陸遜領着中軍主力抵達滇池時,周圍不但安定了下來,而且就連谷昌、連然的鹽井、鐵礦、銅礦、冶鐵工坊等也都恢復了正常運營。

不得不說,益州郡雖然人口不豐,但當真是一個能夠獨立自主的小型王國。有鹽井、有鐵礦、有銅礦、有冶鐵基地、有漁業、甚至還有牧業,可謂自給自足,堪稱全能。

作爲進取成都平原的前進根基,益州郡如此條件實在是太完美不過了。

陸遜抵達滇池,入主滇池郡府,閱覽郡中文書卷冊之後,頓時喜出望外,謂孫策、黃忠、魏延曰:“郡中鹽鐵不缺,盛產銅礦,又有漁獵畜牧之利。若能以利誘百越之民,開鑿山礦,益州郡國所出之軍械,足供數萬大軍之用。”

也難怪陸遜高興成這樣了,從雍家留下的賬本卷宗中可以看出,益州郡極其富饒,物產豐富,只是一直以來都被益州郡本地的豪強世族所侵吞,在歷史上要到武侯南征之後,南中的物資纔開始得到開發利用,極大的補充了成都所需,留下了“軍資所出,國以富饒”的美譽。

以目前的卷宗來看,整個益州郡有在冊良田一百二十萬畝,其中五十餘萬畝爲水田。滇池平原中的二十八萬餘畝良田皆是水田,產量很高。而俞元、勝休、谷昌、連然、以及味縣攏共也有二十餘萬水田。

剩下的諸如同勞、秦臧、牧靡、昆澤等其他十幾個縣邑中,旱地居多,水田較少,但亦是有六十餘萬畝田地。這些田地中,水田年產糧約有兩石至兩石半,一年兩熟,一季稻米一季小麥。而旱地則基本只能種植小麥,春秋兩季,年產量一石半到兩石之間。

但以平均值兩石來計算的話,一年糧食總產量約爲兩百四十萬石左右。

按照漢代十五稅一的糧食稅,那就是十六萬石。

不過劉封拿下益州郡後可不會只有這麼點糧食收入,畢竟雍闓和支持雍家的豪強士族跑了之後,他們的田地可就都是劉封的了。

別的不說,以滇池平原爲核心的這五十萬畝上好水田,幾乎就全部能夠落到劉封的腰包裡。反倒是那六七十萬畝的旱地,不但分散,而且還都深藏於深山老林之中,大概率主人既分散,又瑣碎,能徵收的反而只剩下了稅款。

以西南的慣例,五十萬水田按照七三分的話,那劉封幾年最少可以分到七十萬石糧食,即便除去糧食稅,也能有六十萬石之多。若是再加上七十萬畝旱地的糧食稅,最少也能收入七八十萬石糧食。

除此以外,益州郡中每年可有五十噸生鐵,八噸銅礦、三萬件鐵器,十萬斛井鹽的產出。

這三萬件鐵器中,絕大多數都是生鐵農具,十分簡易,真正屬於軍械的僅有兩千件銅、鐵矛/戈。另外,還有年產兩百件扎甲,這些扎甲都是以生鐵片打造而成,然後將之串聯起來,以繩索緊扎而成。

原先這些扎甲在製作完成之後,都會北上送入益州州府成都之中,並不留在本地。眼下倒是對劉封軍一個極大的補充,這些扎甲不論是甲片的質量,還是扎甲的技術,都要比中原出產的同類型甲冑遜色不少。

