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

“願罷郡國鹽鐵、酒榷均屬,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漢書】

水面上吹來的涼風掀起亭榭邊上的竹簾,白茫茫的天光水色從簾下顯露出來,亭子裡安靜異常。

皇帝剛纔已經明確提出了,爲了增加關中人口,恢復民力,就不得不修改算賦與口賦的起徵年齡與稅額,通過調節人口稅來鼓勵生育,不僅是後世,就算放在以往都是有相應成例的。

所以桓典等人無不接受了皇帝的建議;免除孕婦、老人的算賦,將口賦的起徵年齡提升到十歲至十五歲,算賦每人每年四十錢,口賦每人每年十錢。而且皇帝還獨樹一幟的提出當妻子有孕時,丈夫當年的算賦也予以減半,甚至免除丈夫當年的徭役與更賦,以鼓勵生育。

這些都是皇帝意圖通過稅收來調節生育的措施,等到以後他的權柄擴大,手頭上有足夠多的國有土地,他就可以推行均田制。用土地來刺激百姓多生,生下來的孩子分家之後政府便撥給田地耕種。只有歸朝廷直接掌握的自耕農與戶口越來越多,朝廷纔會有足夠的兵源、財源,國家纔會越發富強。

當然,現在所做的這一切沒有十幾二十年的功夫是很難見到成效的,皇帝也不怕等,不過未雨綢繆而已。

將人口稅的事情吩咐下去後,皇帝的神情一下子變得神情莊重,眸子裡還帶着一絲堅定:“河東解池,在安邑、解縣之間,黃河之水遇山東流,遂成一大麴,這邊是鹽池。朝廷如今既已安定河東,爲修養民力,自然要在這方面下功夫。我有意效孝武皇帝時的成例,重修鹽法、設立鹽官。再於三輔經營設立鐵官,經營官輸,重定鹽鐵之法。”

“陛下。”周忠心裡一慌,趕緊說道:“這可是要施行天下之策,不可不慎,宜先下公卿議論纔是。”

在河東搞官鹽跟他沒什麼關係,就連在三輔、關中搞鹽鐵官營也跟出身揚州廬江的周忠毫無利益瓜葛。但天下遲早是要重歸一統,此時若不加以遏制,等到那時政策推行下去,他廬江周氏也會受到損失。

桓典見周忠神色焦急,知道他有難言的苦衷,因而率先說道:“古之天子不言有無,諸侯不言多少,鐘鼎之家不與百姓爭利,這是先賢治民之道。若是鹽鐵歸官,則黎庶窮怨,百姓不安,實在有悖陛下愛民之心。”

“鹽池乃天資地貨,地近京畿,理應由朝廷愛而護之,遣官經營。”向來低調的尚書賈詡,此時突然說話了:“如今四境多事,府庫罄竭,而天下各州,除司隸以外,餘者牧守皆無奉納稅賦之意,就連各地上計之吏,都有三年未見。敢問諸位,陛下欲興大業,安定天下,所需錢糧應從何而來?”

皇帝有意重開鹽鐵官營的經濟制度,增加賦稅,削弱豪強在經濟上的壟斷地位。這件事情沒有人支持他是行不通的,之所以不讓董承出面,是擔心鹽鐵這塊肥肉如果讓董承從豪強口中搶過來了,皇帝勢必要與其利益共享。

然而屯田的前車之鑑已經清楚明白的告訴了皇帝,董承確實是條會咬人的好狗,但他卻管不住手底的人。如果讓董承的手伸進鹽鐵官營裡頭去,過不了多久就會養出一片蠹蟲出來,到那時候不僅無益於朝廷,更是給豪強們樹立了一個攻訐的標靶。

東漢時期不是沒有推行過鹽鐵之政,但僅僅只維持了數十年便不得不在多方壓力下廢除,這其中除了孝和皇帝君權不振以外,更多的是鹽鐵官營中負責的官僚貪腐橫行、所出的鹽鐵質量太差,引起民怨的緣故。

