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5章 閱兵彩排
就在埃爾金布里奇一行基本達成一致意見的同時,另外一場主題相同的會議也正在鎬發集團緊鑼密鼓地進行着。
只不過,羅爾斯·羅伊斯只要評估自己一家企業的利益得失就好,而華夏的航空工業發展屬於全國一盤棋,需要權衡的事情可就多了。
一方面,航空製造業出海屬於21世紀國策級別的產業規劃,技術、市場、政策和國際環境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勇敢號的動力系統故障屬於毫無徵兆的突發事件,包括常浩南在內,誰也沒辦法提前進行準備。
因此時至今日,仍然只敲定下來了一個談判的基本原則,而具體細節則仍未形成共識。
從行業內各個單位的視角出發,本次事發突然的談判很有可能成爲本領域徹底擺脫桎梏走向世界的起點,換句話說就是到了分蛋糕的時候,自然不可能願意置身事外。
於是,這場原定只有不到二十個人蔘加的會議規模不斷擴大,最終幾乎囊括了航空產業領域內的方方面面……
對此,常浩南雖然覺得有些頭痛,但也實在無可奈何。
華夏航空產業早已經不是十幾年前只有幾根獨苗、船小好調頭的狀態,就算他有着當機立斷的拍板權,也不可能簡單搞一言堂。
無論從人情世故還是客觀需求的層面來看,都需要儘可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訴求。
這個晚上,彷彿鎬京整座城市的夜空中,都瀰漫着緊張而焦灼的氣氛……
而相比之下,幾百公里外同樣籠罩在夜幕中的京城,則正處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氛圍當中——
參加國慶60週年閱兵的各個地面方隊,在分別進行了近半年的訓練之後,終於啓動了第一次合練彩排。
一般情況下,這也意味着參閱計劃的最終敲定。
出於提高有效性和真實性的考慮,本次閱兵的彩排將會全程、全裝在長安街進行,並且爲了減少對城市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時間方面設置在午夜到凌晨,參閱部隊會在天亮之前走完全部流程並撤出城區。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
對於真正的有心人來說,雖然現場彩排的時間不算友好,但相較於完全封閉的閱兵村,京城街道哪怕戒嚴,也總歸是個相對開放的場合,能提前收集到不少有用的信息。
“我太喜歡互聯網時代了……”
安家樓路55號的一間辦公室裡,安德魯·舍爾少將一邊優哉遊哉地用勺子攪動着杯子裡的咖啡,一邊對旁邊的幾名助手說道:
“很多以前需要親自跑到現場、甚至冒着風險才能收集到的情報,現在只要打開網頁刷新一下就能看到……”
在幾人面前的電腦屏幕上,正並排打開着幾個華夏國內的BBS論壇網頁。
而頁面上的內容,則無一例外都是對今晚受閱部隊動向的討論。
當然,拍攝大街上的受閱裝備並不需要冒什麼風險,只是不同方陣會選擇不同的進京運輸路線,且每次彩排的路線規劃也並不完全相同,如果要親自去執行這項任務的話,效率上肯定要大打折扣。
甚至直到正式閱兵之前都未必能全都遇上。
99年閱兵的時候,時任駐華武官周瑞夫,也就是拉爾夫·J·約迪奇二世就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直到分列式當天才注意到很多新裝備的出現。
他可不願意重蹈覆轍。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這件事情在本土也一樣可以做到,白房子或者五角大樓有可能以此爲理由,減少駐外機構的人員和資金配置。”
海軍武官愛德華·柯林斯上校明顯不像對方那樣輕鬆:
