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一明確就要開始行動,而且要鍥而不捨。德田先生是在日本大阪大學附屬醫院就診時確定了要上大阪大學醫學系學習的。這一目標定下來之後,他就立刻付諸實踐。
當天下午,他就到北野高中聯繫轉學事宜,卻沒有成功,他沒有放棄,第二天他又到今富高中聯繫,結果聯繫成了,他馬上回家向父親表明轉學的事,徵得父親同意,實現了他的第二個目標。
德田是一個認準了目標就一往直前的人,大阪大學醫學系畢業以後,他當上了醫生。
在醫院工作期間,德田對醫療界的弊端感觸尤爲深刻。他認爲要想改革日本醫療事業的現狀,就必須建立不受宗派勢力支配的新型送院,並以此體現醫療的真正作用。
於是,德田先生決定自己辦醫院。目標一定下來,他就立刻行動起來。他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抵押品和保證人,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是,德田先生沒有被困難嚇住,空手開始了奮鬥。1971年1月,德圈先生開始有了正式創辦醫院的設想,從那時起,他用了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對建築用地的調查。德天不僅從數字上掌握了大阪的單位人口與診療所及病牀的比例、急救車的市郊出動率、住宅患者的循環週期等實際狀況,而且還認真地聽取了居民的呼聲。
通過詳細的調查,他發現大阪府管轄的松原市與大東市是醫療網點最稀少的兩個地區。最後他把交通較爲方便的松原市定爲第一院址,開始徵尋地皮。爲此,他利用值夜班後的休息日和下班後的時間到處奔走。到了5月份,他在靠近鐵南大阪線的河內天美車站的對面找到了一處非常適宜的地皮。這不是準備出售的土地,而是一塊捲心菜地。它位於鐵路沿線,而且離火車站很近,人們在火車站就可以看見這個地方。作爲醫院的地址,條件很好,土地的主人也很通情達理,願意把土地賣給他做醫院。
可是,德田就連買地的定金都沒有,現在最緊要的問題就是籌措資金。在德田的建院計劃裡,地皮、建築、設備、醫療器械等在內,預算總額爲1.6億日元。可是德田既沒有私人資金,也沒有可抵押的東西,連個有錢的保證人也沒有。他到銀行貸款,沒有人貸給他。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銀行只把錢借給有錢人,它不給沒錢人提供貸款。怎麼辦?如果貸不到款,雖然好不容易得到捲心菜田主人的照顧,一切還將化爲泡影。“我要辦醫院,我要辦醫院”,德田一邊想,一邊從這家銀行跑到那家銀行,四處奔波。可哪家銀行都不願爲他貸款。德田深感徒勞,但他想到或許有一家銀行會貸款給他。於是他就抱着一線希望詳詳細細地擬定了一份建院所需1.6億日元資金的收支計劃,一直忙到深夜。
也許是德田的誠心感動了天地吧。8月的一天,當他無意中翻開報紙時,突然有一則消息跳人了他的眼簾,內容是關於“尼克松衝擊”問題,彷彿只是這則消息使用特大鉛字排印似的,它緊緊地吸引着他的視線。報紙上說,這個“尼克松衝擊”將使金融也發生急劇變化,用戶對資金的需求,可望有所緩和。由於設備過剩,大企業不大可能繼續向銀行借款,銀行方面認爲將資金借給中小企業不大保險,這樣一來,貸款的對象就會大大減少。“這是個極好機會!”於是德田又開始每天去銀行,連新設的支行都找遍了。因爲新設的支行韭務會較少,說不定對德田的話會感興趣。德田終於在新設的支行中,找到了一家似乎有點指望的銀行。他立即把建院的收支計劃遞了過去。在計劃裡不僅註明了單位人口所需牀位數,包括現有牀位數、不足牀位數、外地患者住院人數,還註明了請求保險菜單的單價、設備、償還等籌款項,連當地居民生活的生活狀況也寫得詳細具體。“就是銀行調查也沒有這麼詳細的”。對於德田那詳盡的資料,銀行方面也感到驚訝。因爲對方所需要的各種數據,在德田那份隨手提出的計劃裡,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綽綽有餘。也許是同意這份計劃吧,關於貸款的交涉進展的頗爲順利。也就是說,那時,德田抱着一線希望,毫不灰心地制定的計劃起了作用。到了這年年底,德田終於得到了購買地皮用的1800萬日元的貸款。