不過這些扎甲乃是意外之喜,屬於計劃外的收入,而且僅僅只需要從後面轉運香油用來維護鐵甲即可,自然是多多益善。

自雍家這幾年來勢力越來越大,已經敢於侵吞郡縣稅賦,但鐵官徒那邊是州府獨立運營的,暫時還沒有被雍家給侵吞。

這倒不是雍家心慈手軟,而是雍闓很清楚一旦染指了鐵官徒,那可就是真的和成都撕破臉了。

此外,還有俚僚部落貢木弩,年約一千張,雖然遠不能和大黃弩相比,就是與中原一般弓弩比較也要遜色一截,但好歹也是遠程武器的補充,給將來的漢協軍使用已是綽綽有餘了。

陸遜已經決心調整鐵官徒的生產重點,暫時將重點調整爲生產武器和扎甲。

調整過後,扎甲的產量能夠提升一倍,提高到一年四百套左右,長柄兵器的產量也可以提升到一年六千把的水平。

倒是短兵不行,這裡能夠生產的短兵僅僅只是匕首,短劍之類,像環刀,長刀、大刀以及長劍等等武器,連然的鐵官徒是生產不出來的,歷來有需要時,都是從成都運送這些軍械至益州郡的。

調整的代價則是農具產量的大幅度下滑,原本年產量兩萬餘件農具的水平必然會大幅度的縮水,很可能會跌破一萬件,甚至是五千件的標準,只剩下兩三千件的產量。

好在眼下的農具保有量在保證糧食產量達到近幾年平均水平還是沒有問題的。而新的戰事即將在今年開春之後爆發,孰輕孰重自然不言而喻。

不過這也並非全無好處,事實上除了提高軍械甲冑的產量外,削減農具產量還有一個意外的好處,那就是銅礦的富裕。

在益州郡中,銅礦可不是用來鑄錢的,而是用來打造武器和農具的,因爲銅的冶煉要遠比鋼鐵來的簡單,所以在技術落後的益州郡中,銅礦一直都是被用來和生鐵融合打造長柄武器和農具的金屬頭部。

現在減少農具生產後,再將所有的生鐵用來打造鐵質武器頭和甲冑,多餘出來的青銅就可以運送回荊、揚、交等地,然後用以鑄造五銖錢。

以八噸的銅料計算,可以鑄造優質五銖錢一百二十餘萬枚,但鑄錢需人工、燃料等等,原本是有10%到30%的成本折損。

考慮到這些銅料是要運送回中原鑄錢,因此技術上絕對是採用的東漢末年最先進技術,再加上徐州開始大規模使用煤炭作爲材料,以及新型高爐的研發和投產使用,鑄錢的銅料成本已經可以壓縮到最低,約爲一成。

這八噸銅料的產出就是一百一十萬枚優質五銖,隨着益州郡的開發,以及銅礦產量的提升,以後這方面的收益還會持續增加。

除了這些主要收益外,還有漁業帶來的魚蝦蛋白質,可以大大減少軍隊的肉食成本,牧業帶來的牛馬羊,又能補充軍隊所需的運力。

最後還有百越部族上貢的各種礦石,珍寶,皮革等等物品,也是一筆額外的收入。

趁着還沒開春,陸遜打算打造一批曲轅犁,然後優先運用到水田地區,西南的水田能夠完成稻米——冬小麥的輪作,每年可以收穫兩波糧食。如果再搭配上曲轅犁,以及中原的種植技術,益州郡的糧食產量還能更上一個臺階。

除此以外,還有一筆意外之財,那就是囤積在滇池的雍家庫存。

作爲雍家的大本營,滇池中的府庫可是滿滿當當的。這一次雍闓倉促逃跑,根本來不及帶上府庫之中的東西。

同時,雍闓因爲擔心引起混亂,影響了他的出逃計劃,也沒有安排人焚燒物資。

如此一來,這些府庫全部落到了陸遜的手裡,可謂是血賺了一大筆。

這些可是雍家以及支持雍家的滇池豪強數十年的積蓄,光是糧食就是一筆極其巨大的數字,更別說還有大量的金銀五銖,布帛糧食,軍械甲冑了。

從這一點上來看,魏延的冒險之舉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若是等待主力抵達後求戰,雍闓很可能會堅守滇池不出。