“你知道,自打金融危機過後,國內的經濟形勢不算樂觀,華上頭方面一直想要降低開支,從而收縮債務規模……”
然而,舍爾卻果斷搖搖頭:
“其它地方或許會如此,但華夏麼……”
他說着把杯子裡的咖啡一飲而盡: “相信我,在未來二十年之內,這裡的重要性都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自打上一次針鋒相對的訪問結束後,任何瞭解內情的人都已經清楚,兩邊都已經把對方視爲了最主要的戰略對手。
只是受制於目前的經濟形勢,還必須維持一個基本的體面,所以尚未爆發直接衝突而已。
但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當華盛頓從債務壓力中緩過一口氣,或者需要在選戰中打出華夏牌的時候,雙方就隨時可能真正撕破臉皮。
作爲新人和副手,柯林斯並沒有繼續接話,只是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然後把注意力放回到了眼前的屏幕上。
一張新的照片剛剛被刷新出來,是一輛俯視角拍攝的平板拖車,上面搭載着一輛體積碩大的履帶式裝備,看上去像是某種防空導彈發射平臺。
“相比十年前,這一次至少在陸軍裝備上,華夏人拿出來的驚喜似乎不多。”
柯林斯圓潤地轉移了話題:
“這種仿製道爾的防空導彈,在我還是一名少校的時候就已經見過了。”
他說着滾動鼠標滾輪,把網頁翻回到更往前的一張照片上:
“步兵戰車看上去也是BMP3的仿製品,不過之前倒是出鏡很少,這次能看到不少新的細節……”
“還有這種好像比AAV7還要更大的兩棲戰車,也是近幾年來各種登陸演習的常客……只可惜EFV遠征戰車項目被取消了,否則應該會比華夏人的型號更強……”
“……”
但很快,身後一直沉默不語的技術武官特里·喬伊斯就打斷了他的滔滔不絕:
“實際上,如果是跟上一次閱兵相比較的話,那麼目前看下來,除去主戰坦克以外的所有裝備幾乎都換成了全新的,其中一些,比如大口徑火炮和防空導彈,技術跨度甚至比84年到99年更大……只是因爲近些年來華夏軍隊提高了他們在平時的透明度,所以才讓我們感覺好像平平無奇,就像切香腸戰術那樣。”
“另外,很多細節也表明這些裝備都是經過升級的改進型號。”
他從柯林斯手中搶過鼠標,重新翻回到那張履帶式防空導彈的照片處:
“比如這種防空導彈的搜索雷達就明顯經過升級,從類似道爾M1的機械掃描升級到了電掃描,待發彈數量也從原來8枚提升到了驚人的20枚……”
雷達天線的變化倒是稍微認真點就能看見,但弱光環境下拍攝的照片質量本就一般,直到喬伊斯開口,其餘衆人才紛紛湊近屏幕,數出了依稀可見的5*4總共20個塊狀斑點。
“這輛車比過去變大了?”
柯林斯稍微回憶了一下自己此前見過的道爾M1和紅旗17,覺得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塞進去20個發射筒。
“從它和拖車的比例來看,至少沒有變寬,就算加長也非常有限……實際上,我認爲底盤根本就沒有變化,只是縮小了防空導彈的直徑,從而把備彈量提高到了過去的2.5倍。”
喬伊斯不愧爲技術武官,很快在圖上通過比例尺推算出了履帶式底盤大致的尺寸:
“也就是說,如果新導彈還能夠維持9M331的12km射程,那就意味着華夏人在低成本固體推進劑領域獲得了某種飛躍式的進步,而同樣的變化也有可能出現在其它戰術導彈上面……”
迴應他的是一陣沉默。
雖然剛纔加了個“如果”,但任誰都知道,12km射程已經是專用野戰防空導彈的射程底線,要是再縮短的話,那殺傷範圍就跟30mm高炮和便攜式防空導彈重合太多,會完全失去戰術價值。
換句話說,喬伊斯剛纔的推測幾乎100%要成爲現實。
而固體推進劑對於現代軍隊的重要性根本無需多言。
無論是提升射程還是增加備彈量,都屬於可以量變引發質變的進步。
更何況,一類全新推進劑所能夠帶來的,還遠遠不只有這兩種可能……
(本章完)