毫無疑問,假如當初德田憑着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識斷定:“我沒有私人資金,銀行決不會貸款給像我這樣的人。”“至少等我把私人資金儲到三分之一以後再同銀行進步交涉,只能把設想先搞到這兒爲止了。”如果這樣考慮的話,恐。陷直到10年後的今天,醫院也一定是建立不起來的。
正因爲德田立即付諸行動,所以僅用了一年時間就達到了目標。打定主意之後,德田就立即行動,邊實踐邊吸收有關知識。這些知識是他親身體驗過的,所以它纔在創建醫院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自古以來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爲失敗往往是身體力行過程中的失敗。行動起來以後,如果感到不妥,人們就會想別的方法繼續幹下去,這與取得成功有關。
毫無疑問,德田先生是一個有極強行動能力的人,正是這種能力促使了他在事業上的成功。立即行動的能力和善於安排行動的計劃的能力對個人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這種能力,縱使你的目標再好!最終也難以達成。
任何一個障礙都可能使你無法越過,使你的理想成爲泡影。每個人都想做一件事,嚮往成功,但是真正能夠做成一件事,使自己戚功的人實在不多。只有那些意志堅強的人,那些遇到困難絕不輕言放棄的人,纔有可能獲得成功。
著名的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就是一位認準了目標絕不輕言放棄的人。他的成功就是因爲他有着超人的意志和毅力。曼德拉出身於滕希人王族。他的父親是滕希人大酋長的首席顧問,按照他父親和大酋長的意願,是要把他培養成酋長。
在他22歲時,他認識到自己要被培養爲酋長,而他卻已下定決心決不做統治壓迫民族的事。他逃跑了,他以此來拒絕將來擔任酋長,他夢想成爲一名律師。對他的政治態度影響極深的是他在約翰內斯堡的日子,在這個城市生存的熔爐裡,他看到了白人和黑人生活的鮮明對照。白人生活在寬闊的市郊,到處是繁榮興盛的景象。可是非洲人——“土著人”卻被限制在許多“郊區土著人鄉鎮”和城市貧民窟裡,這裡居住擁擠,條件極差,還不斷地受到警察的搜查。
黑人嚴峻的生活環境和被曼德拉稱爲“瘋狂的政策”的種族隔離,使曼德拉開始了一生爲黑人解放而進行的鬥爭。曼德拉參與“青年聯盟”,領導全國蔑視運動,組織黑人進行對白人的鬥爭。1952年,曼德拉因領導全國蔑視種族隔離制度而被捕入獄;獲釋後,他繼續堅持鬥爭。他多次被捕。1962年,他以莫須有的“叛國罪”而被判爲終生監禁,面對監禁,他說:“在監獄中受煎熬與監獄外相比算不了什麼。我們的人民正在監獄外受難,但是光受難還不夠,我們必須鬥爭。”他沒有妥協,沒有退縮,在獄中堅持鬥爭。他拒絕南非當局提出的釋放條件——只要放棄鬥爭就給他自由,他說:“我的自由同南非人的自由在一起。”
曼德拉,曾被南非當局監禁28年,但他對理想的追求矢志不移。他以非凡的經歷,傳奇的色彩,頑強的意志,超人的魅力,成爲南非黑人民族解放的象徵,爲全世界所矚目和尊敬。
曼德拉本可以擔任酋長,可以做律師而享受好生活。而他卻把南非黑人的民族解放鬥爭當做終生的事業,這種無限的忠誠給了他奮鬥的勇氣,也使他在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曼德拉的理想是崇高的,實現這個理想更是困難重重,然而,曼德拉經歷了那麼多的折磨和苦難,絲毫沒有動搖他的信念,他有一種不達目的決不放棄的決心與意志,正是這一點戰勝了敵人,也戰勝了自己。絕不輕言放棄,是對人的意志的考驗,而人的意志之所以能夠堅持,是因爲以下幾個原因:
自己的理想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是崇高而偉大的。
自己的理想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是可以實現的。
自己的理想可以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正是這些原因使人能夠產生頑強的意志力量,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直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