皇帝相信自己的權威是與日俱增的,所以就只需要防止奸官猾吏混入新的鹽鐵官營中去,以免遭到他人的攻訐。

他知道在拋開董承之後,在這件事上,自己與士人們再無緩衝,他將面臨整個朝堂對他造成的巨大阻力。所以三輔與弘農不好妄動,而新收服的河東雖是豪強林立,在朝中卻無多少根基,又有產量豐富的鹽池,正好可以給皇帝當官營改革的試點。

桓典不滿的看了賈詡一眼:“如今關中安定,各地推行屯田,假以年月,必然人口滋生,府庫豐盈,又何須另專鹽鐵?”

“桓公。”皇帝對自己的老師還是表現的很客氣與尊重的:“朝廷如今唯仰關中捐輸府庫,實在入不敷出,若是有了鹽鐵之利,一年之中,當有數百萬錢。而況河東近在畿甸,朝廷若置之不理,猶如再失。”

“孝和皇帝時雖罷鹽鐵之政,但朝廷仍在各地郡縣設置鹽官、鐵官,不過是將製鹽、販鹽交付商賈,單隻收納稅賦。”周忠平息了一下自己的情緒,皺着眉頭,接口道:“此政既免經營之功,不與民爭利,又盡得鹽鐵之稅,充實府庫。陛下若要開源,大可依孝和皇帝故事,專營之事,臣以爲殊不可行。”

皇帝聽罷,從座席上緩緩起身,踱步走到竹簾邊。透過竹簾的間隙,他感受着陣陣涼風,看着碧波萬頃的滄池、以及那巍峨的未央宮。

漸漸的,他平復了心緒,轉過身去,看着一干等着他發話的臣子們,再度露出笑容來:“昔孝武皇帝時,海內安靜,府庫充盈,猶創鹽鐵官而加以課稅,這不是與民競利,而是擔心鹽鐵巨利擾亂世俗。孝和皇帝之後,朝廷屢有徵伐,財源枯竭,皆爲罷鹽鐵之故。”

孝武皇帝開設鹽鐵專營的初衷就是補充國庫,方便他對匈奴開戰,可到了皇帝嘴裡,卻被拔到這樣一個高度。桓典一臉驚詫,而皇帝卻微微仰着臉,絲毫不爲自己的言過飾非而臉紅。

張昶思索再三,在心裡反覆掂量着,終於作出決斷:“當年孝和皇帝罷鹽鐵之政,是因爲有吏多違上意,盤剝黎庶,引起物價沸騰,百姓怨望。可罷了之後,此事依舊未能杜絕,可見非制度之錯,實乃奸吏之過。”

這無疑是要對當年廢除鹽鐵專營翻案,看似很公允,其實已經是在爲皇帝說話了。

少府掌管天下山海池澤之利,私人無論是採礦還是煮鹽,都離開不開少府的首肯。有了少府張昶的表態,周忠心裡越發焦急了起來,但他到底不敢跟皇帝直言抗辯,只得把求助的眼光看向桓典。

桓典當仁不讓,道:“若是如此,朝廷大可派使者監鹽官,一來確保鹽稅,二來也能杜絕胥吏奸猾。”

“那若是使者監守自盜呢?”皇帝反問道:“難道又要另派使者去監使者?”

桓典這時伏在地上,稽首說道:“國有奸猾,是臣子之過。但鹽鐵之政,非得有中臺之詔,諸公議論不可!”

皇帝見他態度堅決,也不好再說什麼,反正今天只是表明一個態度,並沒有想過會一舉成功:“罷了,你們都退下吧!”

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
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二十八章 謀夫是與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六十七章 索隱行怪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一百三十二章 蝶使義形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四百三十七章 時漸蹙迫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八十九章 委巷浮說第二百一十二章 草枯水涓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三百五十一章 冀以清肅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三十九章丨無猜心事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一百零一章丨蕭牆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