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丨有失朕望

“尚可稍贖前愆,倘再仍前玩忽……自問當得何罪,決不能稍爲寬貸也。”————————【乾隆實錄】

這個回答與王昌所言沒什麼區別,衆人聽了,也不覺得有何出奇之處。就連一邊豎着耳朵聽的王昌,此時也放下心來,悄然鬆了口氣。

法正撇了撇嘴,輕蔑的退了回去。

這時徐榮心裡暗道不妙,實在忍不住坐見大好良機溜走,出言問道:“那若是在高山深谷,又該如何?”

徐晃感激的看了徐榮一眼,果然沒有讓對方失望:“深谷之中,絕不能貿然後撤。若是猝然相遇,當搖旗擂鼓,壯士卒膽色,再排弓弩於前,且射且擊。我再觀察敵陣,若是有亂,當即刻進擊。”

衆人以爲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沒料到事出突然,徐榮與徐晃二人像是說好了似的一問一答。若不是這是皇帝臨時出題,斷無串通的可能,他們差點就要懷疑這兩人私下有過交流了。

張遼此刻突然來了精神,他出聲說道:“你可別忘了,敵衆我寡。”

“深谷之中,再多的兵也排不出成型的陣仗,譬如壯漢入窄巷,空有膂力,反倒還不如羸者靈動。”徐晃並不因爲對方是北軍越騎校尉而收斂幾分,自信的回道。

本來志趣懨懨的法正聽了這話,眼前一亮,再度問道:“你若進擊,如何確保得勝?”

徐晃轉向法正,說道:“狹路相逢,勇者勝!”

“善。”皇帝拊掌說道:“一鼓作氣,長驅直入,古之善用兵者,也不過如此吧。”

這可是除了對張遼的評價以外,今天皇帝所說的最高評價。衆人不由側目而視,沒想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候竟然還有如此謀略。

在之後的事就很簡單了,皇帝並沒有對王昌質疑、怪罪什麼,更沒有對徐晃說什麼偏向性的話。

直到二人離開,猶未反應過來的王斌這纔好奇的問道:“君上似乎很看好這個軍候?”

“哪兒有什麼軍候?”皇帝反問道,接下來的話也讓徐榮瞬間安心,知道自己這些心思沒有枉費。

“這是我未來的上將軍!”

幾乎所有的將校一時間都在羨慕徐晃,有這麼一句話在,今後想不一飛登天都難。

“徐榮。”皇帝吩咐道:“讓他做騎都尉,帶兩千羽林騎。你可得好生栽培,切不可埋沒了他!”

回過神來的徐榮立即喜道:“臣謹喏!”

這段事便告一段落,雖然皇帝並沒有明說,甚至絲毫的暗示都沒有,在場所有人,不僅是禁軍諸將校,就連隨駕的侍中、秘書郎等親侍都能從皇帝突然考校徐晃與王昌這兩個小角色的行爲中,察覺出一絲異樣。只要他們聯繫到王昌與徐晃都是藍田之戰的先鋒,再想到這場考校所展示的各自智略,便不難明白這裡面發生了什麼。

皇帝當着衆人的面,已經通過非常委婉的方式對王昌貪功冒績的行爲作出了警告,蓋順若還有些許進取之意,想必痛定思痛,將會大力整頓軍中風氣。

王昌的軍職雖然不會被撤,但已經沒有機會再往上進一步了,雖然他可能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至於徐晃,雖然他在藍田的戰功不可避免的給了王昌,但他有皇帝剛纔的高度評價作爲補償,又是一個簡在帝心的人物,以後在軍中自然會順風順水,用不了多久就會嶄露頭角,所以王昌盜取的這點功勞還不還給他,已經無關緊要了。

回去的時候,皇帝沒有騎馬,而是改乘鑾輿,爲的就是讓蓋順驂乘,有單獨說話的機會。

“知道我爲什麼讓你隨駕麼?”

蓋順跪伏在狹窄的車廂裡,愧疚的說道:“臣未加甄別而誤信人言,險些埋沒良材,此皆臣不察之過。”

“你以爲你的過錯就只有這些?”皇帝終於忍不住罵道:“你太瞧得起你自己了!”

話一說完,皇帝隨即從袖中抽出一份隨身帶着的、董承彈劾蓋順的奏疏,將其丟在蓋順面前:“這是今早彈劾你的奏疏,你自己看!”

蓋順將奏疏撿起來,快速的掃視一遍,隨即大驚失色,再次伏身說道:“請陛下恕罪!”

“說得輕巧,你教我怎麼恕你的罪?”皇帝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痛心疾首的說道:“朝廷不日就要出兵征討白波,你知道我對你寄予了多少厚望?”

皇帝在蓋順身上付出多少心血,蓋順心如明鏡,征討白波,是他們君臣二人老早以前就議定好了的計劃。爲了這件事,皇帝特意預先派蓋順外出剿除賊寇,一來是積累經驗,二來是增加聲望,不至於到時候反對的聲音太大。

可現在出了這麼幾件破事之後,蓋順的能力一定會遭到質疑,短時間內只好將他冷藏,不可能再讓他有單獨領兵出征、或者是參加大戰的機會了。

“王昌的事倒還好說,你只是受其矇蔽,不算主犯,我可以裝作什麼都沒發生過,底下的那些人也不會亂講話。只要你及時整肅軍紀,把其他幾個冒功邀賞的人給辦了,你依然可以做你的中郎將。”皇帝氣仍不平,警告道:“但倘若還有下次,你就自己看着辦吧!”

“唯,臣敢以性命擔保,此事絕不會再犯!”蓋順信誓旦旦的做出保證,這個事也將他多日以來建立的自信與驕傲土崩瓦解,讓他在今後戒驕戒躁,算是一個寶貴的經驗教訓。

皇帝沒再說話,蓋順在他心裡的地位已經大打折扣,畢竟不會有哪個領導會喜歡給他找麻煩的無能下屬,如果蓋順真的教而不改,那他就準備回去當一輩子的宮門司馬吧。

鑾駕到了宮門,皇帝下車之後,再也沒看蓋順一眼,徑直回了前殿。留下蓋順極爲尷尬的站在原地,衝皇帝離去的身影深深一拜,作揖離去。

法正等人見到這副景況,無不明白是什麼回事,他們不敢在這件事上多言,只好簇擁着跟在後頭。這時公車司馬令王端走上前去,在皇帝身邊小聲說道:“司空剛纔親謁北宮門上封事,臣不敢自作主張,特來呈交陛下。”

聽了這話,皇帝停住腳步問道:“他又有什麼事?”

所謂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章,是孝宣皇帝首創,奏疏用皁囊封緘,一旦呈遞,就是錄尚書的大臣、或是尚書令都不能擅自啓封拆看。目的就是爲了防止奏疏中的內容泄露,相當於是清朝的密摺制度,是防止臣子欺下瞞上,加強君權的一個措施。

皇帝拿過王端遞來的封事,親自拆開,草草看了兩眼,突然無不嘲弄的笑了:“這手段可比王允高明多了。”

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
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七章丨各算其能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二百八十五章 時尤未晚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二十五章 窺圖訊鼎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七十九章 禍福同門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一零六章丨三軍聽命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