到時候漢軍想要攻克有六千精銳堅守,還有數千青壯輔助的堅固城池,那損失肯定小不了。這裡可是雍家的老巢,影響力和聲望都極高,而且雍闓、雍閭兄弟倆絕對不缺堅守的信念。

第581章 蜀北之憂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267章 舊日主從第114章 戰後封賞第184章 心滿意足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518章 花落誰家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32章 許耽籌謀第105章 大捷回傳第156章 諸葛南下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588章 戰略調動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52章 雙向奔赴第417章 劉備催婚第546章 借刀殺人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256章 豫揚大戰略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152章 荀攸訪蒯越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183章 禮遇袁使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441章 甘寧拔塞第287章 擒獲袁術(加更!)第308章 置檻捕獸(擠出了個加更)第387章 各方後手第540章 西南侵蝕第117章 郭辛夜談第467章 景升吐血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615章 曹仁來援第15章 潘璋歸心第526章 天下“大”安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1章 我叫劉封,我是劉備的親兒子第88章 精銳丹陽兵第546章 借刀殺人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44章 韓循該死第522章 捷報頻傳第144章 利動人心第18章 委以重任第482章 荊州戰畢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139章 太史來援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572章 迫降鄧賢第393章 表奏吳侯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248章 司州之爭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273章 東風漸起第28章 遷府之議第447章 先陣蔣欽第326章 盛憲的號召力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37章 目標錢塘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569章 商定交易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238章 直驅陽翟第336章 施壓吳中大姓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582章 漢中異變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584章 一觸即發第327章 荊州來使第74章 白色的金子【第五更求追讀!】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204章 貴賓臨門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291章 戰後安排(加更!求點票票,謝謝)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71章 互惠互利 【25求追讀!】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56章 釜底抽糧
第581章 蜀北之憂第401章 父子對奏第244章 生擒黃何第267章 舊日主從第114章 戰後封賞第184章 心滿意足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502章 伐交部署第86章 劉繇的憂愁第518章 花落誰家第303章 揚州分崩第67章 府外遇豪傑第32章 許耽籌謀第105章 大捷回傳第156章 諸葛南下第385章 三度入雒第176章 籌錢鍊鐵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415章 賀齊報捷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588章 戰略調動第30章 劉家當大興第52章 雙向奔赴第417章 劉備催婚第546章 借刀殺人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256章 豫揚大戰略第593章 左幕下場第152章 荀攸訪蒯越第400章 回稟劉備第284章 抵達壽春第501章 交州現狀第183章 禮遇袁使第240章 攻城略地第441章 甘寧拔塞第287章 擒獲袁術(加更!)第308章 置檻捕獸(擠出了個加更)第387章 各方後手第540章 西南侵蝕第117章 郭辛夜談第467章 景升吐血第106章 太史欲來第615章 曹仁來援第15章 潘璋歸心第526章 天下“大”安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1章 我叫劉封,我是劉備的親兒子第88章 精銳丹陽兵第546章 借刀殺人第379章 士元獻策第143章 廣傳四方第44章 韓循該死第522章 捷報頻傳第144章 利動人心第18章 委以重任第482章 荊州戰畢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139章 太史來援第427章 孫策入長沙第572章 迫降鄧賢第393章 表奏吳侯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154章 落荒而逃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248章 司州之爭第381章 元龍募資第169章 元服與茂才第376章 清剿山越第273章 東風漸起第28章 遷府之議第447章 先陣蔣欽第326章 盛憲的號召力第64章 上門送禮第337章 目標錢塘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569章 商定交易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238章 直驅陽翟第336章 施壓吳中大姓第148章 三劉聯盟第582章 漢中異變第519章 青州戰事第584章 一觸即發第327章 荊州來使第74章 白色的金子【第五更求追讀!】第194章 荊州之議第279章 長途奔襲第128章 花落糜家第550章 公孫來意第214章 劉呂交易第204章 貴賓臨門第541章 納徵使團第291章 戰後安排(加更!求點票票,謝謝)第322章 幾處戰場第285章 虎癡奪門第71章 互惠互利 【25求追讀!】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587章 兩封奏報第331章 賀齊求援第56章 釜底抽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